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翻过山丘 (2/2)
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点,再加个米菠萝”,简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对灯光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我就喜欢逗灯光师,比如突然假装严肃地问他们:“今天有好好打光吗?”又或者冷不丁来一句:“为什么他们有加米菠萝,我没有?”都是玩笑话,我心里一直感激他们的认真,总是考虑周到,控制精准。
我现在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逐渐向优秀演员靠拢的明星”。我当然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但现阶段还有许多其他工作我都想尝试,抛开所有一切,一门心思琢磨表演,我暂时做不到。常常听到有人说“前辈们如何如何”,但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滚动,对演员的要求也不再单一,大环境不同,是否也不该用同一种标准去框定?表演这件事上我到底有没有天赋,我心里清楚,但没有必要说出来,就让时间来证明吧。
我的“偶像包袱”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在开拍前我都会发怵,觉得难,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演绎好。我并非科班出身,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起点不算高,但我有那么点儿好胜心,是遇强则强的类型。
记得第一次拍戏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是让我去撕粘在墙上的纸,我怎么都没法儿完整揭下来,就特别老实地向导演道歉。导演哭笑不得,说:“撕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这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啊!”那时我没经验,也不懂举一反三,但总算知道吸取教训。拍《活色生香》时,有一幕是我扮演的宁致远晚上偷偷溜出门,被他爹发现了。他看到我手上拿着根棍子,就问:“你干吗去呢?又去惹事,又去打人?”我说没有没有,我在这儿练棍呢。说着便把棍子往地上一砸,没料到它居然断了!当时完全出于本能的反应,我一脸惊讶地说:“断了?”这个意外反而让导演觉得更生动,我心里恍然大悟,哦,原来可以这样。顺势而为,允许出现设计外的细节,才是活生生的人物啊。
也是在拍《活色生香》的时候,第一天我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前几场戏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导演和摄影师也在一起嘀咕了一天:“这人行不行啊?”那个角色和我的性格反差很大,在一个新的团队中我又有些拘束,放不开。幸好导演没有因为第一天的表现就彻底否定我,我找到人物善良但玩世不恭的感觉后,怎么演都是对的。演员和角色之间也需要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面对彼此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会暗自揣摩该用怎样的方式契合在一起。
角色的状态和性格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演自闭症患者那段时间,妈妈打电话给我时发现我变得特别沉闷。拍《麻雀》的时候我始终处在焦躁的状态,因为扮演的陈深把许多事情都压在心里。在房间休息时我也坐不定,总忍不住走来走去。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彻底变成角色本人,彻底豁出去,忘记自我的存在,忘记这是表演。
这几年我常常有机会和一些特别厉害的前辈合作,总想从他们身上多学到一些东西,特别是保持专注的方法。他们的专业经验和人生阅历都比我成熟,我很渴望听听他们的见解和分析角度。但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演方法,不用一味否认自己,在各种意见面前无所适从,那样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表演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在拍摄现场会要求至少试一下自己的方法,不试怎么知道是否行得通呢?但我很少看回放,哪些部分处理得好,哪些地方没有到位,我心里都明白。我觉得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自我判断。
我会为角色设计一些外形上的小细节。“百里屠苏”的中分发型是我自己特别要求的,虽然被许多网友吐槽不够好看,但游戏里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个标志性发型,我不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帅而改变这一点。拍摄电影《动物世界》之前,我特意把头发留长了一点儿,还给导演看了许多自己找来的参考图片,问他这次能不能按照角色的感觉换一个不同感觉的发型。在我的理解里,人物的头发应该略长,看起来湿湿的、油油的,导演也认同这个建议。虽然最终定妆时还是做了一些调整,但收集资料的过程让我更加确信,要“变成”另一个人,从内心到外在都要做好充分的细节准备。
从成为演员开始就有导演说,我长得太漂亮,不适合演普通人。即使我真的不适合演太过“接地气”的角色,我也不介意扮丑或者破坏形象,而且毫无心理压力——演员没有什么是打破不了的。这份职业本身就包含了“服务”的性质,别人付你片酬给你机会,达到要求是应该的。不过“偶像包袱”也不是说丢就丢的,第一次剃光头的“恐怖”记忆还历历在目,我至今都能清晰想起电动剃刀“突——”的声音,简直心惊肉跳。那天我就像是坐在刑场上等待被行刑的犯人,又无助又惶恐,看到一半头发落地的时候,想到脑袋上只剩另一半头发的惨状,我都快哭了。那时思想还没放开,头发长到比寸头略长一些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尴尬,怎么打理都不顺心,还好那时我还不怎么红,干脆在家里躲了一阵,等头发慢慢长回来。
要想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我知道自己还要积累更多知识。但我还是更多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时间那么有限,还是不要勉强自己硬着头皮去看没特别兴趣的作品了。我最喜欢悬疑惊悚类的电影,有时间的话会尽量去电影院看,自己参演的电影我也一定会看大银幕的版本。很多演员看自己的作品时会觉得很难退回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而是自动跳入“吹毛求疵”模式,看到不满意的地方就觉得特别尴尬,我也一样。《老炮儿》是唯一的例外,因为我的戏份不多。
一点,再加个米菠萝”,简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对灯光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我就喜欢逗灯光师,比如突然假装严肃地问他们:“今天有好好打光吗?”又或者冷不丁来一句:“为什么他们有加米菠萝,我没有?”都是玩笑话,我心里一直感激他们的认真,总是考虑周到,控制精准。
我现在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逐渐向优秀演员靠拢的明星”。我当然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但现阶段还有许多其他工作我都想尝试,抛开所有一切,一门心思琢磨表演,我暂时做不到。常常听到有人说“前辈们如何如何”,但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滚动,对演员的要求也不再单一,大环境不同,是否也不该用同一种标准去框定?表演这件事上我到底有没有天赋,我心里清楚,但没有必要说出来,就让时间来证明吧。
我的“偶像包袱”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在开拍前我都会发怵,觉得难,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演绎好。我并非科班出身,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起点不算高,但我有那么点儿好胜心,是遇强则强的类型。
记得第一次拍戏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是让我去撕粘在墙上的纸,我怎么都没法儿完整揭下来,就特别老实地向导演道歉。导演哭笑不得,说:“撕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这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啊!”那时我没经验,也不懂举一反三,但总算知道吸取教训。拍《活色生香》时,有一幕是我扮演的宁致远晚上偷偷溜出门,被他爹发现了。他看到我手上拿着根棍子,就问:“你干吗去呢?又去惹事,又去打人?”我说没有没有,我在这儿练棍呢。说着便把棍子往地上一砸,没料到它居然断了!当时完全出于本能的反应,我一脸惊讶地说:“断了?”这个意外反而让导演觉得更生动,我心里恍然大悟,哦,原来可以这样。顺势而为,允许出现设计外的细节,才是活生生的人物啊。
也是在拍《活色生香》的时候,第一天我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前几场戏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导演和摄影师也在一起嘀咕了一天:“这人行不行啊?”那个角色和我的性格反差很大,在一个新的团队中我又有些拘束,放不开。幸好导演没有因为第一天的表现就彻底否定我,我找到人物善良但玩世不恭的感觉后,怎么演都是对的。演员和角色之间也需要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面对彼此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会暗自揣摩该用怎样的方式契合在一起。
角色的状态和性格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演自闭症患者那段时间,妈妈打电话给我时发现我变得特别沉闷。拍《麻雀》的时候我始终处在焦躁的状态,因为扮演的陈深把许多事情都压在心里。在房间休息时我也坐不定,总忍不住走来走去。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彻底变成角色本人,彻底豁出去,忘记自我的存在,忘记这是表演。
这几年我常常有机会和一些特别厉害的前辈合作,总想从他们身上多学到一些东西,特别是保持专注的方法。他们的专业经验和人生阅历都比我成熟,我很渴望听听他们的见解和分析角度。但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演方法,不用一味否认自己,在各种意见面前无所适从,那样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表演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在拍摄现场会要求至少试一下自己的方法,不试怎么知道是否行得通呢?但我很少看回放,哪些部分处理得好,哪些地方没有到位,我心里都明白。我觉得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自我判断。
我会为角色设计一些外形上的小细节。“百里屠苏”的中分发型是我自己特别要求的,虽然被许多网友吐槽不够好看,但游戏里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个标志性发型,我不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帅而改变这一点。拍摄电影《动物世界》之前,我特意把头发留长了一点儿,还给导演看了许多自己找来的参考图片,问他这次能不能按照角色的感觉换一个不同感觉的发型。在我的理解里,人物的头发应该略长,看起来湿湿的、油油的,导演也认同这个建议。虽然最终定妆时还是做了一些调整,但收集资料的过程让我更加确信,要“变成”另一个人,从内心到外在都要做好充分的细节准备。
从成为演员开始就有导演说,我长得太漂亮,不适合演普通人。即使我真的不适合演太过“接地气”的角色,我也不介意扮丑或者破坏形象,而且毫无心理压力——演员没有什么是打破不了的。这份职业本身就包含了“服务”的性质,别人付你片酬给你机会,达到要求是应该的。不过“偶像包袱”也不是说丢就丢的,第一次剃光头的“恐怖”记忆还历历在目,我至今都能清晰想起电动剃刀“突——”的声音,简直心惊肉跳。那天我就像是坐在刑场上等待被行刑的犯人,又无助又惶恐,看到一半头发落地的时候,想到脑袋上只剩另一半头发的惨状,我都快哭了。那时思想还没放开,头发长到比寸头略长一些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尴尬,怎么打理都不顺心,还好那时我还不怎么红,干脆在家里躲了一阵,等头发慢慢长回来。
要想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我知道自己还要积累更多知识。但我还是更多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时间那么有限,还是不要勉强自己硬着头皮去看没特别兴趣的作品了。我最喜欢悬疑惊悚类的电影,有时间的话会尽量去电影院看,自己参演的电影我也一定会看大银幕的版本。很多演员看自己的作品时会觉得很难退回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而是自动跳入“吹毛求疵”模式,看到不满意的地方就觉得特别尴尬,我也一样。《老炮儿》是唯一的例外,因为我的戏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