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舂梦无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佛教圣地梵净山,不仅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据说那地方山高路陡,植被保护非常完好,有武陵第一峰的美誊.我们去梵净山朝圣以前,并不知道从山脚下登上海拔2493米的金顶有多么艰难,到了一个叫鱼坳的地方,才晓得要靠自己的脚力登上山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远道而至的游客,大多在那8100级蜀道似的台阶面前丧失了原有的豪气,上不了多少级台阶,便不得不坐上跟在身边的轿夫准备好的滑杆,才顺利上得山去.同行的贵州朋友劝我无论如何也要叫上一副滑轩,以备需要时急用,我却特别逞强,执意不要,但没上多少级台阶,便有些气喘嘘嘘了,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背。一直跟在我身边的两个轿夫,趁机将随身提着的滑杆摆到了我的面前,装上座板,扶着我坐了上去。精疲力竭的我只好接受了坐滑轩上山这个无奈的事实。
我们坐的这种当地人叫滑杆的简易轿子,其实就是轿夫们自制的一种抬人的工具。它是用两截木头将平行并列的两根竹杆固定下来,然后再用绳子捆扎而成。两根竹杆之间约有60公分宽,中间扎有套子,将木制的坐板装进套子里,就是一副抬人的轿子了。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种叫滑轩的轿子。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但梵净山何时有了以抬滑杆为业的轿夫,却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楚净山并没有专门抬滑杆的轿夫,一些有钱人想上山时,便会到附近村子里雇佣一些年青力壮的劳动力,用滑杆将他们抬上山去。抬滑杆的工钱则须事先说定,一般是按游客的体重计价,大约要一元钱一斤。体重60公斤的游客,坐滑杆上山再坐滑轩下来,至少得花240元,工薪阶层的游客是舍不得花这个钱的。但不管怎么说,职业矫夫的出现毕竟适应了梵净山旅游市场的需要。据说在梵净山管理处注册的滑杆就有151副,从业人员达302人。做这一行是特别需要讲秩序的,因此管理处给每副滑杆都统一编号,统一安排营业。如果碰巧那天游客的腿脚功夫过硬,拾滑杆的生意很可能就会泡汤,又得到后面重重新排队等待下一次赚钱的机会。上山游客稀少的季节,每副滑杆一星期只能做成一趟生意。也有一些霸蛮的轿夫,哪怕下雨飘雪的日子都争着进山去抬滑杆,以求多得一回工钱。因而他们都希望多一些晴朗天和节假日,好使抬滑杆的生意火起来。他们愿意付出力气和汗水。也渴望得到应有的回报。
为我抬滑杆的轿夫是江口县太平乡马马村的夏氏兄弟.兄弟俩长的很象相,一米七左右的个子,清清秀秀的脸庞,赤裸着上身,仅穿着一条短裤衩,脚上穿的是一双解放鞋,脖子上挂着一条擦汗用的白毛巾,确是一副劳动者的样子。但他俩的身材一点也不魁梧,甚至有些瘦弱,似乎不象是靠力气和汗水吃饭的人。兄弟俩抬着我,在陡峭的山间石板路上拾级而上,步调一致.配合的很默契.看见他们挥汗如雨的样子,坐在滑杆上的我实在有些于心不忍。试想一下,一个人甩手空脚都难上完那8000多级陡峭的台阶,何况要抬着100多斤的大活人登上山去.其中甘苦只有他们自己才体会得出。有些较年长的轿夫,肩上抬着的是比他们年轻很多的游客,他们又是怎样的心态呢?
途中休息的时候,我趁机与兄弟俩拉起了家常。兄弟俩告诉我,他们在家里都是主要劳动力,也是没有办法才到梵净山做了抬滑杆的轿夫,干他们这一行,辛苦是没法说的.刚开始做那阵子,还真有些受不了。记得第一次抬了滑杆回家后,腿脚肩膀和腰杆痛得不得了,睡了一个星期才慢慢恢复元气。但坚持下来也就习以为常了.五六年来从没有过什么差错和闪失.他俩还觉得做这一行很费力气却挣不到几个钱,十分的无奈。他们之所以到梵净山来用力气挣钱,是希望能凭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挣点钱回去养家糊口,送孩子们上学.但他们这并不奢侈的愿望有时也难以实现。极个别的游客原本在山下讲好了价钱的。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游客抬上了山顶时.游客不是赖账不给就是少给,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能左右他们生计的人,隔三差五的要他们免费或低价抬亲朋好友上山去,如有不从,就很可能再也没有进梵净山抬滑杆的机会了。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难念的经啊!
经过近四小时的共同努力.抬滑轩的轿夫们就会把游客从山脚下送到山上的7600级台阶处。这地方离梵净山主峰金顶已经不远了.一般滑杆抬到此处便算是完成了约定的任务。轿夫们便在此处养精蓄锐,等侯着上金顶和白云寺的游客归来,然后再抬着游客们一路小跑下山去。下山要比上山快得多,坐在滑杆上生怕会出什么危险.我问抬着滑杆的兄弟俩,为什么不能慢一些呢?他们说慢了不行。容易摔跟头。快一点才稳当呢!也是应了靠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旬俗语吧。于是我提出下轿来自己走下山去。他们让我走了不长一段路,又要求我坐上轿去。说我是付了工钱的,他们不能不抬我下山,还说他们抬滑杆五六年了,头一回碰到我这样一个不心安理得的游客。以前,兄弟俩曾抬过很多级别比我高得多的游客,其中还有省部级干部呢!也没见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他们这些拾滑杆的轿夫。听着兄弟俩的议论,我就在想,作为自然的人,我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我不缺胳膊少腿的,凭什么就要求他们把我从山脚抬到山顶,又从山顶抬下山来呢?而他们尽管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十天半月也难得吃上一顿肉。可他们仍然是那么与世无争,甚至还感激我让他们有了一次挣钱的机会。此时此刻,我已无言以对。我坚信他们一定还有自己的理想.便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却说没什么愿望,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钱送孩子们上学,就心满意足了。
我忽然想起“幸福就是一碗水”的格言来。是啊,这梵净山的轿夫们也许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但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却用自己并不特别强健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压和人生的苦难,用一股股逐渐减弱的生命之力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用一滴滴咸涩的汗水滋润着家庭的生命之花。他们,是真正的劳动模范!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佛教圣地梵净山,不仅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据说那地方山高路陡,植被保护非常完好,有武陵第一峰的美誊.我们去梵净山朝圣以前,并不知道从山脚下登上海拔2493米的金顶有多么艰难,到了一个叫鱼坳的地方,才晓得要靠自己的脚力登上山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远道而至的游客,大多在那8100级蜀道似的台阶面前丧失了原有的豪气,上不了多少级台阶,便不得不坐上跟在身边的轿夫准备好的滑杆,才顺利上得山去.同行的贵州朋友劝我无论如何也要叫上一副滑轩,以备需要时急用,我却特别逞强,执意不要,但没上多少级台阶,便有些气喘嘘嘘了,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背。一直跟在我身边的两个轿夫,趁机将随身提着的滑杆摆到了我的面前,装上座板,扶着我坐了上去。精疲力竭的我只好接受了坐滑轩上山这个无奈的事实。
我们坐的这种当地人叫滑杆的简易轿子,其实就是轿夫们自制的一种抬人的工具。它是用两截木头将平行并列的两根竹杆固定下来,然后再用绳子捆扎而成。两根竹杆之间约有60公分宽,中间扎有套子,将木制的坐板装进套子里,就是一副抬人的轿子了。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种叫滑轩的轿子。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但梵净山何时有了以抬滑杆为业的轿夫,却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楚净山并没有专门抬滑杆的轿夫,一些有钱人想上山时,便会到附近村子里雇佣一些年青力壮的劳动力,用滑杆将他们抬上山去。抬滑杆的工钱则须事先说定,一般是按游客的体重计价,大约要一元钱一斤。体重60公斤的游客,坐滑杆上山再坐滑轩下来,至少得花240元,工薪阶层的游客是舍不得花这个钱的。但不管怎么说,职业矫夫的出现毕竟适应了梵净山旅游市场的需要。据说在梵净山管理处注册的滑杆就有151副,从业人员达302人。做这一行是特别需要讲秩序的,因此管理处给每副滑杆都统一编号,统一安排营业。如果碰巧那天游客的腿脚功夫过硬,拾滑杆的生意很可能就会泡汤,又得到后面重重新排队等待下一次赚钱的机会。上山游客稀少的季节,每副滑杆一星期只能做成一趟生意。也有一些霸蛮的轿夫,哪怕下雨飘雪的日子都争着进山去抬滑杆,以求多得一回工钱。因而他们都希望多一些晴朗天和节假日,好使抬滑杆的生意火起来。他们愿意付出力气和汗水。也渴望得到应有的回报。
为我抬滑杆的轿夫是江口县太平乡马马村的夏氏兄弟.兄弟俩长的很象相,一米七左右的个子,清清秀秀的脸庞,赤裸着上身,仅穿着一条短裤衩,脚上穿的是一双解放鞋,脖子上挂着一条擦汗用的白毛巾,确是一副劳动者的样子。但他俩的身材一点也不魁梧,甚至有些瘦弱,似乎不象是靠力气和汗水吃饭的人。兄弟俩抬着我,在陡峭的山间石板路上拾级而上,步调一致.配合的很默契.看见他们挥汗如雨的样子,坐在滑杆上的我实在有些于心不忍。试想一下,一个人甩手空脚都难上完那8000多级陡峭的台阶,何况要抬着100多斤的大活人登上山去.其中甘苦只有他们自己才体会得出。有些较年长的轿夫,肩上抬着的是比他们年轻很多的游客,他们又是怎样的心态呢?
途中休息的时候,我趁机与兄弟俩拉起了家常。兄弟俩告诉我,他们在家里都是主要劳动力,也是没有办法才到梵净山做了抬滑杆的轿夫,干他们这一行,辛苦是没法说的.刚开始做那阵子,还真有些受不了。记得第一次抬了滑杆回家后,腿脚肩膀和腰杆痛得不得了,睡了一个星期才慢慢恢复元气。但坚持下来也就习以为常了.五六年来从没有过什么差错和闪失.他俩还觉得做这一行很费力气却挣不到几个钱,十分的无奈。他们之所以到梵净山来用力气挣钱,是希望能凭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挣点钱回去养家糊口,送孩子们上学.但他们这并不奢侈的愿望有时也难以实现。极个别的游客原本在山下讲好了价钱的。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游客抬上了山顶时.游客不是赖账不给就是少给,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能左右他们生计的人,隔三差五的要他们免费或低价抬亲朋好友上山去,如有不从,就很可能再也没有进梵净山抬滑杆的机会了。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难念的经啊!
经过近四小时的共同努力.抬滑轩的轿夫们就会把游客从山脚下送到山上的7600级台阶处。这地方离梵净山主峰金顶已经不远了.一般滑杆抬到此处便算是完成了约定的任务。轿夫们便在此处养精蓄锐,等侯着上金顶和白云寺的游客归来,然后再抬着游客们一路小跑下山去。下山要比上山快得多,坐在滑杆上生怕会出什么危险.我问抬着滑杆的兄弟俩,为什么不能慢一些呢?他们说慢了不行。容易摔跟头。快一点才稳当呢!也是应了靠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旬俗语吧。于是我提出下轿来自己走下山去。他们让我走了不长一段路,又要求我坐上轿去。说我是付了工钱的,他们不能不抬我下山,还说他们抬滑杆五六年了,头一回碰到我这样一个不心安理得的游客。以前,兄弟俩曾抬过很多级别比我高得多的游客,其中还有省部级干部呢!也没见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他们这些拾滑杆的轿夫。听着兄弟俩的议论,我就在想,作为自然的人,我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我不缺胳膊少腿的,凭什么就要求他们把我从山脚抬到山顶,又从山顶抬下山来呢?而他们尽管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十天半月也难得吃上一顿肉。可他们仍然是那么与世无争,甚至还感激我让他们有了一次挣钱的机会。此时此刻,我已无言以对。我坚信他们一定还有自己的理想.便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却说没什么愿望,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钱送孩子们上学,就心满意足了。
我忽然想起“幸福就是一碗水”的格言来。是啊,这梵净山的轿夫们也许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但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却用自己并不特别强健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压和人生的苦难,用一股股逐渐减弱的生命之力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用一滴滴咸涩的汗水滋润着家庭的生命之花。他们,是真正的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