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大明狼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3章第3卷]
第353节第三百四十二章钦差包围要人
年轻天子在文华殿中舌战群臣,逼着东林魁首周延儒自请归乡,又雷厉风行的罢了一副宪,外派监军的内臣高起潜又给他大涨脸面,一下子把外朝反对的理由给堵上了,一时间,群臣震摄,人人哑口无言,再也没有人因为天子过于年轻而小瞧于他了,更没人敢再提那有违祖宗制度,伤了外朝士大夫心的内臣监军之事了。
皇帝高兴,内廷中,诸位大裆也是得意洋洋,各监碰面,先是要提一提天子在文华殿所说的那番话,为自家能在皇爷心目中有这么重的份量感到鼓舞,余了便是不住口的夸赞起远在莱州的高起潜来。
高是内廷出去的,现在平定乱事自然是内廷的喜事,外朝当这事没发生,内廷又岂能和他们一样。都是同道之人,高起潜办的是皇差,代表内臣监军的第一人,他立了功,就是内廷立了功,所以不管平日里是不是和高起潜对付,现在的内廷中,上至司礼监,下至浣衣局,提道高起潜,都是要竖大姆指好生赞上几句的。当然,最高兴的莫不过御马监一众人了,走到哪里,那喜气都是随在身上的,听着四周的奉承话,心里真真是乐得开花。
十九日,崇祯派御前太监赵全南下宣旨,随同的还有兵部职方司郎中谢一清,武选司的郎中江一鹤。这两人都是施大勇的旧识,前者年纪不大,当日锦州军进京献俘时便是谢一清到通州迎的,一路上也算客气,没什么文官的架子。
江一鹤则是在大勇率松山军在大凌河城外与金军大战立功之后到锦州封赏的钦差之一,年纪相当大了,若不是武选司卡着两京十八省武将的进阶之路,油水实在是丰厚,背后又站着内阁的两个大学士,怕他早就被人给挤了下去,哪还会容他一老头在那发财。
此去莱州路途遥远,若非天子指名要兵部的人去善后,江一鹤可不想去遭这罪。有道是钦命难为,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他江老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除非他不想做这官。
谢一清倒是对南下蛮积极,此人虽是文官,但身在兵部,又掌着职方司,自然对兵事关注多些。登莱乱了这么久,他也是想去看看叛军的实力到底如何,沿途再察看下府县的守备情况,毁损情况如何,回京之后也好做个备案报上去。另外听说先前在商县谋叛的锦州军收复了登州,也立了大功,但这事现在上面没半点指示下来,既没说要赏,又没说要追究谋叛的事,到底怎么办,也是个糊涂事。为此,谢一清自衬和施大勇也有一面之缘,锦州军上下对他也都客气,给他的印象还不错,所以想亲自去登州看看,若是先前谋叛的事另有隐情,那就回京替他说几句话,免得忠臣受了冤枉。毕竟国家眼下处于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施大勇良将难寻,有他在,虽不敢说再无外患,但起码东虏这几年绝不敢再入寇了吧。
至于朝廷派人去辽东查祖大寿死因之事,谢一清觉得也有必要给施大勇提醒一下。这倒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心,没别的原因,只因他这职方司的前任主事郎中就是前辽东巡抚丘禾嘉。
老上司刚死,朝廷就不顾事实不明派人去查他的部下施大勇,谢一清心里是认为不妥的。别的不说,单是锦州大捷这功劳就不是假的吧?不管内中到底是谁指挥,施大勇和锦州军总是在城中坚守的吧?
什么都不问,凭着祖家人一封血书就派人去查,是否有些轻率了呢?
皇帝和重臣们如何想,谢一清不敢揣测,只能把话藏在心中,但只要有机会,他还是愿意替老上司的旧部争取一下的。现在施大勇虽没有斩获李九成和孔有德的脑袋彻底平定叛军,但收复登州总也是大功一件,有这大功在,什么样的过错都能弥补了吧?可偏偏皇帝那里没有旨意过来,内阁和本部堂官也没口风示明,搞得谢一清也不知道施大勇这回到底是赏还是罚。
依他的心思,若朝廷这次再寒了立有功劳的锦州将士心,恐怕上次锦州大捷未赏的怨意真的要爆发出来了,到时,说不定施大勇真的会学李九成和孔有德一样造反,凭着他锦州军的战斗力,只怕声势绝不会亚于李孔之辈。
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谢一清不敢想象锦州军在登莱再次造反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为了不让心中担心的事情成真,他便不能坐视朝廷犯错,无论如何也要让施大勇和锦州上下心安回返锦州抵御东虏,为大明保关外的江山。
有这样的... -->>
[第3章第3卷]
第353节第三百四十二章钦差包围要人
年轻天子在文华殿中舌战群臣,逼着东林魁首周延儒自请归乡,又雷厉风行的罢了一副宪,外派监军的内臣高起潜又给他大涨脸面,一下子把外朝反对的理由给堵上了,一时间,群臣震摄,人人哑口无言,再也没有人因为天子过于年轻而小瞧于他了,更没人敢再提那有违祖宗制度,伤了外朝士大夫心的内臣监军之事了。
皇帝高兴,内廷中,诸位大裆也是得意洋洋,各监碰面,先是要提一提天子在文华殿所说的那番话,为自家能在皇爷心目中有这么重的份量感到鼓舞,余了便是不住口的夸赞起远在莱州的高起潜来。
高是内廷出去的,现在平定乱事自然是内廷的喜事,外朝当这事没发生,内廷又岂能和他们一样。都是同道之人,高起潜办的是皇差,代表内臣监军的第一人,他立了功,就是内廷立了功,所以不管平日里是不是和高起潜对付,现在的内廷中,上至司礼监,下至浣衣局,提道高起潜,都是要竖大姆指好生赞上几句的。当然,最高兴的莫不过御马监一众人了,走到哪里,那喜气都是随在身上的,听着四周的奉承话,心里真真是乐得开花。
十九日,崇祯派御前太监赵全南下宣旨,随同的还有兵部职方司郎中谢一清,武选司的郎中江一鹤。这两人都是施大勇的旧识,前者年纪不大,当日锦州军进京献俘时便是谢一清到通州迎的,一路上也算客气,没什么文官的架子。
江一鹤则是在大勇率松山军在大凌河城外与金军大战立功之后到锦州封赏的钦差之一,年纪相当大了,若不是武选司卡着两京十八省武将的进阶之路,油水实在是丰厚,背后又站着内阁的两个大学士,怕他早就被人给挤了下去,哪还会容他一老头在那发财。
此去莱州路途遥远,若非天子指名要兵部的人去善后,江一鹤可不想去遭这罪。有道是钦命难为,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他江老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除非他不想做这官。
谢一清倒是对南下蛮积极,此人虽是文官,但身在兵部,又掌着职方司,自然对兵事关注多些。登莱乱了这么久,他也是想去看看叛军的实力到底如何,沿途再察看下府县的守备情况,毁损情况如何,回京之后也好做个备案报上去。另外听说先前在商县谋叛的锦州军收复了登州,也立了大功,但这事现在上面没半点指示下来,既没说要赏,又没说要追究谋叛的事,到底怎么办,也是个糊涂事。为此,谢一清自衬和施大勇也有一面之缘,锦州军上下对他也都客气,给他的印象还不错,所以想亲自去登州看看,若是先前谋叛的事另有隐情,那就回京替他说几句话,免得忠臣受了冤枉。毕竟国家眼下处于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施大勇良将难寻,有他在,虽不敢说再无外患,但起码东虏这几年绝不敢再入寇了吧。
至于朝廷派人去辽东查祖大寿死因之事,谢一清觉得也有必要给施大勇提醒一下。这倒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心,没别的原因,只因他这职方司的前任主事郎中就是前辽东巡抚丘禾嘉。
老上司刚死,朝廷就不顾事实不明派人去查他的部下施大勇,谢一清心里是认为不妥的。别的不说,单是锦州大捷这功劳就不是假的吧?不管内中到底是谁指挥,施大勇和锦州军总是在城中坚守的吧?
什么都不问,凭着祖家人一封血书就派人去查,是否有些轻率了呢?
皇帝和重臣们如何想,谢一清不敢揣测,只能把话藏在心中,但只要有机会,他还是愿意替老上司的旧部争取一下的。现在施大勇虽没有斩获李九成和孔有德的脑袋彻底平定叛军,但收复登州总也是大功一件,有这大功在,什么样的过错都能弥补了吧?可偏偏皇帝那里没有旨意过来,内阁和本部堂官也没口风示明,搞得谢一清也不知道施大勇这回到底是赏还是罚。
依他的心思,若朝廷这次再寒了立有功劳的锦州将士心,恐怕上次锦州大捷未赏的怨意真的要爆发出来了,到时,说不定施大勇真的会学李九成和孔有德一样造反,凭着他锦州军的战斗力,只怕声势绝不会亚于李孔之辈。
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谢一清不敢想象锦州军在登莱再次造反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为了不让心中担心的事情成真,他便不能坐视朝廷犯错,无论如何也要让施大勇和锦州上下心安回返锦州抵御东虏,为大明保关外的江山。
有这样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