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金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医,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且为润色其所著书。为文精密奇健,诗尤工致。后以避谤忌,持戒不作。明昌以来,称神童者五人,太原常添寿四岁能作诗,刘滋、刘微、张汉臣后皆无称,独知几能自树立,耆旧如赵秉文,以征君目之而不名。
李汾,字长源,太原平晋人。为人尚气,跌宕不羁。性褊躁,触之辄怒,以是多为人所恶。喜读史。工诗,雄健有法。避乱入关,京兆尹子容爱其材,招致门下。留二年去,之泾州,竭左丞张行信,一见即以上客礼之。元光间,游大梁,举进士不中,用荐为史馆书写。书写,特抄书小史耳,凡编修官得日录,纂述即定,以稿授书写,书写录洁本呈翰长。汾既为之,殊不自聊。时赵秉文为学士,雷渊、李献能皆在院,刊修之际,汾在旁正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旁若无人。既毕,顾四坐漫为一语云“看”秉笔诸人积不平,而雷、李尤切齿,乃以嫚骂官长讼于有司,然时论亦有不直雷、李者。寻罢入关。明年来京师,上书言时事,不合,去客唐、邓间。恒山公武仙署行尚书省讲议官。既而仙与参知政事完颜思烈相异同,颇谋自安,惧汾言论,欲除之。汾觉,遁泌阳,仙令总帅王德追获之,锁养马平,绝食而死,年未四十。
汾平生诗甚多,不自收集,世所传者十二三而已。
元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自幼嗜读书,口不言世俗鄙事,乐易无畦畛,布衣蔬食处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余酒赋诗以自适。年四十八卒。有东岩集三卷。子好问,最知名。
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中兴定五年第,历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擢尚书省掾,顷之,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沈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其所著文章诗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禨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赞曰:韩昉、吴激,楚材而晋用之,亦足为一代之文矣。蔡珪、马定国之该博,胡砺、杨伯仁之敏赡,郑子聃、麻九畴之英俊,王郁、宋九嘉之迈往。三李卓荦,纯甫知道,汾任气,献能尤以纯孝见称。王庭筠、党怀英、元好问自足知名异代。王竞、刘从益、王若虚之吏治,文不掩其所长。蔡松年在文艺中,爵位之最重者,道金人言利,兴党狱,杀田珏,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欤?事继母有至行,其死家无余赀,有足取云。
<b>部分译文</b>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庭筠出生在未时,即十三时至十五时之间,看书识得十七字。七岁学做诗,十一岁能写全题。稍微长大,涿郡王袺一见到他,便期望他成为国内杰出人物。大定十六年(1176),王庭筠考中进士,调到恩州任军事判官,到职主事就有声望。郡民中有个叫邹四的,阴谋行不轨的事,被发觉了,因这件事逮捕了一千多人,而独有邹四逃窜藏起来了没有抓到。朝廷派遣大理司直王仲轲审理这个案件,庭筠用计策捕获了邹四,区别开受连累的,结果被治罪的预谋者仅有十二人而已。庭筠又被调到馆陶任主簿。
明昌元年(1190)三月,章宗下旨告诉学士院说:“王庭筠所试写的文章,句子太长,朕不喜欢这样的句子,也恐怕四方仿效他。”又对平章张汝霖说“:王庭筠文艺颇佳,但是不善于写句子,这个人才气高,也不难改进。”四月,召见王庭筠面试,看是否能够任馆职,结果庭筠被选中了。御史台说庭筠在馆陶曾经犯有贪赃罪,不应当将他安置在馆阁工作,于是又作罢了。庭筠选择彰德这个地方居住下来,在隆虑买了田,在黄华山寺读书,因此拿这些来宣扬自己。这年十二月,因为皇上对学士们讲话,感叹他们之中缺乏人才,参政守贞说:“王庭筠是个人才。”三年(1192),皇上召回庭筠,让他做了应奉翰林文字,命令他和秘书郎张汝方对书法、名画品评优劣并且分别定出等级,于是择出符合标准的有五百五十卷。
五年(1194)八月,圣上特意对执政官们说“:应奉王庭筠,朕打算把诏诰委托给他起草,他这个人才难道是容易得到的?最近党怀英写作长白山册文,特别不细致。听说文士中有不少嫉妒庭筠的人,不论他的文章却只看他的行止来诽谤他。读书人大抵好争论或互相结成朋党。往昔东汉的士人和宦官分裂,本来是不足怪的。如唐代牛僧孺、李德裕,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都是读书人,然而他们互相排挤诽谤是为什么呢?”于是调王庭筠做了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1196)正月,因为赵秉文上书的事情牵连,被削官一品,责打六十棍,然后被解除职务,这件事记载在秉文传中。二年(1197),降职授予郑州防御判官。四年(1199),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1201),又出任翰林修撰,当皇帝出巡秋山的护驾侍从,奉皇帝之命做诗三十多首,皇上很是赞赏他。第二年(1202)逝世,年仅四十七岁。皇上向来知道他贫穷,诏令有司赠钱八十万用来给他办丧事,收集整理他生平的诗文藏在秘阁。又把御制诗赐给他家,诗的引文说:“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
王庭筠仪表秀美伟岸,善于说笑,表面看他好像傲慢尊贵,人们起初不敢与他接触。认识以后,感到他一脸和气,对你殷勤慰藉好像怕自己做的不够,只要你有一点可取之处,他就极口称赞,以后虽然有一百个对不起他,他也不忌恨你。与他交往的人像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他引荐的人像赵秉文、冯璧、李纯甫,都是一时的名士,世人因此知道他们并赞许他们。
王庭筠做文章能道出所要讲的话,晚年诗律深严,写七言长篇尤其在险韵上功力不凡。著有鑄辨十卷,文集四十卷。庭筠的书法效法米元章,和赵氵风、赵秉文都是书法名家,在绘画上庭筠尤其擅长山水墨竹等等。
王庭筠的儿子叫曼庆,也能做诗并会书法,官做到行省右司郎中,自号“淡游”
王若虚,字从之,是藁城人。幼年聪明有悟性,就像往日是在文字之间成长的。承安二年(1197)选拔为经义进士。调往。。州任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的县令,都有好的政绩,任满,老幼挽留送别,数日才得以成行。若虚被推荐任用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升为应奉翰林文字。被派出使夏国,回国后被授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1224),完成了宣宗实录的编写,升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奉诏做了左司谏,后来又转任延州刺史,入朝做直学士。
天兴元年(1232),哀宗弃军南逃归德。第二年(1233)春天,崔立发动政变。当时众多小人附和,请求替崔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名义召见并命令王若虚写碑文。当时翟奕之辈凭借势力耍威风,谁若有一点儿违背他们的意思,就诬陷定罪立即屠杀。若虚自己考虑一定会被整死,暗中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见我写碑文,不服从就得死。做碑文则名节扫地,不如为这事死了为好。虽然是这样,我姑且和他讲讲道理。”于是对翟奕之流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写些什么事迹?”翟奕等人大怒,说:“丞相拿汴京城投降蒙古,救活了百万生灵,不是功德吗?”若虚说:“学士代替王讲话,功德碑叫代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已经以汴京城投降,那么当朝官员都出了城门,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颂德的,而后世会认为这是可信的吗?”翟奕等人不能定夺,于是召见太学生刘祁、麻革等人到省里,元好问、张信之拿立碑的事开导他们,说:“众人讨论这事交给了二君,并且已经告诉了郑王(即崔立),二君不要推辞。”刘祁等人坚决推辞而离开。过了几天,翟奕之辈催促逼迫不已,刘祁就写了个草稿拿来交给元好问。元好问觉得不中意,就自己动手写,写成拿去让若虚看,于是共同删改一些字,然而只是直接叙事而已。后来蒙古军入了汴京城,立碑的事也没个结果。
金国灭亡,王若虚脱下官服换上便衣北归镇阳,和浑源的刘郁一起东游泰山,到了黄岘峰,在萃美亭休息,看看周围对同游的人说:“在尘土中埋没了一生,想不到晚年才建造了仙府,真能得以在这山上终老,我的志愿就实现了。”于是让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让他的另一个儿子王恕到前面去看看是平安还是危险,自己垂下双脚坐在大石头上,过了好久,瞑目而逝,享年七十岁。王若虚所著的文章号称慵夫集,有若干卷,滹南遗老亦有若干卷,在世上流传。
麻九畴,字知几,是易州人。九畴三岁识字,七岁能写草书,写的大字有到几尺的,一时间被看作是神童。章宗召见他,问道:“你进宫殿中来也不惧怕胆怯吗?”九畴回答说:“君臣,是父子。儿子难道害怕父亲吗?”章宗皇帝大为惊奇。九畴未成年就入了太学,有文名。
金南渡以后,麻九畴居住在郾、蔡两县之间,进入遂平西山,开始在古学上集中精力自学。九畴博学精通五经,对于易经、春秋尤其见长。兴定末年(1221),在开封府参加考试,九畴词赋获第二名,经义获第一名。再参加南方的省试,也是这样。因此九畴声誉大振,即使是妇人小孩也都知道他的名字。到参加朝廷考试,却因有误而被贬退,士人议论都替他惋惜。事情过后,九畴隐居再不考虑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正大初年(1224),麻九畴的门人王说、王采苓一起考中榜上有名,皇上因为他们年幼,奇怪地问他们,才知道曾经是九畴的学生。平章政事侯挚、翰林学士赵秉文连连写奏章举荐九畴,皇上特别赐予他卢亚榜进士第。九畴因为有病,没有拜官便告辞归去了。皇帝再授予他太常寺太祝,代理博士,很快升迁应奉翰林文字。
麻九畴性情粗鲁飘逸,高低自便,和人交往,一句话不投机就自顾走开不回头。他自己考虑终究不能和世人融和,很快又称病请求离职了。九畴住在郾城,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入侵河南,他携带全家逃往确山,被兵士截获,驱赶到广平,病死了,时年五十岁。
九畴起初因为要掌握经义而学习易经,后来喜爱邵尧夫的皇极书,所以学算数,又喜欢卜筮、射覆的术法。晚年变为喜欢医道,和名医张子和交往,把他的学问学到手,并且为张子和所写的书润色。九畴写文章精密奇健,诗尤其工整细致。后来为了回避诽谤和嫉妒,坚决戒掉不再写诗。明昌以来,被称作神童的共有五个人:太原的常添寿四岁能写诗,刘滋、刘微、张汉臣后来都没有著称于世,唯独知几能以自己的才学树立起来,年高而久负声望的人像赵秉文,以获得君主的赏识为目的而在世上却不闻名。
元好问,字裕之。七岁能做诗。十四岁的时候,跟随陵川的郝晋卿学习,不去写应考的诗文,对经传百家深入贯通,仅用六年就完成了学业。好问南下太行山,渡过黄河,写了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看见了这些诗,认为近代没有这样的作品。于是,好问名震京师。
兴定五年(1221),元好问参加科举考试中第,做过内乡县令。正大年间,是南阳令。天兴初年(1232),被选拔到尚书省任职,没过多久,任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国灭亡,不再做官。
元好问写文章有法度,各种文体完备。他的诗词奇崛而绝无雕琢,巧饰而去掉绮丽。他的五言诗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他写的歌谣慷慨豪迈,挟带一种幽、并之气。他写的长短句,宣扬新声,写出恩怨的有几百篇。战乱以后,故交老友都没有了,好问蔚为一代宗匠,为众人所推崇,四方的人们凡是要写碑版铭志,都跑到他家门下。他所著的文章和诗歌有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礻几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元好问在晚年尤其以著书立说为己任,他认为金源氏之所以取得天下,典章法度几乎达到汉、唐的水准,国亡了要写出历史,已经是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当时金国实录在顺天的张万户家中,好问于是对张万户说,愿意把金国实录撰写成书,后来被乐夔阻止才罢了。元好问说“:不能让一个朝代的轨迹泯灭而得不到流传。”于是在自己家中建造个亭子,在亭子中著述,并因此把写的稿子称为“野史”凡是金朝君臣的遗言和往来活动,采访所闻,得到一些资料立即用寸纸细字做出记录,以至于收集到一百多万字。流传至今的有中州集和壬辰杂编若干卷。元好问六十八岁时逝世。后来人编撰金史,大多依据他的著作。
医,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且为润色其所著书。为文精密奇健,诗尤工致。后以避谤忌,持戒不作。明昌以来,称神童者五人,太原常添寿四岁能作诗,刘滋、刘微、张汉臣后皆无称,独知几能自树立,耆旧如赵秉文,以征君目之而不名。
李汾,字长源,太原平晋人。为人尚气,跌宕不羁。性褊躁,触之辄怒,以是多为人所恶。喜读史。工诗,雄健有法。避乱入关,京兆尹子容爱其材,招致门下。留二年去,之泾州,竭左丞张行信,一见即以上客礼之。元光间,游大梁,举进士不中,用荐为史馆书写。书写,特抄书小史耳,凡编修官得日录,纂述即定,以稿授书写,书写录洁本呈翰长。汾既为之,殊不自聊。时赵秉文为学士,雷渊、李献能皆在院,刊修之际,汾在旁正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旁若无人。既毕,顾四坐漫为一语云“看”秉笔诸人积不平,而雷、李尤切齿,乃以嫚骂官长讼于有司,然时论亦有不直雷、李者。寻罢入关。明年来京师,上书言时事,不合,去客唐、邓间。恒山公武仙署行尚书省讲议官。既而仙与参知政事完颜思烈相异同,颇谋自安,惧汾言论,欲除之。汾觉,遁泌阳,仙令总帅王德追获之,锁养马平,绝食而死,年未四十。
汾平生诗甚多,不自收集,世所传者十二三而已。
元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自幼嗜读书,口不言世俗鄙事,乐易无畦畛,布衣蔬食处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余酒赋诗以自适。年四十八卒。有东岩集三卷。子好问,最知名。
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中兴定五年第,历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擢尚书省掾,顷之,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沈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其所著文章诗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禨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赞曰:韩昉、吴激,楚材而晋用之,亦足为一代之文矣。蔡珪、马定国之该博,胡砺、杨伯仁之敏赡,郑子聃、麻九畴之英俊,王郁、宋九嘉之迈往。三李卓荦,纯甫知道,汾任气,献能尤以纯孝见称。王庭筠、党怀英、元好问自足知名异代。王竞、刘从益、王若虚之吏治,文不掩其所长。蔡松年在文艺中,爵位之最重者,道金人言利,兴党狱,杀田珏,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欤?事继母有至行,其死家无余赀,有足取云。
<b>部分译文</b>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庭筠出生在未时,即十三时至十五时之间,看书识得十七字。七岁学做诗,十一岁能写全题。稍微长大,涿郡王袺一见到他,便期望他成为国内杰出人物。大定十六年(1176),王庭筠考中进士,调到恩州任军事判官,到职主事就有声望。郡民中有个叫邹四的,阴谋行不轨的事,被发觉了,因这件事逮捕了一千多人,而独有邹四逃窜藏起来了没有抓到。朝廷派遣大理司直王仲轲审理这个案件,庭筠用计策捕获了邹四,区别开受连累的,结果被治罪的预谋者仅有十二人而已。庭筠又被调到馆陶任主簿。
明昌元年(1190)三月,章宗下旨告诉学士院说:“王庭筠所试写的文章,句子太长,朕不喜欢这样的句子,也恐怕四方仿效他。”又对平章张汝霖说“:王庭筠文艺颇佳,但是不善于写句子,这个人才气高,也不难改进。”四月,召见王庭筠面试,看是否能够任馆职,结果庭筠被选中了。御史台说庭筠在馆陶曾经犯有贪赃罪,不应当将他安置在馆阁工作,于是又作罢了。庭筠选择彰德这个地方居住下来,在隆虑买了田,在黄华山寺读书,因此拿这些来宣扬自己。这年十二月,因为皇上对学士们讲话,感叹他们之中缺乏人才,参政守贞说:“王庭筠是个人才。”三年(1192),皇上召回庭筠,让他做了应奉翰林文字,命令他和秘书郎张汝方对书法、名画品评优劣并且分别定出等级,于是择出符合标准的有五百五十卷。
五年(1194)八月,圣上特意对执政官们说“:应奉王庭筠,朕打算把诏诰委托给他起草,他这个人才难道是容易得到的?最近党怀英写作长白山册文,特别不细致。听说文士中有不少嫉妒庭筠的人,不论他的文章却只看他的行止来诽谤他。读书人大抵好争论或互相结成朋党。往昔东汉的士人和宦官分裂,本来是不足怪的。如唐代牛僧孺、李德裕,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都是读书人,然而他们互相排挤诽谤是为什么呢?”于是调王庭筠做了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1196)正月,因为赵秉文上书的事情牵连,被削官一品,责打六十棍,然后被解除职务,这件事记载在秉文传中。二年(1197),降职授予郑州防御判官。四年(1199),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1201),又出任翰林修撰,当皇帝出巡秋山的护驾侍从,奉皇帝之命做诗三十多首,皇上很是赞赏他。第二年(1202)逝世,年仅四十七岁。皇上向来知道他贫穷,诏令有司赠钱八十万用来给他办丧事,收集整理他生平的诗文藏在秘阁。又把御制诗赐给他家,诗的引文说:“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
王庭筠仪表秀美伟岸,善于说笑,表面看他好像傲慢尊贵,人们起初不敢与他接触。认识以后,感到他一脸和气,对你殷勤慰藉好像怕自己做的不够,只要你有一点可取之处,他就极口称赞,以后虽然有一百个对不起他,他也不忌恨你。与他交往的人像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他引荐的人像赵秉文、冯璧、李纯甫,都是一时的名士,世人因此知道他们并赞许他们。
王庭筠做文章能道出所要讲的话,晚年诗律深严,写七言长篇尤其在险韵上功力不凡。著有鑄辨十卷,文集四十卷。庭筠的书法效法米元章,和赵氵风、赵秉文都是书法名家,在绘画上庭筠尤其擅长山水墨竹等等。
王庭筠的儿子叫曼庆,也能做诗并会书法,官做到行省右司郎中,自号“淡游”
王若虚,字从之,是藁城人。幼年聪明有悟性,就像往日是在文字之间成长的。承安二年(1197)选拔为经义进士。调往。。州任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的县令,都有好的政绩,任满,老幼挽留送别,数日才得以成行。若虚被推荐任用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升为应奉翰林文字。被派出使夏国,回国后被授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1224),完成了宣宗实录的编写,升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奉诏做了左司谏,后来又转任延州刺史,入朝做直学士。
天兴元年(1232),哀宗弃军南逃归德。第二年(1233)春天,崔立发动政变。当时众多小人附和,请求替崔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名义召见并命令王若虚写碑文。当时翟奕之辈凭借势力耍威风,谁若有一点儿违背他们的意思,就诬陷定罪立即屠杀。若虚自己考虑一定会被整死,暗中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见我写碑文,不服从就得死。做碑文则名节扫地,不如为这事死了为好。虽然是这样,我姑且和他讲讲道理。”于是对翟奕之流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写些什么事迹?”翟奕等人大怒,说:“丞相拿汴京城投降蒙古,救活了百万生灵,不是功德吗?”若虚说:“学士代替王讲话,功德碑叫代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已经以汴京城投降,那么当朝官员都出了城门,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颂德的,而后世会认为这是可信的吗?”翟奕等人不能定夺,于是召见太学生刘祁、麻革等人到省里,元好问、张信之拿立碑的事开导他们,说:“众人讨论这事交给了二君,并且已经告诉了郑王(即崔立),二君不要推辞。”刘祁等人坚决推辞而离开。过了几天,翟奕之辈催促逼迫不已,刘祁就写了个草稿拿来交给元好问。元好问觉得不中意,就自己动手写,写成拿去让若虚看,于是共同删改一些字,然而只是直接叙事而已。后来蒙古军入了汴京城,立碑的事也没个结果。
金国灭亡,王若虚脱下官服换上便衣北归镇阳,和浑源的刘郁一起东游泰山,到了黄岘峰,在萃美亭休息,看看周围对同游的人说:“在尘土中埋没了一生,想不到晚年才建造了仙府,真能得以在这山上终老,我的志愿就实现了。”于是让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让他的另一个儿子王恕到前面去看看是平安还是危险,自己垂下双脚坐在大石头上,过了好久,瞑目而逝,享年七十岁。王若虚所著的文章号称慵夫集,有若干卷,滹南遗老亦有若干卷,在世上流传。
麻九畴,字知几,是易州人。九畴三岁识字,七岁能写草书,写的大字有到几尺的,一时间被看作是神童。章宗召见他,问道:“你进宫殿中来也不惧怕胆怯吗?”九畴回答说:“君臣,是父子。儿子难道害怕父亲吗?”章宗皇帝大为惊奇。九畴未成年就入了太学,有文名。
金南渡以后,麻九畴居住在郾、蔡两县之间,进入遂平西山,开始在古学上集中精力自学。九畴博学精通五经,对于易经、春秋尤其见长。兴定末年(1221),在开封府参加考试,九畴词赋获第二名,经义获第一名。再参加南方的省试,也是这样。因此九畴声誉大振,即使是妇人小孩也都知道他的名字。到参加朝廷考试,却因有误而被贬退,士人议论都替他惋惜。事情过后,九畴隐居再不考虑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正大初年(1224),麻九畴的门人王说、王采苓一起考中榜上有名,皇上因为他们年幼,奇怪地问他们,才知道曾经是九畴的学生。平章政事侯挚、翰林学士赵秉文连连写奏章举荐九畴,皇上特别赐予他卢亚榜进士第。九畴因为有病,没有拜官便告辞归去了。皇帝再授予他太常寺太祝,代理博士,很快升迁应奉翰林文字。
麻九畴性情粗鲁飘逸,高低自便,和人交往,一句话不投机就自顾走开不回头。他自己考虑终究不能和世人融和,很快又称病请求离职了。九畴住在郾城,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入侵河南,他携带全家逃往确山,被兵士截获,驱赶到广平,病死了,时年五十岁。
九畴起初因为要掌握经义而学习易经,后来喜爱邵尧夫的皇极书,所以学算数,又喜欢卜筮、射覆的术法。晚年变为喜欢医道,和名医张子和交往,把他的学问学到手,并且为张子和所写的书润色。九畴写文章精密奇健,诗尤其工整细致。后来为了回避诽谤和嫉妒,坚决戒掉不再写诗。明昌以来,被称作神童的共有五个人:太原的常添寿四岁能写诗,刘滋、刘微、张汉臣后来都没有著称于世,唯独知几能以自己的才学树立起来,年高而久负声望的人像赵秉文,以获得君主的赏识为目的而在世上却不闻名。
元好问,字裕之。七岁能做诗。十四岁的时候,跟随陵川的郝晋卿学习,不去写应考的诗文,对经传百家深入贯通,仅用六年就完成了学业。好问南下太行山,渡过黄河,写了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看见了这些诗,认为近代没有这样的作品。于是,好问名震京师。
兴定五年(1221),元好问参加科举考试中第,做过内乡县令。正大年间,是南阳令。天兴初年(1232),被选拔到尚书省任职,没过多久,任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国灭亡,不再做官。
元好问写文章有法度,各种文体完备。他的诗词奇崛而绝无雕琢,巧饰而去掉绮丽。他的五言诗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他写的歌谣慷慨豪迈,挟带一种幽、并之气。他写的长短句,宣扬新声,写出恩怨的有几百篇。战乱以后,故交老友都没有了,好问蔚为一代宗匠,为众人所推崇,四方的人们凡是要写碑版铭志,都跑到他家门下。他所著的文章和诗歌有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礻几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元好问在晚年尤其以著书立说为己任,他认为金源氏之所以取得天下,典章法度几乎达到汉、唐的水准,国亡了要写出历史,已经是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当时金国实录在顺天的张万户家中,好问于是对张万户说,愿意把金国实录撰写成书,后来被乐夔阻止才罢了。元好问说“:不能让一个朝代的轨迹泯灭而得不到流传。”于是在自己家中建造个亭子,在亭子中著述,并因此把写的稿子称为“野史”凡是金朝君臣的遗言和往来活动,采访所闻,得到一些资料立即用寸纸细字做出记录,以至于收集到一百多万字。流传至今的有中州集和壬辰杂编若干卷。元好问六十八岁时逝世。后来人编撰金史,大多依据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