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881年,8月19日,晚。
看着面前的<曾宝协议>的文本,丁云桐笑了。
协议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让局势回到从前。法国仍将保有交趾支那,嗣德帝仍将是越南唯一合法的皇帝。
第二.双方互相都不赔款,并释放一切战俘。同时也将向对方支付战俘的伙食费和医疗费用。经过双方协商,以每个战俘需支付350法郎计算,扣除中方应支付部分,法方仍须支付700万法郎。(按照1881年的国际汇率比,相当与100万两白银)。
其余的只是一些细则。
这个协议表面上很公平,第一条说让局势恢复到从前,也就是双方停战,法国还要从台湾撤军,嗣德帝回顺化皇宫,而法国也不会失去交趾支那,双方面子都过得去。
但最妙的是这个"从前",是什么时候的"从前"。法方在备忘录里承认,是指1874年之前。因为<西贡条约>签署于1874年,法方是以这种含蓄的方式,变相承认<西贡条约>无效,而越南是属于中国的藩属国,同时顺化傀儡政府不合法。
而第二条,法国等于变相赔款100万两白银。法国政府经过权衡利弊,认为这笔"伙食费",能够使法国不需要派援军,还能保住交趾支那,道理也讲的过去,很划算,也就咬牙同意了。
而对丁云桐来讲,这一百万白银数额不大,却是一个伟大君主的铁证。谁不服我的统治?谁敢说我不是明君?我能让法国赔款,你们谁能?谁?
这是丰功伟绩,将一直宣传一百年。有这个打底子,任何错误都好说,七分功,三分过嘛。
两天后,在丁云桐面前的桌子上,出现了一份报告。报告详细的描述了在8月19日,欧洲及美国各大报纸,对法军主力投降这一消息的报道和评论。虽然之前已经有所预料,但是当这个事情终于来临时,显然这些洋人们还是觉得很震撼。
在美国,由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执掌的<圣路易通讯报>最先刊发了这条消息,普利策亲自撰写评论:"一个新的大国正在崛起,世界历史正在改变。"丁云桐知道,正是此人在未来设立了普利策奖,奖励新闻记者勇于揭弊的精神。丁云桐记得在穿越之前,最后一期普利策奖,是颁发给了一名揭发某国总理家族巨额财产的记者。虽然随后记者和记者所在的报社都受到了强烈的报复。包括股票市值被恶意打压,记者签证被刁难等。
接着<世界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等美国各大报纸相继报道,激发了美国民众对远方古国的好奇,第一次掀起了"中国热",也极大的提高了在美华人的社会地位。
在英国,<泰晤士报>、<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纷纷以大篇幅进行了报道,指出中国的崛起使远东的形势复杂化,大英帝国需要进行政策的调整。
法国的报纸反而相对平静,毕竟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这是早晚的事,都只是在分析如何结束战争。几乎所有报纸都认为,面对德意志帝国的威胁,面对被侵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再也不能在远东耗费精力了。只要谈判结果不是太难堪,就让"该死的战争到此为止吧。"
有趣的是,讨论最热烈的反而是德国舆论界,<总汇报>,<科伦日报>、<国家日报>、<十字架报>、<福斯新闻>,以及亲官方的<北德意志汇报>、保守派的<邮报>、中央党的<日耳曼报>、耶稣教自由派的<每日评论报>等报纸,都详细的分析了这场战争,都认为中国虽然还不能算是世界强国,但已经成为亚洲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许多报纸都呼吁政府,应该与中国发展多方面的关系,以牵制其他欧洲强国。
在俄国,官方喉舌<新闻报>、以及亲官方的<新时报>,包括民粹主义的<俄国财富>都表现的有些忧心忡忡,不约而同的指出,未来中国的崛起,有可能会挑战俄国在远东的利益。
......
看着这些报告,丁云桐的心思已经想到了未来:法国的反应先不去管他。
英国的态度表现的很暧昧,因为英国一方面希望中国能够制衡俄国的扩张,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影响英国在亚洲的利益。心态颇为矛盾。
美国的态度较为积极,毕竟远隔重洋,暂时还没有利益冲突。也许美国人会觉得只要政策得当,可以利用中国来抢夺利益。
最积极的是德国,他们已经意识到俄法两国接近的严重性,如果在俄国的旁边,又有一个亲德国的中国,那么中国的强大就是一件好事了,因此德国应该最欢迎中国崛起。
倒是俄国,似乎表现出了一些敌意。这也不奇怪,此时在俄国国内,已经有一些沙文主义者开始叫嚣,"应该解放东方"。
他们到处宣称"俄罗斯人是更优等... -->>
1881年,8月19日,晚。
看着面前的<曾宝协议>的文本,丁云桐笑了。
协议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让局势回到从前。法国仍将保有交趾支那,嗣德帝仍将是越南唯一合法的皇帝。
第二.双方互相都不赔款,并释放一切战俘。同时也将向对方支付战俘的伙食费和医疗费用。经过双方协商,以每个战俘需支付350法郎计算,扣除中方应支付部分,法方仍须支付700万法郎。(按照1881年的国际汇率比,相当与100万两白银)。
其余的只是一些细则。
这个协议表面上很公平,第一条说让局势恢复到从前,也就是双方停战,法国还要从台湾撤军,嗣德帝回顺化皇宫,而法国也不会失去交趾支那,双方面子都过得去。
但最妙的是这个"从前",是什么时候的"从前"。法方在备忘录里承认,是指1874年之前。因为<西贡条约>签署于1874年,法方是以这种含蓄的方式,变相承认<西贡条约>无效,而越南是属于中国的藩属国,同时顺化傀儡政府不合法。
而第二条,法国等于变相赔款100万两白银。法国政府经过权衡利弊,认为这笔"伙食费",能够使法国不需要派援军,还能保住交趾支那,道理也讲的过去,很划算,也就咬牙同意了。
而对丁云桐来讲,这一百万白银数额不大,却是一个伟大君主的铁证。谁不服我的统治?谁敢说我不是明君?我能让法国赔款,你们谁能?谁?
这是丰功伟绩,将一直宣传一百年。有这个打底子,任何错误都好说,七分功,三分过嘛。
两天后,在丁云桐面前的桌子上,出现了一份报告。报告详细的描述了在8月19日,欧洲及美国各大报纸,对法军主力投降这一消息的报道和评论。虽然之前已经有所预料,但是当这个事情终于来临时,显然这些洋人们还是觉得很震撼。
在美国,由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执掌的<圣路易通讯报>最先刊发了这条消息,普利策亲自撰写评论:"一个新的大国正在崛起,世界历史正在改变。"丁云桐知道,正是此人在未来设立了普利策奖,奖励新闻记者勇于揭弊的精神。丁云桐记得在穿越之前,最后一期普利策奖,是颁发给了一名揭发某国总理家族巨额财产的记者。虽然随后记者和记者所在的报社都受到了强烈的报复。包括股票市值被恶意打压,记者签证被刁难等。
接着<世界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等美国各大报纸相继报道,激发了美国民众对远方古国的好奇,第一次掀起了"中国热",也极大的提高了在美华人的社会地位。
在英国,<泰晤士报>、<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纷纷以大篇幅进行了报道,指出中国的崛起使远东的形势复杂化,大英帝国需要进行政策的调整。
法国的报纸反而相对平静,毕竟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这是早晚的事,都只是在分析如何结束战争。几乎所有报纸都认为,面对德意志帝国的威胁,面对被侵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再也不能在远东耗费精力了。只要谈判结果不是太难堪,就让"该死的战争到此为止吧。"
有趣的是,讨论最热烈的反而是德国舆论界,<总汇报>,<科伦日报>、<国家日报>、<十字架报>、<福斯新闻>,以及亲官方的<北德意志汇报>、保守派的<邮报>、中央党的<日耳曼报>、耶稣教自由派的<每日评论报>等报纸,都详细的分析了这场战争,都认为中国虽然还不能算是世界强国,但已经成为亚洲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许多报纸都呼吁政府,应该与中国发展多方面的关系,以牵制其他欧洲强国。
在俄国,官方喉舌<新闻报>、以及亲官方的<新时报>,包括民粹主义的<俄国财富>都表现的有些忧心忡忡,不约而同的指出,未来中国的崛起,有可能会挑战俄国在远东的利益。
......
看着这些报告,丁云桐的心思已经想到了未来:法国的反应先不去管他。
英国的态度表现的很暧昧,因为英国一方面希望中国能够制衡俄国的扩张,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影响英国在亚洲的利益。心态颇为矛盾。
美国的态度较为积极,毕竟远隔重洋,暂时还没有利益冲突。也许美国人会觉得只要政策得当,可以利用中国来抢夺利益。
最积极的是德国,他们已经意识到俄法两国接近的严重性,如果在俄国的旁边,又有一个亲德国的中国,那么中国的强大就是一件好事了,因此德国应该最欢迎中国崛起。
倒是俄国,似乎表现出了一些敌意。这也不奇怪,此时在俄国国内,已经有一些沙文主义者开始叫嚣,"应该解放东方"。
他们到处宣称"俄罗斯人是更优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