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极道之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古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古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道本中庸,人人可学,各各可成。只因物蔽气拘,不力剪除,怎能洞见本来面目?如浣衣然,既为尘垢久污,非一蹴能去,必须慢慢洗涤,轻轻拔除,始能整整敝为新。若用力太猛,不惟无以去尘,且有破衣之患。修士欲洞彻本原,又可不循序渐进?始而勉强操持,无容卤莽之力;久则从容中道,自见本来之天。功至炼虚合道,为无为也;须应自然,事无事也。平淡无奇,何味之有?既无其味,何厌之有?它如大往小来,衰多益少,以至报复者,不以怨而以德,此皆极奇尽变,备致因应之常。然而称物平施,无厚薄也;以德报怨,无异情也。
德为人所共有之良,以德报之,自然清之神施之。因物付物,以人治人,即以大小多少投报,亦皆动与天随,头头是道,处处无差,而于己无乖,予人无忤也。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
当闲居独处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其所,其持己守身,最为易易。且不闻不睹,无知无觉,杳无朕兆可寻,于此发谋出虑,思闲邪以存诚,其势至顺,其机甚便。以凡气柔脆,凡心细微,未至缠绵不已,辗转无休,于此而欲破其邪念,散其欲心,以复天道之自然,至诚之无妄,情缘遽断,立见本来天性!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犹天地一元初复,万象回春。虽物交物感,**有动,犹是天性中事,也于虚静
,本乎自然。只须些些把持,无容大费智谋,即可遏欲存诚,闲邪归正。以萌蘖脆嫩,根芽孱弱,人欲不难立断,天理即可复还。古人谓之玄关一窍,又曰生门死户。以人心退藏,天心照耀,皆由未有、未乱之时,而为之、治之也。但一阳初动,其机甚微,其势甚迅。至于二阳三阳,则神凝气聚,真元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
学道之要,始而忘人,继而忘我,终而忘法,以至于忘忘之极,乃为究竟。人能以把此一刻为主,以真觉为用,道不远矣。
养气而不言养心,诚谓气足而心自定耳。彼徒强制夫心,而不知集义生气,去道远矣。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此心依旧乐。
无大无细,非大非细,即大即细。浩然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无名之璞,至隐至微,藏于寰宇之际。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要皆自无而有,由微而著。盖以微者其原,而大者其委。与其言大以明道,不如言细以显道。
道曰大道,其实无极而太极也。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即人心中蔼然一片仁慈。虽至顽至劣之夫,亦不泯仁慈之性。
真阳发生,气机充壮,方可进火行工。
修行之道,进行则常,退后则灾。如天之运行不息,水之流行不停,始克蒸蒸日上。若时作时辍,一暴十寒,则是进寸而退尺,功少而过多,终身必无成功矣。若此者,由不知归根复命之道乃日用常行之道,不可以智计取,不可以作为得;惟逆修行之道,顺运自然,学如不学,功而无功,相因而造,顺势而前,无少阻滞,无一把持,行所无事而已。
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此未发时不闻不睹,戒慎恐惧,自然性定神清,方见本来面目。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古圣贤大能,皆以此为第一步工夫。但始须守乎勉然之中,终则纯乎自然之中。
"中"字为之宗,为之君。即以凝神调息为主,然后回观本窍,心无其心,气无其气,乃得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始凝,气和则息始调。其要只在心平二字。心不起波谓之平,能执其中谓之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即是玄关一窍。到得神气相依,玄关之体已立,此为大道根源,修行本始。
以整以暇,勿助勿忘。有要归无,无又生有。至有无不立,方合天然道体。
慧照之知,是为上等;若矫情之知,实为大患。惟以强知之患为患,是以无患。古人之得免于患者,常以此患为患,所以无患。
无狭所居,其所居者必大。无厌所生,其所生者必长。虽然,用工之际,元神识神,不可不知。夫人受气之初,自父母交泰之时,结成一点黍珠,此时,只有一团太和之气,并无一点知识。然而至神至妙,极奇尽变,作出天下无穷事业出来,都由此一点含灵之气之神,从无知无识而有知有识,从无作无为而有作有为,莫非由此而始。此时天人一理,物我同源,体用兼赅,显微无间,故曰"元神",既是魂魄也。
远处朦胧如幻亦真的殿宇寂静无声,地母好像已经睡着了一般。
琦儿亦是盘膝静坐在阿浪的身旁,微闭双目,面含微笑,聆听着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古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古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道本中庸,人人可学,各各可成。只因物蔽气拘,不力剪除,怎能洞见本来面目?如浣衣然,既为尘垢久污,非一蹴能去,必须慢慢洗涤,轻轻拔除,始能整整敝为新。若用力太猛,不惟无以去尘,且有破衣之患。修士欲洞彻本原,又可不循序渐进?始而勉强操持,无容卤莽之力;久则从容中道,自见本来之天。功至炼虚合道,为无为也;须应自然,事无事也。平淡无奇,何味之有?既无其味,何厌之有?它如大往小来,衰多益少,以至报复者,不以怨而以德,此皆极奇尽变,备致因应之常。然而称物平施,无厚薄也;以德报怨,无异情也。
德为人所共有之良,以德报之,自然清之神施之。因物付物,以人治人,即以大小多少投报,亦皆动与天随,头头是道,处处无差,而于己无乖,予人无忤也。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
当闲居独处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其所,其持己守身,最为易易。且不闻不睹,无知无觉,杳无朕兆可寻,于此发谋出虑,思闲邪以存诚,其势至顺,其机甚便。以凡气柔脆,凡心细微,未至缠绵不已,辗转无休,于此而欲破其邪念,散其欲心,以复天道之自然,至诚之无妄,情缘遽断,立见本来天性!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犹天地一元初复,万象回春。虽物交物感,**有动,犹是天性中事,也于虚静
,本乎自然。只须些些把持,无容大费智谋,即可遏欲存诚,闲邪归正。以萌蘖脆嫩,根芽孱弱,人欲不难立断,天理即可复还。古人谓之玄关一窍,又曰生门死户。以人心退藏,天心照耀,皆由未有、未乱之时,而为之、治之也。但一阳初动,其机甚微,其势甚迅。至于二阳三阳,则神凝气聚,真元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
学道之要,始而忘人,继而忘我,终而忘法,以至于忘忘之极,乃为究竟。人能以把此一刻为主,以真觉为用,道不远矣。
养气而不言养心,诚谓气足而心自定耳。彼徒强制夫心,而不知集义生气,去道远矣。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此心依旧乐。
无大无细,非大非细,即大即细。浩然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无名之璞,至隐至微,藏于寰宇之际。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要皆自无而有,由微而著。盖以微者其原,而大者其委。与其言大以明道,不如言细以显道。
道曰大道,其实无极而太极也。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即人心中蔼然一片仁慈。虽至顽至劣之夫,亦不泯仁慈之性。
真阳发生,气机充壮,方可进火行工。
修行之道,进行则常,退后则灾。如天之运行不息,水之流行不停,始克蒸蒸日上。若时作时辍,一暴十寒,则是进寸而退尺,功少而过多,终身必无成功矣。若此者,由不知归根复命之道乃日用常行之道,不可以智计取,不可以作为得;惟逆修行之道,顺运自然,学如不学,功而无功,相因而造,顺势而前,无少阻滞,无一把持,行所无事而已。
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此未发时不闻不睹,戒慎恐惧,自然性定神清,方见本来面目。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古圣贤大能,皆以此为第一步工夫。但始须守乎勉然之中,终则纯乎自然之中。
"中"字为之宗,为之君。即以凝神调息为主,然后回观本窍,心无其心,气无其气,乃得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始凝,气和则息始调。其要只在心平二字。心不起波谓之平,能执其中谓之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即是玄关一窍。到得神气相依,玄关之体已立,此为大道根源,修行本始。
以整以暇,勿助勿忘。有要归无,无又生有。至有无不立,方合天然道体。
慧照之知,是为上等;若矫情之知,实为大患。惟以强知之患为患,是以无患。古人之得免于患者,常以此患为患,所以无患。
无狭所居,其所居者必大。无厌所生,其所生者必长。虽然,用工之际,元神识神,不可不知。夫人受气之初,自父母交泰之时,结成一点黍珠,此时,只有一团太和之气,并无一点知识。然而至神至妙,极奇尽变,作出天下无穷事业出来,都由此一点含灵之气之神,从无知无识而有知有识,从无作无为而有作有为,莫非由此而始。此时天人一理,物我同源,体用兼赅,显微无间,故曰"元神",既是魂魄也。
远处朦胧如幻亦真的殿宇寂静无声,地母好像已经睡着了一般。
琦儿亦是盘膝静坐在阿浪的身旁,微闭双目,面含微笑,聆听着他所说的每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