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重返197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海碰子”能力高低的重中之重。
应该说,就自然的生活状态而言,人在地面时,往往对一口气的重要性体会并不深刻,因为呼吸、喘气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不用别人教,也不用有意憋着、省着、等着。
但作为“海碰子”来说,在海底世界里那可不行,那是真正的全凭一口气。
就凭这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凭这口气,在海底潜行寻找“猎物”。就凭这口气,在水下劳作。就凭这口气,从海底返回海面。
也就是说,这口气不仅关“海碰子”在海下能获取多少想要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它关乎生命。
可这口气虽然如此重要,能运用得如何却因人而异。由于各人体质不同,能耐有别,憋气得长短也不一样。
像他在盛年的时候,一头扎下去,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来,时间大概能五分钟,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可以在海底“睡觉”。自然,他收获海底物品,也远较他人更多。
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体格好的原因以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诀窍,就是他能比较精密地控制自己的气量。
比如下潜的这段行程,他规定自己只能用三分之一的气量,这是严格计算好的。必须得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气量在水下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按顺序地做着应当做的事情,再及时返到水面上。
否则,一是扎不深,或刚扎下去,干不了活,就得立马上来。
此外,他还有一个很管用的运气技巧,那就是一开始用肚子向外鼓动,随着时间过去再逐渐收缩,这样也能暂时缓解一下气竭,延长一下时间。
不过,别看这个诀窍和这个技巧说起来都似乎很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却不是一般的难。因为这两招儿都与人的意志分不开,必须是最舍得遭罪的人才能学得会、做得到。
让他格外欣慰的是,洪衍武和陈力泉无论身体素质还是能吃苦的劲头,都颇有他当年的味道。所以他们运用这口气的能耐,很快就追上了年轻时的他。
要按道理讲,“海碰子”无论是扎“刺锅子”还是弄“海红”(行话,学名贻贝,也叫青口,干制品则被称作淡菜,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就象大人打小孩,太容易不过。真正的“海碰子”,要是谁去碰“刺锅子”和“海红”,那绝对算是掉价。
可洪衍武和陈力泉,他们又是怎么样去捞“刺锅子”和揪“海红”的啊?哪怕连干了多年真正的“海碰子”,论效率也远不如他们高。
不说别的,现在他们俩只要一头扎下去,五六米水深下,一个礁石的“刺锅子”,一次性都得胡撸干净了才肯罢休。哪怕是彻底揪干净一个礁石上的“海红”,他们也用不着扎第三次。
所以别看他们目前还只是捞些触手可及的大陆货,但这种水下运气的水平,对于许多真正的“海碰子”而言,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第二,那就是洪衍武和陈力泉他们身上,确实有一手很神奇的真功夫,他们皮糙肉厚得似乎根本就不会受伤。
本来他们告诉他的时候他还不相信,可自打他亲眼见到这俩小子赤手空拳不带手套就能捞“刺锅子”,在礁石上光着脚丫随意地踩着“海蛎子”(行话,学名牡蛎,是海洋中常见的贝类,南粤称“蚝“,闽南称“蛎房“,北方渔民称之为海蛎、石蛎)蹦跶之后,他也就不得不信了。
因为凡是“海碰子”们都有经验,别看他们有鱼鳞一样的粗皮老肉,可无论“扎猛子”还是在水下行动,都一定要小心,动作也要轻缓,为的就是防止碰上锋利的海蛎子壳,被割得鲜血淋漓,肉往外翻。
像被这种礁石上的贝壳割伤之后,除了伤口会很深,也会让人一时浑然不觉。直到血开始流,才会突然让人痛苦得全身抽筋。甚至还有人在海底曾被划开了腹腔,连肠子都流出来了。可以说,这是“海碰子”常常会遇到的危险之一。
可这俩小子既然有这能耐,那还用怕什么呢?水底下还不得由着他们的性子驰骋。
真到了深水区里,如果不用担心受伤,那行动效率绝对会直线提高,简直等同于多了半口气。
就连他都想象不出,那种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收获的情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畅快感觉。
世界上的事总这样。似乎能想到,偏又没想到,叫人实在是受不了。
虽然他一开始的时候就感觉到了,洪衍武和陈力泉这俩小子会是“海碰子”的好材料,可他仍没能料到,他们的天赋、悟性和条件,竟能好成这样。
要知道,才短短半拉月,他们在下水的能力上就几乎超过了真正“海碰子”。
照这样下去,大概再过一个月,他们俩或许就能成为整个西北岸赫赫有名的一号人物。
如果这还不算天才,那什么人才算天才?
命中注定,他们就应该干“海碰子”这一行!
嗯,这俩小子,已经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了。或许,完全可以带他们“圆月海”下深水区去试试了……
“海碰子”能力高低的重中之重。
应该说,就自然的生活状态而言,人在地面时,往往对一口气的重要性体会并不深刻,因为呼吸、喘气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不用别人教,也不用有意憋着、省着、等着。
但作为“海碰子”来说,在海底世界里那可不行,那是真正的全凭一口气。
就凭这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凭这口气,在海底潜行寻找“猎物”。就凭这口气,在水下劳作。就凭这口气,从海底返回海面。
也就是说,这口气不仅关“海碰子”在海下能获取多少想要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它关乎生命。
可这口气虽然如此重要,能运用得如何却因人而异。由于各人体质不同,能耐有别,憋气得长短也不一样。
像他在盛年的时候,一头扎下去,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来,时间大概能五分钟,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可以在海底“睡觉”。自然,他收获海底物品,也远较他人更多。
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体格好的原因以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诀窍,就是他能比较精密地控制自己的气量。
比如下潜的这段行程,他规定自己只能用三分之一的气量,这是严格计算好的。必须得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气量在水下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按顺序地做着应当做的事情,再及时返到水面上。
否则,一是扎不深,或刚扎下去,干不了活,就得立马上来。
此外,他还有一个很管用的运气技巧,那就是一开始用肚子向外鼓动,随着时间过去再逐渐收缩,这样也能暂时缓解一下气竭,延长一下时间。
不过,别看这个诀窍和这个技巧说起来都似乎很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却不是一般的难。因为这两招儿都与人的意志分不开,必须是最舍得遭罪的人才能学得会、做得到。
让他格外欣慰的是,洪衍武和陈力泉无论身体素质还是能吃苦的劲头,都颇有他当年的味道。所以他们运用这口气的能耐,很快就追上了年轻时的他。
要按道理讲,“海碰子”无论是扎“刺锅子”还是弄“海红”(行话,学名贻贝,也叫青口,干制品则被称作淡菜,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就象大人打小孩,太容易不过。真正的“海碰子”,要是谁去碰“刺锅子”和“海红”,那绝对算是掉价。
可洪衍武和陈力泉,他们又是怎么样去捞“刺锅子”和揪“海红”的啊?哪怕连干了多年真正的“海碰子”,论效率也远不如他们高。
不说别的,现在他们俩只要一头扎下去,五六米水深下,一个礁石的“刺锅子”,一次性都得胡撸干净了才肯罢休。哪怕是彻底揪干净一个礁石上的“海红”,他们也用不着扎第三次。
所以别看他们目前还只是捞些触手可及的大陆货,但这种水下运气的水平,对于许多真正的“海碰子”而言,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第二,那就是洪衍武和陈力泉他们身上,确实有一手很神奇的真功夫,他们皮糙肉厚得似乎根本就不会受伤。
本来他们告诉他的时候他还不相信,可自打他亲眼见到这俩小子赤手空拳不带手套就能捞“刺锅子”,在礁石上光着脚丫随意地踩着“海蛎子”(行话,学名牡蛎,是海洋中常见的贝类,南粤称“蚝“,闽南称“蛎房“,北方渔民称之为海蛎、石蛎)蹦跶之后,他也就不得不信了。
因为凡是“海碰子”们都有经验,别看他们有鱼鳞一样的粗皮老肉,可无论“扎猛子”还是在水下行动,都一定要小心,动作也要轻缓,为的就是防止碰上锋利的海蛎子壳,被割得鲜血淋漓,肉往外翻。
像被这种礁石上的贝壳割伤之后,除了伤口会很深,也会让人一时浑然不觉。直到血开始流,才会突然让人痛苦得全身抽筋。甚至还有人在海底曾被划开了腹腔,连肠子都流出来了。可以说,这是“海碰子”常常会遇到的危险之一。
可这俩小子既然有这能耐,那还用怕什么呢?水底下还不得由着他们的性子驰骋。
真到了深水区里,如果不用担心受伤,那行动效率绝对会直线提高,简直等同于多了半口气。
就连他都想象不出,那种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收获的情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畅快感觉。
世界上的事总这样。似乎能想到,偏又没想到,叫人实在是受不了。
虽然他一开始的时候就感觉到了,洪衍武和陈力泉这俩小子会是“海碰子”的好材料,可他仍没能料到,他们的天赋、悟性和条件,竟能好成这样。
要知道,才短短半拉月,他们在下水的能力上就几乎超过了真正“海碰子”。
照这样下去,大概再过一个月,他们俩或许就能成为整个西北岸赫赫有名的一号人物。
如果这还不算天才,那什么人才算天才?
命中注定,他们就应该干“海碰子”这一行!
嗯,这俩小子,已经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了。或许,完全可以带他们“圆月海”下深水区去试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