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回到明朝做千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25章 朝会
“伯章,皇上所言那黄来福债券之事,你认为如何?”
回到内阁后,首辅赵志皋便问户部尚书杨俊民道。
刚才万历皇帝将内阁一干阁臣都召进宫内,就是为了商议昨日黄来福提出的国债等事。众人整整议事一个上午,才得以回到内阁中。
“荒谬!”杨俊民的态度很鲜明,就是坚决反对。
他整了整官袍,正色道:“从三代起,便未闻有朝廷向百姓借债的,这传扬出去,有损朝廷体面不说,即使借到了钱,解了燃眉之急,将来又如何偿还?眼下国库空虚,数百万两银子,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归还的。如若钱款还不上,引起什么骚乱,我个人声望官位事小,国朝体统为大,万万不可!”
笑话,这国债之事,将来肯定算在户部的头上的,这么一大批钱款,如果将来出现什么意外,那可要丢掉一大批的官帽,这种大黑锅,杨俊民可不愿意背。
赵志皋也是抚须点头,作为内阁首辅,他也不能接受黄来福提出的债券等之前卫观念,更要的是,这笔帐将来可能要算在他们头上。
不过眼下急需银子,用于支付入朝军的各样开支,如果实在没办法的话,他也倾向于百姓征收东征加赋,大明地大物博,就算每亩土地加征银几厘,也可收到几百万两银子了,而且还保险无比。就算百姓怨恨,也只会怨到皇帝头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
余者几个阁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可不是分管财政这一块的,抱着看好戏的态度随口附合了几句。
文渊阁大学士陈于陛皱眉道:“黄来福身为武将,本应克尽职守,专事为国守边之事,怎可巧言诱惑皇上?府库殚竭,当清积弊,革冗员,疏清内库所贮,以征折银两,如此,东征粮饷便筹备!……令朝廷发行国债,这体统何在,颜面何在?”
众人纷纷点头,认为黄来福提议的这个方法非常荒唐。皇帝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会同意黄来福的意见,真是……
此后几天中,万历皇帝便是与几个阁臣,特别是内阁首辅赵志皋与户部尚书杨俊民扯皮发行国债之事,这种事情,当然要户部挑起大梁,不过杨俊民态度很坚决,就是一口咬定这个方法不行。
事情僵在这里,而援助朝大军入朝在即,粮饷的筹备,越来越急迫,而且关于国债之事传出后,百官是议论纷纷,看来很有必要招开一个大朝会了。
……
万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这天,万历皇帝下令召开朝会。
这天里,天刚微亮,百官们己是齐集宫门之外,一片眩目的红蓝苎丝朝服之色。大明官服,四品以上为红色,五品以下为蓝色。
黄来福同样是戴着朝冠,穿着大红的官袍,腰悬玉带,补子上有一只虎豹,他眼观鼻,鼻观口,似睡非睡,并不理会旁边百官们投来的各色目光。
在这个场地中,象他这么年轻的朝中大员很少,更不要他是个武将了。而且这些年来,他尽是各人争议的热点人物,许多官员都向他投来好奇的目光,窃窃私语声不断。特别是今天这事,本身就很特别,由一武将提议之事,放到朝会上来商议,真是国朝未有之大事。
黄来福就注意到许多人交头接耳,注意到内阁首辅赵志皋与户部尚书杨俊民投向他的目光复杂。只有辅臣张位与沈一贯接触到他的目光时,微笑点头。
很快的,到了寅时,只听三通鼓响。在鼓声中,午门徐徐打开,大群的禁军出来,手执亮晃晃的戈矛在两旁站列。此时鼓声停止,两匹朝象被御马监的内侍牵出午门,站在门洞的两旁,以长鼻挽搭成一个鼻桥。
禁钟响起,各位官员们严肃地从象鼻下进入宫门。而级别不到四品的官员们,只能候在这午门之外了。百官进入宫门后,在殿前广场整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点名,并且记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听候参处。
礼部的官员清点例朝官员人数之后,手持黄册名簿报了进去。很快,万历皇帝的车舆与卤簿仪仗到了,皇帝坐着华丽的大辂,进入皇极殿中。
不久,殿中鸣鞭响起,百官在赞礼官的喝令下一齐叩头,连同广场上百官,连同午门外的低级官员们一起行五拜三叩之礼,“吾皇万岁”之声响彻天地。
看着这种情形,赵志皋与陈于陛眼睛湿润,这一幕……多少年没见到了?
拜礼后,场中众人都是拱立静候,传旨太监出来传话,宣四品以上的官员入殿。
陈于陛对赵志皋道:“阁老,请!”
赵志皋微笑地对众人道:“诸位大臣请!”
户部尚书杨俊民看了不远处的黄来福一眼,也是道:“阁老请,各位大臣请。”
当下京师中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分文东武西登阶自左门鱼贯进入殿中,对着金台御幄上的万历皇帝行叩头礼,然后各人循廊分班侍立。
内阁首辅赵志皋,作为百官之首,自然是站在金台御幄之旁,而一干的六部九卿,大多站在东檐柱旁。黄来福站在西面靠后一些,前面满满的都是兵部或是都督府的大员们,他们虽管武事,但其实都是文人,而黄来福虽然身为一镇总兵,但在大殿西排的位置,还是很靠后。而殿中真正的武将,除了他外,便没人了。
而在人群中,却不见新任的兵部尚书邢玠,他己经去辽东了。
众臣进来,坐在丹陛上的万历皇帝目光缓缓扫视众人,如这种大朝会,己经多年没举行,平时有事都是内阁议事,司礼监批红。这种大朝会,大多是纷争不休,难得一个统一的意见,加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燥仪式,让人烦不胜烦。
不过关于国债之事,内阁死活不赞同,万历皇帝也没办法,只好朝会议事了。不过他不敢肯定,这班文官们,朝会时,能否议出什么东西来,能否赞同黄来福的意见。
&n... -->>
第225章 朝会
“伯章,皇上所言那黄来福债券之事,你认为如何?”
回到内阁后,首辅赵志皋便问户部尚书杨俊民道。
刚才万历皇帝将内阁一干阁臣都召进宫内,就是为了商议昨日黄来福提出的国债等事。众人整整议事一个上午,才得以回到内阁中。
“荒谬!”杨俊民的态度很鲜明,就是坚决反对。
他整了整官袍,正色道:“从三代起,便未闻有朝廷向百姓借债的,这传扬出去,有损朝廷体面不说,即使借到了钱,解了燃眉之急,将来又如何偿还?眼下国库空虚,数百万两银子,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归还的。如若钱款还不上,引起什么骚乱,我个人声望官位事小,国朝体统为大,万万不可!”
笑话,这国债之事,将来肯定算在户部的头上的,这么一大批钱款,如果将来出现什么意外,那可要丢掉一大批的官帽,这种大黑锅,杨俊民可不愿意背。
赵志皋也是抚须点头,作为内阁首辅,他也不能接受黄来福提出的债券等之前卫观念,更要的是,这笔帐将来可能要算在他们头上。
不过眼下急需银子,用于支付入朝军的各样开支,如果实在没办法的话,他也倾向于百姓征收东征加赋,大明地大物博,就算每亩土地加征银几厘,也可收到几百万两银子了,而且还保险无比。就算百姓怨恨,也只会怨到皇帝头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
余者几个阁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可不是分管财政这一块的,抱着看好戏的态度随口附合了几句。
文渊阁大学士陈于陛皱眉道:“黄来福身为武将,本应克尽职守,专事为国守边之事,怎可巧言诱惑皇上?府库殚竭,当清积弊,革冗员,疏清内库所贮,以征折银两,如此,东征粮饷便筹备!……令朝廷发行国债,这体统何在,颜面何在?”
众人纷纷点头,认为黄来福提议的这个方法非常荒唐。皇帝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会同意黄来福的意见,真是……
此后几天中,万历皇帝便是与几个阁臣,特别是内阁首辅赵志皋与户部尚书杨俊民扯皮发行国债之事,这种事情,当然要户部挑起大梁,不过杨俊民态度很坚决,就是一口咬定这个方法不行。
事情僵在这里,而援助朝大军入朝在即,粮饷的筹备,越来越急迫,而且关于国债之事传出后,百官是议论纷纷,看来很有必要招开一个大朝会了。
……
万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这天,万历皇帝下令召开朝会。
这天里,天刚微亮,百官们己是齐集宫门之外,一片眩目的红蓝苎丝朝服之色。大明官服,四品以上为红色,五品以下为蓝色。
黄来福同样是戴着朝冠,穿着大红的官袍,腰悬玉带,补子上有一只虎豹,他眼观鼻,鼻观口,似睡非睡,并不理会旁边百官们投来的各色目光。
在这个场地中,象他这么年轻的朝中大员很少,更不要他是个武将了。而且这些年来,他尽是各人争议的热点人物,许多官员都向他投来好奇的目光,窃窃私语声不断。特别是今天这事,本身就很特别,由一武将提议之事,放到朝会上来商议,真是国朝未有之大事。
黄来福就注意到许多人交头接耳,注意到内阁首辅赵志皋与户部尚书杨俊民投向他的目光复杂。只有辅臣张位与沈一贯接触到他的目光时,微笑点头。
很快的,到了寅时,只听三通鼓响。在鼓声中,午门徐徐打开,大群的禁军出来,手执亮晃晃的戈矛在两旁站列。此时鼓声停止,两匹朝象被御马监的内侍牵出午门,站在门洞的两旁,以长鼻挽搭成一个鼻桥。
禁钟响起,各位官员们严肃地从象鼻下进入宫门。而级别不到四品的官员们,只能候在这午门之外了。百官进入宫门后,在殿前广场整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点名,并且记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听候参处。
礼部的官员清点例朝官员人数之后,手持黄册名簿报了进去。很快,万历皇帝的车舆与卤簿仪仗到了,皇帝坐着华丽的大辂,进入皇极殿中。
不久,殿中鸣鞭响起,百官在赞礼官的喝令下一齐叩头,连同广场上百官,连同午门外的低级官员们一起行五拜三叩之礼,“吾皇万岁”之声响彻天地。
看着这种情形,赵志皋与陈于陛眼睛湿润,这一幕……多少年没见到了?
拜礼后,场中众人都是拱立静候,传旨太监出来传话,宣四品以上的官员入殿。
陈于陛对赵志皋道:“阁老,请!”
赵志皋微笑地对众人道:“诸位大臣请!”
户部尚书杨俊民看了不远处的黄来福一眼,也是道:“阁老请,各位大臣请。”
当下京师中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分文东武西登阶自左门鱼贯进入殿中,对着金台御幄上的万历皇帝行叩头礼,然后各人循廊分班侍立。
内阁首辅赵志皋,作为百官之首,自然是站在金台御幄之旁,而一干的六部九卿,大多站在东檐柱旁。黄来福站在西面靠后一些,前面满满的都是兵部或是都督府的大员们,他们虽管武事,但其实都是文人,而黄来福虽然身为一镇总兵,但在大殿西排的位置,还是很靠后。而殿中真正的武将,除了他外,便没人了。
而在人群中,却不见新任的兵部尚书邢玠,他己经去辽东了。
众臣进来,坐在丹陛上的万历皇帝目光缓缓扫视众人,如这种大朝会,己经多年没举行,平时有事都是内阁议事,司礼监批红。这种大朝会,大多是纷争不休,难得一个统一的意见,加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燥仪式,让人烦不胜烦。
不过关于国债之事,内阁死活不赞同,万历皇帝也没办法,只好朝会议事了。不过他不敢肯定,这班文官们,朝会时,能否议出什么东西来,能否赞同黄来福的意见。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