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走到今天的。
这些年,看着孩子在父母制定的各种完美的规矩、期望和严格要求中艰辛地活着,每况愈下,有时会忍不住劝告这对父母:也许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换来的总是他们的惊讶和生气。
听朋友说,现在,我们认识的这位熟人痛苦地到处跟人说,她刚知道孩子父亲的一个叔叔有神经病,孩子的病是遗传……
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一旦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如果家长相信过失肯定不在自己这里,那唯一的过失者就是孩子自己,他的问题只来源于他自己,他天生有问题。这样,家长就成了受害者、无辜者。
2010年,某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致对方轻伤,却下车将受害人连扎八刀,致其死亡。其手段之残忍、心态之畸形令人惊讶。据媒体报道,他在法庭上提及父母对他管教严厉,尤其从4岁开始学钢琴后,父母经常为练琴的事殴打他,甚至把幼小的他关在地下室进行惩罚。我想,他之所以在法庭上陈述这些,应该是他已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出处。病态的教育必会导致病态的结果,药家鑫成长的过程就是心理畸变的过程。长期以来的苛求、责难、体罚,在明处培养出一个会弹钢琴的大学生,暗处却制造出一个心理和道德变态者。虽然在事发时他已是成年人,法律上自负其责,与父母无关,可谁能说他的残忍和不可理喻与他的家长无关?
但在“药家鑫案”发生后,他父亲对媒体这样说:“我们夫妻俩为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彻底摧毁三个家庭。我们对他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将来法律怎么判他,都是他应得的。”
药父和前面提到的我的熟人,作为家长,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孩子出现问题,与他们无关,他们自己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孩子自己。我们不能说药父在故意说假话,只能说,他的思维方式,只能让他这样想,这样说。
像药父一样的父母现在其实并不在少数,他们分布在各文化层次中。由于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不需要学习,他们既不需要被教育,也不需要去改变,更不需要去反思。反思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分析,这与他们的永远正确的自信是相悖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在孩子身上或其他地方,如学校、教师、社会、基因、遗传等方面找出原因,花再多的力气,也在所不惜。
但是,上帝似有不公,永远正确的父母,总是一群最失败的家长。其中原因,分析起来很简单。
首先,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他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识:自己不行。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他经常被要求认错,而他学到的正是“我从来没有错”,渐渐养成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的固执习惯。
第三,永远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各种建议和要求,孩子没有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一点点萎缩,慢慢变成一个成年的幼儿,以一棵藤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站立。
“永远正确”的家长古今中外一直有,但在当下,更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
例如,媒体经常有对问题青少年的报道,在明明白白讲出家教的症结后,结尾处却总是掉转枪口,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家长的过失总被轻轻一带而过,甚至完全抹去。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很多,神经官能症成为高发病,抑郁症、多动症、自闭症……各种症状被一样一样地推给遗传或基因,这使问题陷入更难解决的境地。对此,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阿德勒早已指出,把儿童心理问题推给遗传或天性这种宿命论的抬头,总是发生在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
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更甚,将来也还会有。
科学史上有一条重要法则“假设有某个对立方能永远处于强势地位,那么世界的秩序就将遭到毁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具破坏性。虽然不是有意而为,他们对孩子的爱也不必怀疑,但一个孩子培养得好不好,从来不单纯是目标的问题,更是方式的问题。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让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应该是水。上善若水,如水的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它至纯至真至善至美。
“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念头,他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阳光会照进来,洒满孩子和自己的世界。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开始走出失败的厄运。
7 开“提意见会”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这很正常,大多数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嘛,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如果不顾说话方式,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反驳。同时,在和孩子相处中,父母自己有什么不妥,自己很难发现,这就容易导致家长不知不觉地陷入一错再错的境地。
在我女儿圆圆小时候,大约从她三四岁开始,我家每周开一次“提意见会”,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还有额外的收获。
平时我对圆圆的一些小毛病尽量不说,能接纳的就接纳,不能接纳的暗暗帮她矫正,比如她小时候吃饭响声大,我就和她爸爸提前沟通好,然后在饭桌上说:“爸爸,你吃饭声音有些大了,要注意点啊。”爸爸假装刚发现这个问题,不好意思地笑笑,赶快收敛吃相。圆圆听到了,看到了,自然会控制自己的吃饭声。问题当然不可能一次改掉,待下次我再发现她吃饭声有些大时,我就又提醒她爸爸,“爸爸,你今天吃饭声音又有些大了。”一段时间后,圆圆的这个毛病就消失了。
但有的问题没这么简单,做示范用处不大,孩子意识不到其中的规则,就需要明确指出来。比如东西最好不随意乱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等。我最初是直接告知的,发现她有抵触,或不以为然,就考虑要改变一下方式,让她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走到今天的。
这些年,看着孩子在父母制定的各种完美的规矩、期望和严格要求中艰辛地活着,每况愈下,有时会忍不住劝告这对父母:也许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换来的总是他们的惊讶和生气。
听朋友说,现在,我们认识的这位熟人痛苦地到处跟人说,她刚知道孩子父亲的一个叔叔有神经病,孩子的病是遗传……
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一旦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如果家长相信过失肯定不在自己这里,那唯一的过失者就是孩子自己,他的问题只来源于他自己,他天生有问题。这样,家长就成了受害者、无辜者。
2010年,某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致对方轻伤,却下车将受害人连扎八刀,致其死亡。其手段之残忍、心态之畸形令人惊讶。据媒体报道,他在法庭上提及父母对他管教严厉,尤其从4岁开始学钢琴后,父母经常为练琴的事殴打他,甚至把幼小的他关在地下室进行惩罚。我想,他之所以在法庭上陈述这些,应该是他已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出处。病态的教育必会导致病态的结果,药家鑫成长的过程就是心理畸变的过程。长期以来的苛求、责难、体罚,在明处培养出一个会弹钢琴的大学生,暗处却制造出一个心理和道德变态者。虽然在事发时他已是成年人,法律上自负其责,与父母无关,可谁能说他的残忍和不可理喻与他的家长无关?
但在“药家鑫案”发生后,他父亲对媒体这样说:“我们夫妻俩为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彻底摧毁三个家庭。我们对他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将来法律怎么判他,都是他应得的。”
药父和前面提到的我的熟人,作为家长,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孩子出现问题,与他们无关,他们自己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孩子自己。我们不能说药父在故意说假话,只能说,他的思维方式,只能让他这样想,这样说。
像药父一样的父母现在其实并不在少数,他们分布在各文化层次中。由于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不需要学习,他们既不需要被教育,也不需要去改变,更不需要去反思。反思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分析,这与他们的永远正确的自信是相悖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在孩子身上或其他地方,如学校、教师、社会、基因、遗传等方面找出原因,花再多的力气,也在所不惜。
但是,上帝似有不公,永远正确的父母,总是一群最失败的家长。其中原因,分析起来很简单。
首先,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他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识:自己不行。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他经常被要求认错,而他学到的正是“我从来没有错”,渐渐养成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的固执习惯。
第三,永远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各种建议和要求,孩子没有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一点点萎缩,慢慢变成一个成年的幼儿,以一棵藤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站立。
“永远正确”的家长古今中外一直有,但在当下,更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
例如,媒体经常有对问题青少年的报道,在明明白白讲出家教的症结后,结尾处却总是掉转枪口,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家长的过失总被轻轻一带而过,甚至完全抹去。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很多,神经官能症成为高发病,抑郁症、多动症、自闭症……各种症状被一样一样地推给遗传或基因,这使问题陷入更难解决的境地。对此,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阿德勒早已指出,把儿童心理问题推给遗传或天性这种宿命论的抬头,总是发生在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
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更甚,将来也还会有。
科学史上有一条重要法则“假设有某个对立方能永远处于强势地位,那么世界的秩序就将遭到毁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具破坏性。虽然不是有意而为,他们对孩子的爱也不必怀疑,但一个孩子培养得好不好,从来不单纯是目标的问题,更是方式的问题。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让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应该是水。上善若水,如水的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它至纯至真至善至美。
“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念头,他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阳光会照进来,洒满孩子和自己的世界。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开始走出失败的厄运。
7 开“提意见会”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这很正常,大多数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嘛,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如果不顾说话方式,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反驳。同时,在和孩子相处中,父母自己有什么不妥,自己很难发现,这就容易导致家长不知不觉地陷入一错再错的境地。
在我女儿圆圆小时候,大约从她三四岁开始,我家每周开一次“提意见会”,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还有额外的收获。
平时我对圆圆的一些小毛病尽量不说,能接纳的就接纳,不能接纳的暗暗帮她矫正,比如她小时候吃饭响声大,我就和她爸爸提前沟通好,然后在饭桌上说:“爸爸,你吃饭声音有些大了,要注意点啊。”爸爸假装刚发现这个问题,不好意思地笑笑,赶快收敛吃相。圆圆听到了,看到了,自然会控制自己的吃饭声。问题当然不可能一次改掉,待下次我再发现她吃饭声有些大时,我就又提醒她爸爸,“爸爸,你今天吃饭声音又有些大了。”一段时间后,圆圆的这个毛病就消失了。
但有的问题没这么简单,做示范用处不大,孩子意识不到其中的规则,就需要明确指出来。比如东西最好不随意乱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等。我最初是直接告知的,发现她有抵触,或不以为然,就考虑要改变一下方式,让她能心悦诚服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