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沉醉的黄丝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一章
倪潇儒回校那日,同学们聚在一起,一边亲热地打闹着,一边互相打听着各自的去向,大多的同学都有了去处。只是倪潇儒的去向还未有消息。他自己倒并不着急,只是想早点告诉文丽。他正准备着去校办打听一下,这时刘副校长朝他走来,身边还跟着一人。刘副校长老远就招呼说:“倪潇儒,事情办完了没有,能否上我这儿来一下?”
倪潇儒一边揣测着,这刘副校长来找,那一定为分配的事,旁边那人多半就是要人单位的领导,一边回答说:“已经好了,我这就来。”
王大林对刘亨元说:“不用去你办公室的,我们在校园里随便找个地方坐坐就行了,或者走走也行。”
说着两人已到倪潇儒跟前,刘亨元对倪潇儒说:“这是我的老同学,叫王大林,今天来看我。聊天时说起了你,因而他想见见你,可以吗?”
“可以可以!”倪潇儒又侧身面对王大林说:“王老师,你好,找我有事?”
“走,我们上校园后面去走走。”王大林一边说一边已抬脚准备走。
倪潇儒嘴上“哦哦”的应着,也抬脚跟王大林往校园那边去。
刘亨元一看这情形赶紧找个理由脱身,因而说到:“大林,我还有事,得先走一步,不能陪了,你们聊吧!”一边说一边顾自回办公室去。
“王老师,你既是我们刘副校长的同学,那我们就成校友了。不过你是学长和老师,肯定还是哪家医院或哪个部门的领导。”倪潇儒猜测说。
王大林不以为然的笑了笑,然后说道:“我们是校友这是肯定的,因为年龄比你长,那学长么也勉强可领受,之于别的,我什么都不是。”王大林稍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你们刘副校长说你很优秀,也很有个性,所以就想见见你。”接着他明知故问道:“把你分到哪里了?”
“还没有,我正想去打听呢!”倪潇儒回答。
“那你自己有什么打算呢?想去什么样的医院?”王大林问。
“这个我还真没怎样想过,因为那是学校管的,我么只管服从分配就是了,分到哪就是哪喽!这种事情犯不着去向学校提什么要求的。我一直在想,中医虽是门古老历久的民族医学,郎中的手法各不相同,天差地别,独立性强,这样留给人自我探索的空间反倒更大一些,因而对医院档次的要求反而低一些。王老师,你说我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倪潇儒说了自己的看法。
王大林听了不禁一阵惊喜,说:“是的是的,我也有同感,难能可贵哪,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可说是凤毛麟角呀!你的想法有如鸡群鹤声,大家都想着往大医院去,这本无可非议,殊不知,中医的特点正象你说的那样,偏重于自我探索和体验。潇儒,你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因为家庭的影响?”
倪潇儒回答说:“是的。不然,说不定会是一名“文艺青年”呢!”说到这里他还顾自笑了一笑。
王大林长长的“哦”了一声,说道:“听刘副校长说,你的文笔很好,写出来的文章不但很有内容见地,而且文笔儒雅优美,今日一见,果然是个有才具的学子。”
倪潇儒连忙谦虚的说道“哎呀,王老师,你过奖了。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有的人,只可读其文,不必识其人。有的人,大可识其人,不必论其学。”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归在哪一类?或者压根儿还配不上归类呢!至于写的那些东西么,不能说是文章,只能说是课堂作文,南怀瑾先生还说:“有人会作诗,确有诗的天才,语出惊人。但是只有好句,却不能构成一篇好诗,有好句无好诗,便非好文章。”即便真有什么好句子,那也全靠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的指导。”
王大林紧接着说:“好啊,这其实是一个愿教,一个愿学的必然结果啊!”接着他又问道:“是什么促使你改变自己志向的,能说来听听么?”因为这个中间过程很重要,对能不能邀请他来医院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倪潇儒稍想一想后说道:“是这样的,听我爸爸说,我家祖上数代行医,到我爷爷这一辈时已是第五代了。我爷爷不但注重医术的精进,同时也十分注重医德的修养,并且把它放在行医之首。所以我爷爷虽是个民间郎中,但却颇受欢迎,一直在家坐堂接诊。爷爷他一生痴迷中医药,专注中医药,因而积累了不少疗效显著的验方,治疗疮毒的方子,其实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成果。我爷爷不但潜心研究中医药,同时还非常关注外来的西洋医学,尝试着取长补短,结合起来治疗。从我爷爷留下来的物品中就不难看出,什么听诊器呀,温度计的,就连针筒都有,还有那一瓶瓶没有开封的小药丸。要知道,那时的中医是不用的,或者说是排斥的。这些东西现在还藏在箱子里,我爸爸一直舍不得扔。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哪,之后不久,我爷爷就被一场飞来横祸夺去了…哎…我爷爷这一走啊…意味着我家祖上所传承的医技就此中断了喽!惋惜哟!”他停住没有再说下去,双手一拳一掌不停的相互拍打着。
王大林说:“是啊,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可是…”他看着倪潇儒,然后显得有些不解的说道:“可是我不太明白,你家医技怎么会就此中断呢?你爸爸不是在继续替人治病么?”
倪潇儒说:“王老师,这个呀…在外人看来确是这样,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时我爸爸还小,我爷爷又走的太突然,还没有把医技传授给我爸爸。可以说,我爸爸对中医药是个门外汉。眼看着家景日益衰败,生计无着,我爸爸只好去厂里当徒工。可是他不甘心啊!因而就一边当学徒,一边摆弄罐子里的那些树皮草根,可是那不过是摸黑绣花,所以不管我爸爸多么的发奋,其结果可想而知。我爸爸后来说,他运气真当是好,正当他一筹莫展,原地踏步的时候,巧遇了一位植物学老教授,把那些树皮草根的学名给翻译出来,这样我爸爸才搞懂罐子里装的是什么草药。之后便依样画葫芦,照着方子和那些代号把药配齐了。更巧的是,这头一剂药又正好用在我爸爸自己身上,这也暗合了我家祖上试药的规矩。这药消炎镇痛排毒,疗效称奇。至此我爸爸便一发不可收拾,把药一副副的配出来,可以说,治疗疮毒的药差不多都搞出来了。至于其它的药和方法,我爸爸至今仍是一窍不通。”
“哦,原来是这样。那你呢?我的意思是,按照一般的理解,你应该很早就开始接触你家医技了,是不是?”王大林问道。
“不是这样的,高中毕业后,我一直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我爸爸希望我能看些爷爷留下来的医书。我爸爸说,若你看懂了就可以和我说说书上的那些理论。我看的第一部医书就是爷爷留下来的《本草纲目》,我爸爸还经常挑那些治疗疮毒方子里的药来考问,说来也巧,居然都被我答对了。尽管那时天天都有人来找我爸爸,可是我对那些树皮草根并不感兴趣,虽说祖上都是中医郎中,我却并不怎么喜欢中医,尽管我潜意识里也为我爷爷医技的佚失而惋惜,也曾闪过想研究的想法,但还是没能改变我的初衷。我最想读的是中文和历史,法律我也喜欢的。就是在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是这样想的,可是我爸妈都希望我学中医,连我妹妹也是,那氛围真比逼迫还甚。罢了罢了,众愿难拂,别无选择哟!”说到这里,倪潇儒自嘲的笑起来。
王大林也笑着打趣的说:“哦,还有“逼”这一说啊!”
倪潇儒一笑说:“那时真是这样子,所以我就改变了志向,报考了中医药大学,其实从源头上说,还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他顿了顿后接着说道:“表面看,我对那些树皮草根不感兴趣,不闻不问,可是我知道,我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去研究我爷爷留下的那些医方医书,以了我爸爸的心愿。再者我念了中医大,平时也好和我爸爸说说中医理论,我爸爸最想听这些东西的,只是苦于没人对他说。同时还可以帮爸爸充实修正一些方子,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王大林眯笑的看着倪潇儒,嘴里说道:“好好,非常好。我想,你这一改变呀,以后一定会多一位优秀的中医郎中!”
倪潇儒一边摆着手,一边赶紧说道:“哎呀,王老师,你千万别这样说哟,“优秀”这种境界我不敢去想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会用心的去做。我爷爷留下了不少医方,再有邻居吴奶奶,也把她丈夫祖传的医方留给了我。另外在念书时,我也留心收集到了一些,不过大多是偏方和单方,但疗效却是极好的。我想日后不要说是去了那家医院,就是窝在家里,我都会专心致志的去研究这些医方。既然传到我的手上,那我就得担起这个责任来,一定要把它们发掘出来,使它们重新发扬光大,虽历久却能弥新,绝不能再让它们佚失。”
王大林一边听一边不停的点头,嘴里则发着“嗯嗯”的赞同声,他见倪潇儒停住没继续说下去,因而便催促说:“怎么不说了呀,我很想听你的这些想法呢!”
“王老师,我的很多想法其实是不成熟的,只是想朝那个方向去求索而已。你听了可要给我多多指教哟!这样我也可多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倪潇儒知道自己的习惯,一旦谈兴涌起,就会口无遮拦,刹不住话头。王老师可是学长,弄不好就会有班门弄斧,故意炫耀之嫌。
王大林一边摇着手一边说:“潇儒,不用这般客套,但说无妨。我从这里走出来都有十六七年了,自那时起,就再没有机会和你这样有想法的学弟交流了,可是学问这件事,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我虽是学长,可是你说的那“指教”么,我恐是有心无力,实不敢当啊!到时你可不要嫌我“长”而无学哟!”
倪潇儒说:“王老师,我说的是真心话…”
王大林摆摆手制止说:“潇儒,还是就此打住吧!说这些客套话毫无意义,还是言归正传的好,我们继续,仍是你说我听。”
倪潇儒说:“这…哦…好的,那我就献…”那个“丑”字已滑到唇边,又赶紧咽了回去。和王老师虽说还是头一次见面交谈,但他感觉到两人之间说话,似乎并不需要这种酸溜溜的客套,再说自己也别扭,因而就改口说道:“那我就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了。”
王大林仍带眯笑的看着小学弟,没说话,而是点点头,一边又用手作了个请说的手势。
“王老师,说真的,我觉得后面要做的事很多。学的是这个,那着重研究的当然就是中医药喽,中医药虽源远流长,是传统的国粹,但我认为不能划地自牢,也不要被所谓纯粹的中医药困住手脚,禁锢思维,要超越中医药的时空概念去进行研究和运用。不管什么科学,它首先要有实用的价值,要能解决问题。中医药也一样,要能造福病人,这样才能存在下去,进而发展下去。只知把源远流长,把国粹精华,把继承发扬什么的挂嘴边是没用的,唯有发展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凡科学都存在盲区,都难免有局限性和时效性,过去是好办法,但现在未必还是,会被更先进的方法所取代。我想只要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实用价值的技术,都可拿来为中医所用,所以要尽可能地攫取现代医学的方法。因为现代医学的很多指标可量化,有直观性,这是传统中医难以企及的。我们可以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做个最简单直观的比较,在诊断手段上,中医传统的方法太过古老单一,很多诊断结论其实是不靠谱的,这是不争的情形,已无需赘说。现在中医几乎在全盘借用西医的诊断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中医更准确的诊断病症。只有弄清楚是什么病以后,那才有针对的办法。这不但使中医极大地受益,更是中医的机遇。再看治疗手段,中医人工干预的手段同样太过单一,基本上只有药物干预一项,即便是调理的药和膏方,就其本质而言仍是药物。西医同样也有补药的,缺钙就给你补钙,缺维生素就补维生素,这些不也是补药么?在治疗手段上,西医人工干预的手段就要多得多,有药物干预,手术干预,器械干预,而且往往两种以上同时运用。有变才有进,《易经》之理深奥玄乎,其实,它最精华的核心就是一个“变”字。佛学上也有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词,叫做“无常”。任何事物的形态和内容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它只能迈向明天,而无法维持今天,更无法穿越昨天。佛家讲权变和权巧,不仅要知道方法去应用;还要讲究方法去巧妙的应用。要知变应变,人类对自身和对医学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了新认识就应发展出新的办法,若一味固守传统,排斥他山之玉,那国粹迟早会成鸡肋冗余。”倪潇儒一口气说到这里才停住。
王大林一直在仔细听,稍微沉思一会后说:“是啊,不发展就要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到时真成鸡肋的命运。潇儒,你对中医的现状是怎么看的?”
倪潇儒只稍稍的想一想便脱口说道:“虽然我念的中医大,但我不得不实话实说,现状么当然是不容乐观喽!你看,现在的人得了病,还有几个首诊是选择中医的?这能怪病人么?因为病人渴望得到的是疗效,是能尽快的解除病痛的折磨。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肉体上有了痛苦,身体感觉会发生变化,所有的精神快乐就马上化为乌有了。如果我们病了,我们只有一个愿望,赶快恢复。”病人不是要所谓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口头效应。中医传承至今,却仍在什么调理啊,膏方养生啊这些地方踏步,这些充其量只能是辅助性的配角,它替代不了实际治疗的效能。依我的看法,自从西医进入国门以后,中医就渐渐地开始隐退,甚至是衰微。传承数千年之久的中医,居然落得如此境遇,可叹乎?若是追根溯源,其自身实在是难脱其咎啊!这是因为它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效果每每让人失望!如再没有开拓性的发展,仍这样原地踏方步,那么断送中医传承的恰恰是中医本身,或者说是那些蹩脚的郎中在断送中医。”
王大林不停的点头表示完全赞同,过后说道:“可是有人会说,这话说重了,不是一直就在发展么,中西医结合不就是继承和发扬么,不就是拓展性的发展么?潇儒,你对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是怎样的看法?”
“嗯…说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么,如要追根溯源,那早在明未的时候就有医家方以智提出来了,不过那时不叫中西医结合,而是叫做中西医汇通。再有清初的杰出医家汪昂,《汤头歌诀》就是他编著的杰作,他也非常推崇中西医汇通的理念。清朝的康熙皇帝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不但大力支持,还身体力行,受益颇多。因而当时宫廷御医中,运用中西药结合开方治病的例子很多。我爷爷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郎中,但却一直在研究和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病的方法,这在他所留下的医方中随处可见。”说到这里,倪潇儒停了停,那手搁在石桌上,做了拿杯子的动作,这里当然没有杯子,这只是他的习惯性动作。
王大林收紧眉头,上下嘴唇相互别着,这是在他边听边思考的时候才有的无意识动作,他只看看倪潇儒,一边点头努嘴,那意思是说,怎么不说了?
倪潇儒不觉轻轻地哼笑一下,说道:“好吧,那我就再说说我的看法。虽然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已提倡了不少年,大大小小的医院也一直都在运用,有的甚至干脆挂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牌子,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探索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路径,更没有完整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理论。说起结合这条路子,真可谓任重道远,其修远兮!我想,要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那它的可行性、实效性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一件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做的课题,绝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不过是中医加西医,一症各表。表面看似乎是在结合着治疗,其实是貌合神离,一副“井水不犯河水,”“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甚至恐怕还在腹诽轻薄对方都不一定呢!结合的过程,不过就是你用你的药,我处我的方,是那种吞了西药丸再喝中药汤的结合。至于疗效如何,谁都没法下定论。报纸上常有一些提振人心的报道,说某地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治愈了哮喘,治愈了癌症,治愈了…似乎很多疑难杂症都可以治愈。可是治愈率、存活时间、治愈机理,同样的治疗方法能不能在别的病人身上复制?这些重要的内容都没有下文,就像一篇论文,内容虽很吸引人,但却少有实验数据的支持。弄到最后,又变成一桩确有其事,查无实据的无头案。我想,如是走这条路子,那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应是一种融合和交叉的关系,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它的阶段性疗效和最终疗效,应该是可把握和可预期的。而且我还认为,走中西医结合这条路,并不等于什么阶段都要结合,该由中医主导治疗的时候,就应果断的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不能被“结合”所束缚,更不能自矮他人,畏手畏脚,沦为配角。”倪潇儒所说的这些想法,其实一直就在他的脑海里回荡萦绕着,只是一直不得机会阐述,因而无需再作考虑就能脱口而出。
王大林有节奏的拍打着石桌,一个才刚要迈出校门的医学生,能有这样中肯的分析,难能可贵啊!因而心里在想,说什么都要把他引进医院来!他嘴里不由得赞同的说道:“潇儒,说得好,有见解,有内容。”说到这里,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因而就说道:“潇儒,在我所接触的人群里头,很明显的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信服中医药的人,就说中医药很神奇,而贬抑中医药的人,则把中医药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说:“要是中医能治病,西医就不会滔滔而来。”嗯…你对中医药的效能是如何认为的?”
倪潇儒只稍想了想便说道:“嗯…我觉得这... -->>
第十一章
倪潇儒回校那日,同学们聚在一起,一边亲热地打闹着,一边互相打听着各自的去向,大多的同学都有了去处。只是倪潇儒的去向还未有消息。他自己倒并不着急,只是想早点告诉文丽。他正准备着去校办打听一下,这时刘副校长朝他走来,身边还跟着一人。刘副校长老远就招呼说:“倪潇儒,事情办完了没有,能否上我这儿来一下?”
倪潇儒一边揣测着,这刘副校长来找,那一定为分配的事,旁边那人多半就是要人单位的领导,一边回答说:“已经好了,我这就来。”
王大林对刘亨元说:“不用去你办公室的,我们在校园里随便找个地方坐坐就行了,或者走走也行。”
说着两人已到倪潇儒跟前,刘亨元对倪潇儒说:“这是我的老同学,叫王大林,今天来看我。聊天时说起了你,因而他想见见你,可以吗?”
“可以可以!”倪潇儒又侧身面对王大林说:“王老师,你好,找我有事?”
“走,我们上校园后面去走走。”王大林一边说一边已抬脚准备走。
倪潇儒嘴上“哦哦”的应着,也抬脚跟王大林往校园那边去。
刘亨元一看这情形赶紧找个理由脱身,因而说到:“大林,我还有事,得先走一步,不能陪了,你们聊吧!”一边说一边顾自回办公室去。
“王老师,你既是我们刘副校长的同学,那我们就成校友了。不过你是学长和老师,肯定还是哪家医院或哪个部门的领导。”倪潇儒猜测说。
王大林不以为然的笑了笑,然后说道:“我们是校友这是肯定的,因为年龄比你长,那学长么也勉强可领受,之于别的,我什么都不是。”王大林稍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你们刘副校长说你很优秀,也很有个性,所以就想见见你。”接着他明知故问道:“把你分到哪里了?”
“还没有,我正想去打听呢!”倪潇儒回答。
“那你自己有什么打算呢?想去什么样的医院?”王大林问。
“这个我还真没怎样想过,因为那是学校管的,我么只管服从分配就是了,分到哪就是哪喽!这种事情犯不着去向学校提什么要求的。我一直在想,中医虽是门古老历久的民族医学,郎中的手法各不相同,天差地别,独立性强,这样留给人自我探索的空间反倒更大一些,因而对医院档次的要求反而低一些。王老师,你说我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倪潇儒说了自己的看法。
王大林听了不禁一阵惊喜,说:“是的是的,我也有同感,难能可贵哪,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可说是凤毛麟角呀!你的想法有如鸡群鹤声,大家都想着往大医院去,这本无可非议,殊不知,中医的特点正象你说的那样,偏重于自我探索和体验。潇儒,你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因为家庭的影响?”
倪潇儒回答说:“是的。不然,说不定会是一名“文艺青年”呢!”说到这里他还顾自笑了一笑。
王大林长长的“哦”了一声,说道:“听刘副校长说,你的文笔很好,写出来的文章不但很有内容见地,而且文笔儒雅优美,今日一见,果然是个有才具的学子。”
倪潇儒连忙谦虚的说道“哎呀,王老师,你过奖了。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有的人,只可读其文,不必识其人。有的人,大可识其人,不必论其学。”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归在哪一类?或者压根儿还配不上归类呢!至于写的那些东西么,不能说是文章,只能说是课堂作文,南怀瑾先生还说:“有人会作诗,确有诗的天才,语出惊人。但是只有好句,却不能构成一篇好诗,有好句无好诗,便非好文章。”即便真有什么好句子,那也全靠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的指导。”
王大林紧接着说:“好啊,这其实是一个愿教,一个愿学的必然结果啊!”接着他又问道:“是什么促使你改变自己志向的,能说来听听么?”因为这个中间过程很重要,对能不能邀请他来医院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倪潇儒稍想一想后说道:“是这样的,听我爸爸说,我家祖上数代行医,到我爷爷这一辈时已是第五代了。我爷爷不但注重医术的精进,同时也十分注重医德的修养,并且把它放在行医之首。所以我爷爷虽是个民间郎中,但却颇受欢迎,一直在家坐堂接诊。爷爷他一生痴迷中医药,专注中医药,因而积累了不少疗效显著的验方,治疗疮毒的方子,其实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成果。我爷爷不但潜心研究中医药,同时还非常关注外来的西洋医学,尝试着取长补短,结合起来治疗。从我爷爷留下来的物品中就不难看出,什么听诊器呀,温度计的,就连针筒都有,还有那一瓶瓶没有开封的小药丸。要知道,那时的中医是不用的,或者说是排斥的。这些东西现在还藏在箱子里,我爸爸一直舍不得扔。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哪,之后不久,我爷爷就被一场飞来横祸夺去了…哎…我爷爷这一走啊…意味着我家祖上所传承的医技就此中断了喽!惋惜哟!”他停住没有再说下去,双手一拳一掌不停的相互拍打着。
王大林说:“是啊,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可是…”他看着倪潇儒,然后显得有些不解的说道:“可是我不太明白,你家医技怎么会就此中断呢?你爸爸不是在继续替人治病么?”
倪潇儒说:“王老师,这个呀…在外人看来确是这样,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时我爸爸还小,我爷爷又走的太突然,还没有把医技传授给我爸爸。可以说,我爸爸对中医药是个门外汉。眼看着家景日益衰败,生计无着,我爸爸只好去厂里当徒工。可是他不甘心啊!因而就一边当学徒,一边摆弄罐子里的那些树皮草根,可是那不过是摸黑绣花,所以不管我爸爸多么的发奋,其结果可想而知。我爸爸后来说,他运气真当是好,正当他一筹莫展,原地踏步的时候,巧遇了一位植物学老教授,把那些树皮草根的学名给翻译出来,这样我爸爸才搞懂罐子里装的是什么草药。之后便依样画葫芦,照着方子和那些代号把药配齐了。更巧的是,这头一剂药又正好用在我爸爸自己身上,这也暗合了我家祖上试药的规矩。这药消炎镇痛排毒,疗效称奇。至此我爸爸便一发不可收拾,把药一副副的配出来,可以说,治疗疮毒的药差不多都搞出来了。至于其它的药和方法,我爸爸至今仍是一窍不通。”
“哦,原来是这样。那你呢?我的意思是,按照一般的理解,你应该很早就开始接触你家医技了,是不是?”王大林问道。
“不是这样的,高中毕业后,我一直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我爸爸希望我能看些爷爷留下来的医书。我爸爸说,若你看懂了就可以和我说说书上的那些理论。我看的第一部医书就是爷爷留下来的《本草纲目》,我爸爸还经常挑那些治疗疮毒方子里的药来考问,说来也巧,居然都被我答对了。尽管那时天天都有人来找我爸爸,可是我对那些树皮草根并不感兴趣,虽说祖上都是中医郎中,我却并不怎么喜欢中医,尽管我潜意识里也为我爷爷医技的佚失而惋惜,也曾闪过想研究的想法,但还是没能改变我的初衷。我最想读的是中文和历史,法律我也喜欢的。就是在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是这样想的,可是我爸妈都希望我学中医,连我妹妹也是,那氛围真比逼迫还甚。罢了罢了,众愿难拂,别无选择哟!”说到这里,倪潇儒自嘲的笑起来。
王大林也笑着打趣的说:“哦,还有“逼”这一说啊!”
倪潇儒一笑说:“那时真是这样子,所以我就改变了志向,报考了中医药大学,其实从源头上说,还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他顿了顿后接着说道:“表面看,我对那些树皮草根不感兴趣,不闻不问,可是我知道,我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去研究我爷爷留下的那些医方医书,以了我爸爸的心愿。再者我念了中医大,平时也好和我爸爸说说中医理论,我爸爸最想听这些东西的,只是苦于没人对他说。同时还可以帮爸爸充实修正一些方子,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王大林眯笑的看着倪潇儒,嘴里说道:“好好,非常好。我想,你这一改变呀,以后一定会多一位优秀的中医郎中!”
倪潇儒一边摆着手,一边赶紧说道:“哎呀,王老师,你千万别这样说哟,“优秀”这种境界我不敢去想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会用心的去做。我爷爷留下了不少医方,再有邻居吴奶奶,也把她丈夫祖传的医方留给了我。另外在念书时,我也留心收集到了一些,不过大多是偏方和单方,但疗效却是极好的。我想日后不要说是去了那家医院,就是窝在家里,我都会专心致志的去研究这些医方。既然传到我的手上,那我就得担起这个责任来,一定要把它们发掘出来,使它们重新发扬光大,虽历久却能弥新,绝不能再让它们佚失。”
王大林一边听一边不停的点头,嘴里则发着“嗯嗯”的赞同声,他见倪潇儒停住没继续说下去,因而便催促说:“怎么不说了呀,我很想听你的这些想法呢!”
“王老师,我的很多想法其实是不成熟的,只是想朝那个方向去求索而已。你听了可要给我多多指教哟!这样我也可多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倪潇儒知道自己的习惯,一旦谈兴涌起,就会口无遮拦,刹不住话头。王老师可是学长,弄不好就会有班门弄斧,故意炫耀之嫌。
王大林一边摇着手一边说:“潇儒,不用这般客套,但说无妨。我从这里走出来都有十六七年了,自那时起,就再没有机会和你这样有想法的学弟交流了,可是学问这件事,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我虽是学长,可是你说的那“指教”么,我恐是有心无力,实不敢当啊!到时你可不要嫌我“长”而无学哟!”
倪潇儒说:“王老师,我说的是真心话…”
王大林摆摆手制止说:“潇儒,还是就此打住吧!说这些客套话毫无意义,还是言归正传的好,我们继续,仍是你说我听。”
倪潇儒说:“这…哦…好的,那我就献…”那个“丑”字已滑到唇边,又赶紧咽了回去。和王老师虽说还是头一次见面交谈,但他感觉到两人之间说话,似乎并不需要这种酸溜溜的客套,再说自己也别扭,因而就改口说道:“那我就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了。”
王大林仍带眯笑的看着小学弟,没说话,而是点点头,一边又用手作了个请说的手势。
“王老师,说真的,我觉得后面要做的事很多。学的是这个,那着重研究的当然就是中医药喽,中医药虽源远流长,是传统的国粹,但我认为不能划地自牢,也不要被所谓纯粹的中医药困住手脚,禁锢思维,要超越中医药的时空概念去进行研究和运用。不管什么科学,它首先要有实用的价值,要能解决问题。中医药也一样,要能造福病人,这样才能存在下去,进而发展下去。只知把源远流长,把国粹精华,把继承发扬什么的挂嘴边是没用的,唯有发展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凡科学都存在盲区,都难免有局限性和时效性,过去是好办法,但现在未必还是,会被更先进的方法所取代。我想只要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实用价值的技术,都可拿来为中医所用,所以要尽可能地攫取现代医学的方法。因为现代医学的很多指标可量化,有直观性,这是传统中医难以企及的。我们可以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做个最简单直观的比较,在诊断手段上,中医传统的方法太过古老单一,很多诊断结论其实是不靠谱的,这是不争的情形,已无需赘说。现在中医几乎在全盘借用西医的诊断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中医更准确的诊断病症。只有弄清楚是什么病以后,那才有针对的办法。这不但使中医极大地受益,更是中医的机遇。再看治疗手段,中医人工干预的手段同样太过单一,基本上只有药物干预一项,即便是调理的药和膏方,就其本质而言仍是药物。西医同样也有补药的,缺钙就给你补钙,缺维生素就补维生素,这些不也是补药么?在治疗手段上,西医人工干预的手段就要多得多,有药物干预,手术干预,器械干预,而且往往两种以上同时运用。有变才有进,《易经》之理深奥玄乎,其实,它最精华的核心就是一个“变”字。佛学上也有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词,叫做“无常”。任何事物的形态和内容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它只能迈向明天,而无法维持今天,更无法穿越昨天。佛家讲权变和权巧,不仅要知道方法去应用;还要讲究方法去巧妙的应用。要知变应变,人类对自身和对医学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了新认识就应发展出新的办法,若一味固守传统,排斥他山之玉,那国粹迟早会成鸡肋冗余。”倪潇儒一口气说到这里才停住。
王大林一直在仔细听,稍微沉思一会后说:“是啊,不发展就要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到时真成鸡肋的命运。潇儒,你对中医的现状是怎么看的?”
倪潇儒只稍稍的想一想便脱口说道:“虽然我念的中医大,但我不得不实话实说,现状么当然是不容乐观喽!你看,现在的人得了病,还有几个首诊是选择中医的?这能怪病人么?因为病人渴望得到的是疗效,是能尽快的解除病痛的折磨。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肉体上有了痛苦,身体感觉会发生变化,所有的精神快乐就马上化为乌有了。如果我们病了,我们只有一个愿望,赶快恢复。”病人不是要所谓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口头效应。中医传承至今,却仍在什么调理啊,膏方养生啊这些地方踏步,这些充其量只能是辅助性的配角,它替代不了实际治疗的效能。依我的看法,自从西医进入国门以后,中医就渐渐地开始隐退,甚至是衰微。传承数千年之久的中医,居然落得如此境遇,可叹乎?若是追根溯源,其自身实在是难脱其咎啊!这是因为它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效果每每让人失望!如再没有开拓性的发展,仍这样原地踏方步,那么断送中医传承的恰恰是中医本身,或者说是那些蹩脚的郎中在断送中医。”
王大林不停的点头表示完全赞同,过后说道:“可是有人会说,这话说重了,不是一直就在发展么,中西医结合不就是继承和发扬么,不就是拓展性的发展么?潇儒,你对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是怎样的看法?”
“嗯…说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么,如要追根溯源,那早在明未的时候就有医家方以智提出来了,不过那时不叫中西医结合,而是叫做中西医汇通。再有清初的杰出医家汪昂,《汤头歌诀》就是他编著的杰作,他也非常推崇中西医汇通的理念。清朝的康熙皇帝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不但大力支持,还身体力行,受益颇多。因而当时宫廷御医中,运用中西药结合开方治病的例子很多。我爷爷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郎中,但却一直在研究和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病的方法,这在他所留下的医方中随处可见。”说到这里,倪潇儒停了停,那手搁在石桌上,做了拿杯子的动作,这里当然没有杯子,这只是他的习惯性动作。
王大林收紧眉头,上下嘴唇相互别着,这是在他边听边思考的时候才有的无意识动作,他只看看倪潇儒,一边点头努嘴,那意思是说,怎么不说了?
倪潇儒不觉轻轻地哼笑一下,说道:“好吧,那我就再说说我的看法。虽然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已提倡了不少年,大大小小的医院也一直都在运用,有的甚至干脆挂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牌子,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探索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路径,更没有完整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理论。说起结合这条路子,真可谓任重道远,其修远兮!我想,要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那它的可行性、实效性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一件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做的课题,绝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不过是中医加西医,一症各表。表面看似乎是在结合着治疗,其实是貌合神离,一副“井水不犯河水,”“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甚至恐怕还在腹诽轻薄对方都不一定呢!结合的过程,不过就是你用你的药,我处我的方,是那种吞了西药丸再喝中药汤的结合。至于疗效如何,谁都没法下定论。报纸上常有一些提振人心的报道,说某地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治愈了哮喘,治愈了癌症,治愈了…似乎很多疑难杂症都可以治愈。可是治愈率、存活时间、治愈机理,同样的治疗方法能不能在别的病人身上复制?这些重要的内容都没有下文,就像一篇论文,内容虽很吸引人,但却少有实验数据的支持。弄到最后,又变成一桩确有其事,查无实据的无头案。我想,如是走这条路子,那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应是一种融合和交叉的关系,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它的阶段性疗效和最终疗效,应该是可把握和可预期的。而且我还认为,走中西医结合这条路,并不等于什么阶段都要结合,该由中医主导治疗的时候,就应果断的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不能被“结合”所束缚,更不能自矮他人,畏手畏脚,沦为配角。”倪潇儒所说的这些想法,其实一直就在他的脑海里回荡萦绕着,只是一直不得机会阐述,因而无需再作考虑就能脱口而出。
王大林有节奏的拍打着石桌,一个才刚要迈出校门的医学生,能有这样中肯的分析,难能可贵啊!因而心里在想,说什么都要把他引进医院来!他嘴里不由得赞同的说道:“潇儒,说得好,有见解,有内容。”说到这里,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因而就说道:“潇儒,在我所接触的人群里头,很明显的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信服中医药的人,就说中医药很神奇,而贬抑中医药的人,则把中医药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说:“要是中医能治病,西医就不会滔滔而来。”嗯…你对中医药的效能是如何认为的?”
倪潇儒只稍想了想便说道:“嗯…我觉得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