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边境交战】
1914年8月21―2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法国东北部发生的边境交战。
德国战争计划规定,德军进攻军队经过比利时和巴黎西部地区对法军主力实施迂回,以达成围歼法军主力的目的。德军的主要集团(第1、第2、第3、第4、第5集团军,共22个步兵军和后备军,7个骑兵师)根据这一计划,沿比利时领土推进,8月21日前出到布鲁塞尔和隆维地区。德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德皇威廉二世)要求按既定的战争计划继续进攻。英法联军的主力(法第3、第4、第5集团军,英远征军,共22个半军,7个半骑兵师)在盟国最高统帅部修改了作战计划之后,于8月21日前推进到埃坦、蒙梅迪、梅济耶尔、迪南、那墓尔、沙勒罗瓦、朗德勒西一线。按照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的命令,英法联军按离心方向转入进攻。第3集团军向隆维、阿尔隆方向,第4集团军向讷夫沙托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任务是歼灭德军第4、第5集团军。向北进攻的法国第5集团军和在蒙斯、苏瓦尼方向作战的英军应牵制敌北方集团(德国第1、第2、第3集团军),并保障从北面实施的主要突击。法国第1、第2集团军的任务是在梅斯以南作战,牵制可能威胁法第3、第4集团军翼侧的德军。
双方力图通过进攻完成任务,这就导致在阿登地区和桑布尔河与马斯河之间地区的大规模的遭遇交战(沙勒罗瓦交战)。8月22―25日阿登交战过程中,法国第3、第4集团军被德国第5、第4集团军击败,被迫向凡尔登和马斯河退却。8月21―25日沙勒罗瓦交战中,德军第2集团军强渡桑布尔河并先于法国第5集团军展开,并将其击退至出发地位。德军第3集团军从东面逼近马斯河,对法国第5集团军构成了合围的威胁,迫使它于8月25日前撤退到菲利普维尔以南地区。8月23―24日德军第1集团军在蒙斯地区把英国远征军击退到勒卡托、康布雷一线。右翼法军两个集团军(第1、第2集团军)企图从8月14日起在洛林地区发起进攻。8月17―19日,他们到达萨尔布尔(萨尔堡)、韦尔加维尔、欧龙地区,于8月20日同转入进攻的德军第6、第7集团军遭遇,8月27日被击退至默尔特河。
点评:在宽230余公里的正面展开边境交战的结果,使德国掌握了法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英法联军在凡尔登以北全线失利,被迫南撤。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过高估计既得战果,错误地认为法军已被击溃。鉴于德军第8集团军在东普鲁土与俄军作战(参见东普鲁士战役)中遭到严重失败,德军统帅部于8月26日开始从西线的右翼抽调2个军和1个骑兵师派往东普鲁士,从而削弱了德军在法国主要进攻方向上的突击集团。这时,联军统帅部先后重新部署了撤到埃纳河和马恩河的各集团军,大大加强左翼,从而为联军转入反攻并取得马恩河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交战中双方在军队指挥,组织警戒、侦察和通信联络等方面都犯了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结果在崎岖不平的阿登地区双方突然遭遇,一些部队擅自放弃阵地,暴露了友邻翼侧,使友邻被迫撤退。法军后卫作战成功:保障了部队撤退,并巧妙进行防御战斗。德军进攻时同样缺乏必要的侦察,因此有时迟疑不决,也末组织对法军的迅猛追击。
2、【东普鲁士战役】
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期,俄军西北方面军(司令官为日林斯基将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又称马祖里湖战役。
1914年8月上旬,应英法军指挥部的再三请求,俄军没有完成动员和集结就开始了进攻,以粉碎德军主力对法国的进攻。战役的直接目的是歼灭德国第8集团军(14.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近1000门火炮;司令官为普里特维茨将军,自8月23日起为兴登堡将军)和攻占东普鲁士,为尔后进攻西里西亚创造条件,以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根据方面军指挥部的企图,连年坎普夫将军的俄国第1集团军(6.5个步兵师、5.5个骑兵师、火炮492门)应当从北面向马祖里湖地区实施迂回突击,以吸引德军主力;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1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火炮720门)应当从西面对该区实施迂回突击。切断其向维斯瓦河的退路并歼灭之。,当面德军企图依托坚固工事并利用铁路运输系统,实施机动防御,迟滞俄军进攻。
8月17日,第1集团军的3个步兵军袭击东普鲁士,揭开了进攻的序幕。8月19日德国第1军在施塔卢珀嫩的战斗中被击退。次日,在贡宾嫩―戈乌达普一线俄国第1集团军遭德第8集团军主力反击,俄军右翼一度被击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军的正面攻击,德军遭到失败,开始向西撤退。这就造成了追击和彻底歼灭德国第8集团军的有利条件,但是8月21―22日第1集团军按兵不动,坐失战机。该集团军后来的进攻又相当缓慢,而且没有与第2集团军会师,而是向柯尼斯堡方向推进,致使德军摆脱了打击,第2集团军开始孤军作战。
德军指挥部利用了俄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并从截获的俄军明码电报中得知他们的行动计划,于是在8月21日命令部队停止退却,24―26日,新任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长鲁登道夫利用发达的铁路网,重新部署部队,留下由2个师组成的屏护队牵制俄第1集团军,调遣第8集团军的几乎全部兵力去攻打8月20日越过边界的俄国第2集团军。其具体计划是:以第20军另2个师正面牵制俄军中路第13、第15、第23军,而以主力实施两翼夹击,由第1军对乌兹达乌实施主要突击,攻歼俄军左翼第1军后,向俄军中央3个军的后方发展进攻;由第17军、第1预备军对俄军右翼第6军实施辅助突击,得手后向俄中央3个军侧后发展进攻。26―27日,德第17、第1预备军在比绍夫斯堡以南地区与俄第6军遭遇并将其击退;第1军遭俄军顽强抵抗,遂假借俄第1军军长名义命令俄军撤退;第20军诱敌深入,且战且退,撤至坦嫩贝格设防固守。第2集团军丧失了第1集团军的支援和配合,经两天激战,德军击退俄第2集团军两翼部队,而对其中路3个军形成包围态势。28―29日,俄第13、第15军和第23军第2师在坦嫩贝格以东科穆辛森林地区被围歼,被俘9.5万人,伤亡3万人,损失火炮500门,萨姆索诺夫自杀。
此后,德第8集团军迅速北调,得到来自西线的近卫预备军、第11军和第8骑兵师的加强后,企图以第1预备军、第11、第20和第17军发动正面进攻,以第1军和近卫预备军分别从两翼实施迂回突击,围歼俄第1集团军。俄军大本营决定在第1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中间地带组建第10集团军,用于保障第1集团军左翼,并命令第1集团军坚守马祖里湖以北地区,以牵制德第8集团军,使其无力支援奥军。9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遭俄军抵抗,正面进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军顽强作战,突破俄军左翼防线,迫使俄第2军撤退,打开通向贡宾嫩的道路。连年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命令所部撤退,同时以2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力撤退。德军包围俄国第1集团军的企图未能得逞。至15日,俄军全部撤至涅曼河东岸。德军担心俄军有诈,未迅速实施追击。俄第1集团军被俘4.5万人,伤亡约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
点评:此战,俄军西北方面军在东普鲁士的进攻战役以失败而告终。俄国人损失了近25万士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失败的原因是日林斯基的无能指挥和连年坎卡普夫实际上的背叛行为。加上对敌情不明并严重泄密,两个集团军未能协同作战。德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损失2.5万人的代价取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尽管如此,此役仍具有重要战略成果:迫使德军指挥部将2个军和1个骑兵师从法国战场调到东普鲁士。此外,在梅斯地区的1个军也准备调离。这就削弱了在西部的德军突击集团的力量,并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战争初期俄军的积极行动粉碎了德军指挥部各个击破同盟国的计划。
3、【加里西亚战役】
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对奥匈军队进行的战略性战役。
该战役是在维斯瓦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在320―400公里的正面上层开的。双方参战的军队有10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总计约200万人,近5000门火炮。加里西亚会战开始前,兵力对比为:俄军―36.5个步兵师和12.5个骑兵师;奥匈军队―39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后来,俄军增至50个步兵师和20个半骑兵师,而奥匈军队增至48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
俄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为伊万诺夫将军)受命围歼奥匈军队在加里西亚的基本兵力,阻止敌军南撤过德涅斯特河和向西撤往克拉科夫一带。为此目的,方面军以第3、第8集团军在杜布诺、利沃夫方向,在普罗斯库罗夫、加利奇等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而以第4、第5集团军从北面向普热梅希尔实施主要突击。由于盟军请求加速进攻,俄国各集团军尚未全部集结和展开完毕,即于8月18日至23日期间先后发起进攻。奥匈军队指挥部(总司令弗里德里希大公,总参谋长f.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计划以第1、第4集团军的兵力,在库默尔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和沃伊尔施将军的德国后备兵军的支援下,向卢布林、海鸟姆实施主要突击,粉碎西南方面军的右翼(第4、第5集团军)。它们的右翼应由第3集团军和克韦斯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保障;而从8月3日起,由第2集团军保障。在奥匈军队的主要突击方向上,指挥部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余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以对付俄国第3、第8集团军。8月18日至19日,双方军队开始接敌运动,8月23日,在宽320公里的正面上展开了一场遭遇交战。交战过程中,向卢布林和海鸟姆进攻的奥匈军队第1集团军(司令为丹克尔将军)和第4集团军(司令为奥芬贝格)8月23―24日在克拉希尼克附近,8月26―31日在托马舒夫附近,分别重创俄军第4集团军(司令为扎尔茨将军8月22日起改为埃韦尔特将军)和第5集团军(司令为普列韦将军),迫其退向卢布林、海乌姆和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随后,奥匈军队各集团军因遭到俄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进攻速度随之减慢,8月18日和19日俄国西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和第3集团军(鲁兹斯基将军指挥)分别发起进攻,8月26―28日,在佐洛塔亚利帕河地区打败奥匈第3集团军(布鲁德曼将军指挥)。
8月29―31日,在格尼拉亚利帕河地区的交战中,俄军第3集团军于利沃夫东南突破奥匈军队正面,而第8集团军则击退了从塞尔维亚战场调来的、并得到克韦斯集群加强的奥匈第2集团军(伯姆―埃利莫利将军指挥)的反突击。奥匈军队的右翼开始向戈罗多克阵地(利沃夫以西30公里)退却。9月3日俄军占领利沃夫,9月2日占领加利奇。
奥匈军队指挥部留下一支力量不大的掩护队抵御俄军第5集团军,而把第4集团军南调对付俄军第3集团军。在9月5―12日的哥罗多克交战中,奥匈第4、第3、第2集团军企图粉碎俄军第3、第8集团军。他们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此时奥匈战线左翼的形势急剧恶化。担任防御的俄国第4、第5集团军得到了增援,9月3日,第9集团军(列奇茨基将军指挥)被调往第4集团军的右侧。9月4日,俄军3个集团军(第9、第4、第5集团军)全部转入反攻,迫使奥匈军队开始退却。第5集团军向俄罗斯拉瓦的进攻,开始威胁到奥匈第4集团军向后方的退路。奥匈军队指挥部被迫中断戈罗多克交战,并于9月11日夜间开始向桑河对岸撤退。由于对奥匈军队的追击迟缓和组织不善,致使其得以摆脱俄军,免遭全歼。9月21日,俄军包围了普热梅希尔要塞。
点评:战役期间,俄军各集团军前进了280―300公里。进攻的平均速度为每昼夜8―9公里。双方均遭重大损失,但都未能达成预定目的。奥匈军队损失约40万人(其中10万余人被俘)和400门火炮。俄军损失约23万人(其中4万人被俘)和94门火炮。实施加里西亚会战的结果,加里西亚和奥地利占领的波兰部分领土,获得解放,匈牙利和西里西亚已面临入侵的威胁,德国最强大的盟国――奥匈帝国的军事实力则受到严重削弱。奥匈军队如无德军支援已不能单独作战。德国被迫从西线调大量兵力转到俄国战场,这就缓和了英法军队的困境。俄军进行加里西亚会战,就有力地援助了塞尔维亚军队。德意志同盟的战略战役能力受到削弱,他们迅速结束战争的打算也就此落空。加里西亚会战的作战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这次战役的特点是:战役规模大,大量兵力参加遭遇交战,双方部队都一再向对方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力图先敌展开和夺取主动权。加里西亚会战是俄军突破敌人坚固筑垒阵地的典范。在戈罗多克交战中,俄军各兵团相互配合默契,巧妙地结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战斗样式显示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各师进攻地带的宽度不超过8公里。火炮密度为每公里正面5―8门,在第4集团军达到22门。炮兵连配属给步兵团或营,从暴露阵地对其进行火力支援。步兵营在炮火准备(包括直接瞄准射击)之后,发起冲击。火力和运动的巧妙结合,保障了各步兵分队进攻的胜利。骑兵一般是大量集中地使用,但有时也分散配属给各师。在加里西亚会战过程中,杰出的俄军飞行员涅斯捷罗夫于1914年9月8日在世界上首次运用了空中撞击方法。各集团军一般都把所属各军配置在第一梯队,只留出近一个步兵师的兵力作为预备队。这就使司令官无法对战役的进程施加影响。指挥和协同动作组织不善,又加害怕脱离主力单独作战,致使俄军指挥部未能实施合围加里西亚奥匈军队的战役。俄军进攻往往导致击溃敌人和带来重大损失的正面突击。尽管俄军官兵作战勇敢,但因统帅部因循守旧,军队物质保障条件太差,而未能充分利用西南方面军的战果。
4、【黑尔戈兰湾海战】
1914年8月2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英海军在黑尔戈兰湾(北海东南部水域,靠近德国海岸,因该湾中央有一黑尔戈兰岛而得名,海战发生在黑尔戈兰岛以西)进行的一次海战。
参战的兵力:英国方面有蒂里特梅军准将指挥的舰艇支队(31艘驱逐舰和2艘轻巡洋舰),比蒂海军中将指挥的战列巡洋舰群(5艘战列巡洋舰)和古迪纳夫海军准将指挥的舰艇中队(4艘轻巡洋舰),另有1个潜艇纵队(6艘潜艇);德国方面有第1和第5驱逐舰纵队(19艘驱逐舰)以及7艘轻巡洋舰。按照英国指挥部的企图,英国海军应当突然袭击警戒黑尔戈兰湾的德国舰艇,切断其返回基地的退路,并将其消灭。为了引诱德国第5驱逐舰纵队和“斯德丁”号、“弗劳恩洛布”号轻巡洋舰出海,英国海军派出潜艇在黑尔戈兰岛附近进行佯动。5时,1艘英国潜艇攻击了德国的1艘巡逻舰。为了搜索和消灭这艘潜艇,德国出动了第5驱逐舰纵队。6时50分,德**舰同蒂里特支队发生战斗接触,并开始向黑尔戈兰岛退却。在黑尔戈兰岛附近,德国的“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轻巡洋舰投入战斗,后来又有5艘轻巡洋舰投入战斗;而英国方面,古迪纳夫中队也投入了战斗。由于有雾,战斗变成舰对舰、舰群对舰群盲目的火力冲突。中午,英国比蒂中将舰群的几艘战列巡洋舰驶抵作战地点,从而使英国海军在战斗中稳操胜卷。到14时,海战结束。德国海军的损失是:3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被击沉。英国海军有2艘轻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受重伤。
&nbs... -->>
1、【边境交战】
1914年8月21―2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法国东北部发生的边境交战。
德国战争计划规定,德军进攻军队经过比利时和巴黎西部地区对法军主力实施迂回,以达成围歼法军主力的目的。德军的主要集团(第1、第2、第3、第4、第5集团军,共22个步兵军和后备军,7个骑兵师)根据这一计划,沿比利时领土推进,8月21日前出到布鲁塞尔和隆维地区。德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德皇威廉二世)要求按既定的战争计划继续进攻。英法联军的主力(法第3、第4、第5集团军,英远征军,共22个半军,7个半骑兵师)在盟国最高统帅部修改了作战计划之后,于8月21日前推进到埃坦、蒙梅迪、梅济耶尔、迪南、那墓尔、沙勒罗瓦、朗德勒西一线。按照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的命令,英法联军按离心方向转入进攻。第3集团军向隆维、阿尔隆方向,第4集团军向讷夫沙托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任务是歼灭德军第4、第5集团军。向北进攻的法国第5集团军和在蒙斯、苏瓦尼方向作战的英军应牵制敌北方集团(德国第1、第2、第3集团军),并保障从北面实施的主要突击。法国第1、第2集团军的任务是在梅斯以南作战,牵制可能威胁法第3、第4集团军翼侧的德军。
双方力图通过进攻完成任务,这就导致在阿登地区和桑布尔河与马斯河之间地区的大规模的遭遇交战(沙勒罗瓦交战)。8月22―25日阿登交战过程中,法国第3、第4集团军被德国第5、第4集团军击败,被迫向凡尔登和马斯河退却。8月21―25日沙勒罗瓦交战中,德军第2集团军强渡桑布尔河并先于法国第5集团军展开,并将其击退至出发地位。德军第3集团军从东面逼近马斯河,对法国第5集团军构成了合围的威胁,迫使它于8月25日前撤退到菲利普维尔以南地区。8月23―24日德军第1集团军在蒙斯地区把英国远征军击退到勒卡托、康布雷一线。右翼法军两个集团军(第1、第2集团军)企图从8月14日起在洛林地区发起进攻。8月17―19日,他们到达萨尔布尔(萨尔堡)、韦尔加维尔、欧龙地区,于8月20日同转入进攻的德军第6、第7集团军遭遇,8月27日被击退至默尔特河。
点评:在宽230余公里的正面展开边境交战的结果,使德国掌握了法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英法联军在凡尔登以北全线失利,被迫南撤。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过高估计既得战果,错误地认为法军已被击溃。鉴于德军第8集团军在东普鲁土与俄军作战(参见东普鲁士战役)中遭到严重失败,德军统帅部于8月26日开始从西线的右翼抽调2个军和1个骑兵师派往东普鲁士,从而削弱了德军在法国主要进攻方向上的突击集团。这时,联军统帅部先后重新部署了撤到埃纳河和马恩河的各集团军,大大加强左翼,从而为联军转入反攻并取得马恩河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交战中双方在军队指挥,组织警戒、侦察和通信联络等方面都犯了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结果在崎岖不平的阿登地区双方突然遭遇,一些部队擅自放弃阵地,暴露了友邻翼侧,使友邻被迫撤退。法军后卫作战成功:保障了部队撤退,并巧妙进行防御战斗。德军进攻时同样缺乏必要的侦察,因此有时迟疑不决,也末组织对法军的迅猛追击。
2、【东普鲁士战役】
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期,俄军西北方面军(司令官为日林斯基将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又称马祖里湖战役。
1914年8月上旬,应英法军指挥部的再三请求,俄军没有完成动员和集结就开始了进攻,以粉碎德军主力对法国的进攻。战役的直接目的是歼灭德国第8集团军(14.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近1000门火炮;司令官为普里特维茨将军,自8月23日起为兴登堡将军)和攻占东普鲁士,为尔后进攻西里西亚创造条件,以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根据方面军指挥部的企图,连年坎普夫将军的俄国第1集团军(6.5个步兵师、5.5个骑兵师、火炮492门)应当从北面向马祖里湖地区实施迂回突击,以吸引德军主力;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1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火炮720门)应当从西面对该区实施迂回突击。切断其向维斯瓦河的退路并歼灭之。,当面德军企图依托坚固工事并利用铁路运输系统,实施机动防御,迟滞俄军进攻。
8月17日,第1集团军的3个步兵军袭击东普鲁士,揭开了进攻的序幕。8月19日德国第1军在施塔卢珀嫩的战斗中被击退。次日,在贡宾嫩―戈乌达普一线俄国第1集团军遭德第8集团军主力反击,俄军右翼一度被击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军的正面攻击,德军遭到失败,开始向西撤退。这就造成了追击和彻底歼灭德国第8集团军的有利条件,但是8月21―22日第1集团军按兵不动,坐失战机。该集团军后来的进攻又相当缓慢,而且没有与第2集团军会师,而是向柯尼斯堡方向推进,致使德军摆脱了打击,第2集团军开始孤军作战。
德军指挥部利用了俄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并从截获的俄军明码电报中得知他们的行动计划,于是在8月21日命令部队停止退却,24―26日,新任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长鲁登道夫利用发达的铁路网,重新部署部队,留下由2个师组成的屏护队牵制俄第1集团军,调遣第8集团军的几乎全部兵力去攻打8月20日越过边界的俄国第2集团军。其具体计划是:以第20军另2个师正面牵制俄军中路第13、第15、第23军,而以主力实施两翼夹击,由第1军对乌兹达乌实施主要突击,攻歼俄军左翼第1军后,向俄军中央3个军的后方发展进攻;由第17军、第1预备军对俄军右翼第6军实施辅助突击,得手后向俄中央3个军侧后发展进攻。26―27日,德第17、第1预备军在比绍夫斯堡以南地区与俄第6军遭遇并将其击退;第1军遭俄军顽强抵抗,遂假借俄第1军军长名义命令俄军撤退;第20军诱敌深入,且战且退,撤至坦嫩贝格设防固守。第2集团军丧失了第1集团军的支援和配合,经两天激战,德军击退俄第2集团军两翼部队,而对其中路3个军形成包围态势。28―29日,俄第13、第15军和第23军第2师在坦嫩贝格以东科穆辛森林地区被围歼,被俘9.5万人,伤亡3万人,损失火炮500门,萨姆索诺夫自杀。
此后,德第8集团军迅速北调,得到来自西线的近卫预备军、第11军和第8骑兵师的加强后,企图以第1预备军、第11、第20和第17军发动正面进攻,以第1军和近卫预备军分别从两翼实施迂回突击,围歼俄第1集团军。俄军大本营决定在第1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中间地带组建第10集团军,用于保障第1集团军左翼,并命令第1集团军坚守马祖里湖以北地区,以牵制德第8集团军,使其无力支援奥军。9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遭俄军抵抗,正面进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军顽强作战,突破俄军左翼防线,迫使俄第2军撤退,打开通向贡宾嫩的道路。连年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命令所部撤退,同时以2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力撤退。德军包围俄国第1集团军的企图未能得逞。至15日,俄军全部撤至涅曼河东岸。德军担心俄军有诈,未迅速实施追击。俄第1集团军被俘4.5万人,伤亡约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
点评:此战,俄军西北方面军在东普鲁士的进攻战役以失败而告终。俄国人损失了近25万士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失败的原因是日林斯基的无能指挥和连年坎卡普夫实际上的背叛行为。加上对敌情不明并严重泄密,两个集团军未能协同作战。德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损失2.5万人的代价取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尽管如此,此役仍具有重要战略成果:迫使德军指挥部将2个军和1个骑兵师从法国战场调到东普鲁士。此外,在梅斯地区的1个军也准备调离。这就削弱了在西部的德军突击集团的力量,并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战争初期俄军的积极行动粉碎了德军指挥部各个击破同盟国的计划。
3、【加里西亚战役】
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对奥匈军队进行的战略性战役。
该战役是在维斯瓦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在320―400公里的正面上层开的。双方参战的军队有10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总计约200万人,近5000门火炮。加里西亚会战开始前,兵力对比为:俄军―36.5个步兵师和12.5个骑兵师;奥匈军队―39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后来,俄军增至50个步兵师和20个半骑兵师,而奥匈军队增至48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
俄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为伊万诺夫将军)受命围歼奥匈军队在加里西亚的基本兵力,阻止敌军南撤过德涅斯特河和向西撤往克拉科夫一带。为此目的,方面军以第3、第8集团军在杜布诺、利沃夫方向,在普罗斯库罗夫、加利奇等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而以第4、第5集团军从北面向普热梅希尔实施主要突击。由于盟军请求加速进攻,俄国各集团军尚未全部集结和展开完毕,即于8月18日至23日期间先后发起进攻。奥匈军队指挥部(总司令弗里德里希大公,总参谋长f.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计划以第1、第4集团军的兵力,在库默尔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和沃伊尔施将军的德国后备兵军的支援下,向卢布林、海鸟姆实施主要突击,粉碎西南方面军的右翼(第4、第5集团军)。它们的右翼应由第3集团军和克韦斯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保障;而从8月3日起,由第2集团军保障。在奥匈军队的主要突击方向上,指挥部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余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以对付俄国第3、第8集团军。8月18日至19日,双方军队开始接敌运动,8月23日,在宽320公里的正面上展开了一场遭遇交战。交战过程中,向卢布林和海鸟姆进攻的奥匈军队第1集团军(司令为丹克尔将军)和第4集团军(司令为奥芬贝格)8月23―24日在克拉希尼克附近,8月26―31日在托马舒夫附近,分别重创俄军第4集团军(司令为扎尔茨将军8月22日起改为埃韦尔特将军)和第5集团军(司令为普列韦将军),迫其退向卢布林、海乌姆和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随后,奥匈军队各集团军因遭到俄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进攻速度随之减慢,8月18日和19日俄国西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和第3集团军(鲁兹斯基将军指挥)分别发起进攻,8月26―28日,在佐洛塔亚利帕河地区打败奥匈第3集团军(布鲁德曼将军指挥)。
8月29―31日,在格尼拉亚利帕河地区的交战中,俄军第3集团军于利沃夫东南突破奥匈军队正面,而第8集团军则击退了从塞尔维亚战场调来的、并得到克韦斯集群加强的奥匈第2集团军(伯姆―埃利莫利将军指挥)的反突击。奥匈军队的右翼开始向戈罗多克阵地(利沃夫以西30公里)退却。9月3日俄军占领利沃夫,9月2日占领加利奇。
奥匈军队指挥部留下一支力量不大的掩护队抵御俄军第5集团军,而把第4集团军南调对付俄军第3集团军。在9月5―12日的哥罗多克交战中,奥匈第4、第3、第2集团军企图粉碎俄军第3、第8集团军。他们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此时奥匈战线左翼的形势急剧恶化。担任防御的俄国第4、第5集团军得到了增援,9月3日,第9集团军(列奇茨基将军指挥)被调往第4集团军的右侧。9月4日,俄军3个集团军(第9、第4、第5集团军)全部转入反攻,迫使奥匈军队开始退却。第5集团军向俄罗斯拉瓦的进攻,开始威胁到奥匈第4集团军向后方的退路。奥匈军队指挥部被迫中断戈罗多克交战,并于9月11日夜间开始向桑河对岸撤退。由于对奥匈军队的追击迟缓和组织不善,致使其得以摆脱俄军,免遭全歼。9月21日,俄军包围了普热梅希尔要塞。
点评:战役期间,俄军各集团军前进了280―300公里。进攻的平均速度为每昼夜8―9公里。双方均遭重大损失,但都未能达成预定目的。奥匈军队损失约40万人(其中10万余人被俘)和400门火炮。俄军损失约23万人(其中4万人被俘)和94门火炮。实施加里西亚会战的结果,加里西亚和奥地利占领的波兰部分领土,获得解放,匈牙利和西里西亚已面临入侵的威胁,德国最强大的盟国――奥匈帝国的军事实力则受到严重削弱。奥匈军队如无德军支援已不能单独作战。德国被迫从西线调大量兵力转到俄国战场,这就缓和了英法军队的困境。俄军进行加里西亚会战,就有力地援助了塞尔维亚军队。德意志同盟的战略战役能力受到削弱,他们迅速结束战争的打算也就此落空。加里西亚会战的作战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这次战役的特点是:战役规模大,大量兵力参加遭遇交战,双方部队都一再向对方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力图先敌展开和夺取主动权。加里西亚会战是俄军突破敌人坚固筑垒阵地的典范。在戈罗多克交战中,俄军各兵团相互配合默契,巧妙地结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战斗样式显示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各师进攻地带的宽度不超过8公里。火炮密度为每公里正面5―8门,在第4集团军达到22门。炮兵连配属给步兵团或营,从暴露阵地对其进行火力支援。步兵营在炮火准备(包括直接瞄准射击)之后,发起冲击。火力和运动的巧妙结合,保障了各步兵分队进攻的胜利。骑兵一般是大量集中地使用,但有时也分散配属给各师。在加里西亚会战过程中,杰出的俄军飞行员涅斯捷罗夫于1914年9月8日在世界上首次运用了空中撞击方法。各集团军一般都把所属各军配置在第一梯队,只留出近一个步兵师的兵力作为预备队。这就使司令官无法对战役的进程施加影响。指挥和协同动作组织不善,又加害怕脱离主力单独作战,致使俄军指挥部未能实施合围加里西亚奥匈军队的战役。俄军进攻往往导致击溃敌人和带来重大损失的正面突击。尽管俄军官兵作战勇敢,但因统帅部因循守旧,军队物质保障条件太差,而未能充分利用西南方面军的战果。
4、【黑尔戈兰湾海战】
1914年8月2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英海军在黑尔戈兰湾(北海东南部水域,靠近德国海岸,因该湾中央有一黑尔戈兰岛而得名,海战发生在黑尔戈兰岛以西)进行的一次海战。
参战的兵力:英国方面有蒂里特梅军准将指挥的舰艇支队(31艘驱逐舰和2艘轻巡洋舰),比蒂海军中将指挥的战列巡洋舰群(5艘战列巡洋舰)和古迪纳夫海军准将指挥的舰艇中队(4艘轻巡洋舰),另有1个潜艇纵队(6艘潜艇);德国方面有第1和第5驱逐舰纵队(19艘驱逐舰)以及7艘轻巡洋舰。按照英国指挥部的企图,英国海军应当突然袭击警戒黑尔戈兰湾的德国舰艇,切断其返回基地的退路,并将其消灭。为了引诱德国第5驱逐舰纵队和“斯德丁”号、“弗劳恩洛布”号轻巡洋舰出海,英国海军派出潜艇在黑尔戈兰岛附近进行佯动。5时,1艘英国潜艇攻击了德国的1艘巡逻舰。为了搜索和消灭这艘潜艇,德国出动了第5驱逐舰纵队。6时50分,德**舰同蒂里特支队发生战斗接触,并开始向黑尔戈兰岛退却。在黑尔戈兰岛附近,德国的“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轻巡洋舰投入战斗,后来又有5艘轻巡洋舰投入战斗;而英国方面,古迪纳夫中队也投入了战斗。由于有雾,战斗变成舰对舰、舰群对舰群盲目的火力冲突。中午,英国比蒂中将舰群的几艘战列巡洋舰驶抵作战地点,从而使英国海军在战斗中稳操胜卷。到14时,海战结束。德国海军的损失是:3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被击沉。英国海军有2艘轻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受重伤。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