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勒子,就是用绢帛做出来的用来裹额的装束,不论是宫里,还是民间都流行得很。像宁妃给的勒子,就是好料子乌绫做的,也就是这个时候包裹头部,夏天一般用的乌纱。用来包住头部的装饰,其实从上古的大禹时代就有记载,据说一开始就叫“抹额”,是四夷武士和舞女戴的,后来就转向普通百姓戴着,有包头、缠头、额帕、额子的称呼,到了明朝初年,就称呼为勒子。
勒子是普遍裹额的称呼,但是细分好几种,比如说用珍珠箍裹额,那就是珠箍;紫销金箍儿,“紫”乃裹额的颜色;“销金”,则是裹额上的洒金装饰。再比如说,羊皮金箍儿,是裹额用了羊皮金沿边,贴的是至轻至薄的金箔,费金极少,却可得煌煌然耀目之效。张昭华就见一位公主头上戴的是这种箍儿。
裹额戴起来有个规律,是老年妇女戴的较宽,年轻人戴的较窄,张昭华自己捡了一条窄的,摸着柔软而暖和的料子,也想戴在头上,就叫吕氏帮她戴了,果然额头上暖烘烘地,这也能算是一种驱寒的帽子吧。
这也就是女人神烦,头上戴了那么多首饰,不肯好好披上斗篷的帽子,头冷得慌,就在抹额上下功夫——不过说起来,外廷的官员似乎更惨一点,他们也有保暖头部的东西,叫暖耳。
上辈子张昭华所见到的暖耳,是一对圆套,直接扣在两耳上。但是这时候的暖耳,却大大不一样,是貂鼠皮毛所制的一圆圈套子,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两侧对应耳朵的位置各缝缀一条皮毛的长片,毛向里到耳边耳,用钩带斜挂于官帽之后的饰物“山子”上。
这个东西只有官员能戴,普通百姓是没的戴的,就是在农历十一月份的时候,皇上会赐百官“传带暖耳”,官员就要带这个东西了,当然事先在裁制时,要注意让毛圈的宽径与使用者的官帽大小相吻合,因为在戴的时候,使用者要先束起冠,戴好帽,然后才能将毛圆圈自上方套下,箍在冠帽的外侧,再把一对套环扣到冠帽后部竖起的饰件“山子”之上,由此将其挂住。
于是,皮圈护罩脑部,两侧的长片则将耳朵掩起,达成御寒的效果。其实这样乍一看很可爱的,因为戴上这个暖耳,不会遮挡官帽,一对横向展开的翅丝照常神气地凌翘在半空。张昭华看到这个就想起自己大婚那一日,头上戴着高高的冠帽,在冠帽上面还要放上盖头,乍一看好像有一张一尺长的驴脸一样。
因为古代的公开场合中,男子一律是盘髻在头顶,在上面戴各式冠、巾、帽,将发髻罩在其内。男子如果当众把发髻露出来,属于非常不自尊的行为,对他人也是不敬。所以大家一年四季都要戴着冠帽。所以冬天这个保暖防寒的暖耳就是要戴在冠帽之上,这样显得脸很小了,而头上顶着一大坨东西,看上去分量很重,其实不然,毕竟是轻暖的皮毛制品。说起来,上辈子张昭华见过一个跟这东西长得蛮像的帽子,叫雷锋帽。
皇帝也戴这个东西,当然为了和百官区分,他还多一个“披肩”,这个东西就是暖耳两侧那一对护耳的皮毛长条比百官的长许多,披垂到肩头,护住肩膀。
张昭华其实是第一次戴勒子,吕氏帮她戴上去之后,她想看看这么个东西能不能抗风,就走到殿门口风口处迎面试了试,结果发现还真好用,额头上还是暖烘烘的。
还没等她招手叫吕氏过来,就看到远处似乎是从奉天殿跑来七八个太监和宫女,失魂落魄连滚带爬地,为首的那个太监都摔了两三跤,后面地更是摔得多。
张昭华心里忽然一颤。
她跨过殿门,仔细去听奉天殿那边的声音——奉天殿那边的奏乐规模很大,六宫都能听得到。宴会是从始至终要奏乐的,但是现在果然她没有听到奉天殿那边有乐声了。
隔得远就有女官上去呵斥,但是那几个人都像没听到似的,还是连滚带爬地跑着,跑到大殿前面,各个都是脸色白得像鬼一样。
宫正嬷嬷恰好也出来了,一看这场景,皱起眉头来:... -->>
勒子,就是用绢帛做出来的用来裹额的装束,不论是宫里,还是民间都流行得很。像宁妃给的勒子,就是好料子乌绫做的,也就是这个时候包裹头部,夏天一般用的乌纱。用来包住头部的装饰,其实从上古的大禹时代就有记载,据说一开始就叫“抹额”,是四夷武士和舞女戴的,后来就转向普通百姓戴着,有包头、缠头、额帕、额子的称呼,到了明朝初年,就称呼为勒子。
勒子是普遍裹额的称呼,但是细分好几种,比如说用珍珠箍裹额,那就是珠箍;紫销金箍儿,“紫”乃裹额的颜色;“销金”,则是裹额上的洒金装饰。再比如说,羊皮金箍儿,是裹额用了羊皮金沿边,贴的是至轻至薄的金箔,费金极少,却可得煌煌然耀目之效。张昭华就见一位公主头上戴的是这种箍儿。
裹额戴起来有个规律,是老年妇女戴的较宽,年轻人戴的较窄,张昭华自己捡了一条窄的,摸着柔软而暖和的料子,也想戴在头上,就叫吕氏帮她戴了,果然额头上暖烘烘地,这也能算是一种驱寒的帽子吧。
这也就是女人神烦,头上戴了那么多首饰,不肯好好披上斗篷的帽子,头冷得慌,就在抹额上下功夫——不过说起来,外廷的官员似乎更惨一点,他们也有保暖头部的东西,叫暖耳。
上辈子张昭华所见到的暖耳,是一对圆套,直接扣在两耳上。但是这时候的暖耳,却大大不一样,是貂鼠皮毛所制的一圆圈套子,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两侧对应耳朵的位置各缝缀一条皮毛的长片,毛向里到耳边耳,用钩带斜挂于官帽之后的饰物“山子”上。
这个东西只有官员能戴,普通百姓是没的戴的,就是在农历十一月份的时候,皇上会赐百官“传带暖耳”,官员就要带这个东西了,当然事先在裁制时,要注意让毛圈的宽径与使用者的官帽大小相吻合,因为在戴的时候,使用者要先束起冠,戴好帽,然后才能将毛圆圈自上方套下,箍在冠帽的外侧,再把一对套环扣到冠帽后部竖起的饰件“山子”之上,由此将其挂住。
于是,皮圈护罩脑部,两侧的长片则将耳朵掩起,达成御寒的效果。其实这样乍一看很可爱的,因为戴上这个暖耳,不会遮挡官帽,一对横向展开的翅丝照常神气地凌翘在半空。张昭华看到这个就想起自己大婚那一日,头上戴着高高的冠帽,在冠帽上面还要放上盖头,乍一看好像有一张一尺长的驴脸一样。
因为古代的公开场合中,男子一律是盘髻在头顶,在上面戴各式冠、巾、帽,将发髻罩在其内。男子如果当众把发髻露出来,属于非常不自尊的行为,对他人也是不敬。所以大家一年四季都要戴着冠帽。所以冬天这个保暖防寒的暖耳就是要戴在冠帽之上,这样显得脸很小了,而头上顶着一大坨东西,看上去分量很重,其实不然,毕竟是轻暖的皮毛制品。说起来,上辈子张昭华见过一个跟这东西长得蛮像的帽子,叫雷锋帽。
皇帝也戴这个东西,当然为了和百官区分,他还多一个“披肩”,这个东西就是暖耳两侧那一对护耳的皮毛长条比百官的长许多,披垂到肩头,护住肩膀。
张昭华其实是第一次戴勒子,吕氏帮她戴上去之后,她想看看这么个东西能不能抗风,就走到殿门口风口处迎面试了试,结果发现还真好用,额头上还是暖烘烘的。
还没等她招手叫吕氏过来,就看到远处似乎是从奉天殿跑来七八个太监和宫女,失魂落魄连滚带爬地,为首的那个太监都摔了两三跤,后面地更是摔得多。
张昭华心里忽然一颤。
她跨过殿门,仔细去听奉天殿那边的声音——奉天殿那边的奏乐规模很大,六宫都能听得到。宴会是从始至终要奏乐的,但是现在果然她没有听到奉天殿那边有乐声了。
隔得远就有女官上去呵斥,但是那几个人都像没听到似的,还是连滚带爬地跑着,跑到大殿前面,各个都是脸色白得像鬼一样。
宫正嬷嬷恰好也出来了,一看这场景,皱起眉头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