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灿烂百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这样一对夫妇。
男的在政府部门供职,姓倪,是市某机关的纪检书记。女的在某中学任教,姓王,是一副校长。几乎每天的清晨和黄昏,你都可以在固定的时间看到他们,肩并肩,一脸微笑,在住地小区里一圈又一圈的散步。一年四季,冬去春来,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成了小区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他们四十八九岁年纪,有一儿子在北京一所高校读研。平素看惯了周围的男人女人的行色匆匆,听多了为没完没了的应酬而苦恼,然后依然没完没了的应酬的牢骚。所以,面对夕阳里他们携手并肩的身影,我有点纳闷,他们也一样身处凡尘世间,在这个地级市里,也身兼一官半职,为什么却能如此悠闲而优雅的一起买菜,一起烧饭,一起散步聊天呢?
因和那女主人是同行,虽不在一个单位,住在同一个小区里,彼此早已相熟了。一个晚风习习的春日傍晚,我有和他们不期而遇。微笑示意之后,就边走边聊起来。
“王校长,你们真是一对恩爱夫妻啊,在咱们这小区,恐怕找不出第二对了。”我说。
他们不约而同的对望,一脸浅浅的笑意。说,谢谢。
“倪书记应该很忙,怎么天天有空陪你啊?”她笑笑,没说话,看了老公一眼。
他说,一个孩子,在外地读书,她一个人,怪孤单的。能推的应酬就推了。接着,又不无幽默的说,家里的饭养人呢。呵呵,我们习惯了。说着,看着身边的妻子,捡掉了落在她头发上的几丝柳絮。
几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不知怎的,我的眼睛湿润了。
是,对他们来说,爱,已成了一种习惯。
这对夫妇是我的邻居。
有这样一对夫妇。
她叫静,他叫枫。他们有一儿子,读初一。
枫是一地质队员,一年有十个月在外地勘探。结婚15年了,15年他们就这样两地分居着。刚结婚那会,通讯条件不发达,他们每周两封信。当传达室大爷喊“赵老师,信”时,静的脸上就有两朵红云漾起。这几年,他们每天早晚都会收到对方的短信。清晨,和朝霞一起灿烂的是手机里的温馨的问候,晚上,陪她一起入梦的依然是手机里的感动。虽然,有了手机,有了网络,他们仍然坚持每周一封信。在这个“键盘一敲,字上屏来”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在用笔写信?而静说,他们已习惯了彼此那熟悉字体的温度。15年过去了,当传达室的大爷喊“赵老师,信”时,静的脸上依然有两朵红云漾起。
静很朴素,从不追赶潮流。每个季节都是两身衣服换着穿。但等到枫回家的日子,你就会看到,她挽着爱人的臂膊出现在步行街的店面前。
去年暑假,他们省吃俭用,盖起了两层小楼。搬进新居时,我去了。陈设虽不豪华,但温馨而优雅。
枫说,家,永远是他爱的牵挂。
这个静,是我的同事。
有这样一对夫妇。
在我们的巷口,有一个早摊点。卖油条、豆浆、八宝粥。
主人是一对四十八九岁的夫妇。他们原先都是油嘴油泵厂的职工,可市场经济的无情,让他们在8年前就失去了工作。
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北京二外读大学三年级,女儿读高一。
不管春夏秋冬,他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就起床,然后开始熬粥,做其它准备工作。
然后,天不大亮就推着自制的三轮车载着一切能用得着的炊具什么的,来到那个固定的摊点。再然后,便是不停的忙碌,忙碌,一直忙到中午10点左右。当送走最后一位食客后,他们就会习惯性的望望自己微笑的爱人,点数这个忙碌早晨的收获。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当把一切收拾停当,那男人就会弓着腰唱着小曲蹬动三轮回家。身后,坐着一脸笑意的妻。
这对夫妇,是我的远房亲戚。
有这样一对夫妇。
男的在政府部门供职,姓倪,是市某机关的纪检书记。女的在某中学任教,姓王,是一副校长。几乎每天的清晨和黄昏,你都可以在固定的时间看到他们,肩并肩,一脸微笑,在住地小区里一圈又一圈的散步。一年四季,冬去春来,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成了小区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他们四十八九岁年纪,有一儿子在北京一所高校读研。平素看惯了周围的男人女人的行色匆匆,听多了为没完没了的应酬而苦恼,然后依然没完没了的应酬的牢骚。所以,面对夕阳里他们携手并肩的身影,我有点纳闷,他们也一样身处凡尘世间,在这个地级市里,也身兼一官半职,为什么却能如此悠闲而优雅的一起买菜,一起烧饭,一起散步聊天呢?
因和那女主人是同行,虽不在一个单位,住在同一个小区里,彼此早已相熟了。一个晚风习习的春日傍晚,我有和他们不期而遇。微笑示意之后,就边走边聊起来。
“王校长,你们真是一对恩爱夫妻啊,在咱们这小区,恐怕找不出第二对了。”我说。
他们不约而同的对望,一脸浅浅的笑意。说,谢谢。
“倪书记应该很忙,怎么天天有空陪你啊?”她笑笑,没说话,看了老公一眼。
他说,一个孩子,在外地读书,她一个人,怪孤单的。能推的应酬就推了。接着,又不无幽默的说,家里的饭养人呢。呵呵,我们习惯了。说着,看着身边的妻子,捡掉了落在她头发上的几丝柳絮。
几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不知怎的,我的眼睛湿润了。
是,对他们来说,爱,已成了一种习惯。
这对夫妇是我的邻居。
有这样一对夫妇。
她叫静,他叫枫。他们有一儿子,读初一。
枫是一地质队员,一年有十个月在外地勘探。结婚15年了,15年他们就这样两地分居着。刚结婚那会,通讯条件不发达,他们每周两封信。当传达室大爷喊“赵老师,信”时,静的脸上就有两朵红云漾起。这几年,他们每天早晚都会收到对方的短信。清晨,和朝霞一起灿烂的是手机里的温馨的问候,晚上,陪她一起入梦的依然是手机里的感动。虽然,有了手机,有了网络,他们仍然坚持每周一封信。在这个“键盘一敲,字上屏来”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在用笔写信?而静说,他们已习惯了彼此那熟悉字体的温度。15年过去了,当传达室的大爷喊“赵老师,信”时,静的脸上依然有两朵红云漾起。
静很朴素,从不追赶潮流。每个季节都是两身衣服换着穿。但等到枫回家的日子,你就会看到,她挽着爱人的臂膊出现在步行街的店面前。
去年暑假,他们省吃俭用,盖起了两层小楼。搬进新居时,我去了。陈设虽不豪华,但温馨而优雅。
枫说,家,永远是他爱的牵挂。
这个静,是我的同事。
有这样一对夫妇。
在我们的巷口,有一个早摊点。卖油条、豆浆、八宝粥。
主人是一对四十八九岁的夫妇。他们原先都是油嘴油泵厂的职工,可市场经济的无情,让他们在8年前就失去了工作。
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北京二外读大学三年级,女儿读高一。
不管春夏秋冬,他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就起床,然后开始熬粥,做其它准备工作。
然后,天不大亮就推着自制的三轮车载着一切能用得着的炊具什么的,来到那个固定的摊点。再然后,便是不停的忙碌,忙碌,一直忙到中午10点左右。当送走最后一位食客后,他们就会习惯性的望望自己微笑的爱人,点数这个忙碌早晨的收获。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当把一切收拾停当,那男人就会弓着腰唱着小曲蹬动三轮回家。身后,坐着一脸笑意的妻。
这对夫妇,是我的远房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