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宣和画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哦,我为何要谢刘兄?”
刘正卿嘿嘿一笑,并不直说那幅西湖的山水图,顾左右而言他道:“你小子喝的烂醉如泥,要不是我将你扶到床榻上,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在地上躺尸呢!你说该不该谢我?”
楚风闻言便明白了,这时候终于认识到“喝酒误事”这四个字的含义,自己也觉得好笑,便煞有介事的冲着刘正卿拱了拱手:“原来刘兄如此高义,小弟竟然不知。”
这话刘正卿竟然也坦然受之了,大方的摆了摆手,扬着下巴很居高临下的道:“不知者不怪嘛!楚兄弟不必在意!”
楚风忍俊不禁,又可以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过……刘兄翻墙进来扶我一回,方才又翻了一回。这到底是刘兄有志于做梁上君子,还是说,刘兄你早已是此道中人?”
“你个臭小子,我刘正卿如此帮你,你竟然还奚落我么!”刘正卿指着楚风笑骂,脱口而出,“如果不是你哥哥我的话……嘿嘿!”
这话说到一般,刘正卿又觉得,直接把水墨会上的事情说出来太过无趣了些。
刘正卿本就是个喜欢演绎的人,套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喜欢作秀。其他方面,刘正卿或许很是普通,但唐宋以来邀名邀功的办法,那些所谓的名人轶事,他是研究过的,也是很有些心得的。
他知道应该如何将一件事情的影响力做到最大。就像是楚风的那幅画作,若是在水墨会上直接拿出来,画作虽然好,但也不过是空得两声赞叹,人们转眼间就会忘记的。
但被他那样安排处理,事情就变得多了些跌宕起伏的味道。就连寻常百姓在田间案头,也可以当做趣事轶闻来说上一说,这样一来,效果终究是不同的。这大概,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炒作了。
这种事情古代不但有,而且很多,唐朝以及宋朝初年间尤胜。
因为科举体系自隋朝确定下来之后,最初是不糊名的……简单的说,就是考生的试卷不封,阅卷官一眼就能知道这张卷子是哪个考生所做。
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当时的人觉得,除了考生的学问之外,个人品行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唯才是举”,取中之后发现这个人在乡间恶名昭彰,那朝廷到底是任用还是不任用呢?
这种担忧原本的考量自然是好的,可是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凡事都是有它弊端。不糊名取士的弊端,除了容易收受贿赂、暗箱操作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特别容易因为考生的名声大小,而决定是否录取。
这也是一件常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如果一个人在民间才名卓著、炙手可热,参加了科举后却名落孙山的话,就连老百姓都免不了要议论议论的。这是涉及朝廷脸面和科举公平的大问题,不可不重视。
王维写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希望当朝中书令张九龄能够引荐他;朱庆余写了那句“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拜上员外郎张籍,甚至得到了“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等表示自己欣赏其才华的应和。就连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都不免写一些“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这等阿谀奉承之词,更何况是其他人?
唐人甚至将这等寻求投靠、引荐的诗作,冠以“干谒诗”之名,其情状之盛大可见一斑。
于是乎,想要登临仕途,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名气。唐宋以将,这等事例林林总总,即便到得宣和年间科举早已糊名久矣,但这种出仕前后先在家乡扬名的习惯,却依旧传承了下来。
刘正卿怎么说也是想要参加科举的人,对此类事情有所研究已是必然。实际上,这些年来,他在杭州城中也是通过类似的办法,致使自己小有了些名气的。否则的话,他的才名也不会传播到范家,更不会做范秋白的西席先生了。
只是刘正卿思来想去,再怎么手段厉害,却也知晓自己的能力有限。造势总要有势可借、可依凭,他的才华只能将名声推举到如今这个地步,对此,刘正卿已经很满意了。
但是楚风不一样。楚风在书画上的造诣,让刘正卿惊了一下,也让他产生了惜才之情。这样的少年,就算他自己性情淡泊、“胸无大志”,难道真的要让他一直在这种小小的书画行中了此一生么?
更何况,刘正卿还惦念着那三十两纹银的情分,如今有水墨会推波助澜,那就如同顺风顺水的乘风破浪一般,哪里有不顺势而为的道理!
不过,刘正卿看着眼前的楚风,忽然起了些顽皮的心思,觉得直接告诉他水墨会的盛况太过无趣,还是让他慢慢惊觉得好,自己也能瞧瞧这小子吃惊的反... -->>
“哦,我为何要谢刘兄?”
刘正卿嘿嘿一笑,并不直说那幅西湖的山水图,顾左右而言他道:“你小子喝的烂醉如泥,要不是我将你扶到床榻上,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在地上躺尸呢!你说该不该谢我?”
楚风闻言便明白了,这时候终于认识到“喝酒误事”这四个字的含义,自己也觉得好笑,便煞有介事的冲着刘正卿拱了拱手:“原来刘兄如此高义,小弟竟然不知。”
这话刘正卿竟然也坦然受之了,大方的摆了摆手,扬着下巴很居高临下的道:“不知者不怪嘛!楚兄弟不必在意!”
楚风忍俊不禁,又可以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过……刘兄翻墙进来扶我一回,方才又翻了一回。这到底是刘兄有志于做梁上君子,还是说,刘兄你早已是此道中人?”
“你个臭小子,我刘正卿如此帮你,你竟然还奚落我么!”刘正卿指着楚风笑骂,脱口而出,“如果不是你哥哥我的话……嘿嘿!”
这话说到一般,刘正卿又觉得,直接把水墨会上的事情说出来太过无趣了些。
刘正卿本就是个喜欢演绎的人,套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喜欢作秀。其他方面,刘正卿或许很是普通,但唐宋以来邀名邀功的办法,那些所谓的名人轶事,他是研究过的,也是很有些心得的。
他知道应该如何将一件事情的影响力做到最大。就像是楚风的那幅画作,若是在水墨会上直接拿出来,画作虽然好,但也不过是空得两声赞叹,人们转眼间就会忘记的。
但被他那样安排处理,事情就变得多了些跌宕起伏的味道。就连寻常百姓在田间案头,也可以当做趣事轶闻来说上一说,这样一来,效果终究是不同的。这大概,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炒作了。
这种事情古代不但有,而且很多,唐朝以及宋朝初年间尤胜。
因为科举体系自隋朝确定下来之后,最初是不糊名的……简单的说,就是考生的试卷不封,阅卷官一眼就能知道这张卷子是哪个考生所做。
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当时的人觉得,除了考生的学问之外,个人品行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唯才是举”,取中之后发现这个人在乡间恶名昭彰,那朝廷到底是任用还是不任用呢?
这种担忧原本的考量自然是好的,可是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凡事都是有它弊端。不糊名取士的弊端,除了容易收受贿赂、暗箱操作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特别容易因为考生的名声大小,而决定是否录取。
这也是一件常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如果一个人在民间才名卓著、炙手可热,参加了科举后却名落孙山的话,就连老百姓都免不了要议论议论的。这是涉及朝廷脸面和科举公平的大问题,不可不重视。
王维写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希望当朝中书令张九龄能够引荐他;朱庆余写了那句“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拜上员外郎张籍,甚至得到了“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等表示自己欣赏其才华的应和。就连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都不免写一些“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这等阿谀奉承之词,更何况是其他人?
唐人甚至将这等寻求投靠、引荐的诗作,冠以“干谒诗”之名,其情状之盛大可见一斑。
于是乎,想要登临仕途,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名气。唐宋以将,这等事例林林总总,即便到得宣和年间科举早已糊名久矣,但这种出仕前后先在家乡扬名的习惯,却依旧传承了下来。
刘正卿怎么说也是想要参加科举的人,对此类事情有所研究已是必然。实际上,这些年来,他在杭州城中也是通过类似的办法,致使自己小有了些名气的。否则的话,他的才名也不会传播到范家,更不会做范秋白的西席先生了。
只是刘正卿思来想去,再怎么手段厉害,却也知晓自己的能力有限。造势总要有势可借、可依凭,他的才华只能将名声推举到如今这个地步,对此,刘正卿已经很满意了。
但是楚风不一样。楚风在书画上的造诣,让刘正卿惊了一下,也让他产生了惜才之情。这样的少年,就算他自己性情淡泊、“胸无大志”,难道真的要让他一直在这种小小的书画行中了此一生么?
更何况,刘正卿还惦念着那三十两纹银的情分,如今有水墨会推波助澜,那就如同顺风顺水的乘风破浪一般,哪里有不顺势而为的道理!
不过,刘正卿看着眼前的楚风,忽然起了些顽皮的心思,觉得直接告诉他水墨会的盛况太过无趣,还是让他慢慢惊觉得好,自己也能瞧瞧这小子吃惊的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