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神眷西班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雷耶尔的船队毕竟是早就做好准备的,自然有先手。而且,不同的是,雷耶尔麾下的炮兵,是专门培训过数学和物理学(主要是弹道一些基本原理,太深奥的他们也学不会)。
也就是说,荷兰和英国的炮手,只会用火炮后面的望山简单地直视瞄准。而雷耶尔麾下的炮手,却能通过望远镜,得知炮弹的落点和目标的差距,然后做出微调。
当然,这样的人才并不多,雷耶尔的8艘武装商船,负责瞄准和火炮微调的人,只有炮长。这些人,总共才32人,每艘船就4个。他们的任务,就是用望远镜观察炮弹落点,然后根据观察结果做出调整。
这个时期的炮弹,基本都是实心弹。要是在陆地上,还真难观察。因为,铁球砸到泥坑里,遇到软泥,可能会陷进去,看不出效果。所以,在陆地上,更难观察。不像后世的炮弹,能爆炸,可以直接清楚地观察到射击效果。
但在海上不一样,那么大个铁球,没砸中船只的话,就会掉进海里,溅起一个大水花。
炮长的使命,就是观察这些水花和敌舰的距离。近了,就微微抬高炮口℃∞,,加大射角;远了,则微微压低炮口,降低射角。当然,这个距离,纯粹靠个人感觉。所以,对距离的把握,是一个炮长非常重要的技能。当然,还有对火炮角度调整带来射程差异的感觉,也非常重要。
所以,培养一个炮长是非常艰难的。阿方索手里,目前只有300名这样的炮长。而原先培养的人数足足有1000人。也就是说,成材率仅有30%。当然,这样的培养还在继续中。
为了保护这些炮长,每艘船上4名炮长,每个人都被严密保护。下层甲板的两名炮长不算,上层甲板的炮长,都配备了防炮弹的铁板小屋,只有窗口朝前,防止炮长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身亡。
当荷兰人降下帆,开始排列成行时,炮长们开始下令:
“准备!开始校射!”
然后,侧舷的18磅炮和12磅炮,开始轰轰地发射出炮弹……
“18磅炮,统一下压炮口稍许!12磅炮,炮口统一上抬稍许!用粉笔画好刻线,火炮复位后按照刻线再调整!”火炮每次开炮后,都会因为强大的后座力后退,所以每次都要重新调整。而根据军事学院操典,战船上开始流行用粉笔刻画记录原先火炮的位置。船舷上有架炮吻合点,炮架上也有刻线,以便下次装填时能保持上一次的射击角度和方位。当然,因为海上船身的晃动,即使瞄准对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比老土的方法实在强多了。
一个炮手难以培养,就在于经验。每次开炮完毕后,火炮都会后退。如果不让火炮后退,固定在甲板上,20门炮齐射时产生的后座力,足以掀翻船只。所以,火炮只能让其有一定的活动性。但这样一来,每次发射后,下一次除了填装,还要重新瞄准。有经验的炮手,会把火炮快速推到原先位置,利用原先合理的角度,继续发射。但是,这样的误差还是很大,也导致射击速度很慢。
火炮真正做到“速射”,还是在弹簧管退机制发明后,后座力被大大抵消,每开一次炮,火炮位置不发生偏移,所以可以继续发射,精确打击目标。
但在17世纪,不光炮弹装填麻烦,每次发射后,火炮的“复位”也是个很大的麻烦。所以,当初,阿方索“灵机一动”,采用了在船舷和炮架上刻线的办法,以方便炮手精确复位。而使用粉笔刻画,也方便擦除,不至于影响后面的射击判断。
“蜗杆,清理炮膛!”
“湿海绵,清理炮膛!”主要是灭了炮膛内的火星,兼顾降温。
&n... -->>
但雷耶尔的船队毕竟是早就做好准备的,自然有先手。而且,不同的是,雷耶尔麾下的炮兵,是专门培训过数学和物理学(主要是弹道一些基本原理,太深奥的他们也学不会)。
也就是说,荷兰和英国的炮手,只会用火炮后面的望山简单地直视瞄准。而雷耶尔麾下的炮手,却能通过望远镜,得知炮弹的落点和目标的差距,然后做出微调。
当然,这样的人才并不多,雷耶尔的8艘武装商船,负责瞄准和火炮微调的人,只有炮长。这些人,总共才32人,每艘船就4个。他们的任务,就是用望远镜观察炮弹落点,然后根据观察结果做出调整。
这个时期的炮弹,基本都是实心弹。要是在陆地上,还真难观察。因为,铁球砸到泥坑里,遇到软泥,可能会陷进去,看不出效果。所以,在陆地上,更难观察。不像后世的炮弹,能爆炸,可以直接清楚地观察到射击效果。
但在海上不一样,那么大个铁球,没砸中船只的话,就会掉进海里,溅起一个大水花。
炮长的使命,就是观察这些水花和敌舰的距离。近了,就微微抬高炮口℃∞,,加大射角;远了,则微微压低炮口,降低射角。当然,这个距离,纯粹靠个人感觉。所以,对距离的把握,是一个炮长非常重要的技能。当然,还有对火炮角度调整带来射程差异的感觉,也非常重要。
所以,培养一个炮长是非常艰难的。阿方索手里,目前只有300名这样的炮长。而原先培养的人数足足有1000人。也就是说,成材率仅有30%。当然,这样的培养还在继续中。
为了保护这些炮长,每艘船上4名炮长,每个人都被严密保护。下层甲板的两名炮长不算,上层甲板的炮长,都配备了防炮弹的铁板小屋,只有窗口朝前,防止炮长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身亡。
当荷兰人降下帆,开始排列成行时,炮长们开始下令:
“准备!开始校射!”
然后,侧舷的18磅炮和12磅炮,开始轰轰地发射出炮弹……
“18磅炮,统一下压炮口稍许!12磅炮,炮口统一上抬稍许!用粉笔画好刻线,火炮复位后按照刻线再调整!”火炮每次开炮后,都会因为强大的后座力后退,所以每次都要重新调整。而根据军事学院操典,战船上开始流行用粉笔刻画记录原先火炮的位置。船舷上有架炮吻合点,炮架上也有刻线,以便下次装填时能保持上一次的射击角度和方位。当然,因为海上船身的晃动,即使瞄准对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比老土的方法实在强多了。
一个炮手难以培养,就在于经验。每次开炮完毕后,火炮都会后退。如果不让火炮后退,固定在甲板上,20门炮齐射时产生的后座力,足以掀翻船只。所以,火炮只能让其有一定的活动性。但这样一来,每次发射后,下一次除了填装,还要重新瞄准。有经验的炮手,会把火炮快速推到原先位置,利用原先合理的角度,继续发射。但是,这样的误差还是很大,也导致射击速度很慢。
火炮真正做到“速射”,还是在弹簧管退机制发明后,后座力被大大抵消,每开一次炮,火炮位置不发生偏移,所以可以继续发射,精确打击目标。
但在17世纪,不光炮弹装填麻烦,每次发射后,火炮的“复位”也是个很大的麻烦。所以,当初,阿方索“灵机一动”,采用了在船舷和炮架上刻线的办法,以方便炮手精确复位。而使用粉笔刻画,也方便擦除,不至于影响后面的射击判断。
“蜗杆,清理炮膛!”
“湿海绵,清理炮膛!”主要是灭了炮膛内的火星,兼顾降温。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