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伤寒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寒冷渐渐消退,致病也较轻。这些都是冬季调摄不当,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症。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温暖,触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温。冬温毒邪与伤寒根本不同。冬温的发病有先有后,或交相重叠,病情有轻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症候表现如后章所述。
在立春节以后。如果没有突然出现严寒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却发生了高热的疾病,这是春天的阳气升发,引动了冬季伏藏的寒邪,变成了温病。
从春分节以后到秋分以前,气候突然变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时行寒疫。三月四月间,有时天气骤然寒冷,此时人体阳气还较弱,若被寒邪所伤,患热病尚较轻。五月六月人体阳气已经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产生的热病就重。七月八月人体的阳气已经减弱,此时感受寒邪,产生的热病也轻。这种疾病与温病、暑病相似,但治疗却有区别。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为一节气,每一季度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一般说来,气候应与节气相应。但是气候的变化异常复杂,有时节气已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没有到;有时节气未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提前到来;有时气候虽应时而至,但表现太过,这些都能成为致病的邪气。然而,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鼓动推进,各自禀受一气。所以气候会由春天的温暖,变为夏天的炎热;由秋天的凉爽,变为冬季的严寒。冬至以后,阴气最盛,阴极则阳生,所以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夏至以后,阳气最盛,阳极则阴生,所以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这样,到了冬至夏至,是阴阳二气相合之时;春分秋分,是阴阳二气相离之期。当阴阳转换之时,人如果不能适应就会生病。所以,懂养生的人在春夏季养阳、秋冬季养阴,以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不懂养生的人,就不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触冒四时邪气,就会患急性热病。若要知道这些毒烈的邪气侵害哪一经,产生什么病,就必须详细诊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春季感受风邪,夏天就发生泄泻;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会发疟疾;秋天感受湿邪,冬天就会发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会产生温病。这是正常的规律,医者务须深究明白。
伤寒这种病,是逐渐由浅向深发展的,所以应当根据病情的发展来施治处方,现今社会上的人患伤寒病,初起时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对证,或者拖延日久,直到病情危重了才去就医,医生又不按规律和次序施治,当然就没有效果。如果医生能够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处方施治,就没有不收到效果的。现在我搜集整理张仲景原着,记录其症候和诊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有良效的方剂,以备社会急需。
此外,地域有温凉高低不同,物体属性有刚有柔的差异,人们的饮食起居也不相同,病症与治法也应有别。所以黄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问题,岐伯则列举了砭石、毒药、微针、灸火芮等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其作用,以教诲后代有知识的人,启发不知道变通的人,诊病的医生,必须一一明察。
大凡感受寒邪,则会形成发热的疾病。发热虽然很甚,也不会导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里的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的,是太阳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发病。因为太阳经脉上连风府,行于头项、腰脊部位,所以有头项疼痛、腰脊拘紧不柔和等症状。消泺:消,散也。泺,热灼津液之谓,又有邪气留滞难除之意。针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有疏经活络,清三焦热之功。
尺部寸部脉象都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发病。因为阳明经脉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等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因为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尚未传入腑,可以用发汗法治愈。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细的,是太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因为太阴经脉络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的,是少阴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连系舌根,所以少阴病见舌燥、口渴。尺部寸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因为厥阴的经脉环绕阴器,入属于肝,所以有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患病,邪气已经传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至于说到两感病,是指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例如,第一天太阳受邪,就与少阴同时发病,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腹部胀满而渴等病;第二天阳明受邪,就与太阴同时发病,出现腹部胀满、身体发热、不想进食,谵语等症;第三天少阳受邪,就与厥阴同时发病,出现耳聋、阴囊缩入、四肢冰冷、汤水喝不进、不省人事等症,大约六天就会死亡。如果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邪患病,导致营卫之气不流行,脏腑不通,则必死无疑。
如果病人不是两感病,又没有发生传经,并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气的,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衰退,头痛就会好转;第八天,阳明病衰退,发热就会稍退;第九天,少阳病衰退,耳聋渐渐恢复,就能听得见声音;第十天,太阴病衰退,腹部胀满减轻,恢复到正常,并想吃东西;十一天少阴病衰退,口渴就会停止,舌干消失,并且打喷嚏;十二天厥阴病衰退,缩入的阴囊就会松弛复原,少腹拘急缓解,邪气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经过了十三天病情仍继续发展,寸关尺三部脉均沉伏不显的,则预后险恶。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气,变成其它疾病的,应当依据后述坏病症进行施治。如果尺寸脉都紧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会转变成温疟。如果寸脉浮滑、尺脉濡弱,感受风邪的,就会转变成风温。如果寸脉洪数、尺脉实大,再感受温热,就会转变成温毒。温毒是最严重的一种病。如果寸脉濡弱、尺脉弦紧的,又感受温邪,就会转变成温疫。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变成温病的疾病。总之,必须详加诊察所变之证,因证立法处方,随证施治。
大凡人们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时就医,却隐瞒忍耐,希望能够侥幸痊愈,结果成了顽固难治的疾病。小孩及妇女,尤其如此。因此,一旦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身体不适,就应该及早告诉医生,及时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势尚轻浅时,及时进行治疗,多能治愈。如果患病的人隐瞒忍耐,多天后才找医生,邪气已经深入脏腑,就难于治疗了。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应当注意的要点。凡是制作汤药,要不拘时间,不避早晚,发觉病后,不论早晨晚上,马上就煎汤服药治疗,那么疾病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迟误,疾病就会传变,虽然想根治,也无能为力了。此外,服药不遵法度,随意违反医嘱,还不如不治疗。
大凡伤寒病,多为感受风寒所致。风寒开始侵袭肌表,渐至由表入里,病邪入里就不容易解除了。因此,凡风寒在表,应及时治疗,施用发汗解表,并注意服药后适当复盖衣被,使周身温暖而得汗,病邪就会消散。如果不遵循表里先后的证治规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会引起变证。因此,如果表证尚未解除,还应当先解表,表解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表证已解而里证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实未成,未见大满大实之证,则不可攻下,若过早攻下,则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证已解,而里实已甚,肠中燥屎已成,而见大满大实之证,就应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则病可愈。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致正气损伤,邪热内入,而产生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变证的,不可胜数,病变轻的就会加重,重的就会死亡。
阳热炽盛阴液亏虚的症候,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导致死亡,用泻下法治疗就会痊愈。寒邪外盛、卫阳被遏的症候,用发汗法治疗就会痊愈,用泻下法治疗就会导致死亡。如果明白这些道理,那么怎么会误用神丹来发汗?又怎么会妄用甘遂来泻下?虚证与实证的治疗,相距千里,疾病吉凶安危的变化,与治疗息息相关。治疗得当,就可去邪愈疾;治疗不当,反会促使患者死亡。治疗得当与否与疾病吉凶的变化,真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由此可见,治病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更何况阳热盛的人服下桂枝汤,就会毙命;阴寒盛的人服下承气汤,就会死亡。死亡与生存的关键,发生在倾刻间,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眼看着病人死亡。这些阴阳虚实、错综复杂的症候,其表现相差极其微小,如果发汗、吐下正好颠倒,那么灾祸马上就会到来。而一些医术浅薄、知识狭窄的医生,看病懵懵懂懂,不知病的根源,一治疗就发生错误,从而导致病人的死亡,还妄称病人该死。至使冤魂堵塞了阴间的道路,死尸堆满了旷野。仁慈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怎么能不痛心呢?
凡属两感病表里同病的,治疗应当有先有后。解表与攻里,本来就属两种不同的治法,但固执错误,主观臆断的人,却说什么神丹甘遂混合服用,既解表邪,又除里邪,言语虽巧,道理却根本不通。聪明人的举止行动,常审查周严、谨慎从事;而愚蠢人的行为举止,往往鲁莽急躁。医生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怎么可以置病人安危于不顾,而强行狡辩呢?现今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只知追求显赫的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身体有死亡的危险。只有明白事理的人,才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而不为名利所动摇。
凡是温服发汗的汤药,处方后虽然说明一日服三次,但如果病情严重,服一次药后病不能解除的,应当适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可以在半天内服完三次。如果药不对证,服药后就会有不适的感觉。病情重的,应该昼夜服药,并严密观察24小时,以防病情变化。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还在的,应当再煎制汤药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药后不易汗出,直至服完三剂药后才汗出病解。如果服药后始终不出汗的,属于危险的症候。
凡是患时气病,到了五六天,病人口渴想饮水,却又不能多喝的,就不应给病人喝。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病人里热未甚,饮水后不能消耗掉,就会产生疾病。到了七八天,口渴厉害想要喝水的,应当依病情酌情给与,但不能让病人喝满喝足。譬如,病人说要饮一斗水,只给予五升。如果喝水后病人感觉腹部胀满,小便不通畅,或气喘,或呃逆,就不能再给予了,如果喝水后突然大汗出的,这是病要自愈的征兆。
一般说来,虚寒证口多不渴,如果反而出现口渴能饮水的,这是阳气恢复、阴寒邪去、疾病将愈之兆。如果有不懂医道的人,偶听说患病能喝水,就会痊愈,于是稍见口渴的,就勉强给病人喝水,因而酿成变证,不可胜数。
大凡患病,病人脉象动数,服汤药后变成迟脉;或者原来的脉象浮大,现在变成小脉;或者初起神情躁烦不安,后来转为神情安静,这都是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大凡治疗温热病,可以针刺人体的五十九个穴位。人体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个,其中三十个穴位禁用艾灸,如果误灸就会对人造成损害;七十九个穴位禁用针刺,如果针刺就会造成灾祸,这是因为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都会损伤骨髓。
凡出现四损之脉的,三天就会死亡。所谓“四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五损之脉的,一天就会死亡。所谓“五损”是指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六损之脉的,一个时辰就会死亡。所谓“六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脉搏来一次。
脉象盛大而身体怕冷,是患的伤寒病;脉象虚软而身体发热,是患的中暑病。
脉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不解的,为正不胜邪之兆,属于死亡的症候。
脉尺部寸部都呈虚象,发热不停止的,为正虚邪热亢极,属于危险的症候。
脉搏跳动忽快忽慢的,是心气将竭、营卫之气断绝之象,病情危重。
脉搏跳动坚硬搏指,如扭转的绳索的,是真脏脉现之兆,预后不良。
病人神昏谵言妄语,身体轻微发热,脉象浮大,手足温暖的,尚有生机;如果手足厥冷,脉象沉细的,则预后不良。以上所叙述的,是伤寒热病的症候。
寒冷渐渐消退,致病也较轻。这些都是冬季调摄不当,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症。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温暖,触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温。冬温毒邪与伤寒根本不同。冬温的发病有先有后,或交相重叠,病情有轻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症候表现如后章所述。
在立春节以后。如果没有突然出现严寒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却发生了高热的疾病,这是春天的阳气升发,引动了冬季伏藏的寒邪,变成了温病。
从春分节以后到秋分以前,气候突然变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时行寒疫。三月四月间,有时天气骤然寒冷,此时人体阳气还较弱,若被寒邪所伤,患热病尚较轻。五月六月人体阳气已经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产生的热病就重。七月八月人体的阳气已经减弱,此时感受寒邪,产生的热病也轻。这种疾病与温病、暑病相似,但治疗却有区别。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为一节气,每一季度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一般说来,气候应与节气相应。但是气候的变化异常复杂,有时节气已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没有到;有时节气未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提前到来;有时气候虽应时而至,但表现太过,这些都能成为致病的邪气。然而,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鼓动推进,各自禀受一气。所以气候会由春天的温暖,变为夏天的炎热;由秋天的凉爽,变为冬季的严寒。冬至以后,阴气最盛,阴极则阳生,所以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夏至以后,阳气最盛,阳极则阴生,所以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这样,到了冬至夏至,是阴阳二气相合之时;春分秋分,是阴阳二气相离之期。当阴阳转换之时,人如果不能适应就会生病。所以,懂养生的人在春夏季养阳、秋冬季养阴,以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不懂养生的人,就不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触冒四时邪气,就会患急性热病。若要知道这些毒烈的邪气侵害哪一经,产生什么病,就必须详细诊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春季感受风邪,夏天就发生泄泻;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会发疟疾;秋天感受湿邪,冬天就会发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会产生温病。这是正常的规律,医者务须深究明白。
伤寒这种病,是逐渐由浅向深发展的,所以应当根据病情的发展来施治处方,现今社会上的人患伤寒病,初起时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对证,或者拖延日久,直到病情危重了才去就医,医生又不按规律和次序施治,当然就没有效果。如果医生能够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处方施治,就没有不收到效果的。现在我搜集整理张仲景原着,记录其症候和诊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有良效的方剂,以备社会急需。
此外,地域有温凉高低不同,物体属性有刚有柔的差异,人们的饮食起居也不相同,病症与治法也应有别。所以黄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问题,岐伯则列举了砭石、毒药、微针、灸火芮等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其作用,以教诲后代有知识的人,启发不知道变通的人,诊病的医生,必须一一明察。
大凡感受寒邪,则会形成发热的疾病。发热虽然很甚,也不会导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里的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的,是太阳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发病。因为太阳经脉上连风府,行于头项、腰脊部位,所以有头项疼痛、腰脊拘紧不柔和等症状。消泺:消,散也。泺,热灼津液之谓,又有邪气留滞难除之意。针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有疏经活络,清三焦热之功。
尺部寸部脉象都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发病。因为阳明经脉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等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因为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尚未传入腑,可以用发汗法治愈。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细的,是太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因为太阴经脉络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的,是少阴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连系舌根,所以少阴病见舌燥、口渴。尺部寸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因为厥阴的经脉环绕阴器,入属于肝,所以有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患病,邪气已经传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至于说到两感病,是指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例如,第一天太阳受邪,就与少阴同时发病,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腹部胀满而渴等病;第二天阳明受邪,就与太阴同时发病,出现腹部胀满、身体发热、不想进食,谵语等症;第三天少阳受邪,就与厥阴同时发病,出现耳聋、阴囊缩入、四肢冰冷、汤水喝不进、不省人事等症,大约六天就会死亡。如果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邪患病,导致营卫之气不流行,脏腑不通,则必死无疑。
如果病人不是两感病,又没有发生传经,并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气的,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衰退,头痛就会好转;第八天,阳明病衰退,发热就会稍退;第九天,少阳病衰退,耳聋渐渐恢复,就能听得见声音;第十天,太阴病衰退,腹部胀满减轻,恢复到正常,并想吃东西;十一天少阴病衰退,口渴就会停止,舌干消失,并且打喷嚏;十二天厥阴病衰退,缩入的阴囊就会松弛复原,少腹拘急缓解,邪气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经过了十三天病情仍继续发展,寸关尺三部脉均沉伏不显的,则预后险恶。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气,变成其它疾病的,应当依据后述坏病症进行施治。如果尺寸脉都紧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会转变成温疟。如果寸脉浮滑、尺脉濡弱,感受风邪的,就会转变成风温。如果寸脉洪数、尺脉实大,再感受温热,就会转变成温毒。温毒是最严重的一种病。如果寸脉濡弱、尺脉弦紧的,又感受温邪,就会转变成温疫。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变成温病的疾病。总之,必须详加诊察所变之证,因证立法处方,随证施治。
大凡人们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时就医,却隐瞒忍耐,希望能够侥幸痊愈,结果成了顽固难治的疾病。小孩及妇女,尤其如此。因此,一旦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身体不适,就应该及早告诉医生,及时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势尚轻浅时,及时进行治疗,多能治愈。如果患病的人隐瞒忍耐,多天后才找医生,邪气已经深入脏腑,就难于治疗了。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应当注意的要点。凡是制作汤药,要不拘时间,不避早晚,发觉病后,不论早晨晚上,马上就煎汤服药治疗,那么疾病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迟误,疾病就会传变,虽然想根治,也无能为力了。此外,服药不遵法度,随意违反医嘱,还不如不治疗。
大凡伤寒病,多为感受风寒所致。风寒开始侵袭肌表,渐至由表入里,病邪入里就不容易解除了。因此,凡风寒在表,应及时治疗,施用发汗解表,并注意服药后适当复盖衣被,使周身温暖而得汗,病邪就会消散。如果不遵循表里先后的证治规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会引起变证。因此,如果表证尚未解除,还应当先解表,表解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表证已解而里证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实未成,未见大满大实之证,则不可攻下,若过早攻下,则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证已解,而里实已甚,肠中燥屎已成,而见大满大实之证,就应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则病可愈。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致正气损伤,邪热内入,而产生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变证的,不可胜数,病变轻的就会加重,重的就会死亡。
阳热炽盛阴液亏虚的症候,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导致死亡,用泻下法治疗就会痊愈。寒邪外盛、卫阳被遏的症候,用发汗法治疗就会痊愈,用泻下法治疗就会导致死亡。如果明白这些道理,那么怎么会误用神丹来发汗?又怎么会妄用甘遂来泻下?虚证与实证的治疗,相距千里,疾病吉凶安危的变化,与治疗息息相关。治疗得当,就可去邪愈疾;治疗不当,反会促使患者死亡。治疗得当与否与疾病吉凶的变化,真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由此可见,治病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更何况阳热盛的人服下桂枝汤,就会毙命;阴寒盛的人服下承气汤,就会死亡。死亡与生存的关键,发生在倾刻间,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眼看着病人死亡。这些阴阳虚实、错综复杂的症候,其表现相差极其微小,如果发汗、吐下正好颠倒,那么灾祸马上就会到来。而一些医术浅薄、知识狭窄的医生,看病懵懵懂懂,不知病的根源,一治疗就发生错误,从而导致病人的死亡,还妄称病人该死。至使冤魂堵塞了阴间的道路,死尸堆满了旷野。仁慈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怎么能不痛心呢?
凡属两感病表里同病的,治疗应当有先有后。解表与攻里,本来就属两种不同的治法,但固执错误,主观臆断的人,却说什么神丹甘遂混合服用,既解表邪,又除里邪,言语虽巧,道理却根本不通。聪明人的举止行动,常审查周严、谨慎从事;而愚蠢人的行为举止,往往鲁莽急躁。医生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怎么可以置病人安危于不顾,而强行狡辩呢?现今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只知追求显赫的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身体有死亡的危险。只有明白事理的人,才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而不为名利所动摇。
凡是温服发汗的汤药,处方后虽然说明一日服三次,但如果病情严重,服一次药后病不能解除的,应当适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可以在半天内服完三次。如果药不对证,服药后就会有不适的感觉。病情重的,应该昼夜服药,并严密观察24小时,以防病情变化。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还在的,应当再煎制汤药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药后不易汗出,直至服完三剂药后才汗出病解。如果服药后始终不出汗的,属于危险的症候。
凡是患时气病,到了五六天,病人口渴想饮水,却又不能多喝的,就不应给病人喝。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病人里热未甚,饮水后不能消耗掉,就会产生疾病。到了七八天,口渴厉害想要喝水的,应当依病情酌情给与,但不能让病人喝满喝足。譬如,病人说要饮一斗水,只给予五升。如果喝水后病人感觉腹部胀满,小便不通畅,或气喘,或呃逆,就不能再给予了,如果喝水后突然大汗出的,这是病要自愈的征兆。
一般说来,虚寒证口多不渴,如果反而出现口渴能饮水的,这是阳气恢复、阴寒邪去、疾病将愈之兆。如果有不懂医道的人,偶听说患病能喝水,就会痊愈,于是稍见口渴的,就勉强给病人喝水,因而酿成变证,不可胜数。
大凡患病,病人脉象动数,服汤药后变成迟脉;或者原来的脉象浮大,现在变成小脉;或者初起神情躁烦不安,后来转为神情安静,这都是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大凡治疗温热病,可以针刺人体的五十九个穴位。人体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个,其中三十个穴位禁用艾灸,如果误灸就会对人造成损害;七十九个穴位禁用针刺,如果针刺就会造成灾祸,这是因为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都会损伤骨髓。
凡出现四损之脉的,三天就会死亡。所谓“四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五损之脉的,一天就会死亡。所谓“五损”是指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六损之脉的,一个时辰就会死亡。所谓“六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脉搏来一次。
脉象盛大而身体怕冷,是患的伤寒病;脉象虚软而身体发热,是患的中暑病。
脉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不解的,为正不胜邪之兆,属于死亡的症候。
脉尺部寸部都呈虚象,发热不停止的,为正虚邪热亢极,属于危险的症候。
脉搏跳动忽快忽慢的,是心气将竭、营卫之气断绝之象,病情危重。
脉搏跳动坚硬搏指,如扭转的绳索的,是真脏脉现之兆,预后不良。
病人神昏谵言妄语,身体轻微发热,脉象浮大,手足温暖的,尚有生机;如果手足厥冷,脉象沉细的,则预后不良。以上所叙述的,是伤寒热病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