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金玉仙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生活。
由于天帝崇拜在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佛、道两教争夺信徒斗争的深入和造神运动的愈演愈烈,天帝也被拉入了道门。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权力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明之外,宇宙间万物的兴隆衰败、生死存亡、吉凶祸福都被其掌控。其“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
由于“天帝”的来历比较抽象和单纯,于是道教理论家们便对其进行了粉饰和包装,“天帝”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道教经典当属述说天帝来历和宗教事迹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玉皇经》里有关天帝来历和宗教事迹不那么令人信服,犹如佛教“释迦牟尼”成佛故事的翻版,有篡撰和抄袭之嫌,本文就不进行相关赘述,有兴趣的书友们可以参阅《玉皇经》)。随着道教信徒们的补充和历代帝王的推崇加封等,天帝的名号也越来越多。
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456年~536年)编制了一个《真灵位业图》,在这个《真灵位业图》里出现了“玉皇”和“玉帝”之称。尽管在这个图里“玉皇”和“玉帝”指的分别是排在第十一位的“玉皇道君”和排在第十九位的“高上玉帝”两尊神明。但是天帝除了起初的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名号之外,就又有了“玉皇”和“玉帝”之称。
隋唐时期,“玉皇”信仰盛行,把天帝的名字里缀上个“玉”字并流行开来,与“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相关。在道教中,玉是长生不老,与天同寿的象征。古代甚至有一些道士服食玉的说法。而中国民间就有“俗人戴金,贵人佩玉”的传统说法,所谓贵人佩玉在唐代可以说是到了极致。唐代有着严格的用玉制度,如只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佩玉。而且身上佩带几块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新唐书》记载:“……以紫为三品之服,服金玉带十三……”。由于在唐代,玉是所谓尊贵的象征,所以在唐人的诗词中,“玉皇”和“玉帝”的称谓大量出现。如白居易《梦仙》诗中“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等等。
宋代宋真宗在宫内滋福殿设“玉皇像”供奉,在大中祥符七年,上天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自此而来。后来宋徽宗又上天帝圣号曰:“太上开天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信徒们对“玉皇大帝”的敬号也是尊崇有加,如“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等等。《西游记》中对玉皇大帝的全称则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在民间,“玉皇大帝”还被称为“天皇大帝”、“上天”、“苍天”、“天爷”、“老天”、“老天爷”等等。
尽管“玉皇大帝”被人们赋予了这么多至高无上的称号,但人们习惯上还是常以“上帝”、“昊天上帝”、“天公”相称。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国运衰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化侵略,洋教在中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渐成气候。由于洋教里也有个“上帝”,为了区别和贬低洋教里的“上帝”,“玉皇大帝”在近代则是广泛流行,而“上帝”之类的称谓则渐渐的从民间淡出。
玉皇大帝在民间的影响很大,旧是民间很多地方都要供上玉皇大帝(名号各种各样)的牌位来敬奉。民俗上有个有与玉皇大帝相关的节日,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的“接玉皇”,也称“玉皇出巡日”、“祈福日”、“接福日”等等。人们在这一天里谨言慎,让玉皇大帝觉得你或者全家都是好人,来年才会降福。在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就记述了民间接送玉皇的情景:“(十二月)二十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间也。竟此日,无妇妪詈声。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
这一天,连爱爆粗口的京城“妇妪”,都不敢骂人,可见当时“玉皇大帝”在民间的影响。除了汉民族之外,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有关玉皇大帝的故事。羌族还专门有个与玉皇大帝相关的节日“玉皇会”。足见玉皇大帝的信仰在中华大地的普遍性。
拙作《金玉仙缘》人物蓝本大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但是在《金玉仙缘》里则没有沿用《封神演义》中“昊天上帝”、“上帝”的称谓,而是使用了“玉帝”、“玉皇大帝”之称,也是基于此种和洋教里的“上帝”有所区别的缘故。
生活。
由于天帝崇拜在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佛、道两教争夺信徒斗争的深入和造神运动的愈演愈烈,天帝也被拉入了道门。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权力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明之外,宇宙间万物的兴隆衰败、生死存亡、吉凶祸福都被其掌控。其“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
由于“天帝”的来历比较抽象和单纯,于是道教理论家们便对其进行了粉饰和包装,“天帝”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道教经典当属述说天帝来历和宗教事迹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玉皇经》里有关天帝来历和宗教事迹不那么令人信服,犹如佛教“释迦牟尼”成佛故事的翻版,有篡撰和抄袭之嫌,本文就不进行相关赘述,有兴趣的书友们可以参阅《玉皇经》)。随着道教信徒们的补充和历代帝王的推崇加封等,天帝的名号也越来越多。
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456年~536年)编制了一个《真灵位业图》,在这个《真灵位业图》里出现了“玉皇”和“玉帝”之称。尽管在这个图里“玉皇”和“玉帝”指的分别是排在第十一位的“玉皇道君”和排在第十九位的“高上玉帝”两尊神明。但是天帝除了起初的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名号之外,就又有了“玉皇”和“玉帝”之称。
隋唐时期,“玉皇”信仰盛行,把天帝的名字里缀上个“玉”字并流行开来,与“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相关。在道教中,玉是长生不老,与天同寿的象征。古代甚至有一些道士服食玉的说法。而中国民间就有“俗人戴金,贵人佩玉”的传统说法,所谓贵人佩玉在唐代可以说是到了极致。唐代有着严格的用玉制度,如只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佩玉。而且身上佩带几块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新唐书》记载:“……以紫为三品之服,服金玉带十三……”。由于在唐代,玉是所谓尊贵的象征,所以在唐人的诗词中,“玉皇”和“玉帝”的称谓大量出现。如白居易《梦仙》诗中“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等等。
宋代宋真宗在宫内滋福殿设“玉皇像”供奉,在大中祥符七年,上天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自此而来。后来宋徽宗又上天帝圣号曰:“太上开天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信徒们对“玉皇大帝”的敬号也是尊崇有加,如“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等等。《西游记》中对玉皇大帝的全称则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在民间,“玉皇大帝”还被称为“天皇大帝”、“上天”、“苍天”、“天爷”、“老天”、“老天爷”等等。
尽管“玉皇大帝”被人们赋予了这么多至高无上的称号,但人们习惯上还是常以“上帝”、“昊天上帝”、“天公”相称。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国运衰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化侵略,洋教在中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渐成气候。由于洋教里也有个“上帝”,为了区别和贬低洋教里的“上帝”,“玉皇大帝”在近代则是广泛流行,而“上帝”之类的称谓则渐渐的从民间淡出。
玉皇大帝在民间的影响很大,旧是民间很多地方都要供上玉皇大帝(名号各种各样)的牌位来敬奉。民俗上有个有与玉皇大帝相关的节日,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的“接玉皇”,也称“玉皇出巡日”、“祈福日”、“接福日”等等。人们在这一天里谨言慎,让玉皇大帝觉得你或者全家都是好人,来年才会降福。在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就记述了民间接送玉皇的情景:“(十二月)二十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间也。竟此日,无妇妪詈声。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
这一天,连爱爆粗口的京城“妇妪”,都不敢骂人,可见当时“玉皇大帝”在民间的影响。除了汉民族之外,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有关玉皇大帝的故事。羌族还专门有个与玉皇大帝相关的节日“玉皇会”。足见玉皇大帝的信仰在中华大地的普遍性。
拙作《金玉仙缘》人物蓝本大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但是在《金玉仙缘》里则没有沿用《封神演义》中“昊天上帝”、“上帝”的称谓,而是使用了“玉帝”、“玉皇大帝”之称,也是基于此种和洋教里的“上帝”有所区别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