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沧海藏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子夜,一道闪电掠过长空,将居民小区的窗棂过道照得透亮,旋即,轰隆隆一阵子惊雷从楼顶滚过,这神奇的雷电居然将我那台老牙的“康佳”彩电骤然打开。渐入梦乡的我一个激灵“噌”地下得床来,窗外的这个雨呀,瓢泼一般从漆黑的天野倾倒下来,我知道,这是今年的15号台风“卡努”在作祟。
睡意全无,我索性打开日光灯,直愣愣地凝视窗外这哗啦啦的狂雨,瓢泼的雨注拍打着外走廊过道的混凝土地面,飞溅起来一簇簇晶莹的水泡,瞬间化为淙淙水流,沿着墙脚的泄水管,灌入地面,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看着,看着,倏地,鼻子一酸,泪珠陡然在我的眼圈打起转来,浑然不觉悄然袭来的那一丝秋凉。
多少年了,每逢这大雨瓢泼的日子就想起你,母亲!
母亲生我的时候,适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举国罕见的洪涝。“孩子哎,你来这个世界可真不是时候啊。当年,我们整个儿的苏北平原,那都成了一片泽国啊!家里三间草房的土墙哪儿能经得起七七四十九天的那个雨淋水泡呢,四面的墙啊,倒了一半,壁竖子全露在了外面,只剩两头的山墙幸亏有“套山”(一种鲜棵草扎成的护墙)挡着,要不然这屋子就坍了呀!家里能遮风挡雨的都派上了用场,可还是挡不住那秋末初冬的风啊!偏偏在那个时候,你是使劲儿的踹我肚子呀!你可晓得,妈妈肚子疼你的时候,是邻居家三大爷用洗澡的长脚盆当船,去五里之外才将接生婆请到家里来的呀!”儿时的我常常听母亲这样对我说,可那时我并不晓得一位母亲在家徒四壁的年代养育三个孩子所付出的艰辛。
“一九六二年哪,更是个跃进年哪”唱着当年的儿歌,走着初级社、高级社、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康庄路,喝着“大集体”食堂照见人影子的大麦粥,挖着“伢儿拳头”等野菜,嚼着香喷喷的榆树皮,采着可口的桑树枣儿,扯着绿油油的椿树叶儿,啃着油坊榨过的黄豆饼,吞着放进灶堂烤过的“鬼麦”(炭蛆病小麦,比小麦早熟)——饥不择食的我们这一代,在人生少年的驿站顽强地生存。
最难熬还得数青黄不接的日子!
那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深秋,那是一个瓢泼大雨的黎明。无论是好是差,母亲总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我们兄弟几个煮好早饭,好让我们起床后能及时吃上热汤热水的稀粥什么的,然后去五里之外的学校上学。因为前些日子向邻居三婶、二爹家借了两升(一种现今绝种的竹制量器,一筒为半升,约500克)的穇儿(一种粗麦粉,可熬稀粥),母亲已经不好意思再张口借粮。反复刮着缸底也没有舀出小半瓢穇儿的母亲,听着屋外“呜呜吼”的大风卷着的暴雨声,在灶台前犯了难,怎么办啊,孩子?妈妈没有东西好煮给你们吃啊!
人急生智。母亲披起蓑衣(一种草制的雨衣),挎起竹篮,提着小锹,套上水鞋,打开门,消失在黎明前的黑夜。母亲生平第一次偷了集体的庄稼,那是离开我们家很远一个村子的胡萝卜地。一篮子胡萝卜背回来了,胡萝卜叶子拌上了盐,成了我们的咸小菜。胡萝卜呢,成了我们弟兄丰盛的早餐。母亲呢,浑身成了落汤鸡,为此大病了一场,那是因为饿,... -->>
子夜,一道闪电掠过长空,将居民小区的窗棂过道照得透亮,旋即,轰隆隆一阵子惊雷从楼顶滚过,这神奇的雷电居然将我那台老牙的“康佳”彩电骤然打开。渐入梦乡的我一个激灵“噌”地下得床来,窗外的这个雨呀,瓢泼一般从漆黑的天野倾倒下来,我知道,这是今年的15号台风“卡努”在作祟。
睡意全无,我索性打开日光灯,直愣愣地凝视窗外这哗啦啦的狂雨,瓢泼的雨注拍打着外走廊过道的混凝土地面,飞溅起来一簇簇晶莹的水泡,瞬间化为淙淙水流,沿着墙脚的泄水管,灌入地面,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看着,看着,倏地,鼻子一酸,泪珠陡然在我的眼圈打起转来,浑然不觉悄然袭来的那一丝秋凉。
多少年了,每逢这大雨瓢泼的日子就想起你,母亲!
母亲生我的时候,适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举国罕见的洪涝。“孩子哎,你来这个世界可真不是时候啊。当年,我们整个儿的苏北平原,那都成了一片泽国啊!家里三间草房的土墙哪儿能经得起七七四十九天的那个雨淋水泡呢,四面的墙啊,倒了一半,壁竖子全露在了外面,只剩两头的山墙幸亏有“套山”(一种鲜棵草扎成的护墙)挡着,要不然这屋子就坍了呀!家里能遮风挡雨的都派上了用场,可还是挡不住那秋末初冬的风啊!偏偏在那个时候,你是使劲儿的踹我肚子呀!你可晓得,妈妈肚子疼你的时候,是邻居家三大爷用洗澡的长脚盆当船,去五里之外才将接生婆请到家里来的呀!”儿时的我常常听母亲这样对我说,可那时我并不晓得一位母亲在家徒四壁的年代养育三个孩子所付出的艰辛。
“一九六二年哪,更是个跃进年哪”唱着当年的儿歌,走着初级社、高级社、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康庄路,喝着“大集体”食堂照见人影子的大麦粥,挖着“伢儿拳头”等野菜,嚼着香喷喷的榆树皮,采着可口的桑树枣儿,扯着绿油油的椿树叶儿,啃着油坊榨过的黄豆饼,吞着放进灶堂烤过的“鬼麦”(炭蛆病小麦,比小麦早熟)——饥不择食的我们这一代,在人生少年的驿站顽强地生存。
最难熬还得数青黄不接的日子!
那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深秋,那是一个瓢泼大雨的黎明。无论是好是差,母亲总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我们兄弟几个煮好早饭,好让我们起床后能及时吃上热汤热水的稀粥什么的,然后去五里之外的学校上学。因为前些日子向邻居三婶、二爹家借了两升(一种现今绝种的竹制量器,一筒为半升,约500克)的穇儿(一种粗麦粉,可熬稀粥),母亲已经不好意思再张口借粮。反复刮着缸底也没有舀出小半瓢穇儿的母亲,听着屋外“呜呜吼”的大风卷着的暴雨声,在灶台前犯了难,怎么办啊,孩子?妈妈没有东西好煮给你们吃啊!
人急生智。母亲披起蓑衣(一种草制的雨衣),挎起竹篮,提着小锹,套上水鞋,打开门,消失在黎明前的黑夜。母亲生平第一次偷了集体的庄稼,那是离开我们家很远一个村子的胡萝卜地。一篮子胡萝卜背回来了,胡萝卜叶子拌上了盐,成了我们的咸小菜。胡萝卜呢,成了我们弟兄丰盛的早餐。母亲呢,浑身成了落汤鸡,为此大病了一场,那是因为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