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北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婴孩才得以逃过了神都的大劫。当时天后猜疑心重,重用酷吏。在京的王公大臣人人自危。魏家虽然已经远离朝堂核心。但是却仍然战战兢兢,担心被周兴来俊臣等辈盯上。书玉公鉴于府中人多嘴杂。时间久了不利保密,反而容易被酷吏们得到消息上门稽查,便悄悄将此母子二人送出神都,送至河北赵州河间王府,由承袭了黄台郡公爵位地河间王长孙禄公抚养,对外只说是黄台公在外养的一房外宅妾室,因河间王一系与高祖太宗的子系之间素无往来,远离朝堂身在地方,又向来低调,因此始终不曾引起过朝廷的注意,这才为霍王一系留下了一枝余脉……”
这个故事说来简单,却是李文革私下里自己推敲过无数遍的,所涉及者不是初唐宗室便是功臣世家,比起先前的几个谣言版本,这套说辞无疑更加惊心动魄,然则惟其如此,才能压得住其他的流言蜚语,也才能骗过像郭威柴荣这样的精明之主。
郭威听毕,半晌方开言道:“那个逃过一劫的婴孩,便是你家祖上?”
李文革点头道:“正是,所以臣族中每逢祭祀,都是将霍王和河间王一并祭祀的,河间王戎马一生,许多练兵用兵地心得都笔录在册,有些甚至是与卫公相互参合而得,此乃臣家独门之秘,为了避免引起朝廷猜忌外人构陷,始终不许示人。”
郭威脸上渐渐流露出一丝明悟之色:“关陇贵戚以军事传家,难怪怀仁练兵用兵相得益彰……”
他突然间想起了一事:“原来怀仁酷爱吃醋芹,却是魏文贞公的血脉作怪……”
李文革讪笑道:“霍王持家节俭,这是家风,家祖幼年之时,在河间族中属于偏房远枝,家境不甚好,故此沿袭了霍王妃平日以醋芹为佐餐的习惯,后来虽说日子渐渐好过了,家祖却留下遗命,世代子孙,平日佐餐肴不许超过两道,其中必有一道醋芹。这个风俗沿传了数百年,传到臣这里,因家道败落,平日更是多以醋芹佐餐,臣二十三岁之前,几乎日日食用此物,直到家中遭遇兵祸,离开河北,这才没有再吃过……”
郭威轻轻点了点头:“忠良之后,家风淳朴,令人感佩……”
李文革选定霍王
作为祖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他自己明白,地眼光,若说自己是纯粹的草根出身,是万万说不通的。必须给自己编一个合乎逻辑的显要出身才能混过这一关,然而这个出身却又不能过于敏感,不能使人将自己地家族和皇位社稷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个出身来历设置的时间越靠前越好,前唐比后唐好,中唐比晚唐好,初唐又比中唐好。
李元轨其人虽然是高祖李渊的儿子,是唐太宗地亲兄弟,但是在初唐诸王中却并不是个很嚣张地角色,平素便很低调,魏徵肯把女儿嫁给他,估计也是看中了这一点。而且其家族在武则天时代越王李贞之乱中几乎被屠戮殆尽。而遭此横祸地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元轨是李渊的儿子,是当时还活着地大唐宗室当中最年长望重者,他的遭遇一直到一千多年后还为很多历史学界人士同情,始终为其扼腕叹息。
所以往他的身上贴,不会惹出什么麻烦,这一家子都已经死绝了,忠良之后,承袭了李姓皇族和一代名臣血脉的子孙只剩下李文革一根独苗,忠良之后,沉冤隐姓埋名数百年。这是最容易博得郭威同情的说法。
谁让这位大周天子,自家刚刚经历了一场被人灭门的惨痛经历呢?
既然传言自己是皇族后裔,与其费尽力气四方解释,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认下来,不但是皇族后裔,还不是一般的皇族后裔,乃是大唐开国皇帝的嫡系子孙。李元轨还活着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将这样一位皇族与皇位联系在一起,数百年过去,现在再将李元轨的子孙后代和天下社稷硬往一处扯,处心积虑要将这样一根忠良之后地独苗置于死地。背后策划流言之人的心底之阴私可见一斑。
“李卿,你行事不够谨慎,与人结仇了,知道么?”
郭威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文革长出了一口大气。他知道,出身来历这一关,自己暂时算是度过去了。
他答道:“陛下教训的是,臣确实得罪了王相公!”
“……秀峰兄是个心胸不宽广的人。朕平日尚且让他三分,你又何必口不饶人当殿与其顶撞?你还年轻,三十出头便已经身居封疆节度之位。拜相封王都是不远的事情。何必与秀峰兄快六十的老头子意气用事?自己的前程仕途。自己要在意才是!”
李文革连声称是,待郭威说完。才道:“陛下,其实臣之所以得罪王相公,并不是为了口上不饶人。臣在延州之时,与王相素未谋面,相公便已经视臣为仇了……”
“哦——?”郭威闪眼看着他,却没有说话。
李文革在袖中取出了两个信袋,拱手奉上道:“陛下,此乃臣在高侍中书房之内发现的两封信函,请陛下过目。”
黄门接过信函,捧给郭威,两封信都不长,转眼之间已然读完。
第一封信的落款日期是去年三月,笔迹刚硬苍劲,郭威一打眼便知道是自己的亲密战友亲笔所书,信中地意思是几个月前延州发生的事情朝廷都已经知道了,枢府和中书都会支持高侍中父子在延州的地位,朝廷不会忘记高侍中的功绩苦劳,李某顽劣之辈,枭之徒,朝廷是不会支持这种人地,请高侍中放心,只要朝廷平灭了泰宁军叛党,便会回过头支持高侍中收拾姓李的小子。在这封信的末尾,王峻还表示,所赠之仪已经收到,侍中太客气了,等等。
第二封信却是高允权写给王峻的,时间是去年地八月份,高允权在信中的用词极不客气,隐隐有些质问王峻不守信诺的意思,他在信中冷嘲热讽道,自己一百车铜便换来了一个延安郡公地虚爵,姓李地小子非但没有被问罪,反而加官进爵更加名正言顺把持了延州军政全权,高家父子向朝廷称臣纳贡为朝廷守边,最终不但没有落得任何好处,反而落得如此下场,思之令人寒心云云。
郭威看着这两封信,眉头略略一皱已经想得明白了,三月份这一封,是王峻收了高允权百车铜之后地回信,八月份这一封却是李文革封忠武将军延州防御使之后高允权质问王峻的信,只不过未来得及发出便被李文革拿到了罢了。
他唇边浮现起一丝苦笑:“怀仁将军,你可知朕为何始终让着秀峰兄么?”
李文革默然,郭威缓缓道:“在这个世上,朕已经没有亲人了,朕不想连朕地兄弟也一个个离朕而去……”
这个婴孩才得以逃过了神都的大劫。当时天后猜疑心重,重用酷吏。在京的王公大臣人人自危。魏家虽然已经远离朝堂核心。但是却仍然战战兢兢,担心被周兴来俊臣等辈盯上。书玉公鉴于府中人多嘴杂。时间久了不利保密,反而容易被酷吏们得到消息上门稽查,便悄悄将此母子二人送出神都,送至河北赵州河间王府,由承袭了黄台郡公爵位地河间王长孙禄公抚养,对外只说是黄台公在外养的一房外宅妾室,因河间王一系与高祖太宗的子系之间素无往来,远离朝堂身在地方,又向来低调,因此始终不曾引起过朝廷的注意,这才为霍王一系留下了一枝余脉……”
这个故事说来简单,却是李文革私下里自己推敲过无数遍的,所涉及者不是初唐宗室便是功臣世家,比起先前的几个谣言版本,这套说辞无疑更加惊心动魄,然则惟其如此,才能压得住其他的流言蜚语,也才能骗过像郭威柴荣这样的精明之主。
郭威听毕,半晌方开言道:“那个逃过一劫的婴孩,便是你家祖上?”
李文革点头道:“正是,所以臣族中每逢祭祀,都是将霍王和河间王一并祭祀的,河间王戎马一生,许多练兵用兵地心得都笔录在册,有些甚至是与卫公相互参合而得,此乃臣家独门之秘,为了避免引起朝廷猜忌外人构陷,始终不许示人。”
郭威脸上渐渐流露出一丝明悟之色:“关陇贵戚以军事传家,难怪怀仁练兵用兵相得益彰……”
他突然间想起了一事:“原来怀仁酷爱吃醋芹,却是魏文贞公的血脉作怪……”
李文革讪笑道:“霍王持家节俭,这是家风,家祖幼年之时,在河间族中属于偏房远枝,家境不甚好,故此沿袭了霍王妃平日以醋芹为佐餐的习惯,后来虽说日子渐渐好过了,家祖却留下遗命,世代子孙,平日佐餐肴不许超过两道,其中必有一道醋芹。这个风俗沿传了数百年,传到臣这里,因家道败落,平日更是多以醋芹佐餐,臣二十三岁之前,几乎日日食用此物,直到家中遭遇兵祸,离开河北,这才没有再吃过……”
郭威轻轻点了点头:“忠良之后,家风淳朴,令人感佩……”
李文革选定霍王
作为祖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他自己明白,地眼光,若说自己是纯粹的草根出身,是万万说不通的。必须给自己编一个合乎逻辑的显要出身才能混过这一关,然而这个出身却又不能过于敏感,不能使人将自己地家族和皇位社稷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个出身来历设置的时间越靠前越好,前唐比后唐好,中唐比晚唐好,初唐又比中唐好。
李元轨其人虽然是高祖李渊的儿子,是唐太宗地亲兄弟,但是在初唐诸王中却并不是个很嚣张地角色,平素便很低调,魏徵肯把女儿嫁给他,估计也是看中了这一点。而且其家族在武则天时代越王李贞之乱中几乎被屠戮殆尽。而遭此横祸地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元轨是李渊的儿子,是当时还活着地大唐宗室当中最年长望重者,他的遭遇一直到一千多年后还为很多历史学界人士同情,始终为其扼腕叹息。
所以往他的身上贴,不会惹出什么麻烦,这一家子都已经死绝了,忠良之后,承袭了李姓皇族和一代名臣血脉的子孙只剩下李文革一根独苗,忠良之后,沉冤隐姓埋名数百年。这是最容易博得郭威同情的说法。
谁让这位大周天子,自家刚刚经历了一场被人灭门的惨痛经历呢?
既然传言自己是皇族后裔,与其费尽力气四方解释,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认下来,不但是皇族后裔,还不是一般的皇族后裔,乃是大唐开国皇帝的嫡系子孙。李元轨还活着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将这样一位皇族与皇位联系在一起,数百年过去,现在再将李元轨的子孙后代和天下社稷硬往一处扯,处心积虑要将这样一根忠良之后地独苗置于死地。背后策划流言之人的心底之阴私可见一斑。
“李卿,你行事不够谨慎,与人结仇了,知道么?”
郭威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文革长出了一口大气。他知道,出身来历这一关,自己暂时算是度过去了。
他答道:“陛下教训的是,臣确实得罪了王相公!”
“……秀峰兄是个心胸不宽广的人。朕平日尚且让他三分,你又何必口不饶人当殿与其顶撞?你还年轻,三十出头便已经身居封疆节度之位。拜相封王都是不远的事情。何必与秀峰兄快六十的老头子意气用事?自己的前程仕途。自己要在意才是!”
李文革连声称是,待郭威说完。才道:“陛下,其实臣之所以得罪王相公,并不是为了口上不饶人。臣在延州之时,与王相素未谋面,相公便已经视臣为仇了……”
“哦——?”郭威闪眼看着他,却没有说话。
李文革在袖中取出了两个信袋,拱手奉上道:“陛下,此乃臣在高侍中书房之内发现的两封信函,请陛下过目。”
黄门接过信函,捧给郭威,两封信都不长,转眼之间已然读完。
第一封信的落款日期是去年三月,笔迹刚硬苍劲,郭威一打眼便知道是自己的亲密战友亲笔所书,信中地意思是几个月前延州发生的事情朝廷都已经知道了,枢府和中书都会支持高侍中父子在延州的地位,朝廷不会忘记高侍中的功绩苦劳,李某顽劣之辈,枭之徒,朝廷是不会支持这种人地,请高侍中放心,只要朝廷平灭了泰宁军叛党,便会回过头支持高侍中收拾姓李的小子。在这封信的末尾,王峻还表示,所赠之仪已经收到,侍中太客气了,等等。
第二封信却是高允权写给王峻的,时间是去年地八月份,高允权在信中的用词极不客气,隐隐有些质问王峻不守信诺的意思,他在信中冷嘲热讽道,自己一百车铜便换来了一个延安郡公地虚爵,姓李地小子非但没有被问罪,反而加官进爵更加名正言顺把持了延州军政全权,高家父子向朝廷称臣纳贡为朝廷守边,最终不但没有落得任何好处,反而落得如此下场,思之令人寒心云云。
郭威看着这两封信,眉头略略一皱已经想得明白了,三月份这一封,是王峻收了高允权百车铜之后地回信,八月份这一封却是李文革封忠武将军延州防御使之后高允权质问王峻的信,只不过未来得及发出便被李文革拿到了罢了。
他唇边浮现起一丝苦笑:“怀仁将军,你可知朕为何始终让着秀峰兄么?”
李文革默然,郭威缓缓道:“在这个世上,朕已经没有亲人了,朕不想连朕地兄弟也一个个离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