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武控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眼,8.拳眼向上,9.左臂屈肘,10. 左掌附于右臂上;眼视右拳(1、2)。此为正撩。反撩为力达拳轮或拳背、拳心。
要点:以肩为轴直臂向前撩击,速度要快,力达拳眼。
练习方法:参照“劈拳”练习方法进行练习。
易犯错误:撩击时,易以前臂上撩。
纠正方法:练习时,臂部要保持适度紧张,并注意将臂伸直后再做撩击动作。
武术基本功–压肩
面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开步站立。两手抓握肋木,上体前俯下振压肩.
要点:两臂、两腿要伸直,力点集中于肩部。
练习步骤:1.下振压的振幅逐渐加大,力量逐渐加强。2.肩压到极限时,静止不动耗肩片刻。3.压肩与耗肩交替练习。
易犯错误:肩部紧张,臂不直。纠正方法:练习时注意尽量沉肩,伸臂
武术训练方法
在中国古代武术训练方法里,特别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并称此四个部位为四梢。特别是形意门,把四梢的修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提出四梢要齐的理论。在形意拳的修炼者中,常常流传着这样几句歌谣:
气存丹田自培元;运达四梢始称奇;多出败元堪折寿;多入龙虎两分离。发欲冲冠舌摧山,齿断柔筋指钩齐,炼至虚含无领意,不出不入真消息。
可知四梢修炼对于武功修持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气功,多由武术内功脱化而出。因此,武术修持中的很多方法,对于气功锻炼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气功爱好者也必须注意四梢的修炼。
按照古人的说法,发为血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指为筋梢。因此四梢的锻炼直接关系到血、肉、筋等人体内部组织的健康与功能锻炼,当然已就能够明了,四梢的锻炼,实际上也与易筋洗髓(骨中精)的武功及气功的高层修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上述歌谣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气存丹田自培元:是说当先以气存丹田作为百功之根基。只有先实现这一步状态,才能够谈到其他状态的修持。正如古人所说:红铅黑汞,彻底不成大药,金蟾玉液,不过只是还丹。是知:存丹之法,当为功修之第一要义。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古丹功分为两路,一路本丹,一路非丹。对于非丹之法,常需谨记“丹本非丹,映于玄远”的要旨。则其存丹之法,大异本丹一路,其直闯先天门,外起身而身存,化人天本一之理而与大宇宙同修共演一套东西,以上洞九天、下彻十地无源有旋之机,吞吐奥远穹极,成映于玄远之非丹之存,学者不可不察。
运达四梢始称奇:是说无论对于本丹还是非丹,两路丹功均须使得外内两功,于梢处实现对接,是为运达四梢。同时两路丹功均有内出外入之法。即可以内出冲开四梢,亦可以外入冲开四梢。从而实现两路对接,亦有称内外合息。即以内功为一息,外功为一息,两息合一渐入灭息(消息)之途(在丹道修持中,自身内息整体占位“己土”,而有“炼己”“自己”等说法,外息整体占位“戊土”,两息合一为“圭”,即两土合一,方现中宫,自成无心)。
多出败元堪折寿:是说以内息之出冲开四梢,须知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易致败元,而其直接后果,可使伤寿。是古人有“炼成丹田一口气,万两黄金不与人”之说。
多入龙虎两分离:是说以外息之入冲开四梢,亦须谨记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先、后天本命真元(龙、虎)两相分离,而使后来功修平添障碍。其关窍在于,若果分离,必再经龙虎大交会,而后可以龙虎放飞,若不分离,直入混成太极、金丹暗结,立至龙虎放飞。
发欲冲冠舌摧山:是说四梢冲开的标志,在于头发似欲冲冠而起,舌尖似有摧山之力,这是要特别注意一个欲字。即如如之象(《道德经》中称为“绳绳不可名”),或说动本非动。
齿断柔筋指钩齐:是说四梢冲开时,齿似有断筋之力,指有如钩之感。其中齐字。既是说十指如钩要齐至,也是说四梢兆象要齐至。
炼至虚含无领意:是说两路催动,本来均具意领、心领等各种修炼窍要。必要炼至领意失机,或者说“无”为领意,方为本真。虚含两字,尤为切要,含者,今之关口也,虚含即虚化今之关口。即入两相不明法要。亦入客我(肉身)无存关窍。通俗点说:四梢均为内、外交汇之界限,虚化今之关口,就是说没有这些界限,化刚至柔,终成外内无别之象。
不出不入真消息:是说到达不出不入的境界,方能明了消息之本来意义。须知消息者,消灭自心。而消者,水合肖也,故不出不入之存,不是停止,也不是不动。不过无其外内之别,成其恍惚之运。
上述各言,均为初步,炼至深处,另具含义。容留学者自参。而本无之学,自化此境。
武术基础——内篇
内与外的差别一般可能会从气、形等观点去考量,而认为内家重气重柔,外家重形而刚猛。但,太极图上的双鱼是相互嵌合,阴中藏阳,阳中含阴。内家拳与外家拳都有刚有柔,内家重气,外家虽不太谈但在锻练上亦多有包蕴。本篇所谈的“内”系指由粗糙而至细微,由直接思考而达间接思考的一个转换的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习武者从初习武时对外形的要求,会随着功夫的着熟而慢慢的进入内心的思考,即动作上藉由不断的练习由拙而巧,再进一步透过思辨的过程而达大巧若拙的境界。
自巨观的总体而言,武术从最早的求生存(猎捕野兽食物、部落战争)的直接性攻击目的,进一步因哲学思想的演进,将武术融于哲学思想中,而以间接性的手段达成使用者的目的(不一定是攻击破坏)。
不可否认的,除了哲学思想,气的冶炼亦是内家的一大特色。本文先对内家的思想进行探讨,继而介绍练气的原理,并对气劲之间的关系做分析。
一、论思想
若要说中国武术与其它民族所发展武术有什么差异,那最主要的应该是在于武术发展的思想。道家思想起源甚早,但内家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某位先民在一次实战中,因为承受不住对方的压力而让开一下,不料这一让开,竟使对方重重的跌了一跤。就是这一跤让该位先民开始思考道家反者道之动的精神,要打人未必要直接攻击敌人,舍弃硬格硬架的顶抗反更能轻松的获致生存。也因此,道家的思想逐渐被融入武术之中。
太极图中央是一个迂回曲折的正弦(in)图形,太极图的外围为一圆形。这异于传统上的直线式思考模式。在传统上,武者想打哪就直接打哪,进入哲学式的思辨时则不然,一切先研判对方的思考模式,要先让对方无法达成目的,且使对方想不透我的目的,这就是一种迂回。故敌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即侦知其意图,从而移形换位,先其而动,将其引进而使其落空,并挫断其根,让对方目的完全落空,且陷入不知会遭何待遇的恐慌中,剩下的就看要不要打,要不要发出,要取其性命亦或断手折足?故单纯的外家目的性极强,而内家则是无为、无目的。笔者常言:太极拳是一种因果拳,对方要下第几层地狱完全是由对方自己决定,吾人只是顺势变化而已。
二、论原理
1.气的定义
气是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个问题一直为人所争议。科学昌明至今,对气似乎未见较完整的报告提出。但回头看看科学的发展史: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到富兰克林放风筝对电做实验,中间经过了多少年?有形的物质相较于无形的能量是好研究多了。武术上亦然,手脚招式的成就比打坐养气容易看到成效,谁练成了气谁没练成,光凭肉眼实在难以判定,因此就常可看到假气之名而做:两手吸玻璃瓶、打瓶口破瓶底、空手摸烧红铁链、把一群弟子隔空吸发的秋风扫落叶......等江湖把戏的表演,严重扭曲了一般人的观念。不过,若能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气应该不是这么的神秘,气功的锻练对身体亦仍有其极限存在。
事实上,气即为神经电流。武术在“外”即为对运动系统(肌肉与骨骼)的锻炼,在“内”即对神经系统的锻炼。内外皆能由心控制,身心才能合一。人体内神经密布,而控制了身体诸多机能。脑部可透过神经元对体内各组织下达许多指令,如微血管的扩张、肌肉的动作......故练气者云:“意到气到”,练气时会如蚁行、会痒、会热等其实皆为神经电流通过时影响到了各受器(如ruini小体、kraue终端球体等)而有各种幻觉发生。
电流通过空间时会产生磁场,亦即神经电流在身体内流动时,会在体外产生感应磁场,此即为“外气发放”,当神经受到外在磁场感应产生感应电流时,所产生的感觉即为气感。另外运气时可使微血管扩张而发热,故对温差的变化感觉亦为气感的一种。神经电流因频率的不同使人有舒服、憎恶、难受等感受,而有清气、浊气之分,人体所能产生的电压强度、电流强度即为功力高深与否之研判指标。
当透过意志力的锻炼,而能控制周身各神经系统时,想想看若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皆能受控制,那心跳速率都可自我调整了(止脉停息....)
2.气的锻炼
内气的锻炼不外乎透过呼吸的练习及意念的专注(守丹田)。练气分有为法与无为法两种。此处对其运作方式做简单介绍,以供读者明白其运行经过,但若无老师的指导,请勿自行修持!
有为法的锻炼方式系以吸气、提肛、鼓腹、闭气等方式(进武火)对下丹田加压再加压,强化丹田的纳气量,待加压至一定程度时,以意念开始导引,自丹田向下到会阴,通过长强进督脉,经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汇,而下眉心达人中。继而以舌头(天桥)抵住上颚往下接任脉,自承浆通过食道(十二重楼)到膻中、中皖等穴而回到丹田,完成小周天的运行。此过程于道家称为河车倒运,在佛家称**常转。修持此法者,小腹会较为凸出,身体的筋膜会腾起,身形会发福。
无为法的方式则系先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之方式,关闭对外通连的各感官,以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地,减少神气的耗散。其次透过静定的功夫,收摄地球的磁场(地气)、宇宙各星体所发出的辐射线(天气,与前述地气合称天地灵气),如母鸡孵蛋般在体内某些部位温养(上丹、中丹或下丹)。当丹田内气充电饱满时,则会溢流而出,如水势就下,顺势而流。须知: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自然之道在于平衡。电压会从高电位处流向低电位处而达平衡,热能会从高温处流向低温处而达平衡。练气者以丹田为发电场,慢慢的把电流发向全身。气脉实无通不通之分,只有电阻高低之分。当身体紧绷、吃了太多肉而体内毒素过多、生活作息不正常等都会影响神经电流的传导,电阻值会升高,须加以高电压才能通过电流(打通气脉)。故郑子太极拳会特别强调要松,盖因松才能降低神经传导阻值,使气流周身而达养生之功。无为法藉由放松、无为,任由气自行在经脉中行进而逐渐让气通达全身。此法修持至一定成就者,身材会较为瘦削,双眼常会眯成一线,但睁开时则会精芒爆射。
有为法的练功方式纯以意导引,进境甚快,但若注意力不集中或受到惊吓,则易岔气而走火。当妄念欲念过重时,又易生诸多幻象而入魔,是一种高难度的功法。无为法虽进境较缓,但安全可靠,不易发生危险。事实上,有为法是以无为法做基础,中医对各经脉的走向与功能亦系透过无为法的锻炼与观察而得来的。
在修持达一定进境时,身体能量会愈来愈强,能量密度会逐渐变高。植物透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换为葡萄醣的形式储存。人体则是把这些能量转化为内丹储存。什么是内丹?其应该如同电鳗放电的原理一样,电鳗的骨骼结构如同电池一般。同理,练气者可“练精化气,敛气入髓”,把能量(气)转换为化学物质(骨髓)储存在骨内,一方面改变骨骼强度与密度,另一方面可随时依需要释放出能量,此即伐毛洗髓之功法。这些高密度的骨髓在受高热时及会成为“舍利子”,不过温度若太高,则舍利子结晶又会被破坏而无法形成。
3.练气的功效
练气一方面透过对呼吸的训练,活动到所有的肺泡(参见外篇论基础对涵胸的讨论),而增加了血中的携氧量,另一方面可逐渐提升神经电流的电位强度与电流强度。其在武学应用上所造成的功效为:
(一)扩张血管,使养份与氧气供应量增加,而让肌纤维能充份发挥其所有功率。
(二)提升神经元动作电位强度,增加肌肉收缩力量。
(三)使感觉更敏锐而更易于协调肌肉合力方向。
三、论气劲
气劲一直是武侠小说中的热门话题,有人曾以抽甩湿毛巾为例解释“劲”,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恰当的例子。盖抽甩湿毛巾是利用惯性作用,而使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方向所产生的效果,重点在于力量集中于同一方向,而未有其它方向的分力,其与“劲”关系不大。
一武者所发出的攻击通常包含力、劲、气三种成份,其作用方式说明如下:
1.力与劲打击效果
力与劲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勉强而言,其差别在于传递速度的问题。我们以挥出一拳击打目标为例说明:
当一拳挥出触及目标物时,其所携带能量为质量(拳、臂甚或再加上上半身的质量,视此人对整劲的体会程度而有所差异)乘以速度的平方之半。在触及目标物后,此能量改以压缩波的方式传递,且因行经区域身体组织的吸收而逐渐变小而终致消失。当速度值高时,冲击波的波长短,频率高,所作用的区域主要在于体表,会造成皮破肉绽、筋断骨折的效应,我们可以概称此为力的表现。但若中间经一物体适当的缓冲后,此冲击波的波长变长,频率变低,可深入到较深处的脏腑,造成内伤。我们可以概称其为“劲”。若此波长恰于该内脏形成驻波,则内脏就会被震烂。如**刑求犯人时会在犯人身上放置一本电话簿(缓冲物)以铁锤击打(频率较高的冲击波)之,由于电话簿的缓冲,使该冲击**长变长,而造成内伤。
在此认知下,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刚劲”与“柔劲”的差异。所谓的柔劲是指在与目标物间的距离极近或无距离时,以身体自下而上各关节的肌肉收缩力量总加后,所发出而传达至目标物的冲击波。由于身体各关节本身就是天然的缓冲机制,故所产生之冲击**速慢、频率低,所作用的效果大部份为内伤。刚劲则是指在与目标物有一段距离的情况下,充份的利用加速度所产生的能量以击打目标物。在触及目标物后,各关节肌肉仍如同柔劲发出方式持续收缩发力,而达多重打击效果,不但会造成外伤,亦会造成严重内伤。
不管刚劲亦或柔劲,其劲道可以有好几重(视使用关节数而定),可以有多种组合打击方式:可以让目标物先向下挫再向后飞或先向上提再向后倒....视使用者心情而定。
2.内气打击效果
除了物理冲击波的打入体内,神经电流亦会随打击者之心念干扰对方的神经系统。试想:打击者所发出的神经电流频率若为收缩血管之用,则组织无法受到血液加温势必逐渐冷却,然后该神经电流再延静脉方向作用而朝心脏方向前进,受打击者的感受就是:寒气逐渐向上逼来。此时若该位受打击者亦能控制其神经电流,向下发出扩张血管之信号,并将该负面的能量传导出体外,则组织将朝反方向(动脉流动方向)再度升温,感觉上就是寒气被逼出体外。再引伸下去还可以有相当多的讨论,不过其并不在于武学的范畴,故就此打住。
也许这一生我们追求半天没得到(太极的真谛),就像我爸或者五师叔,没有追求到这个东西,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也还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路继续走下去。我们接过这个棒子,我觉得我们都有这个责任,既然我们是汪脉的人,就应该得到汪脉的真谛,我想大家也会得到这个真谛。那就要我们共同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研究它。绝对不能说我能给人推了或者别人推不着我了,你们就心满意足了。那就太低级了。反过来就说,我觉得不要以胜败论谁练得好。谁符合汪脉的理论和要求谁就好,不符合还是不好,你把人打了也不好。
我们要从基础上下功夫。基础得不到,你怎么就能得到那个呢?你连劲都不懂你就能得到那个了?话又说回来,你不懂劲,你的拳就练不好,推手是检验拳架的,那么你拳架练不好一推手就知道了。我们学了几十年,你还跟人杠,你还跟人瞎推,就说明你的拳练得不好,练拳是有要求的。
我觉得刘金印师叔讲汪师爷里边的东西就比较透了,他说拆架子,拆手要分劲,要入化,这系列的东西,你必须融会贯通,你把这一个一个地学会了没用,你要融会贯通了才有用。
拆架子不过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架子,八八六十四手。我可以走掤劲的什么什么,我可以走捋劲的什么什么等等如何。拆手就是你把这个劲用手表现出来,然后你再把这些劲跟手分开,然后融会贯通、入化,你就有望达到最高境界。所以这些东西教给你以后怎么融会贯通就是你自己的事儿,不是老师的事儿,老师怎么给你融会贯通呀?就希望你一个一个好好学好了,一个一个去练,然后把它融会贯通了。
太极拳内外相合,有内有外,我们练拳的时候有没有这个概念?说我在这个掤里面“有内有外”,你在动的时候想到了“有内有外”了没有?必须有概念,你没有这概念,你说我走得美一点,美一点没用。这姿势我小一点有什么用,大一点有什么用?这拳不外乎开展和紧凑,不外乎大中小,高中低,你的姿势多几个,其实就是三十七个式子,无非是重复多一点。我们打了半天拳,说我这个像老师,像老师像在哪儿?外形像,里头像吗?
功夫上手,我师爷特别强调这个手的问题。功夫上手,有人说是劲上手,实际上是把你学的那些东西用手表现出来,通过意用手来表现出来。(所以),手的问题非常重要。
我(曾经)请汪师叔走过几路拳,还真好,真有我师爷的味儿,尽管没有下功夫练,但是他听过,练过,知道是什么味儿。这些老前辈都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去体会去学他们那个味儿,去学他们精华的东西。我上回去了就跟汪师叔学了东西,汪师叔告诉我说,你不要使劲,你要有“渗”的意思,我有时候就要使劲,给我启发就很大。我觉得我们做小辈的要谦虚点,不要看不起老前辈,他们听说那点儿我们还没听说过呢!
比方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之处气亦通”,“先而意动,始而劲动”,“用意不用力”……我们好好去体会这些歌诀,我们每一举动的时候,是意先动的吗?准是这手先出来的,意跟不上,这些基本的东西需要我们好好去琢磨琢磨。
下面讲讲接手的问题,我们走的是“动中动”还是“动中静”?这也需要我们去好好体会。两人一接手,手往这儿一搁,你让他动,他动不了,你这里什么都没有或者你这里是瞎动,人家可不就瞎动吗?两个人就成了角力,就成了“争”。所谓“要点不要面”,你要什么“点”,哪来的“点”?
“听”、“问”、“化”、“拿”、“发”等等,你的“听劲”有吗?研究过没有?我怎么“听”?(是)我的问题,大家也是这个问题。过去我就是傻在那儿,往这里一摸,“我听着呢”,实际上,人家一动,坏了,我没辙了,就说明我没有“听劲”。
“听”是一种“劲”,一种“定”,一种“静”。我们在这里“静”的是什么,“静”的是这地儿(手),我听着呢,问着呢。所以我就说,听是一种“劲”,太极劲,它就是圆活的,变化无穷的,所以它就不是跑,不是顶。
接手第一步就是“听”。假如说我们一搭手就是“听”,对方动不了了,或者这一动就给你发现,找出方向来了,你就对了;他能动,能进攻你,说明你“听”得不对了。
“听”、“问”,你要是“听”了,你就可以“问”。实际我认为“听”是什么,就是一个“听”,别给它复杂化,是一个简单东西。他一动,你什么都“听”得到,你能知道他的定向,他的劲端、劲源在哪儿,你要是知道,你找出方向来,他就出去了。
“问”,它是一个“意”,意产生出的一种劲,有意就有气,这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你不要找那个气,气在哪儿呢?摸不着。
手掌握着自己的中正安舒, 听、问、掤、捋、挤、按全部用手表现出来。你老想给人家掤出去,这是不可能的。掤就是掤,在掤的基础上,你可以用第二个劲,可以用第三个劲。你要没有掤,人家要是一推你,你就没有别的东西,你就没有后援。我往这儿一掤,他一来,我就可以捋他、可以挤他。掤是静出的一个东西,这是我的体会,大家批判地接受。
“正”、“侧”,我师爷给我讲的“正”、“侧”,说你没有“正”哪来的“侧”呀,你没有找来这个(正)点,你哪有的侧点?原来我们摸点,摸这、摸那都顶,可不摸哪儿都是正。这你有了正了才有那侧。实际咱们讲的都跟中国的哲学(有关),有了它才有它,不会孤立存在的,太极就是一个深奥的哲学,一个简单的道理。
手是干什么的呢,手是给劲指出方向的。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指出去,顶着你愣想指出来,不可能。假如说,我这里问着人家,他一顶我,我找出一个方向来,在不丢这个点的情况下,你指出一个方向,往那个方向打,你就有了。没有(这个点),你指就没用,人家就给你扒拉走了。我爸讲的,“不丢不顶”,就是不丢“”,你要得着对方的,就是对方里面的“中”。过去我们不懂,老找这个,越找越没有,其实就在那儿呢!这是自己的感觉,老师教你那东西,你自己去感觉,不要说老师不告诉你,老师都告诉你了。这个,他摸着是,你摸着不是。
我们跟老师学,(要)学老师的思想,老师讲的是他的思想的体验,你要跟他碰出火花来了,你就得到了。(三)接点中求。一天早晨,汪永泉到杨少侯家的时候,杨少侯还没起床。汪永泉想,趁老师还没出屋,先在院子里走走拳吧,一来温习这段时间的功课,二来表示自己也算勤奋,没偷懒。他两趟拳走下来,自觉浑身舒坦,微汗待出,心中正有些得意,猛听得屋里一声喝:“练的什么玩意儿?进来!”汪永泉吓了一个激灵,赶紧三步并做两步进了屋。 进屋一看,杨少侯已端坐在椅子上,问道:“你练什么呢?” 汪永泉直纳闷,“我,我练太极呀。”“练太极?你走一个我看看” 汪在山出手刚一比划,杨少侯就说“不对!”,再一比划,杨少侯还说“不对!”,汪永泉不禁有些忿忿,问道“那什么叫对?” 杨少侯说“你来打我!”,汪永泉摆好架势,一掌推过去,杨少侯轻轻一化说“你就这点吃奶的力气?没出息!”,汪永泉顿时满脸通红,恼羞成怒,暗运气力一个打虎拳直奔杨少侯心窝。汪永泉后来回忆说,“大先生(杨少侯时称大先生)在我拳快到的时候,伸出两指点在我拳心,然后朝窗户的方向屈指一弹,整个人就被一股力道生生拔起,斜着上了炕,根本收不住脚,撞开窗格撅着屁股直接飞出了屋”,扑倒在地。身后飘来一句话,“这叫对!”汪永泉从杨少侯家回来,满身尘土,满脸委屈,其父汪崇禄见状就问怎么回事,汪永泉嘟囔着说出事情原委,汪崇禄乐了,说道“小子啊,给我记住了,今后学就学大先生那个核儿!” 杨少侯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当时号称京城太极第一大家。他很少手把手教拳,出手就走劲,让人直接体会,学员与他搭手往往鼻青脸肿,容易心生怨愤,半途而废。汪永泉也有鼻青脸肿的时候,但他牢记了爹的话,立志要学大先生功夫的核儿,因此经常自告奋勇给杨少侯做靶子表演推手,从不断被发中悉心体会太极内功之奥妙。
汪永泉是我师爷,曾有机缘向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父子三人学习太极拳多年。他和我讲这些往事的时候,提的最多的话就是“要学那个核儿”。那时我年轻气盛,并没有完全领悟,走了很多弯路。这些年我不断总结、回顾前辈们的教诲,才体会到所谓的“核儿”,其实就是 “一接点中求”。
眼,8.拳眼向上,9.左臂屈肘,10. 左掌附于右臂上;眼视右拳(1、2)。此为正撩。反撩为力达拳轮或拳背、拳心。
要点:以肩为轴直臂向前撩击,速度要快,力达拳眼。
练习方法:参照“劈拳”练习方法进行练习。
易犯错误:撩击时,易以前臂上撩。
纠正方法:练习时,臂部要保持适度紧张,并注意将臂伸直后再做撩击动作。
武术基本功–压肩
面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开步站立。两手抓握肋木,上体前俯下振压肩.
要点:两臂、两腿要伸直,力点集中于肩部。
练习步骤:1.下振压的振幅逐渐加大,力量逐渐加强。2.肩压到极限时,静止不动耗肩片刻。3.压肩与耗肩交替练习。
易犯错误:肩部紧张,臂不直。纠正方法:练习时注意尽量沉肩,伸臂
武术训练方法
在中国古代武术训练方法里,特别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并称此四个部位为四梢。特别是形意门,把四梢的修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提出四梢要齐的理论。在形意拳的修炼者中,常常流传着这样几句歌谣:
气存丹田自培元;运达四梢始称奇;多出败元堪折寿;多入龙虎两分离。发欲冲冠舌摧山,齿断柔筋指钩齐,炼至虚含无领意,不出不入真消息。
可知四梢修炼对于武功修持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气功,多由武术内功脱化而出。因此,武术修持中的很多方法,对于气功锻炼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气功爱好者也必须注意四梢的修炼。
按照古人的说法,发为血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指为筋梢。因此四梢的锻炼直接关系到血、肉、筋等人体内部组织的健康与功能锻炼,当然已就能够明了,四梢的锻炼,实际上也与易筋洗髓(骨中精)的武功及气功的高层修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上述歌谣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气存丹田自培元:是说当先以气存丹田作为百功之根基。只有先实现这一步状态,才能够谈到其他状态的修持。正如古人所说:红铅黑汞,彻底不成大药,金蟾玉液,不过只是还丹。是知:存丹之法,当为功修之第一要义。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古丹功分为两路,一路本丹,一路非丹。对于非丹之法,常需谨记“丹本非丹,映于玄远”的要旨。则其存丹之法,大异本丹一路,其直闯先天门,外起身而身存,化人天本一之理而与大宇宙同修共演一套东西,以上洞九天、下彻十地无源有旋之机,吞吐奥远穹极,成映于玄远之非丹之存,学者不可不察。
运达四梢始称奇:是说无论对于本丹还是非丹,两路丹功均须使得外内两功,于梢处实现对接,是为运达四梢。同时两路丹功均有内出外入之法。即可以内出冲开四梢,亦可以外入冲开四梢。从而实现两路对接,亦有称内外合息。即以内功为一息,外功为一息,两息合一渐入灭息(消息)之途(在丹道修持中,自身内息整体占位“己土”,而有“炼己”“自己”等说法,外息整体占位“戊土”,两息合一为“圭”,即两土合一,方现中宫,自成无心)。
多出败元堪折寿:是说以内息之出冲开四梢,须知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易致败元,而其直接后果,可使伤寿。是古人有“炼成丹田一口气,万两黄金不与人”之说。
多入龙虎两分离:是说以外息之入冲开四梢,亦须谨记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先、后天本命真元(龙、虎)两相分离,而使后来功修平添障碍。其关窍在于,若果分离,必再经龙虎大交会,而后可以龙虎放飞,若不分离,直入混成太极、金丹暗结,立至龙虎放飞。
发欲冲冠舌摧山:是说四梢冲开的标志,在于头发似欲冲冠而起,舌尖似有摧山之力,这是要特别注意一个欲字。即如如之象(《道德经》中称为“绳绳不可名”),或说动本非动。
齿断柔筋指钩齐:是说四梢冲开时,齿似有断筋之力,指有如钩之感。其中齐字。既是说十指如钩要齐至,也是说四梢兆象要齐至。
炼至虚含无领意:是说两路催动,本来均具意领、心领等各种修炼窍要。必要炼至领意失机,或者说“无”为领意,方为本真。虚含两字,尤为切要,含者,今之关口也,虚含即虚化今之关口。即入两相不明法要。亦入客我(肉身)无存关窍。通俗点说:四梢均为内、外交汇之界限,虚化今之关口,就是说没有这些界限,化刚至柔,终成外内无别之象。
不出不入真消息:是说到达不出不入的境界,方能明了消息之本来意义。须知消息者,消灭自心。而消者,水合肖也,故不出不入之存,不是停止,也不是不动。不过无其外内之别,成其恍惚之运。
上述各言,均为初步,炼至深处,另具含义。容留学者自参。而本无之学,自化此境。
武术基础——内篇
内与外的差别一般可能会从气、形等观点去考量,而认为内家重气重柔,外家重形而刚猛。但,太极图上的双鱼是相互嵌合,阴中藏阳,阳中含阴。内家拳与外家拳都有刚有柔,内家重气,外家虽不太谈但在锻练上亦多有包蕴。本篇所谈的“内”系指由粗糙而至细微,由直接思考而达间接思考的一个转换的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习武者从初习武时对外形的要求,会随着功夫的着熟而慢慢的进入内心的思考,即动作上藉由不断的练习由拙而巧,再进一步透过思辨的过程而达大巧若拙的境界。
自巨观的总体而言,武术从最早的求生存(猎捕野兽食物、部落战争)的直接性攻击目的,进一步因哲学思想的演进,将武术融于哲学思想中,而以间接性的手段达成使用者的目的(不一定是攻击破坏)。
不可否认的,除了哲学思想,气的冶炼亦是内家的一大特色。本文先对内家的思想进行探讨,继而介绍练气的原理,并对气劲之间的关系做分析。
一、论思想
若要说中国武术与其它民族所发展武术有什么差异,那最主要的应该是在于武术发展的思想。道家思想起源甚早,但内家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某位先民在一次实战中,因为承受不住对方的压力而让开一下,不料这一让开,竟使对方重重的跌了一跤。就是这一跤让该位先民开始思考道家反者道之动的精神,要打人未必要直接攻击敌人,舍弃硬格硬架的顶抗反更能轻松的获致生存。也因此,道家的思想逐渐被融入武术之中。
太极图中央是一个迂回曲折的正弦(in)图形,太极图的外围为一圆形。这异于传统上的直线式思考模式。在传统上,武者想打哪就直接打哪,进入哲学式的思辨时则不然,一切先研判对方的思考模式,要先让对方无法达成目的,且使对方想不透我的目的,这就是一种迂回。故敌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即侦知其意图,从而移形换位,先其而动,将其引进而使其落空,并挫断其根,让对方目的完全落空,且陷入不知会遭何待遇的恐慌中,剩下的就看要不要打,要不要发出,要取其性命亦或断手折足?故单纯的外家目的性极强,而内家则是无为、无目的。笔者常言:太极拳是一种因果拳,对方要下第几层地狱完全是由对方自己决定,吾人只是顺势变化而已。
二、论原理
1.气的定义
气是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个问题一直为人所争议。科学昌明至今,对气似乎未见较完整的报告提出。但回头看看科学的发展史: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到富兰克林放风筝对电做实验,中间经过了多少年?有形的物质相较于无形的能量是好研究多了。武术上亦然,手脚招式的成就比打坐养气容易看到成效,谁练成了气谁没练成,光凭肉眼实在难以判定,因此就常可看到假气之名而做:两手吸玻璃瓶、打瓶口破瓶底、空手摸烧红铁链、把一群弟子隔空吸发的秋风扫落叶......等江湖把戏的表演,严重扭曲了一般人的观念。不过,若能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气应该不是这么的神秘,气功的锻练对身体亦仍有其极限存在。
事实上,气即为神经电流。武术在“外”即为对运动系统(肌肉与骨骼)的锻炼,在“内”即对神经系统的锻炼。内外皆能由心控制,身心才能合一。人体内神经密布,而控制了身体诸多机能。脑部可透过神经元对体内各组织下达许多指令,如微血管的扩张、肌肉的动作......故练气者云:“意到气到”,练气时会如蚁行、会痒、会热等其实皆为神经电流通过时影响到了各受器(如ruini小体、kraue终端球体等)而有各种幻觉发生。
电流通过空间时会产生磁场,亦即神经电流在身体内流动时,会在体外产生感应磁场,此即为“外气发放”,当神经受到外在磁场感应产生感应电流时,所产生的感觉即为气感。另外运气时可使微血管扩张而发热,故对温差的变化感觉亦为气感的一种。神经电流因频率的不同使人有舒服、憎恶、难受等感受,而有清气、浊气之分,人体所能产生的电压强度、电流强度即为功力高深与否之研判指标。
当透过意志力的锻炼,而能控制周身各神经系统时,想想看若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皆能受控制,那心跳速率都可自我调整了(止脉停息....)
2.气的锻炼
内气的锻炼不外乎透过呼吸的练习及意念的专注(守丹田)。练气分有为法与无为法两种。此处对其运作方式做简单介绍,以供读者明白其运行经过,但若无老师的指导,请勿自行修持!
有为法的锻炼方式系以吸气、提肛、鼓腹、闭气等方式(进武火)对下丹田加压再加压,强化丹田的纳气量,待加压至一定程度时,以意念开始导引,自丹田向下到会阴,通过长强进督脉,经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汇,而下眉心达人中。继而以舌头(天桥)抵住上颚往下接任脉,自承浆通过食道(十二重楼)到膻中、中皖等穴而回到丹田,完成小周天的运行。此过程于道家称为河车倒运,在佛家称**常转。修持此法者,小腹会较为凸出,身体的筋膜会腾起,身形会发福。
无为法的方式则系先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之方式,关闭对外通连的各感官,以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地,减少神气的耗散。其次透过静定的功夫,收摄地球的磁场(地气)、宇宙各星体所发出的辐射线(天气,与前述地气合称天地灵气),如母鸡孵蛋般在体内某些部位温养(上丹、中丹或下丹)。当丹田内气充电饱满时,则会溢流而出,如水势就下,顺势而流。须知: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自然之道在于平衡。电压会从高电位处流向低电位处而达平衡,热能会从高温处流向低温处而达平衡。练气者以丹田为发电场,慢慢的把电流发向全身。气脉实无通不通之分,只有电阻高低之分。当身体紧绷、吃了太多肉而体内毒素过多、生活作息不正常等都会影响神经电流的传导,电阻值会升高,须加以高电压才能通过电流(打通气脉)。故郑子太极拳会特别强调要松,盖因松才能降低神经传导阻值,使气流周身而达养生之功。无为法藉由放松、无为,任由气自行在经脉中行进而逐渐让气通达全身。此法修持至一定成就者,身材会较为瘦削,双眼常会眯成一线,但睁开时则会精芒爆射。
有为法的练功方式纯以意导引,进境甚快,但若注意力不集中或受到惊吓,则易岔气而走火。当妄念欲念过重时,又易生诸多幻象而入魔,是一种高难度的功法。无为法虽进境较缓,但安全可靠,不易发生危险。事实上,有为法是以无为法做基础,中医对各经脉的走向与功能亦系透过无为法的锻炼与观察而得来的。
在修持达一定进境时,身体能量会愈来愈强,能量密度会逐渐变高。植物透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换为葡萄醣的形式储存。人体则是把这些能量转化为内丹储存。什么是内丹?其应该如同电鳗放电的原理一样,电鳗的骨骼结构如同电池一般。同理,练气者可“练精化气,敛气入髓”,把能量(气)转换为化学物质(骨髓)储存在骨内,一方面改变骨骼强度与密度,另一方面可随时依需要释放出能量,此即伐毛洗髓之功法。这些高密度的骨髓在受高热时及会成为“舍利子”,不过温度若太高,则舍利子结晶又会被破坏而无法形成。
3.练气的功效
练气一方面透过对呼吸的训练,活动到所有的肺泡(参见外篇论基础对涵胸的讨论),而增加了血中的携氧量,另一方面可逐渐提升神经电流的电位强度与电流强度。其在武学应用上所造成的功效为:
(一)扩张血管,使养份与氧气供应量增加,而让肌纤维能充份发挥其所有功率。
(二)提升神经元动作电位强度,增加肌肉收缩力量。
(三)使感觉更敏锐而更易于协调肌肉合力方向。
三、论气劲
气劲一直是武侠小说中的热门话题,有人曾以抽甩湿毛巾为例解释“劲”,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恰当的例子。盖抽甩湿毛巾是利用惯性作用,而使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方向所产生的效果,重点在于力量集中于同一方向,而未有其它方向的分力,其与“劲”关系不大。
一武者所发出的攻击通常包含力、劲、气三种成份,其作用方式说明如下:
1.力与劲打击效果
力与劲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勉强而言,其差别在于传递速度的问题。我们以挥出一拳击打目标为例说明:
当一拳挥出触及目标物时,其所携带能量为质量(拳、臂甚或再加上上半身的质量,视此人对整劲的体会程度而有所差异)乘以速度的平方之半。在触及目标物后,此能量改以压缩波的方式传递,且因行经区域身体组织的吸收而逐渐变小而终致消失。当速度值高时,冲击波的波长短,频率高,所作用的区域主要在于体表,会造成皮破肉绽、筋断骨折的效应,我们可以概称此为力的表现。但若中间经一物体适当的缓冲后,此冲击波的波长变长,频率变低,可深入到较深处的脏腑,造成内伤。我们可以概称其为“劲”。若此波长恰于该内脏形成驻波,则内脏就会被震烂。如**刑求犯人时会在犯人身上放置一本电话簿(缓冲物)以铁锤击打(频率较高的冲击波)之,由于电话簿的缓冲,使该冲击**长变长,而造成内伤。
在此认知下,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刚劲”与“柔劲”的差异。所谓的柔劲是指在与目标物间的距离极近或无距离时,以身体自下而上各关节的肌肉收缩力量总加后,所发出而传达至目标物的冲击波。由于身体各关节本身就是天然的缓冲机制,故所产生之冲击**速慢、频率低,所作用的效果大部份为内伤。刚劲则是指在与目标物有一段距离的情况下,充份的利用加速度所产生的能量以击打目标物。在触及目标物后,各关节肌肉仍如同柔劲发出方式持续收缩发力,而达多重打击效果,不但会造成外伤,亦会造成严重内伤。
不管刚劲亦或柔劲,其劲道可以有好几重(视使用关节数而定),可以有多种组合打击方式:可以让目标物先向下挫再向后飞或先向上提再向后倒....视使用者心情而定。
2.内气打击效果
除了物理冲击波的打入体内,神经电流亦会随打击者之心念干扰对方的神经系统。试想:打击者所发出的神经电流频率若为收缩血管之用,则组织无法受到血液加温势必逐渐冷却,然后该神经电流再延静脉方向作用而朝心脏方向前进,受打击者的感受就是:寒气逐渐向上逼来。此时若该位受打击者亦能控制其神经电流,向下发出扩张血管之信号,并将该负面的能量传导出体外,则组织将朝反方向(动脉流动方向)再度升温,感觉上就是寒气被逼出体外。再引伸下去还可以有相当多的讨论,不过其并不在于武学的范畴,故就此打住。
也许这一生我们追求半天没得到(太极的真谛),就像我爸或者五师叔,没有追求到这个东西,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也还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路继续走下去。我们接过这个棒子,我觉得我们都有这个责任,既然我们是汪脉的人,就应该得到汪脉的真谛,我想大家也会得到这个真谛。那就要我们共同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研究它。绝对不能说我能给人推了或者别人推不着我了,你们就心满意足了。那就太低级了。反过来就说,我觉得不要以胜败论谁练得好。谁符合汪脉的理论和要求谁就好,不符合还是不好,你把人打了也不好。
我们要从基础上下功夫。基础得不到,你怎么就能得到那个呢?你连劲都不懂你就能得到那个了?话又说回来,你不懂劲,你的拳就练不好,推手是检验拳架的,那么你拳架练不好一推手就知道了。我们学了几十年,你还跟人杠,你还跟人瞎推,就说明你的拳练得不好,练拳是有要求的。
我觉得刘金印师叔讲汪师爷里边的东西就比较透了,他说拆架子,拆手要分劲,要入化,这系列的东西,你必须融会贯通,你把这一个一个地学会了没用,你要融会贯通了才有用。
拆架子不过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架子,八八六十四手。我可以走掤劲的什么什么,我可以走捋劲的什么什么等等如何。拆手就是你把这个劲用手表现出来,然后你再把这些劲跟手分开,然后融会贯通、入化,你就有望达到最高境界。所以这些东西教给你以后怎么融会贯通就是你自己的事儿,不是老师的事儿,老师怎么给你融会贯通呀?就希望你一个一个好好学好了,一个一个去练,然后把它融会贯通了。
太极拳内外相合,有内有外,我们练拳的时候有没有这个概念?说我在这个掤里面“有内有外”,你在动的时候想到了“有内有外”了没有?必须有概念,你没有这概念,你说我走得美一点,美一点没用。这姿势我小一点有什么用,大一点有什么用?这拳不外乎开展和紧凑,不外乎大中小,高中低,你的姿势多几个,其实就是三十七个式子,无非是重复多一点。我们打了半天拳,说我这个像老师,像老师像在哪儿?外形像,里头像吗?
功夫上手,我师爷特别强调这个手的问题。功夫上手,有人说是劲上手,实际上是把你学的那些东西用手表现出来,通过意用手来表现出来。(所以),手的问题非常重要。
我(曾经)请汪师叔走过几路拳,还真好,真有我师爷的味儿,尽管没有下功夫练,但是他听过,练过,知道是什么味儿。这些老前辈都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去体会去学他们那个味儿,去学他们精华的东西。我上回去了就跟汪师叔学了东西,汪师叔告诉我说,你不要使劲,你要有“渗”的意思,我有时候就要使劲,给我启发就很大。我觉得我们做小辈的要谦虚点,不要看不起老前辈,他们听说那点儿我们还没听说过呢!
比方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之处气亦通”,“先而意动,始而劲动”,“用意不用力”……我们好好去体会这些歌诀,我们每一举动的时候,是意先动的吗?准是这手先出来的,意跟不上,这些基本的东西需要我们好好去琢磨琢磨。
下面讲讲接手的问题,我们走的是“动中动”还是“动中静”?这也需要我们去好好体会。两人一接手,手往这儿一搁,你让他动,他动不了,你这里什么都没有或者你这里是瞎动,人家可不就瞎动吗?两个人就成了角力,就成了“争”。所谓“要点不要面”,你要什么“点”,哪来的“点”?
“听”、“问”、“化”、“拿”、“发”等等,你的“听劲”有吗?研究过没有?我怎么“听”?(是)我的问题,大家也是这个问题。过去我就是傻在那儿,往这里一摸,“我听着呢”,实际上,人家一动,坏了,我没辙了,就说明我没有“听劲”。
“听”是一种“劲”,一种“定”,一种“静”。我们在这里“静”的是什么,“静”的是这地儿(手),我听着呢,问着呢。所以我就说,听是一种“劲”,太极劲,它就是圆活的,变化无穷的,所以它就不是跑,不是顶。
接手第一步就是“听”。假如说我们一搭手就是“听”,对方动不了了,或者这一动就给你发现,找出方向来了,你就对了;他能动,能进攻你,说明你“听”得不对了。
“听”、“问”,你要是“听”了,你就可以“问”。实际我认为“听”是什么,就是一个“听”,别给它复杂化,是一个简单东西。他一动,你什么都“听”得到,你能知道他的定向,他的劲端、劲源在哪儿,你要是知道,你找出方向来,他就出去了。
“问”,它是一个“意”,意产生出的一种劲,有意就有气,这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你不要找那个气,气在哪儿呢?摸不着。
手掌握着自己的中正安舒, 听、问、掤、捋、挤、按全部用手表现出来。你老想给人家掤出去,这是不可能的。掤就是掤,在掤的基础上,你可以用第二个劲,可以用第三个劲。你要没有掤,人家要是一推你,你就没有别的东西,你就没有后援。我往这儿一掤,他一来,我就可以捋他、可以挤他。掤是静出的一个东西,这是我的体会,大家批判地接受。
“正”、“侧”,我师爷给我讲的“正”、“侧”,说你没有“正”哪来的“侧”呀,你没有找来这个(正)点,你哪有的侧点?原来我们摸点,摸这、摸那都顶,可不摸哪儿都是正。这你有了正了才有那侧。实际咱们讲的都跟中国的哲学(有关),有了它才有它,不会孤立存在的,太极就是一个深奥的哲学,一个简单的道理。
手是干什么的呢,手是给劲指出方向的。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指出去,顶着你愣想指出来,不可能。假如说,我这里问着人家,他一顶我,我找出一个方向来,在不丢这个点的情况下,你指出一个方向,往那个方向打,你就有了。没有(这个点),你指就没用,人家就给你扒拉走了。我爸讲的,“不丢不顶”,就是不丢“”,你要得着对方的,就是对方里面的“中”。过去我们不懂,老找这个,越找越没有,其实就在那儿呢!这是自己的感觉,老师教你那东西,你自己去感觉,不要说老师不告诉你,老师都告诉你了。这个,他摸着是,你摸着不是。
我们跟老师学,(要)学老师的思想,老师讲的是他的思想的体验,你要跟他碰出火花来了,你就得到了。(三)接点中求。一天早晨,汪永泉到杨少侯家的时候,杨少侯还没起床。汪永泉想,趁老师还没出屋,先在院子里走走拳吧,一来温习这段时间的功课,二来表示自己也算勤奋,没偷懒。他两趟拳走下来,自觉浑身舒坦,微汗待出,心中正有些得意,猛听得屋里一声喝:“练的什么玩意儿?进来!”汪永泉吓了一个激灵,赶紧三步并做两步进了屋。 进屋一看,杨少侯已端坐在椅子上,问道:“你练什么呢?” 汪永泉直纳闷,“我,我练太极呀。”“练太极?你走一个我看看” 汪在山出手刚一比划,杨少侯就说“不对!”,再一比划,杨少侯还说“不对!”,汪永泉不禁有些忿忿,问道“那什么叫对?” 杨少侯说“你来打我!”,汪永泉摆好架势,一掌推过去,杨少侯轻轻一化说“你就这点吃奶的力气?没出息!”,汪永泉顿时满脸通红,恼羞成怒,暗运气力一个打虎拳直奔杨少侯心窝。汪永泉后来回忆说,“大先生(杨少侯时称大先生)在我拳快到的时候,伸出两指点在我拳心,然后朝窗户的方向屈指一弹,整个人就被一股力道生生拔起,斜着上了炕,根本收不住脚,撞开窗格撅着屁股直接飞出了屋”,扑倒在地。身后飘来一句话,“这叫对!”汪永泉从杨少侯家回来,满身尘土,满脸委屈,其父汪崇禄见状就问怎么回事,汪永泉嘟囔着说出事情原委,汪崇禄乐了,说道“小子啊,给我记住了,今后学就学大先生那个核儿!” 杨少侯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当时号称京城太极第一大家。他很少手把手教拳,出手就走劲,让人直接体会,学员与他搭手往往鼻青脸肿,容易心生怨愤,半途而废。汪永泉也有鼻青脸肿的时候,但他牢记了爹的话,立志要学大先生功夫的核儿,因此经常自告奋勇给杨少侯做靶子表演推手,从不断被发中悉心体会太极内功之奥妙。
汪永泉是我师爷,曾有机缘向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父子三人学习太极拳多年。他和我讲这些往事的时候,提的最多的话就是“要学那个核儿”。那时我年轻气盛,并没有完全领悟,走了很多弯路。这些年我不断总结、回顾前辈们的教诲,才体会到所谓的“核儿”,其实就是 “一接点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