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北进 (1/2)
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明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谢泪落红尘5和阿骚的打赏!!!
一支军队的气势如何,只从行军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以这个时代普通的明军为例,在本地打仗的时候气势通常还行,当然这里所说的军队是正规军,而不是那种半农半兵的卫所兵,大明的卫所早已经腐坏多年,根本就不能够作战了,徐州卫算是非常罕见的非典型卫所,是不可以计算在内的。
以普通的正规军为例,在本地剿匪一般都是兴致盎然,毕竟匪徒们打家劫舍,多少都得有点积蓄,只要是能够将寨子打下来,军官老爷们自然是能够赚到钱的,心情不错的时候也会给下头发些,最不济好歹还能改善几顿伙食,因此这个差事对于正规军来说是最美好的,也是所有人都翘首期盼的。
与之相比较的话,在本乡本土对付强敌,气势就要弱一些了,这个强敌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说蒙古人,比如说倭寇,再比如说最近这几年最耀眼的明星东虏建奴,都是大家很不愿意对付的,哪怕是在家里头作战,身后背负着家乡父老的希望,也没人愿意打这种仗,因此气势自然不可能强的起来。
当然,这里面其实也是有对比性的,对付倭寇的基本都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兵,战斗力本身就不算强大,因此气势上才会有所亏缺,要是将辽镇的兵马调过去剿灭倭寇,估计人人都得披红挂彩,敲锣打鼓的庆祝这件事,因为比起东虏来说,倭寇的战斗力几乎就是个渣滓,关宁铁骑可以随意将他们撕成碎片,想怎么收拾都可以,哪怕就是防卫蒙古的一些边镇,都能够轻松应付那里的局面。因此不具备可比性,只是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来讲述一下各自遇到本地区敌人的反应。
不过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带兵去异地作战。还要对上最为可怕的敌人,这才是一般部队最不容易接受的,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本国地域矛盾实在是太过严重,当年秦王扫六合,将各个国家捏成了一个强大的秦国,可各地的民俗之类却全都留了下来,之后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中,也没能够将这种地域文化消除,因为只要还有文化这种东西存在。地域性就根本消除不掉。
正因为消除不掉,几千年积累下来,地域矛盾便愈发严重,导致外地人生存艰难,客军的生存就更艰难。本地人觉不喜欢说着不同方言的军队在家门口走来走去,因此对客军的态度也绝对不会太好,遇到那些民风相对淳朴,或者说比较温和的地方也还好了,遇到粗旷豪迈有精神的地方,保证不太好解决,之前孔有德和李九成在吴桥闹出来的事情就是力证。那其实就是地域矛盾惹出来的事情。
吴桥兵变其实还算好,毕竟客军是出去作战,跟他们所在的地方还没多大关系,可如果客军觉得自己是在为某个地方拼死作战,而某个地方的本地人又希望他们赶紧滚蛋,这两种思维一旦产生碰撞。会发生的恐怕就不止是惨剧了,而应该是一种毁灭性的巨大能量,足以将客军和本地人一起毁灭掉。
宋庆之所以想到这些,主要就是因为此次乃是纯粹的客军作战,而且还是面对最强大的敌人。因此这方面他应该重视起来,毕竟他的目的地是山西大同,而不是京城或者登莱,入卫京师的时候,除了京营之外大家都是客军,加上京师被包围起来,朝廷只希望来的兵马越多越好,因此给各部兵马的待遇也都不错,那毕竟是朝廷,天下兵马都是他们的,虽然更加偏重京营,却也不至于太过厚此薄彼。
到了登莱平叛的时候,整个山东差不多都被孔有德等人打的鸡飞狗跳,宋庆几乎就是带着救世主光环而来的,待遇自然不会太差,加上还有京营那些部队在,当地官府肯定也是倾力配合。
等到了大凌河的时候,因为有吴三桂的关系在,他几乎就是关宁军的自己人,加上又是非常能打的,待遇方面肯定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因此宋庆和徐州兵还没有真正遇到过什么客军待遇的问题。
但这次他要遇到了,他驰援的地方是大同,也就是宣大的地盘,这里对于他是完完全全的异地他乡,对于徐州兵们也是不熟悉的地方,因此只怕真的要体验一把客军是什么待遇了,好在他这次带了文宣队出来,去到那边之后只要别在第一时间被敌视,他还是有机会扭转当地老百姓印象的,他不指望在那边出现军民鱼水情,只要能够让他的部队在当地好生休息就行,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件事,只要当地人敢于炸刺儿,而事情主要责任不在己方的话,他保证会挥起屠刀,做类似当初孔有德的事情。
这并不算残暴,而是带兵的能力表现,也是士兵对他的信任度表现,如果一个主将出门在外,连自己手下的兵都护不住,那也就别指望关键时刻手下能跟他保持一致了,这是个将心比心的问题,你要想让手下当兵的在关键时刻为你效死,平时你就要维护住他们的利益,把跟他们冲突的人全都干掉,哪怕稍微过分了些也无所谓,这绝对属于帮亲不帮理的事情,带兵的将领们尤其需要多加注意。
只是宋庆没有想到,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达指定地点,就直接被调到了宣府三卫,准备跟当地的兵马,以及卫所那些半农兵一起,对抗即将到来的一万五千后金兵,这种待遇简直是太让宋庆兴奋,他本以为自己到了地头儿之后,短时间内应该没什么事情做呢,毕竟人家宣大本身就是九边重镇之一,虽然把他这个徐州参将调来参加保卫战,但应该也不会第一时间用上,谁知道居然头一波就要投入战斗。
打... -->>
感谢泪落红尘5和阿骚的打赏!!!
一支军队的气势如何,只从行军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以这个时代普通的明军为例,在本地打仗的时候气势通常还行,当然这里所说的军队是正规军,而不是那种半农半兵的卫所兵,大明的卫所早已经腐坏多年,根本就不能够作战了,徐州卫算是非常罕见的非典型卫所,是不可以计算在内的。
以普通的正规军为例,在本地剿匪一般都是兴致盎然,毕竟匪徒们打家劫舍,多少都得有点积蓄,只要是能够将寨子打下来,军官老爷们自然是能够赚到钱的,心情不错的时候也会给下头发些,最不济好歹还能改善几顿伙食,因此这个差事对于正规军来说是最美好的,也是所有人都翘首期盼的。
与之相比较的话,在本乡本土对付强敌,气势就要弱一些了,这个强敌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说蒙古人,比如说倭寇,再比如说最近这几年最耀眼的明星东虏建奴,都是大家很不愿意对付的,哪怕是在家里头作战,身后背负着家乡父老的希望,也没人愿意打这种仗,因此气势自然不可能强的起来。
当然,这里面其实也是有对比性的,对付倭寇的基本都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兵,战斗力本身就不算强大,因此气势上才会有所亏缺,要是将辽镇的兵马调过去剿灭倭寇,估计人人都得披红挂彩,敲锣打鼓的庆祝这件事,因为比起东虏来说,倭寇的战斗力几乎就是个渣滓,关宁铁骑可以随意将他们撕成碎片,想怎么收拾都可以,哪怕就是防卫蒙古的一些边镇,都能够轻松应付那里的局面。因此不具备可比性,只是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来讲述一下各自遇到本地区敌人的反应。
不过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带兵去异地作战。还要对上最为可怕的敌人,这才是一般部队最不容易接受的,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本国地域矛盾实在是太过严重,当年秦王扫六合,将各个国家捏成了一个强大的秦国,可各地的民俗之类却全都留了下来,之后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中,也没能够将这种地域文化消除,因为只要还有文化这种东西存在。地域性就根本消除不掉。
正因为消除不掉,几千年积累下来,地域矛盾便愈发严重,导致外地人生存艰难,客军的生存就更艰难。本地人觉不喜欢说着不同方言的军队在家门口走来走去,因此对客军的态度也绝对不会太好,遇到那些民风相对淳朴,或者说比较温和的地方也还好了,遇到粗旷豪迈有精神的地方,保证不太好解决,之前孔有德和李九成在吴桥闹出来的事情就是力证。那其实就是地域矛盾惹出来的事情。
吴桥兵变其实还算好,毕竟客军是出去作战,跟他们所在的地方还没多大关系,可如果客军觉得自己是在为某个地方拼死作战,而某个地方的本地人又希望他们赶紧滚蛋,这两种思维一旦产生碰撞。会发生的恐怕就不止是惨剧了,而应该是一种毁灭性的巨大能量,足以将客军和本地人一起毁灭掉。
宋庆之所以想到这些,主要就是因为此次乃是纯粹的客军作战,而且还是面对最强大的敌人。因此这方面他应该重视起来,毕竟他的目的地是山西大同,而不是京城或者登莱,入卫京师的时候,除了京营之外大家都是客军,加上京师被包围起来,朝廷只希望来的兵马越多越好,因此给各部兵马的待遇也都不错,那毕竟是朝廷,天下兵马都是他们的,虽然更加偏重京营,却也不至于太过厚此薄彼。
到了登莱平叛的时候,整个山东差不多都被孔有德等人打的鸡飞狗跳,宋庆几乎就是带着救世主光环而来的,待遇自然不会太差,加上还有京营那些部队在,当地官府肯定也是倾力配合。
等到了大凌河的时候,因为有吴三桂的关系在,他几乎就是关宁军的自己人,加上又是非常能打的,待遇方面肯定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因此宋庆和徐州兵还没有真正遇到过什么客军待遇的问题。
但这次他要遇到了,他驰援的地方是大同,也就是宣大的地盘,这里对于他是完完全全的异地他乡,对于徐州兵们也是不熟悉的地方,因此只怕真的要体验一把客军是什么待遇了,好在他这次带了文宣队出来,去到那边之后只要别在第一时间被敌视,他还是有机会扭转当地老百姓印象的,他不指望在那边出现军民鱼水情,只要能够让他的部队在当地好生休息就行,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件事,只要当地人敢于炸刺儿,而事情主要责任不在己方的话,他保证会挥起屠刀,做类似当初孔有德的事情。
这并不算残暴,而是带兵的能力表现,也是士兵对他的信任度表现,如果一个主将出门在外,连自己手下的兵都护不住,那也就别指望关键时刻手下能跟他保持一致了,这是个将心比心的问题,你要想让手下当兵的在关键时刻为你效死,平时你就要维护住他们的利益,把跟他们冲突的人全都干掉,哪怕稍微过分了些也无所谓,这绝对属于帮亲不帮理的事情,带兵的将领们尤其需要多加注意。
只是宋庆没有想到,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达指定地点,就直接被调到了宣府三卫,准备跟当地的兵马,以及卫所那些半农兵一起,对抗即将到来的一万五千后金兵,这种待遇简直是太让宋庆兴奋,他本以为自己到了地头儿之后,短时间内应该没什么事情做呢,毕竟人家宣大本身就是九边重镇之一,虽然把他这个徐州参将调来参加保卫战,但应该也不会第一时间用上,谁知道居然头一波就要投入战斗。
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