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明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后来,张太后听了张鹤龄和张延龄的建议,也就是她两个弟弟的建议,居然抛弃了杨延和等人,选择了逐渐坐稳了皇位的朱厚熜,主动向朱厚熜示好,倒向了朱厚熜一边,于是乎就有了神马太后的懿旨。
杨延和的心好累,他无可奈何地说:“皇上,老臣等并不是不听皇上的话,也不是不听皇太后的话,实则是帝、后之上再有加,则与正统之亲无别了,恐难以告祭郊庙而布天下啊!”
朱厚熜也不搭杨延和的茬,他自己说自己的:“朕认为宜遵懿旨,称兴献帝、后为兴献皇帝、兴献皇太后。”
杨延和听朱厚熜依旧这么说,只得诲人不倦地又开口跟朱厚熜讲起了大道理,而蒋冕则在一旁帮腔,就这样,朱厚熜与杨延和和蒋冕他们双方,一方死乞白赖要对父母尽孝心,一方强调要对天下尽孝心,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扯起了皮。
杨延和和蒋冕他们这俩老头,一唱一和,口若悬河,最后把本来有充分准备的朱厚熜说得只剩下耍赖这张牌了,黄锦看朱厚熜有些扛不住了,便以皇上劳累为由,劝杨、蒋二人退下,以后再议,杨、蒋二人才真是累了,他们说的嗓子都冒烟了,是以借坡下驴,丢下手敕,赶紧叩头离开了。
出了谨身殿,杨延和沉着脸,对蒋冕说:“不能让那个张璁再留在京城了,他要是不上疏,皇上也不会再次无理取闹,这都是受了那个张璁蛊惑啊!”
杨延和恨死张璁了,之前蒋王妃入宫,他在代拟草敕时,就千百个不愿意,给兴献王及王妃,冠以帝、后称呼,那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为之的,本来他想,这帝、后之称有了,小皇帝也应该心满意足了,以后他们君臣之间,再也不会为此相争下去,可以集中精力落实即位诏书上的各项计划了,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竟煽风点火,使得小皇帝得寸进尺,还想让自己的父母成为皇帝、皇后,这是他万万不能答应的。
可是他也清楚,现在他已经渐渐掌控不住形势了,以往朝中的文武百官,之所以没有多少人敢站出来为皇帝说话,那是因为他这个首辅,不但控制着内阁,还与张太后保持着某种友谊,现在他和张太后闹崩了,朝臣们都瞧出来了,因为张太后已然开始在明着支持小皇帝了,所以形势瞬间就失控了,朝臣们开始重新选边站了,有很多人都站到了小皇帝一边,并开始发声了,他只能尽力去控制,他采取的控制手段,就是排除异己,他坚决不能容忍为小皇帝说话的官员留任京城,要是不把这些官员都弄走,天长日久,小皇帝的势力会越来越大,他就再也无法掌控了,反之,凡是上疏反对小皇帝的官员,他则要将其升任至京城,以充实自己的力量,虽然他也不想毫无原则地这么做,但不愿意也要做,不然一旦被压制住了,他就不能‘为所欲为’了。
蒋冕点头说:“你说的没错,这个张璁的确是个祸害,那就将他逐去南京吧。”
杨延和和蒋冕他们两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话,就决定了张璁的命运,几天以后,张璁这个小小的观政进士,就被人逐出京师,赶到南京刑部,任主事去了。
原本这并不会影响张璁的仕途,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在嘉靖元年正月,紫禁城内的清宁宫,不知道怎么的突然起火了,杨延和借题发挥,说是天谴,一定是加称尊号的缘故,祖宗神灵恐怕是不安了,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火灾是废礼失言造成的,因为大火烧的宫殿,正是兴献后即将要入住的宫殿。
然后杨延和纠合了一百多朝臣,,联名上疏,,轮番轰炸,以集体辞职相威胁,逼迫朱厚熜服软,其间这个杨首辅封还了不少御批和执奏,算是拼了老命,眼看百官罢工,国事荒废,朱厚熜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听取杨廷和的意见,举行了尊号典礼,宣布上考孝宗,尊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圣母,尊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太后,皆不加‘皇’字,至此,礼仪之争以双方的妥协而告一了段落。
之后过了两年,朱厚熜的皇位已经稳固,便又开始试图为父母的封号加‘皇’字了,这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每天和桂萼、胡铎等人相互考证经史的张璁,与同僚揣测圣意,纷纷上书重提旧事,说现有的称谓并不适宜,应该重新议礼,朱厚熜对此自然是十分高兴,所以又过了一段时间,张璁便得以奉召赴京,获得了重用。
可如今历史已经改变了,因为随后议礼的结束,致使张璁去了南京,就没有再能回到北京,没有再能回到北京,他自然也就入不了阁,做什么首辅了。
张璁、桂萼他们一伙人,在正直的朝臣和正统的士大夫心目中,是一伙投机取巧的无耻小人,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这样的人,他们进入内阁,当政八年,植党营私,罗织罪名,排斥异己,打击他人,使门户之见日深,说简单点,就是没干多少好事儿。
所以,张璁入不了阁,比能入阁要来得好,没有权利,他便害不了人了。
朱厚熜召见杨延和和蒋冕,是想将他亲手写的手敕下发给他们,让他们按手敕拟诏执行,可是最后却被人家当面给退回来了,他对此很生气,但却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一次早朝上,他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将《大礼或问》下发给了礼部,让礼部按张璁的这份奏疏,给兴献帝、后加尊称、定尊号。
朱厚熜为什么要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将《大礼或问》下发给礼部,让礼部按这份奏疏给兴献帝、后加尊称、定尊号呢?
后来,张太后听了张鹤龄和张延龄的建议,也就是她两个弟弟的建议,居然抛弃了杨延和等人,选择了逐渐坐稳了皇位的朱厚熜,主动向朱厚熜示好,倒向了朱厚熜一边,于是乎就有了神马太后的懿旨。
杨延和的心好累,他无可奈何地说:“皇上,老臣等并不是不听皇上的话,也不是不听皇太后的话,实则是帝、后之上再有加,则与正统之亲无别了,恐难以告祭郊庙而布天下啊!”
朱厚熜也不搭杨延和的茬,他自己说自己的:“朕认为宜遵懿旨,称兴献帝、后为兴献皇帝、兴献皇太后。”
杨延和听朱厚熜依旧这么说,只得诲人不倦地又开口跟朱厚熜讲起了大道理,而蒋冕则在一旁帮腔,就这样,朱厚熜与杨延和和蒋冕他们双方,一方死乞白赖要对父母尽孝心,一方强调要对天下尽孝心,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扯起了皮。
杨延和和蒋冕他们这俩老头,一唱一和,口若悬河,最后把本来有充分准备的朱厚熜说得只剩下耍赖这张牌了,黄锦看朱厚熜有些扛不住了,便以皇上劳累为由,劝杨、蒋二人退下,以后再议,杨、蒋二人才真是累了,他们说的嗓子都冒烟了,是以借坡下驴,丢下手敕,赶紧叩头离开了。
出了谨身殿,杨延和沉着脸,对蒋冕说:“不能让那个张璁再留在京城了,他要是不上疏,皇上也不会再次无理取闹,这都是受了那个张璁蛊惑啊!”
杨延和恨死张璁了,之前蒋王妃入宫,他在代拟草敕时,就千百个不愿意,给兴献王及王妃,冠以帝、后称呼,那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为之的,本来他想,这帝、后之称有了,小皇帝也应该心满意足了,以后他们君臣之间,再也不会为此相争下去,可以集中精力落实即位诏书上的各项计划了,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竟煽风点火,使得小皇帝得寸进尺,还想让自己的父母成为皇帝、皇后,这是他万万不能答应的。
可是他也清楚,现在他已经渐渐掌控不住形势了,以往朝中的文武百官,之所以没有多少人敢站出来为皇帝说话,那是因为他这个首辅,不但控制着内阁,还与张太后保持着某种友谊,现在他和张太后闹崩了,朝臣们都瞧出来了,因为张太后已然开始在明着支持小皇帝了,所以形势瞬间就失控了,朝臣们开始重新选边站了,有很多人都站到了小皇帝一边,并开始发声了,他只能尽力去控制,他采取的控制手段,就是排除异己,他坚决不能容忍为小皇帝说话的官员留任京城,要是不把这些官员都弄走,天长日久,小皇帝的势力会越来越大,他就再也无法掌控了,反之,凡是上疏反对小皇帝的官员,他则要将其升任至京城,以充实自己的力量,虽然他也不想毫无原则地这么做,但不愿意也要做,不然一旦被压制住了,他就不能‘为所欲为’了。
蒋冕点头说:“你说的没错,这个张璁的确是个祸害,那就将他逐去南京吧。”
杨延和和蒋冕他们两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话,就决定了张璁的命运,几天以后,张璁这个小小的观政进士,就被人逐出京师,赶到南京刑部,任主事去了。
原本这并不会影响张璁的仕途,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在嘉靖元年正月,紫禁城内的清宁宫,不知道怎么的突然起火了,杨延和借题发挥,说是天谴,一定是加称尊号的缘故,祖宗神灵恐怕是不安了,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火灾是废礼失言造成的,因为大火烧的宫殿,正是兴献后即将要入住的宫殿。
然后杨延和纠合了一百多朝臣,,联名上疏,,轮番轰炸,以集体辞职相威胁,逼迫朱厚熜服软,其间这个杨首辅封还了不少御批和执奏,算是拼了老命,眼看百官罢工,国事荒废,朱厚熜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听取杨廷和的意见,举行了尊号典礼,宣布上考孝宗,尊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圣母,尊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太后,皆不加‘皇’字,至此,礼仪之争以双方的妥协而告一了段落。
之后过了两年,朱厚熜的皇位已经稳固,便又开始试图为父母的封号加‘皇’字了,这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每天和桂萼、胡铎等人相互考证经史的张璁,与同僚揣测圣意,纷纷上书重提旧事,说现有的称谓并不适宜,应该重新议礼,朱厚熜对此自然是十分高兴,所以又过了一段时间,张璁便得以奉召赴京,获得了重用。
可如今历史已经改变了,因为随后议礼的结束,致使张璁去了南京,就没有再能回到北京,没有再能回到北京,他自然也就入不了阁,做什么首辅了。
张璁、桂萼他们一伙人,在正直的朝臣和正统的士大夫心目中,是一伙投机取巧的无耻小人,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这样的人,他们进入内阁,当政八年,植党营私,罗织罪名,排斥异己,打击他人,使门户之见日深,说简单点,就是没干多少好事儿。
所以,张璁入不了阁,比能入阁要来得好,没有权利,他便害不了人了。
朱厚熜召见杨延和和蒋冕,是想将他亲手写的手敕下发给他们,让他们按手敕拟诏执行,可是最后却被人家当面给退回来了,他对此很生气,但却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一次早朝上,他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将《大礼或问》下发给了礼部,让礼部按张璁的这份奏疏,给兴献帝、后加尊称、定尊号。
朱厚熜为什么要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将《大礼或问》下发给礼部,让礼部按这份奏疏给兴献帝、后加尊称、定尊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