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隋唐之谋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贺若弼?”高表仁一听管家的话,转头看向自己的父亲道:“父亲,他现在找上门来了,见还是不见。”
高颖伸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道:“你代为父到门口迎接,请他到客厅相见。”
“父亲,你想管这件事?”
“这不是为父想管不想管的事情,而是为父现在不能躲起来。”高颖站起身来说道,“现在不管是皇上还是关陇世家都在看着我,看看我站在那一方的立场,所以我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表态。”
高表仁看见父亲这个态度,什么话也没有说,对着高颖施了一礼之后就向门外走去。
高颖看着自己儿子的背影苦笑道:“没想到我到现在这个地步了你们仍然忘不掉我,皇上我会做出一个选择让你看的。”
高颖,字昭元,自称渤海?人,?即修,在今河东景县境,周齐分立时,本属高齐,在他父亲高宾时归周,任周之大司马。周权臣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隋文帝常称高颖为独孤。本此,独孤信之女为周帝的文献皇后。及独孤信被诛,其家属均流窜于蜀,高宾未被波及,但亦无事可做,独孤皇后以宾为其父故吏,故常往其家探视,高宾终于靠了这条路线,又渐入仕途,曾任郡州刺史,故高颖也可以算是宦门子弟。
高颖幼年,明敏而有气度,虽略涉书史,过目而已,未尝深究,而自得其要义,可见其天赋之高。年十七,被周的齐王宪延为记室,周武帝时令其袭父爵为武阳县伯,任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平齐之役,高颖参加作战,以功拜开府。曾从越王击败温州叛胡,高颖之名因此渐著。及杨坚秉周政,广揽人才。他很赏识高颖的精明和兵略,又多计谋,乃遣邗国公杨惠,引之入幕。高颖慨然从之。高颖说:“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颖亦不辞灭族。”于是高颖遂为杨坚部属,任为相府司录。杨坚之得为周相,是出于两个旧友郑译和刘?p之推掖,郑译时任长史,刘?p时任司马。这两个野心很大的小人,是要利用杨坚的才能来弄权的。但是他们奢侈纵欲,无成事之可能,故杨坚不得不疏远他们。于是杨坚一时无可与商议大事之人,及得高颖,引为心腹,事事咨商于高颖,视为心腹。
杨坚之专权于朝廷,引起许多的反对,坚亦欲一一除去之。杨坚乃以周室将嫁女于突厥为名,召陈王纯、越王盛、赵王盛、代王达、滕王?至长安,意欲一网打尽之。相州总管尉迟炯识破其阴谋,称兵反抗。赵魏间人从之者如水之就下,十日间得众十余万,宇文胄在荣州,石在建州,席毗在沛郡,毗弟罗在兖州,都带兵应之,毕王贤及赵陈等王也都响应,声势极为浩大。杨坚乃以韦世康守并州,巩固前方基地,而命韦孝宽讨之,杀毕王贤,置五王不究,令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安其心。
韦孝宽率军至河阳,不敢进。杨坚知诸将号令不一,心意不齐,令崔仲方至前方为监军,仲方以父在山东,不肯就职。高颖见后方重臣皆无去意,乃自请前往,深得杨坚之嘉许。高颖受命即行,连向老母告别,都恐不及,只派人通知其母,谓“忠孝不可两兼”,请母体谅,但他内心颇感痛苦,上路时还唏嘘不已。
高颖既至军前,令在沁水上造桥以济军。军既毕渡,乃焚烧其桥,效项羽破釜沉舟故事,鼓励军心,只可向前杀敌,否则退无死所。当高颖造桥于沁水时,逆知尉迟炯必在上流以大筏冲桥,故预作大量木狗以阻止之,其军得以由桥毕济,可以说他料敌如神,预有所备的结果。乃合众军,奋力搏战,遂至邺城而破之。尉迟炯既败,余军遂皆平定。东方一战而定,虽诸将各有勋劳,但论其首功,自推高颖。在此役之前,高颖虽屡有战功,但都是小敌人,对尉迟炯之战,他初临大阵,名将韦孝宽尚有所顾忌而不敢深入。其胆识与勇敢,自此大著。胜利还都,赐宴于卧内,杨坚特以御帷赐之,进任柱国,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荣宠冠于一时。及杨坚为帝,拜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杨坚常称独孤而不加其名。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可是高颖并不以功而骄,反而深避权势,荐苏威以自代,杨坚表面上是成全其让位的美德,但其内心亦以高颖功高震主为虑,听其辞职。但当时反侧未定,南朝犹存,且不断北伐,恢复了部分的淮南地区,如高颖这样的人才,他还是极需要的,所以过了几天,他自找台阶,仍复高颖左仆射的职位。他说:“苏威高蹈前朝,颖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其去官”,因仍令任左仆射,并令兼左卫大将军。于是高颖、苏威并掌国政,号称得人。虽以突厥犯边,一度令高颖出镇,但边区宁静后,仍还朝秉政如故,且赐马百匹,牛羊以千计,并令经营新都,任为大监,新都一切制度,皆出高颖之手,也深合文帝之意。高颖在朝听事,每坐堂北槐树下,树枝参差无行列,有人建议伐去之,文帝特令阻止,谓“留此以示后人”,其见重之深有如此者,且令其任左领军大将军,仍任左仆射如故。后颖母去世,依礼去官守制,但文帝仅允给假二十日,期满,夺情任官,高颖涕泣坚辞,文帝不许,一若隋廷不可一日无高颖,其见重又如此。
可是此时的高颖虽然仍然是那个名满天下的高颖,但是权势却已经不同往日了。文帝之所以罢黜他的相位,除了他与太子勇交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杨广登基之后少些掣肘。而高颖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不但没有什么不满,反而是欣然同意,并且慷慨的交出了大权。因为他知道自古以来帝王就是多疑的代名词,杨坚虽然对他不错,但是只要他稍微露出一丝的不满和抗拒,杨坚绝对能够将他诛杀。
他的行为让杨坚甚为感动,所以他时常将高颖叫进宫来聊天,这样一来高颖虽然被罢职了,但是他的威望仍然是无人能及的。而且为了感念他的支持,杨坚在临死前曾经给杨广下来一道密旨,那就是除非他犯了谋逆大罪,否则不得伤害高氏一族。也就是说只要高颖老老实实的呆着,不参与任何事,杨广就要保证他们一族的安全。有这道圣旨可以看出高颖在杨坚心目中的地位。
而恰恰是因为这个地位,才使得贺若弼第一时间来找他。在贺若弼看来,高颖和自己一样都是文帝旧臣,同是被罢官去职的苦命人。既然都是苦命人,那就... -->>
“贺若弼?”高表仁一听管家的话,转头看向自己的父亲道:“父亲,他现在找上门来了,见还是不见。”
高颖伸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道:“你代为父到门口迎接,请他到客厅相见。”
“父亲,你想管这件事?”
“这不是为父想管不想管的事情,而是为父现在不能躲起来。”高颖站起身来说道,“现在不管是皇上还是关陇世家都在看着我,看看我站在那一方的立场,所以我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表态。”
高表仁看见父亲这个态度,什么话也没有说,对着高颖施了一礼之后就向门外走去。
高颖看着自己儿子的背影苦笑道:“没想到我到现在这个地步了你们仍然忘不掉我,皇上我会做出一个选择让你看的。”
高颖,字昭元,自称渤海?人,?即修,在今河东景县境,周齐分立时,本属高齐,在他父亲高宾时归周,任周之大司马。周权臣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隋文帝常称高颖为独孤。本此,独孤信之女为周帝的文献皇后。及独孤信被诛,其家属均流窜于蜀,高宾未被波及,但亦无事可做,独孤皇后以宾为其父故吏,故常往其家探视,高宾终于靠了这条路线,又渐入仕途,曾任郡州刺史,故高颖也可以算是宦门子弟。
高颖幼年,明敏而有气度,虽略涉书史,过目而已,未尝深究,而自得其要义,可见其天赋之高。年十七,被周的齐王宪延为记室,周武帝时令其袭父爵为武阳县伯,任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平齐之役,高颖参加作战,以功拜开府。曾从越王击败温州叛胡,高颖之名因此渐著。及杨坚秉周政,广揽人才。他很赏识高颖的精明和兵略,又多计谋,乃遣邗国公杨惠,引之入幕。高颖慨然从之。高颖说:“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颖亦不辞灭族。”于是高颖遂为杨坚部属,任为相府司录。杨坚之得为周相,是出于两个旧友郑译和刘?p之推掖,郑译时任长史,刘?p时任司马。这两个野心很大的小人,是要利用杨坚的才能来弄权的。但是他们奢侈纵欲,无成事之可能,故杨坚不得不疏远他们。于是杨坚一时无可与商议大事之人,及得高颖,引为心腹,事事咨商于高颖,视为心腹。
杨坚之专权于朝廷,引起许多的反对,坚亦欲一一除去之。杨坚乃以周室将嫁女于突厥为名,召陈王纯、越王盛、赵王盛、代王达、滕王?至长安,意欲一网打尽之。相州总管尉迟炯识破其阴谋,称兵反抗。赵魏间人从之者如水之就下,十日间得众十余万,宇文胄在荣州,石在建州,席毗在沛郡,毗弟罗在兖州,都带兵应之,毕王贤及赵陈等王也都响应,声势极为浩大。杨坚乃以韦世康守并州,巩固前方基地,而命韦孝宽讨之,杀毕王贤,置五王不究,令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安其心。
韦孝宽率军至河阳,不敢进。杨坚知诸将号令不一,心意不齐,令崔仲方至前方为监军,仲方以父在山东,不肯就职。高颖见后方重臣皆无去意,乃自请前往,深得杨坚之嘉许。高颖受命即行,连向老母告别,都恐不及,只派人通知其母,谓“忠孝不可两兼”,请母体谅,但他内心颇感痛苦,上路时还唏嘘不已。
高颖既至军前,令在沁水上造桥以济军。军既毕渡,乃焚烧其桥,效项羽破釜沉舟故事,鼓励军心,只可向前杀敌,否则退无死所。当高颖造桥于沁水时,逆知尉迟炯必在上流以大筏冲桥,故预作大量木狗以阻止之,其军得以由桥毕济,可以说他料敌如神,预有所备的结果。乃合众军,奋力搏战,遂至邺城而破之。尉迟炯既败,余军遂皆平定。东方一战而定,虽诸将各有勋劳,但论其首功,自推高颖。在此役之前,高颖虽屡有战功,但都是小敌人,对尉迟炯之战,他初临大阵,名将韦孝宽尚有所顾忌而不敢深入。其胆识与勇敢,自此大著。胜利还都,赐宴于卧内,杨坚特以御帷赐之,进任柱国,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荣宠冠于一时。及杨坚为帝,拜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杨坚常称独孤而不加其名。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可是高颖并不以功而骄,反而深避权势,荐苏威以自代,杨坚表面上是成全其让位的美德,但其内心亦以高颖功高震主为虑,听其辞职。但当时反侧未定,南朝犹存,且不断北伐,恢复了部分的淮南地区,如高颖这样的人才,他还是极需要的,所以过了几天,他自找台阶,仍复高颖左仆射的职位。他说:“苏威高蹈前朝,颖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其去官”,因仍令任左仆射,并令兼左卫大将军。于是高颖、苏威并掌国政,号称得人。虽以突厥犯边,一度令高颖出镇,但边区宁静后,仍还朝秉政如故,且赐马百匹,牛羊以千计,并令经营新都,任为大监,新都一切制度,皆出高颖之手,也深合文帝之意。高颖在朝听事,每坐堂北槐树下,树枝参差无行列,有人建议伐去之,文帝特令阻止,谓“留此以示后人”,其见重之深有如此者,且令其任左领军大将军,仍任左仆射如故。后颖母去世,依礼去官守制,但文帝仅允给假二十日,期满,夺情任官,高颖涕泣坚辞,文帝不许,一若隋廷不可一日无高颖,其见重又如此。
可是此时的高颖虽然仍然是那个名满天下的高颖,但是权势却已经不同往日了。文帝之所以罢黜他的相位,除了他与太子勇交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杨广登基之后少些掣肘。而高颖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不但没有什么不满,反而是欣然同意,并且慷慨的交出了大权。因为他知道自古以来帝王就是多疑的代名词,杨坚虽然对他不错,但是只要他稍微露出一丝的不满和抗拒,杨坚绝对能够将他诛杀。
他的行为让杨坚甚为感动,所以他时常将高颖叫进宫来聊天,这样一来高颖虽然被罢职了,但是他的威望仍然是无人能及的。而且为了感念他的支持,杨坚在临死前曾经给杨广下来一道密旨,那就是除非他犯了谋逆大罪,否则不得伤害高氏一族。也就是说只要高颖老老实实的呆着,不参与任何事,杨广就要保证他们一族的安全。有这道圣旨可以看出高颖在杨坚心目中的地位。
而恰恰是因为这个地位,才使得贺若弼第一时间来找他。在贺若弼看来,高颖和自己一样都是文帝旧臣,同是被罢官去职的苦命人。既然都是苦命人,那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