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大秦之帝国再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晚小侄子满周岁,只能写这么多了。
……………………………………………………………………
军队出征历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这一次因为要渡江的关系,在事先更是需要征集足够的船只。
吕哲是一个对土木工程比较了解的人,他的渡江方案并不是征集多少大船然后一批一批的运送过去,而是调集小舟配合足够的木板,选一段水流比较平缓的河段,利用几天的时间直接造出一条浮桥出来。
用方舟作为浮力,在间隔的方舟上架设木板,在用绳索和钉子巩固。这一类的桥并不是吕哲首创,以前秦军进攻楚国的时候王翦也这么干过,所以并不让人觉得新奇。再则之前建造兵堡的时候已经建过浮桥,只是那会因为过去的人比较少也没多少物资,相对于这次的规模比较小罢了。
横跨整个江面的浮桥宽度足有五米,季布率领本部跨过长江的第一天就在对面早先过去的工程队旧址上砍伐树木扩增,因为前期有不少木头留下倒是没费什么劲第二天那里营寨就已经立出一个轮廓。
营寨的外围防御设施与早先建好的兵堡成了临靠长江的一个掎角之势,做好这一些的季布没有停留,将营盘交给赶上来的中军部队,他的五千本部就直接消失在茫茫的森林之中。
长江的南岸比之北岸更加的荒凉,若是说北岸还有江陵那么一个有人迹的县城,它的南岸则就是一片连绵数十里的原始森林。
先锋军一直都有开路的职责,季布这支部队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开路方式不是砍掉路上的所有树木,而是为后方的部队探查路途中的地段沿途留下记号。实际上先锋军确实也只是这么做就足够了,所谓的“逢山开路,遇水填桥”真正意义上不是战兵该去干的事情,那是辅兵部队的责任。
季布麾下的部队没有辅兵,吕哲在开会时让季布的本部“逢山开路。遇水填桥”是一个失误,后面为了弥补这个失误又给季布增派了五千的辅兵部队。(好吧,其实是荣誉失误了,现在赶紧圆过来。囧)
先锋部队所属的五千辅兵带的工具最多的是斧头。他们将沿途地段的树木砍伐掉,用工具拉到道路的旁边。重复地跟随着战兵的脚步一路砍伐过去之余,他们携带的牛车也装载了一些砍伐下来的木材,不过大部分砍伐的树木是留后方的袍泽去处理。会携带一部分经过处理的木材,要是路上遇到溪流,那时候他们就要架设桥梁给后方的部队通过。
在季布的部队出发后的第二天,吕哲率领一万战兵也踏上了出征的路途。
这两支战兵为主的部队只携带了五天的干粮,辎重是交给后军,也就是共尉率领的那两万五千辅兵。
只携带五天的干粮怎么够呢?那么有必要来详解一下。
古时候的战争模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任何时代的部队……除非到了有运输机的年代可以空运或者空投。不然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从出发就永不停止地一直前进,冷兵器时代的军队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一般在行走三天后就会进行短暂的休整。这种休整是缓解疲劳,也是在等待补充粮草。
主战部队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支军队的前锋,中军自然就是主将所在的军队。后军除非要行使什么计谋,不然从始至终就是一支押送辎重的部队。在没有空中力量之前,战场是有分前后的,自然是前方危险后方安全。这种模式在华夏到了秦朝的一千多年的冷兵器作战中几乎没有变动过,哪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是这种模式。
如果一支战兵部队携带粮草,他们的行军速度绝对快不起来,失去速度的部队还能叫作先锋吗?直接叫四不象部队算了。
季布所属的五千辅兵其实他也不用费心去管理。那只是一支跟在战兵后面打杂的部队,做一些开路和搭桥的累活。
辎重部队一直是老弱组成,他们一般干一些战兵不屑于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不停歇地位前方的部队紧急补充粮草。
鉴于这次作战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吕哲的心情也不像之前的战斗那么紧张或是担忧,他在渡过长江到达南岸的时候甚至还带着五百亲兵在沿岸溜达了一圈。
这一溜达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闲逛。吕哲是想亲自考证关于古时候长江南北岸土质不同的说法到底对不对。
似乎是从哪本书看过,在隋唐之前的长江南北岸土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别,北岸的土地因为一些原因土质里没有盐化,而南岸的土质却是大部分盐化潮土的理论。
盐化潮土是个什么玩意?大概就是河流泛滥堆积不同沉积物的层理性,土壤地下水周期性升降变化、旱作条件下的低腐殖质积累是潮土形成的一个过程。
亲自查看后。吕哲初步断定南岸没有什么盐化潮土,只是从长江分流进内陆的一些小湖泊倒真的出现不明的死水现象,看来那本书也不是在胡说八道。
从南岸看向北岸,一些河段有密密麻麻的民玞正在忙碌,他们是在建造引水渠和摆放那看去做工简单的水车。
分布得比较散的七个沉井已经建造完成,一些空中的水渠却是还没有办法使用。要从沉井中将水引到空中水渠其实一点都不简单,那需要很多的工程和水利技术才能做到,吕哲选择的方法是仿“古罗马空中引水渠”的方式。
看到自己的规划在一点一滴的变成现实,估计每一个都会感到开心?吕哲当然也不例外。
看的时候吕哲脸上的笑容就没有停止过,要是没有被外力打断的话,那座新城池要是建成必然会成为南方唯一的一座雄城,城市一旦建成那么他也就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想想后世人们谈到这座城时会讲起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无法形容出来的感觉。
在吕哲欣赏自己的“杰作”时,早先出发一天的季布却是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黔中郡是一个开发相对比较轻的一个郡,它的范围之内总共有四条河或者江,其余比较小的溪流更是十分繁杂。季布率领部队还没有出森林的范围就被一条宽度大约六百步的河给挡住了去路。他记得地形图上的这条河的名字叫作澧水。
澧水的两岸全是密密麻麻的树木,一些树木显得比较奇怪,树木下面的树身本来不应该是两个颜色,所谓两个颜色就是树干底部明显是有浑水浸泡过。上面是树木枝干本来该有的表皮颜色。那低矮的垂下的树枝也不应该有水草,一些枯萎的树杈也明显是被水给泡过。
靠近河流的树木上的痕迹说明这条河并不是一条安分的河流,似乎经常会漫到森林地带。
接近河岸时,不用刻意的观察也能看见地面上奇怪的景色,水草什么的遍地皆是,一些坑洼的泥潭上布满了死鱼骨头。眼前的一幕幕足以说明一件事情,那绝对是一幅洪水或者积水退去后才会有的画面。
季布先头部队的辅兵只是带了一些利斧,除此之外根本没有携带其它种类的劳动工具,在出发前吕哲说是大概需要三天才会遇到这条名叫澧水的河流,可是他们第二天就被澧水挡住了去路。这与计划根本就不相同。
准备用来制作浮桥的舟还在后军,而且共尉率领的辅兵部队还需要两天才会跟上来,季布苦恼是应该按照已经出现错误的计划停在原地等辅兵部队上来,还是选择绕路从比较平稳的河段直接伐木渡河。
如果是一个死板的将领,那么哪怕是现实与计划不符合也会停在原地。命人上报之后等待主将新的直视。可恰恰季布一点都不死板,他... -->>
今晚小侄子满周岁,只能写这么多了。
……………………………………………………………………
军队出征历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这一次因为要渡江的关系,在事先更是需要征集足够的船只。
吕哲是一个对土木工程比较了解的人,他的渡江方案并不是征集多少大船然后一批一批的运送过去,而是调集小舟配合足够的木板,选一段水流比较平缓的河段,利用几天的时间直接造出一条浮桥出来。
用方舟作为浮力,在间隔的方舟上架设木板,在用绳索和钉子巩固。这一类的桥并不是吕哲首创,以前秦军进攻楚国的时候王翦也这么干过,所以并不让人觉得新奇。再则之前建造兵堡的时候已经建过浮桥,只是那会因为过去的人比较少也没多少物资,相对于这次的规模比较小罢了。
横跨整个江面的浮桥宽度足有五米,季布率领本部跨过长江的第一天就在对面早先过去的工程队旧址上砍伐树木扩增,因为前期有不少木头留下倒是没费什么劲第二天那里营寨就已经立出一个轮廓。
营寨的外围防御设施与早先建好的兵堡成了临靠长江的一个掎角之势,做好这一些的季布没有停留,将营盘交给赶上来的中军部队,他的五千本部就直接消失在茫茫的森林之中。
长江的南岸比之北岸更加的荒凉,若是说北岸还有江陵那么一个有人迹的县城,它的南岸则就是一片连绵数十里的原始森林。
先锋军一直都有开路的职责,季布这支部队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开路方式不是砍掉路上的所有树木,而是为后方的部队探查路途中的地段沿途留下记号。实际上先锋军确实也只是这么做就足够了,所谓的“逢山开路,遇水填桥”真正意义上不是战兵该去干的事情,那是辅兵部队的责任。
季布麾下的部队没有辅兵,吕哲在开会时让季布的本部“逢山开路。遇水填桥”是一个失误,后面为了弥补这个失误又给季布增派了五千的辅兵部队。(好吧,其实是荣誉失误了,现在赶紧圆过来。囧)
先锋部队所属的五千辅兵带的工具最多的是斧头。他们将沿途地段的树木砍伐掉,用工具拉到道路的旁边。重复地跟随着战兵的脚步一路砍伐过去之余,他们携带的牛车也装载了一些砍伐下来的木材,不过大部分砍伐的树木是留后方的袍泽去处理。会携带一部分经过处理的木材,要是路上遇到溪流,那时候他们就要架设桥梁给后方的部队通过。
在季布的部队出发后的第二天,吕哲率领一万战兵也踏上了出征的路途。
这两支战兵为主的部队只携带了五天的干粮,辎重是交给后军,也就是共尉率领的那两万五千辅兵。
只携带五天的干粮怎么够呢?那么有必要来详解一下。
古时候的战争模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任何时代的部队……除非到了有运输机的年代可以空运或者空投。不然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从出发就永不停止地一直前进,冷兵器时代的军队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一般在行走三天后就会进行短暂的休整。这种休整是缓解疲劳,也是在等待补充粮草。
主战部队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支军队的前锋,中军自然就是主将所在的军队。后军除非要行使什么计谋,不然从始至终就是一支押送辎重的部队。在没有空中力量之前,战场是有分前后的,自然是前方危险后方安全。这种模式在华夏到了秦朝的一千多年的冷兵器作战中几乎没有变动过,哪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是这种模式。
如果一支战兵部队携带粮草,他们的行军速度绝对快不起来,失去速度的部队还能叫作先锋吗?直接叫四不象部队算了。
季布所属的五千辅兵其实他也不用费心去管理。那只是一支跟在战兵后面打杂的部队,做一些开路和搭桥的累活。
辎重部队一直是老弱组成,他们一般干一些战兵不屑于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不停歇地位前方的部队紧急补充粮草。
鉴于这次作战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吕哲的心情也不像之前的战斗那么紧张或是担忧,他在渡过长江到达南岸的时候甚至还带着五百亲兵在沿岸溜达了一圈。
这一溜达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闲逛。吕哲是想亲自考证关于古时候长江南北岸土质不同的说法到底对不对。
似乎是从哪本书看过,在隋唐之前的长江南北岸土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别,北岸的土地因为一些原因土质里没有盐化,而南岸的土质却是大部分盐化潮土的理论。
盐化潮土是个什么玩意?大概就是河流泛滥堆积不同沉积物的层理性,土壤地下水周期性升降变化、旱作条件下的低腐殖质积累是潮土形成的一个过程。
亲自查看后。吕哲初步断定南岸没有什么盐化潮土,只是从长江分流进内陆的一些小湖泊倒真的出现不明的死水现象,看来那本书也不是在胡说八道。
从南岸看向北岸,一些河段有密密麻麻的民玞正在忙碌,他们是在建造引水渠和摆放那看去做工简单的水车。
分布得比较散的七个沉井已经建造完成,一些空中的水渠却是还没有办法使用。要从沉井中将水引到空中水渠其实一点都不简单,那需要很多的工程和水利技术才能做到,吕哲选择的方法是仿“古罗马空中引水渠”的方式。
看到自己的规划在一点一滴的变成现实,估计每一个都会感到开心?吕哲当然也不例外。
看的时候吕哲脸上的笑容就没有停止过,要是没有被外力打断的话,那座新城池要是建成必然会成为南方唯一的一座雄城,城市一旦建成那么他也就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想想后世人们谈到这座城时会讲起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无法形容出来的感觉。
在吕哲欣赏自己的“杰作”时,早先出发一天的季布却是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黔中郡是一个开发相对比较轻的一个郡,它的范围之内总共有四条河或者江,其余比较小的溪流更是十分繁杂。季布率领部队还没有出森林的范围就被一条宽度大约六百步的河给挡住了去路。他记得地形图上的这条河的名字叫作澧水。
澧水的两岸全是密密麻麻的树木,一些树木显得比较奇怪,树木下面的树身本来不应该是两个颜色,所谓两个颜色就是树干底部明显是有浑水浸泡过。上面是树木枝干本来该有的表皮颜色。那低矮的垂下的树枝也不应该有水草,一些枯萎的树杈也明显是被水给泡过。
靠近河流的树木上的痕迹说明这条河并不是一条安分的河流,似乎经常会漫到森林地带。
接近河岸时,不用刻意的观察也能看见地面上奇怪的景色,水草什么的遍地皆是,一些坑洼的泥潭上布满了死鱼骨头。眼前的一幕幕足以说明一件事情,那绝对是一幅洪水或者积水退去后才会有的画面。
季布先头部队的辅兵只是带了一些利斧,除此之外根本没有携带其它种类的劳动工具,在出发前吕哲说是大概需要三天才会遇到这条名叫澧水的河流,可是他们第二天就被澧水挡住了去路。这与计划根本就不相同。
准备用来制作浮桥的舟还在后军,而且共尉率领的辅兵部队还需要两天才会跟上来,季布苦恼是应该按照已经出现错误的计划停在原地等辅兵部队上来,还是选择绕路从比较平稳的河段直接伐木渡河。
如果是一个死板的将领,那么哪怕是现实与计划不符合也会停在原地。命人上报之后等待主将新的直视。可恰恰季布一点都不死板,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