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凤穿残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求同存异乃是后世外交大家周公为中华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创立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这可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而是包含了异中而求同、求同不求异、求同又存异、存异以待同四层境界的辩证之法。实施者必须心怀大义,意志坚定,如此方可做到高瞻远瞩,不被私利蒙蔽。所以求同存异不是目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才是重中之重。
正如此刻在新都之选和广陵郡的归属问题上孙策和蔡吉各自存有异议。孙策欲割据一方自立门户,在天子分封诸侯之前,自然是占据越多城池越好。蔡吉则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分封诸侯对她而言仅是权宜之计。故而以大局为重的蔡吉不会太过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然则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两家可以暂且保留意见分歧,在抓住重点的同时找出双方的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最终达成统一阵线。而眼下孙蔡两家最大的共同利益当属“分封诸侯”。
因此面对周瑜的探问,蔡吉成竹在胸地朗声说道,“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诸公各有所想,各有所图,乃是人之常情。然吉以为今日大计,因以奉诏迎驾为重。还请吴侯以大局为先,暂且搁置争议,以免错失分封良机。”
鲁肃坐在孙策身后,看着蔡吉在孙策与周瑜的连番施压之下始终面不改色谈笑自若,不禁为眼前女子的非凡气度所深深折服。特别是当蔡吉提出“求同存异”之时。鲁肃更是忍不住在心中拍案叫绝。话说依齐军目前的实蔡吉完全可以同孙策大谈如何瓜分曹家地盘。可谁曾想蔡吉不仅没有迎合孙策,反倒以求同存异之说劝孙策以大局为重莫要因小失大。在鲁肃看来蔡吉的这番做派正应了她所引用的那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出自西周名士史伯之口。史伯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同样的一个联盟内的各个成员也不可能大家都是一个想法,对任何问题的看法都一样。所以唯有像天地包容万物那般包容不同意见,如此方能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的因素,团结到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站在蔡吉的角度而言。唯有同时争取到孙策、曹操、刘备三家达成统一阵线,方能实现她那“卜都定鼎,还政天子。分封诸侯,以藩屏汉”的十六字倡议。
蔡吉灵活大气的外交手腕让鲁肃对纵横之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只可惜以鲁肃目前的身份暂时还无法出面参与谈判,所以这会儿的他只能暗暗祈祷孙策和周瑜能言归正传,别再试探蔡吉的底线。
周瑜当然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更何况此刻的他对蔡吉的惊艳表现亦是钦佩之至。事实上对于郭嘉、辛毗等齐谋士的反应周瑜是早有预备。却唯独没料到真正棘手的对象竟会是蔡吉本人。于是在一番试探与交锋之后。周瑜终于心悦诚服地向蔡吉拱手拜服道,“齐侯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周某佩服。”
“周都督过奖也。”蔡吉羞涩地颔首一笑,继而又将话锋一转正色道,“天子召孟德公、玄德公、吴侯与孤一同护驾迁都,然则孟德公与玄德公尚在荆州对峙互不相让。孤以为当今之势,唯吴侯与孤携手南下。方可调停当阳之围。”
听罢蔡吉一席分析周瑜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确实,不管是天子迁都亲政。还是他们这群诸侯分封列国,都得先将曹操从当阳那个泥坑之中捞出来才行。否则曹昂不会放天子离开许都。天子不恢复自由之身,分封之说更是无从谈起。想到这里周瑜由不得回头同孙策交换了一下眼神。
此时的孙策早就被蔡吉提出的“分封”二字吊起了胃口。毕竟相比广陵郡分封列国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的目的。所以在与周瑜目光交错后,孙策立马心领神会地大笑道,“哈哈,齐侯言之有理。新都之选暂且不议,不知齐侯打算何时南下?”
孙策的笑声充满了阳光与活力,全然不见先前争执时的咄咄逼人之势。让人不得不感叹每一个诸侯都是天生的演员,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当然蔡吉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就见她斯条慢理地挑眉道,“为免夜长梦多,自是愈快愈好。”
“夜长梦多?齐侯真是妙语如珠。”孙策回味了一番从蔡吉嘴里冒出的新词汇,继而调整了一下坐姿,嘴角微微一扬,“孤与齐侯南下救曹倒也无妨。唯恐夜长梦多,许都生变。”
孙策这里所说的“夜长梦多”指的是曹操脱困后曹营的反应。毕竟若非曹操身陷囹圄曹昂也不会捏着鼻子放出天子迎合蔡吉提出的十六字倡议。而一旦曹操脱离危险,难保那位曹大公子不会过河拆桥。
面对孙策的现学现卖,蔡吉不动声色地回应道,“吴侯无须多虑,奉孝先生会代孤进京面圣,向朝廷阐明吾等南下缘由。”
所谓的进京面圣说白了就是与曹昂以及支持曹家的谯沛武人、颍川世家一同商议如何以曹操换天子,如何一起实现分封诸侯的美好前景。从而保证曹营在曹操脱困后仍会与蔡、孙两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此刻眼见蔡吉派出了心腹重臣郭嘉出使许都与曹营接洽,孙策又岂肯甘于人后。然而考虑到南下之后自己还要和蔡吉一起调解刘备与曹操之间纷争,孙策又舍不得派周瑜出使许都。毕竟纵横捭阖从来不是他孙伯符所长。
且就在孙策左右为难之际,忽听身后的鲁肃毛遂自荐道。“肃愿代主公出使许都。”
 ... -->>
求同存异乃是后世外交大家周公为中华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创立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这可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而是包含了异中而求同、求同不求异、求同又存异、存异以待同四层境界的辩证之法。实施者必须心怀大义,意志坚定,如此方可做到高瞻远瞩,不被私利蒙蔽。所以求同存异不是目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才是重中之重。
正如此刻在新都之选和广陵郡的归属问题上孙策和蔡吉各自存有异议。孙策欲割据一方自立门户,在天子分封诸侯之前,自然是占据越多城池越好。蔡吉则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分封诸侯对她而言仅是权宜之计。故而以大局为重的蔡吉不会太过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然则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两家可以暂且保留意见分歧,在抓住重点的同时找出双方的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最终达成统一阵线。而眼下孙蔡两家最大的共同利益当属“分封诸侯”。
因此面对周瑜的探问,蔡吉成竹在胸地朗声说道,“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诸公各有所想,各有所图,乃是人之常情。然吉以为今日大计,因以奉诏迎驾为重。还请吴侯以大局为先,暂且搁置争议,以免错失分封良机。”
鲁肃坐在孙策身后,看着蔡吉在孙策与周瑜的连番施压之下始终面不改色谈笑自若,不禁为眼前女子的非凡气度所深深折服。特别是当蔡吉提出“求同存异”之时。鲁肃更是忍不住在心中拍案叫绝。话说依齐军目前的实蔡吉完全可以同孙策大谈如何瓜分曹家地盘。可谁曾想蔡吉不仅没有迎合孙策,反倒以求同存异之说劝孙策以大局为重莫要因小失大。在鲁肃看来蔡吉的这番做派正应了她所引用的那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出自西周名士史伯之口。史伯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同样的一个联盟内的各个成员也不可能大家都是一个想法,对任何问题的看法都一样。所以唯有像天地包容万物那般包容不同意见,如此方能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的因素,团结到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站在蔡吉的角度而言。唯有同时争取到孙策、曹操、刘备三家达成统一阵线,方能实现她那“卜都定鼎,还政天子。分封诸侯,以藩屏汉”的十六字倡议。
蔡吉灵活大气的外交手腕让鲁肃对纵横之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只可惜以鲁肃目前的身份暂时还无法出面参与谈判,所以这会儿的他只能暗暗祈祷孙策和周瑜能言归正传,别再试探蔡吉的底线。
周瑜当然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更何况此刻的他对蔡吉的惊艳表现亦是钦佩之至。事实上对于郭嘉、辛毗等齐谋士的反应周瑜是早有预备。却唯独没料到真正棘手的对象竟会是蔡吉本人。于是在一番试探与交锋之后。周瑜终于心悦诚服地向蔡吉拱手拜服道,“齐侯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周某佩服。”
“周都督过奖也。”蔡吉羞涩地颔首一笑,继而又将话锋一转正色道,“天子召孟德公、玄德公、吴侯与孤一同护驾迁都,然则孟德公与玄德公尚在荆州对峙互不相让。孤以为当今之势,唯吴侯与孤携手南下。方可调停当阳之围。”
听罢蔡吉一席分析周瑜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确实,不管是天子迁都亲政。还是他们这群诸侯分封列国,都得先将曹操从当阳那个泥坑之中捞出来才行。否则曹昂不会放天子离开许都。天子不恢复自由之身,分封之说更是无从谈起。想到这里周瑜由不得回头同孙策交换了一下眼神。
此时的孙策早就被蔡吉提出的“分封”二字吊起了胃口。毕竟相比广陵郡分封列国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的目的。所以在与周瑜目光交错后,孙策立马心领神会地大笑道,“哈哈,齐侯言之有理。新都之选暂且不议,不知齐侯打算何时南下?”
孙策的笑声充满了阳光与活力,全然不见先前争执时的咄咄逼人之势。让人不得不感叹每一个诸侯都是天生的演员,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当然蔡吉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就见她斯条慢理地挑眉道,“为免夜长梦多,自是愈快愈好。”
“夜长梦多?齐侯真是妙语如珠。”孙策回味了一番从蔡吉嘴里冒出的新词汇,继而调整了一下坐姿,嘴角微微一扬,“孤与齐侯南下救曹倒也无妨。唯恐夜长梦多,许都生变。”
孙策这里所说的“夜长梦多”指的是曹操脱困后曹营的反应。毕竟若非曹操身陷囹圄曹昂也不会捏着鼻子放出天子迎合蔡吉提出的十六字倡议。而一旦曹操脱离危险,难保那位曹大公子不会过河拆桥。
面对孙策的现学现卖,蔡吉不动声色地回应道,“吴侯无须多虑,奉孝先生会代孤进京面圣,向朝廷阐明吾等南下缘由。”
所谓的进京面圣说白了就是与曹昂以及支持曹家的谯沛武人、颍川世家一同商议如何以曹操换天子,如何一起实现分封诸侯的美好前景。从而保证曹营在曹操脱困后仍会与蔡、孙两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此刻眼见蔡吉派出了心腹重臣郭嘉出使许都与曹营接洽,孙策又岂肯甘于人后。然而考虑到南下之后自己还要和蔡吉一起调解刘备与曹操之间纷争,孙策又舍不得派周瑜出使许都。毕竟纵横捭阖从来不是他孙伯符所长。
且就在孙策左右为难之际,忽听身后的鲁肃毛遂自荐道。“肃愿代主公出使许都。”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