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抗日之雪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百零六章:特战集训(一)
很快华北的日军做出了重大的调整,随着国内补充兵团的到来,华北方面军兵力匮乏的局势有所缓减,第一批到来的并没有军部答应调拨给华北方面军的六个师团的援军,但是却送来了五万人的补充兵。
随着这些补充兵陆续被补充进了各师团,以筱冢义男的第十师团为首的八个建制不全的日军师团总算是恢复了一点元气,但是尽管如此多田骏心里也没底,原来的华北方面军在整个中国派遣军中也可以算得上强横,整整38万大军,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忻口会战时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只动用了半个师团就将当面中国国民政府第二战区的三十几个师击溃,随后又将阎锡山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太原给占了,那是何等的威风。
但是此时的华北方面军已经是雄风不再,连续的大败使得中队不仅是在战场上将日军击败了,更在信心上将日军击败了。尽管根据潜伏在塞北韩云华所部的控制区内的线人传回来的情报表明,前一段时间的大战也给支那韩云华所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根据现任亲眼所见,说运送伤员的汽车整整有几百辆,而且连续运输了十多天。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指挥官,多田骏很清楚战争结束后并不是所有的伤员都需要运输会总部救治的,只有那些伤势严重必须进行长时间修养或者是短期内需要手术的伤员才不得不运输回总部救治,至于那些轻伤员只需要留在现役部队修养就可以了。按照线人所说,这场战役韩云华所部的重伤员就应该有好几万,哪怕上只有两万人,按照轻重伤员5:1的比例计算,多田骏欣喜的发现韩云华所部前一段时间单单受伤的士兵就多达十万人以上,再加上那些直接在战场上死亡的,韩云华所部损失的兵员应该在十三万到十五万之间。
但是多田骏自己也清楚这只是他自己的猜想,到底事实如何谁也不清楚。然而不管人家那边情况怎么样,自己家里的情况自己确是很清楚,要是军部答应的那六个师团不能到位的话,华北地区的局势很难控制住这种颓废的趋势。盖因此时的华北方面军四周都是中队,尽管这些中队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在面对大帝国的时候态度却是一致的,现在这些了中队都看出了方面军的虚弱,尽管北面的韩云华所部近段时间没有针对方面军的行动,而且根据特高科的分析短时间内塞北的那位是不可能有针对帝国的趋势,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但是不管是国民政府蒋的嫡系中央军还是第二战区阎的晋绥军这段时间却是动作频繁,就连一直龟缩在东条山的卫立煌所部也开始蠢蠢欲动,部分部队已经走出了东条山。而晋东南的八路军也不甘落后,近段时间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频频对山西的第一军发动袭击,这一切都让多田骏感觉到了严重的威胁。
和中队打了近三年,多田骏很清楚中队的习性,要不是非不得已中队是不会和帝国精锐死磕的,更不会主动发起大规模攻击,但是现在中队频频出击只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帝国士兵的战斗力下降了。
这一发现让多田骏很担心,别人也许不清楚,但是一直就在前线作战的多田骏又怎能感觉不出来部队的变化,要说37年的帝队像非洲草原上的雄狮一样所向披靡无人可挡,那么此时的帝国部队就是老年的狮子,连八路军这样的土狗也敢正面同帝队叫板了。多田骏很明显的感觉到帝队的战斗力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他也试着分析了一下战斗力下降的原因,老兵损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中队的进步很大,其战斗力以及野战能力明显增强了,此消彼长之下就显得帝队的战斗力下降了不少。
鉴于中队短时间内不会给方面军休整的时间,多田骏命令各防区的部队短时间内不要同支那部队发生大规模冲突,尽量将战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多田骏又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最高指挥官的名义向军部的高层连续发了六封紧急电报,电报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援军必须在十月20日之前到达天津港,不然北支那的局势必将进一步糜烂。
多田骏这段时间的连续动作虽然不大,但是却暂时成功的将华北的军事稳定了下来,尽管冀南、晋东南、晋西北、鲁东南都尚在交战,但是规模都不大,甚至连大队一级的规模都谈不上,所以军部对于多田骏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而且军部的参谋本部也很赞同多田骏的分析,所以在军部实际掌控者闲院宫载仁亲王的亲自指示下准备调拨给华北方面军的六个乙等师团迅速在东京装船。
华北方面军的行动也没有刻意隐蔽,更谈不上是军事绝密,所以很快韩云华的书桌上就出现了一份华北方面军近期活动的情报,其中包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的资料。
对于多田骏这段时间的一举一动韩云华还是很关注的,毕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军区要和这位中将打交道,了解对手是必须的。不过看完钱壮飞的情报部门收集到的关于这位原第三军司令官的个人资料后,韩云华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钱壮飞的情报部组建的时间确实有些短,尽管有韩云华的大力支持,但是确实是底蕴不够深厚,所以对于华北地区之外的事情关注力还是很差劲的。就拿上一次韩云华可以交代给钱壮飞,让他盯着欧洲方面的动向,尤其是盯着德国。但是直到德国突袭波兰两天后韩云华才得到确切的消息,而国民政府的军统部门当天晚上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并且迅速传回了国内。
这次韩云华看完情报部门收集到的关于多田骏的资料后也有些纳闷,要是其他人韩云华也许不清楚,但是对于历任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还是很清楚的,除了首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以及最出名历时最长的冈村宁次大将外,韩云华最了解的还是多田骏这位在华北任职不到一年,但是却战果“辉煌”的日军中将。因此和自己的记忆中关于多田骏的资料一对照就发现了很多错误,据韩云华所知多田骏是个中国通出身的军人,曾经三次到北京的陆军大学任教官。第一次是在1917年还是个大尉的他第一次到北京陆大任教,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1926年已晋升为中佐的他再次来到北京陆大,此时北京政府的权利掌握在张作霖的手里。第三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北京也已改名为北平。七七事变后基本没有在陆军中央任职经验的他在石原莞尔的推举下担任参谋次长,和陆军军务科长的柴山兼四郎一起支持石原的不扩大方针,认为对华战争只能消弱对苏战备,打下南京后,还一贯坚持跟蒋介石议和。38年5月台儿庄战役后,他也不主张动用关东军进关作战,而是主张就近转用华北和华中的兵力就够了。在进行汉口攻略的作战计划讨论时,他力主保留三个师团的主力在台湾待机,等大战正酣时放出胜负手,出奇兵直捣广州,为此编组了古庄干郎的第 21 军。
多田骏真正意义上步入中国战场还得从1938年说起,之前的多田骏一直都是在国内任职,但是武汉会战结束后,多田骏和新任陆军次官东条英机不睦,经常发生意见对立。同年12月,多田骏被赶出了中央,调到满洲珲春任第3军司令官。后任北支那方面军司令,但是诺门坎事件后,证明多田骏这一... -->>
第四百零六章:特战集训(一)
很快华北的日军做出了重大的调整,随着国内补充兵团的到来,华北方面军兵力匮乏的局势有所缓减,第一批到来的并没有军部答应调拨给华北方面军的六个师团的援军,但是却送来了五万人的补充兵。
随着这些补充兵陆续被补充进了各师团,以筱冢义男的第十师团为首的八个建制不全的日军师团总算是恢复了一点元气,但是尽管如此多田骏心里也没底,原来的华北方面军在整个中国派遣军中也可以算得上强横,整整38万大军,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忻口会战时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只动用了半个师团就将当面中国国民政府第二战区的三十几个师击溃,随后又将阎锡山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太原给占了,那是何等的威风。
但是此时的华北方面军已经是雄风不再,连续的大败使得中队不仅是在战场上将日军击败了,更在信心上将日军击败了。尽管根据潜伏在塞北韩云华所部的控制区内的线人传回来的情报表明,前一段时间的大战也给支那韩云华所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根据现任亲眼所见,说运送伤员的汽车整整有几百辆,而且连续运输了十多天。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指挥官,多田骏很清楚战争结束后并不是所有的伤员都需要运输会总部救治的,只有那些伤势严重必须进行长时间修养或者是短期内需要手术的伤员才不得不运输回总部救治,至于那些轻伤员只需要留在现役部队修养就可以了。按照线人所说,这场战役韩云华所部的重伤员就应该有好几万,哪怕上只有两万人,按照轻重伤员5:1的比例计算,多田骏欣喜的发现韩云华所部前一段时间单单受伤的士兵就多达十万人以上,再加上那些直接在战场上死亡的,韩云华所部损失的兵员应该在十三万到十五万之间。
但是多田骏自己也清楚这只是他自己的猜想,到底事实如何谁也不清楚。然而不管人家那边情况怎么样,自己家里的情况自己确是很清楚,要是军部答应的那六个师团不能到位的话,华北地区的局势很难控制住这种颓废的趋势。盖因此时的华北方面军四周都是中队,尽管这些中队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在面对大帝国的时候态度却是一致的,现在这些了中队都看出了方面军的虚弱,尽管北面的韩云华所部近段时间没有针对方面军的行动,而且根据特高科的分析短时间内塞北的那位是不可能有针对帝国的趋势,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但是不管是国民政府蒋的嫡系中央军还是第二战区阎的晋绥军这段时间却是动作频繁,就连一直龟缩在东条山的卫立煌所部也开始蠢蠢欲动,部分部队已经走出了东条山。而晋东南的八路军也不甘落后,近段时间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频频对山西的第一军发动袭击,这一切都让多田骏感觉到了严重的威胁。
和中队打了近三年,多田骏很清楚中队的习性,要不是非不得已中队是不会和帝国精锐死磕的,更不会主动发起大规模攻击,但是现在中队频频出击只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帝国士兵的战斗力下降了。
这一发现让多田骏很担心,别人也许不清楚,但是一直就在前线作战的多田骏又怎能感觉不出来部队的变化,要说37年的帝队像非洲草原上的雄狮一样所向披靡无人可挡,那么此时的帝国部队就是老年的狮子,连八路军这样的土狗也敢正面同帝队叫板了。多田骏很明显的感觉到帝队的战斗力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他也试着分析了一下战斗力下降的原因,老兵损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中队的进步很大,其战斗力以及野战能力明显增强了,此消彼长之下就显得帝队的战斗力下降了不少。
鉴于中队短时间内不会给方面军休整的时间,多田骏命令各防区的部队短时间内不要同支那部队发生大规模冲突,尽量将战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多田骏又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最高指挥官的名义向军部的高层连续发了六封紧急电报,电报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援军必须在十月20日之前到达天津港,不然北支那的局势必将进一步糜烂。
多田骏这段时间的连续动作虽然不大,但是却暂时成功的将华北的军事稳定了下来,尽管冀南、晋东南、晋西北、鲁东南都尚在交战,但是规模都不大,甚至连大队一级的规模都谈不上,所以军部对于多田骏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而且军部的参谋本部也很赞同多田骏的分析,所以在军部实际掌控者闲院宫载仁亲王的亲自指示下准备调拨给华北方面军的六个乙等师团迅速在东京装船。
华北方面军的行动也没有刻意隐蔽,更谈不上是军事绝密,所以很快韩云华的书桌上就出现了一份华北方面军近期活动的情报,其中包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的资料。
对于多田骏这段时间的一举一动韩云华还是很关注的,毕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军区要和这位中将打交道,了解对手是必须的。不过看完钱壮飞的情报部门收集到的关于这位原第三军司令官的个人资料后,韩云华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钱壮飞的情报部组建的时间确实有些短,尽管有韩云华的大力支持,但是确实是底蕴不够深厚,所以对于华北地区之外的事情关注力还是很差劲的。就拿上一次韩云华可以交代给钱壮飞,让他盯着欧洲方面的动向,尤其是盯着德国。但是直到德国突袭波兰两天后韩云华才得到确切的消息,而国民政府的军统部门当天晚上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并且迅速传回了国内。
这次韩云华看完情报部门收集到的关于多田骏的资料后也有些纳闷,要是其他人韩云华也许不清楚,但是对于历任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还是很清楚的,除了首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以及最出名历时最长的冈村宁次大将外,韩云华最了解的还是多田骏这位在华北任职不到一年,但是却战果“辉煌”的日军中将。因此和自己的记忆中关于多田骏的资料一对照就发现了很多错误,据韩云华所知多田骏是个中国通出身的军人,曾经三次到北京的陆军大学任教官。第一次是在1917年还是个大尉的他第一次到北京陆大任教,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1926年已晋升为中佐的他再次来到北京陆大,此时北京政府的权利掌握在张作霖的手里。第三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北京也已改名为北平。七七事变后基本没有在陆军中央任职经验的他在石原莞尔的推举下担任参谋次长,和陆军军务科长的柴山兼四郎一起支持石原的不扩大方针,认为对华战争只能消弱对苏战备,打下南京后,还一贯坚持跟蒋介石议和。38年5月台儿庄战役后,他也不主张动用关东军进关作战,而是主张就近转用华北和华中的兵力就够了。在进行汉口攻略的作战计划讨论时,他力主保留三个师团的主力在台湾待机,等大战正酣时放出胜负手,出奇兵直捣广州,为此编组了古庄干郎的第 21 军。
多田骏真正意义上步入中国战场还得从1938年说起,之前的多田骏一直都是在国内任职,但是武汉会战结束后,多田骏和新任陆军次官东条英机不睦,经常发生意见对立。同年12月,多田骏被赶出了中央,调到满洲珲春任第3军司令官。后任北支那方面军司令,但是诺门坎事件后,证明多田骏这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