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程老虫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柏树街与长亭巷
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心城区的市中心,在栗园路东面、跃进路西面、黄山中路的南面和长干西路的北面之间,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柏树路。柏树路的路北是劳动里,由1966年将文山里、王塘珊(汪塘巷)合称为劳动巷演变而来;路南是井巷,可直通长干路;南北向是1966年将金家巷、枇杷巷、豆腐巷等几条巷子合并为一的东里巷。柏树路的周边地区的前身是毗邻古屯溪(现屯溪老街一带)的休宁县率口乡柏树村,明成化年间以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程氏三宅为中心,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率口程氏迁居的的一个古村落,为古屯溪通向古率口(现屯溪前园一带)的必经要道,据渐之水网友查证,柏树村以村边有唐田古柏而得村名。
屯溪之所以成为近现代徽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因为徽州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变就是从清朝道光年间的屯溪开始发轫的,具体标志是因徽州茶业的迅速发展使屯溪由原先的商业型市镇逐渐转化成专业型市镇。屯溪的街市在光绪年间基本成型,清末民初时,更是因为“屯绿”的崛起,使得徽州一府六邑连同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的绿茶精制加工都集中在屯溪,当时的屯溪一时人口骤增,市面日趋繁华昌隆,毗邻屯溪街的柏树村渐渐与不断东向发展的屯溪街连为一体,众多的茶业业主、茶业工人以及更多靠茶叶为生的劳动者及其家属便成为了柏树村的主要居民,在人们的嘴头上,柏树村便逐步地改称为柏树街了。
柏树街劳动里再往北是柏树街长亭巷。古时候此处是屯溪通往率口、歙县的驿路,当时建有路亭一座,名为长亭,所以此处又叫做长亭下,屯溪人送远客一般都要送到长亭下才止步回头。解放后长亭拆除,长亭下也于1979年改称长亭巷,2001年旧城改造拓宽后更名长亭路,成为维多利亚南苑小区的后街。长亭路南的几条支巷现仍名为长亭巷。正是在长亭巷39号一间很小的二室一厅里,老虫娶妻生女,结束了自己的单身放浪的生活。而妻子的二姐就住在附近三、四十米远柏树街劳动里1号的那间深宅大院里面,两家人因此经常走动,更由于喜好文史,所以老虫对柏树街这些斑驳的石板小巷和森严的深宅大院的印象就异常地深刻。
二、徽州茶商与洋庄茶
从柏树街那些老街坊的闲言碎语中,老虫隐约地获知了柏树节这些老宅院大部分是清末民初时期徽州茶商留下的产业。
早在乾嘉年间,徽州茶商便以北京和广州为中心,开拓了徽州茶叶南北贸易的兴隆局面。但此时徽州盐商正处于颠峰状态,因而徽州茶商始终不能夺得徽州盐商在徽州商帮中的龙头地位。清朝中叶咸同兵燹之后,徽州盐商渐次没落,但正是有了徽州茶商的异军突起、独撑危局,徽州商帮尚不至于全军覆没,而且继承了徽州商帮在全国商帮中的显赫地位。
徽州茶商经营的茶叶主要种类为“祁红”、“屯绿”这里只说“屯绿”
咸丰时期五口通商以后,因为有新安江的运输便利,婺、休、歙三县茶商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外销的徽州炒青绿茶。徽州炒青绿茶从休宁松萝茶演变而来,创制于清代嘉道年间,栽培生产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徽州茶商收购茶农的毛茶,加工精制,再通过茶栈售给上海等口岸的洋行销往国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后开始销往英国、俄国和美洲,在光绪年间外销最为兴盛,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twankay”(屯溪)及“keemun”(祁门)两种茶叶品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屯绿”具体出产于黄山之麓、新安江畔的休宁、歙县和黟县、祁门、绩溪、婺源等毗邻地区。徽州地区自然环境极适于茶树生长,清明、谷雨时节开始,徽州茶农将刚采摘的鲜叶先制成毛茶,再经复杂工序制成特珍、珍眉、凤眉、特贡、雨茶等花色。“屯绿”成茶品种多达数十种,大体归为4大类:(1)珍眉。结构颖长,条索坚实,不杂梗片。分别为抽心珍眉、普通珍眉、统珍眉三种。(2)针眉。为断芽、嫩梗及部分细小坚实片粒之混合品,结构锐细,亦可分为正、副、统三种。(3)熙春。结构为不规则的块状,多由芽头及肥厚的叶子叠合松缩成的,按品质可分若干等级。(4)珠茶。结构混圆,分为虾目、麻珠、宝珠、芝珠四类。虾目圆实坚结,粒子最小,为嫩芽所团成。次为麻珠,再次为宝珠、芝珠。精致后的“屯绿”成茶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气蕴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汤色嫩黄清明,滋味浓厚甘醇,先稍带苦味,然后回甘,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四绝”蜚声海外,经久不衰,在国际上“绿色的金子”的美誉。因为此茶集中在屯溪加工生产并集散外运的缘故,故称之为“屯绿”在国际茶市被称为屯溪茶(twailway tea),是当时中国外贸出口绿茶之极品名茶。
徽州茶商经营的茶叶贸易有茶号、茶行、茶栈、茶庄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从茶农手中收购毛茶精制后对外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徽州茶商的内销茶经营称为“京庄”茶,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徽商的外销茶经营称为“洋庄”茶,始于清嘉道前后徽商的“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徽州茶商的崛起与“屯绿”为首的洋庄茶的热销海外是有密切关联,其时“五口通商”之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茶叶外销第一口岸。这一新的外贸出口格局形成,为徽州茶商经销洋庄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从徽州运茶水路到上海比从徽州运茶陆路到广州仅运输时间就缩短三分之一,运输费用更是大大减少。于是,徽州茶商纷纷将人员、资金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并且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凭借徽州的优秀品质和洋庄茶盛行的市场条件,徽州茶商充分利用上海口岸的人文地理优势,创造出徽州茶叶贸易在同治及光绪中叶以前的年再度辉煌。据光绪11年皖南茶厘总局详文称:“查道光年间,皖南茶引岁销五六万道,自同治年间洋庄茶盛行,岁始销引十万余道。表明了同治以后徽州商帮茶叶贸易的兴盛景象。
三、屯绿茶与屯溪街
民间有句谚语:“祁红”做茶容易看茶难“屯绿”看茶容易做茶难。清末民初“屯绿”工艺为全国绿茶之最。手工制作要经过烚、筛、扇、簸、拣多道工序,再补火、匀堆,方成成品绿茶。
“屯绿”精制的主要工艺流程分为5道工序:(1)烚炒。将毛茶置入锅内烚炒,以减低毛茶水份,促使外表光洁,条细匀细。烚工以双手在锅内不时翻搅至适当程度。毛茶自进厂至成箱须烚炒三次,初谓“毛火”次为“足火”装箱前还要“补火”以增香气。(2)筛分。用以整理形状,类分各种花色,技术要求最高,有经验者才能操作,且因筛法相异,有抖筛、撩筛、分筛之别。分筛又按孔分大小10个号,以直度大小分长短,围径大小分粗细,立体大小分厚薄。(3)簸撼。将茶叶倾置篾盘上,由撼工上下簸撼,使轻浮者飘于外,质重者仍留盘中,以检分茶叶轻重。(4)着色。历史上为弥补老嫩不齐,求得茶色均一,概着用色料。一般用黄粉、兰靛滑石粉及腊脂等,在烚炒时掺入。(5)拣择。拣去茶中杂物,如茶梗、茶籽等,以补风扇、簸撼之不足。
经过以上工序处理,即可进行匀堆、包装。用方形杉木板箱,规格分大方、二五、三七3种,内加锡罐,糊裱洁白衬纸密封,每箱视茶叶品种可装22~32。5公斤,木箱外还加竹篾络(民国29年改钉8根板条加固)。这种包装长途运输不易损坏,更能保持原香味,防止霉变和异味侵入。
如同徽州盐商成就了扬州这座城市一样,徽州商帮茶叶贸易的兴盛成就了屯溪这个休邑小镇。
屯溪是由水陆码头逐渐发展成为镇市的。屯溪桥东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就是屯溪街市最早的发祥地,当时,商人程维宗在此建造店房47间,多用以招徕商贾。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屯老大溪桥建成,街市迅速向河东发展,屯溪与黎阳连为一体,市镇日趋繁荣,商业日趋繁盛,这便是屯溪作为商业市镇可以追溯最早的历史。明天启年间,屯溪已经为休宁县“一邑总市”了。清康熙年间休宁县志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此时,屯溪依然扮演的是连接徽州与杭州、沿江与山区之间商贸活动枢纽的角色。
屯溪市镇功能的转换,主要动因是与徽州经济关系密切的茶叶生产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推动,有了迅速的增长。清代康熙以后,我国的茶叶外贸发展为一种行业。“屯绿”汇集精制,吸引各地商帮,清同治、光绪时期,已是百商云集、行业齐全、街道壮观、店铺林立,为徽州最大的进口、出口、转口码头。民国24年中国经济志载:“休宁商店1200户,屯溪占其半。”唯当时把工业、手工业、金融、运输统归属为商业。茶号既是季节性经营,又是工、贸一体的形式。民国37年屯溪镇商会按行业归并组成34个同业公会。民国24年中国经济志载:“由屯溪输出之物资,总额约千万元”又据熟悉屯溪商业者言:屯溪一镇(包括黎阳在内),除茶、木不计外,每年营业额几达二千万元。当时繁荣情况,略可窥测。到清朝末年,市区已基本形成了屯溪街、河街、西镇街的三大块布局。民国18年4月,一场人为的大火使市区损失惨重,大部分店铺化为焦土。经过4年多时间重建,屯溪街基本恢复原貌。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苏、浙江一带党政机关、学校和难民大批浦进屯溪,屯溪一度畸形发展,市区及四郊人口总数近20万,时有“小上海”之称。
正是由于当时全徽州以及徽州周边浙西赣北的绿茶几乎全部集中在屯溪加工生产并集中运向上海、广州等大商埠销售,一时屯溪商贾云集,茶号林立,在“屯绿”外销最为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的诗句。茶号虽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它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业大,根基甚牢。民国初期,屯溪商业日趋繁荣,徽州各县富商大贾纷至沓来,除产销“屯绿”之外,还开设各类商号。各地商贾自成体系,独霸一业。黟商控制绸布、百货和纸业,休商左右钱庄、典当和房产业,歙商掌握南北货和建筑业,绩商垄... -->>
一、柏树街与长亭巷
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心城区的市中心,在栗园路东面、跃进路西面、黄山中路的南面和长干西路的北面之间,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柏树路。柏树路的路北是劳动里,由1966年将文山里、王塘珊(汪塘巷)合称为劳动巷演变而来;路南是井巷,可直通长干路;南北向是1966年将金家巷、枇杷巷、豆腐巷等几条巷子合并为一的东里巷。柏树路的周边地区的前身是毗邻古屯溪(现屯溪老街一带)的休宁县率口乡柏树村,明成化年间以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程氏三宅为中心,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率口程氏迁居的的一个古村落,为古屯溪通向古率口(现屯溪前园一带)的必经要道,据渐之水网友查证,柏树村以村边有唐田古柏而得村名。
屯溪之所以成为近现代徽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因为徽州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变就是从清朝道光年间的屯溪开始发轫的,具体标志是因徽州茶业的迅速发展使屯溪由原先的商业型市镇逐渐转化成专业型市镇。屯溪的街市在光绪年间基本成型,清末民初时,更是因为“屯绿”的崛起,使得徽州一府六邑连同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的绿茶精制加工都集中在屯溪,当时的屯溪一时人口骤增,市面日趋繁华昌隆,毗邻屯溪街的柏树村渐渐与不断东向发展的屯溪街连为一体,众多的茶业业主、茶业工人以及更多靠茶叶为生的劳动者及其家属便成为了柏树村的主要居民,在人们的嘴头上,柏树村便逐步地改称为柏树街了。
柏树街劳动里再往北是柏树街长亭巷。古时候此处是屯溪通往率口、歙县的驿路,当时建有路亭一座,名为长亭,所以此处又叫做长亭下,屯溪人送远客一般都要送到长亭下才止步回头。解放后长亭拆除,长亭下也于1979年改称长亭巷,2001年旧城改造拓宽后更名长亭路,成为维多利亚南苑小区的后街。长亭路南的几条支巷现仍名为长亭巷。正是在长亭巷39号一间很小的二室一厅里,老虫娶妻生女,结束了自己的单身放浪的生活。而妻子的二姐就住在附近三、四十米远柏树街劳动里1号的那间深宅大院里面,两家人因此经常走动,更由于喜好文史,所以老虫对柏树街这些斑驳的石板小巷和森严的深宅大院的印象就异常地深刻。
二、徽州茶商与洋庄茶
从柏树街那些老街坊的闲言碎语中,老虫隐约地获知了柏树节这些老宅院大部分是清末民初时期徽州茶商留下的产业。
早在乾嘉年间,徽州茶商便以北京和广州为中心,开拓了徽州茶叶南北贸易的兴隆局面。但此时徽州盐商正处于颠峰状态,因而徽州茶商始终不能夺得徽州盐商在徽州商帮中的龙头地位。清朝中叶咸同兵燹之后,徽州盐商渐次没落,但正是有了徽州茶商的异军突起、独撑危局,徽州商帮尚不至于全军覆没,而且继承了徽州商帮在全国商帮中的显赫地位。
徽州茶商经营的茶叶主要种类为“祁红”、“屯绿”这里只说“屯绿”
咸丰时期五口通商以后,因为有新安江的运输便利,婺、休、歙三县茶商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外销的徽州炒青绿茶。徽州炒青绿茶从休宁松萝茶演变而来,创制于清代嘉道年间,栽培生产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徽州茶商收购茶农的毛茶,加工精制,再通过茶栈售给上海等口岸的洋行销往国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后开始销往英国、俄国和美洲,在光绪年间外销最为兴盛,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twankay”(屯溪)及“keemun”(祁门)两种茶叶品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屯绿”具体出产于黄山之麓、新安江畔的休宁、歙县和黟县、祁门、绩溪、婺源等毗邻地区。徽州地区自然环境极适于茶树生长,清明、谷雨时节开始,徽州茶农将刚采摘的鲜叶先制成毛茶,再经复杂工序制成特珍、珍眉、凤眉、特贡、雨茶等花色。“屯绿”成茶品种多达数十种,大体归为4大类:(1)珍眉。结构颖长,条索坚实,不杂梗片。分别为抽心珍眉、普通珍眉、统珍眉三种。(2)针眉。为断芽、嫩梗及部分细小坚实片粒之混合品,结构锐细,亦可分为正、副、统三种。(3)熙春。结构为不规则的块状,多由芽头及肥厚的叶子叠合松缩成的,按品质可分若干等级。(4)珠茶。结构混圆,分为虾目、麻珠、宝珠、芝珠四类。虾目圆实坚结,粒子最小,为嫩芽所团成。次为麻珠,再次为宝珠、芝珠。精致后的“屯绿”成茶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气蕴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汤色嫩黄清明,滋味浓厚甘醇,先稍带苦味,然后回甘,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四绝”蜚声海外,经久不衰,在国际上“绿色的金子”的美誉。因为此茶集中在屯溪加工生产并集散外运的缘故,故称之为“屯绿”在国际茶市被称为屯溪茶(twailway tea),是当时中国外贸出口绿茶之极品名茶。
徽州茶商经营的茶叶贸易有茶号、茶行、茶栈、茶庄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从茶农手中收购毛茶精制后对外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徽州茶商的内销茶经营称为“京庄”茶,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徽商的外销茶经营称为“洋庄”茶,始于清嘉道前后徽商的“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徽州茶商的崛起与“屯绿”为首的洋庄茶的热销海外是有密切关联,其时“五口通商”之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茶叶外销第一口岸。这一新的外贸出口格局形成,为徽州茶商经销洋庄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从徽州运茶水路到上海比从徽州运茶陆路到广州仅运输时间就缩短三分之一,运输费用更是大大减少。于是,徽州茶商纷纷将人员、资金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并且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凭借徽州的优秀品质和洋庄茶盛行的市场条件,徽州茶商充分利用上海口岸的人文地理优势,创造出徽州茶叶贸易在同治及光绪中叶以前的年再度辉煌。据光绪11年皖南茶厘总局详文称:“查道光年间,皖南茶引岁销五六万道,自同治年间洋庄茶盛行,岁始销引十万余道。表明了同治以后徽州商帮茶叶贸易的兴盛景象。
三、屯绿茶与屯溪街
民间有句谚语:“祁红”做茶容易看茶难“屯绿”看茶容易做茶难。清末民初“屯绿”工艺为全国绿茶之最。手工制作要经过烚、筛、扇、簸、拣多道工序,再补火、匀堆,方成成品绿茶。
“屯绿”精制的主要工艺流程分为5道工序:(1)烚炒。将毛茶置入锅内烚炒,以减低毛茶水份,促使外表光洁,条细匀细。烚工以双手在锅内不时翻搅至适当程度。毛茶自进厂至成箱须烚炒三次,初谓“毛火”次为“足火”装箱前还要“补火”以增香气。(2)筛分。用以整理形状,类分各种花色,技术要求最高,有经验者才能操作,且因筛法相异,有抖筛、撩筛、分筛之别。分筛又按孔分大小10个号,以直度大小分长短,围径大小分粗细,立体大小分厚薄。(3)簸撼。将茶叶倾置篾盘上,由撼工上下簸撼,使轻浮者飘于外,质重者仍留盘中,以检分茶叶轻重。(4)着色。历史上为弥补老嫩不齐,求得茶色均一,概着用色料。一般用黄粉、兰靛滑石粉及腊脂等,在烚炒时掺入。(5)拣择。拣去茶中杂物,如茶梗、茶籽等,以补风扇、簸撼之不足。
经过以上工序处理,即可进行匀堆、包装。用方形杉木板箱,规格分大方、二五、三七3种,内加锡罐,糊裱洁白衬纸密封,每箱视茶叶品种可装22~32。5公斤,木箱外还加竹篾络(民国29年改钉8根板条加固)。这种包装长途运输不易损坏,更能保持原香味,防止霉变和异味侵入。
如同徽州盐商成就了扬州这座城市一样,徽州商帮茶叶贸易的兴盛成就了屯溪这个休邑小镇。
屯溪是由水陆码头逐渐发展成为镇市的。屯溪桥东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就是屯溪街市最早的发祥地,当时,商人程维宗在此建造店房47间,多用以招徕商贾。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屯老大溪桥建成,街市迅速向河东发展,屯溪与黎阳连为一体,市镇日趋繁荣,商业日趋繁盛,这便是屯溪作为商业市镇可以追溯最早的历史。明天启年间,屯溪已经为休宁县“一邑总市”了。清康熙年间休宁县志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此时,屯溪依然扮演的是连接徽州与杭州、沿江与山区之间商贸活动枢纽的角色。
屯溪市镇功能的转换,主要动因是与徽州经济关系密切的茶叶生产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推动,有了迅速的增长。清代康熙以后,我国的茶叶外贸发展为一种行业。“屯绿”汇集精制,吸引各地商帮,清同治、光绪时期,已是百商云集、行业齐全、街道壮观、店铺林立,为徽州最大的进口、出口、转口码头。民国24年中国经济志载:“休宁商店1200户,屯溪占其半。”唯当时把工业、手工业、金融、运输统归属为商业。茶号既是季节性经营,又是工、贸一体的形式。民国37年屯溪镇商会按行业归并组成34个同业公会。民国24年中国经济志载:“由屯溪输出之物资,总额约千万元”又据熟悉屯溪商业者言:屯溪一镇(包括黎阳在内),除茶、木不计外,每年营业额几达二千万元。当时繁荣情况,略可窥测。到清朝末年,市区已基本形成了屯溪街、河街、西镇街的三大块布局。民国18年4月,一场人为的大火使市区损失惨重,大部分店铺化为焦土。经过4年多时间重建,屯溪街基本恢复原貌。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苏、浙江一带党政机关、学校和难民大批浦进屯溪,屯溪一度畸形发展,市区及四郊人口总数近20万,时有“小上海”之称。
正是由于当时全徽州以及徽州周边浙西赣北的绿茶几乎全部集中在屯溪加工生产并集中运向上海、广州等大商埠销售,一时屯溪商贾云集,茶号林立,在“屯绿”外销最为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的诗句。茶号虽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它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业大,根基甚牢。民国初期,屯溪商业日趋繁荣,徽州各县富商大贾纷至沓来,除产销“屯绿”之外,还开设各类商号。各地商贾自成体系,独霸一业。黟商控制绸布、百货和纸业,休商左右钱庄、典当和房产业,歙商掌握南北货和建筑业,绩商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