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北方一卒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光荏苒,转瞬间父亲已去世一周年了,而在我的记忆里,仍翻腾着过去的岁月,眼前还是父亲慈祥的微笑,好像父亲不曾离开我而去,他就生活在我的中间,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的每一个脚印。
今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父亲。因为我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几乎很少,在我经历了岁月沧桑和饱尝艰辛之后,进一步懂得了父亲那时的苦难,才明白隐藏在他内心的父爱。
父亲姐弟七个,上边是一个姐姐,五个哥哥,父亲是最小的一个。等父亲长到成年,家竟已没落到生活潦倒,家徒四壁,十分贫寒。他十八岁结婚的第二年,就开始去运庄子、古河等财主家做长工,以维持生活,直到解放后一九四七年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才回到自己的家。那个年月,他披星戴月,含辛茹苦,名符其实的成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可是奔波一年也挣不到全家人的吃喝,哪里还有疼爱子女的时间呢?记得解放前的一年,物价暴涨,眼看一年的工钱买不到一口袋(八斗)粮食了,在父亲的紧急催促下,才从老东家手里讨回欠了一年的工钱。父亲拿着这些工钱到市上一打听,仅能买下二斗半红高粱。顿时,全身的血液从脚底一下撞到头顶,眼冒金花,昏倒在地上,忘记了是哪位好心人相助,护送父亲回到家。从此,留下了“迷魂根儿”只要遇到意外,特别是酷热的夏季,就会晕倒在地上,直到1950年麦收季节,我记得清清楚楚,父亲在南邱子地里拔麦子,中午已过,父亲还没回家,妈妈不放心,到地里一看,父亲已晕倒在麦垄上,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把没有薅下来的麦子。父亲的一生就是这样伴随着劳累、坎坷和奋争。
父亲是一个心直口快而又吝于感情外露的人。我小时候,很少记得他亲过、吻过,背过或抱过,记不清他对弟弟妹妹们疼爱的举动,但是他又不是那种心胸狭隘、冷漠无情的人。记得1976年初冬,当时我正在师范学校上学,一个中午,忽听传达室老范来教室喊我的名字,我到传达室一看,是父亲背着一条口袋,步行八十多里,给我送来一件紫色的绒衣,父亲把绒衣递给我,没问上一句冷暖,却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别跟人家打架闹意见。说完,连饭也没吃,就回家了。后来我听妈妈说,那是卖了几个葫芦瓢攒下的钱买的。那时我才真正感到父亲的爱,是没有表现出来的真爱。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次父亲因我掉在水里受到惊吓而落泪的情景。那是1949年,那年洪涝灾害,颗粒不收,说话到了种麦的季节,为了抢种,不知父亲又从谁家借来一辆手推车,借着昏暗的月光,父亲和我每人推着一辆往张家坟送粪。那时我才十二岁,当时地里的水刚刚下去,可道沟里还是沟满壕平,道边只有一尺来宽的人行小道。别说装着粪,就是空车也够我招架的,刚上路不远,遇到一个小水沟,车子蒙地一颠,突然失去平衡“扑通”一声,连人带车一起倒在二尺多深的水沟里,全身湿透了,脚也崴了,疼得不能站起来。是父亲把我抱出水,背到家。煤油灯下,我看出父亲满脸惊慌的神色,一句话也没说,就哽咽了,两行泪水从脸上流下来。那是在我记忆里留下父亲的一个特写镜头。
父亲在农村算是个有点文化的农民,念过私塾,因此父亲特别喜欢书,向诗经、易经、论语、孔子、孟子、史记等等他保存在一个红色木箱里,一遇阴天下雨天呆在家里就拿出来看看,他九十三岁那年,还给孙子们唱读李白“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父亲就是把从私塾先生那里学来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生理念铭记在心,从自己的痛苦磨炼中找到了原因,只有多读书才会有出息,才不会受人欺负,才不会被人小瞧。尽管他自己的理解是肤浅的,但我觉得他的方向没有错。他常说;:人要长本事,要出人头地,就要多念书。这是父亲一生的价值取向。
父亲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只上了冬仨月。他说,你们好了,你们要好好念书。只要能考上学校,我就供你们,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我知道,上学才是父亲心中一个永远未圆的梦。还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夜间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扒在油灯下耐心的教我打珠算,加减法、乘除法、归除,一步一步地教,直到学会为止。我十分清楚,父亲是把自己读书的梦想寄托在儿女的身上了,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让他的儿女都能成为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因此,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们兄... -->>
时光荏苒,转瞬间父亲已去世一周年了,而在我的记忆里,仍翻腾着过去的岁月,眼前还是父亲慈祥的微笑,好像父亲不曾离开我而去,他就生活在我的中间,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的每一个脚印。
今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父亲。因为我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几乎很少,在我经历了岁月沧桑和饱尝艰辛之后,进一步懂得了父亲那时的苦难,才明白隐藏在他内心的父爱。
父亲姐弟七个,上边是一个姐姐,五个哥哥,父亲是最小的一个。等父亲长到成年,家竟已没落到生活潦倒,家徒四壁,十分贫寒。他十八岁结婚的第二年,就开始去运庄子、古河等财主家做长工,以维持生活,直到解放后一九四七年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才回到自己的家。那个年月,他披星戴月,含辛茹苦,名符其实的成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可是奔波一年也挣不到全家人的吃喝,哪里还有疼爱子女的时间呢?记得解放前的一年,物价暴涨,眼看一年的工钱买不到一口袋(八斗)粮食了,在父亲的紧急催促下,才从老东家手里讨回欠了一年的工钱。父亲拿着这些工钱到市上一打听,仅能买下二斗半红高粱。顿时,全身的血液从脚底一下撞到头顶,眼冒金花,昏倒在地上,忘记了是哪位好心人相助,护送父亲回到家。从此,留下了“迷魂根儿”只要遇到意外,特别是酷热的夏季,就会晕倒在地上,直到1950年麦收季节,我记得清清楚楚,父亲在南邱子地里拔麦子,中午已过,父亲还没回家,妈妈不放心,到地里一看,父亲已晕倒在麦垄上,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把没有薅下来的麦子。父亲的一生就是这样伴随着劳累、坎坷和奋争。
父亲是一个心直口快而又吝于感情外露的人。我小时候,很少记得他亲过、吻过,背过或抱过,记不清他对弟弟妹妹们疼爱的举动,但是他又不是那种心胸狭隘、冷漠无情的人。记得1976年初冬,当时我正在师范学校上学,一个中午,忽听传达室老范来教室喊我的名字,我到传达室一看,是父亲背着一条口袋,步行八十多里,给我送来一件紫色的绒衣,父亲把绒衣递给我,没问上一句冷暖,却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别跟人家打架闹意见。说完,连饭也没吃,就回家了。后来我听妈妈说,那是卖了几个葫芦瓢攒下的钱买的。那时我才真正感到父亲的爱,是没有表现出来的真爱。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次父亲因我掉在水里受到惊吓而落泪的情景。那是1949年,那年洪涝灾害,颗粒不收,说话到了种麦的季节,为了抢种,不知父亲又从谁家借来一辆手推车,借着昏暗的月光,父亲和我每人推着一辆往张家坟送粪。那时我才十二岁,当时地里的水刚刚下去,可道沟里还是沟满壕平,道边只有一尺来宽的人行小道。别说装着粪,就是空车也够我招架的,刚上路不远,遇到一个小水沟,车子蒙地一颠,突然失去平衡“扑通”一声,连人带车一起倒在二尺多深的水沟里,全身湿透了,脚也崴了,疼得不能站起来。是父亲把我抱出水,背到家。煤油灯下,我看出父亲满脸惊慌的神色,一句话也没说,就哽咽了,两行泪水从脸上流下来。那是在我记忆里留下父亲的一个特写镜头。
父亲在农村算是个有点文化的农民,念过私塾,因此父亲特别喜欢书,向诗经、易经、论语、孔子、孟子、史记等等他保存在一个红色木箱里,一遇阴天下雨天呆在家里就拿出来看看,他九十三岁那年,还给孙子们唱读李白“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父亲就是把从私塾先生那里学来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生理念铭记在心,从自己的痛苦磨炼中找到了原因,只有多读书才会有出息,才不会受人欺负,才不会被人小瞧。尽管他自己的理解是肤浅的,但我觉得他的方向没有错。他常说;:人要长本事,要出人头地,就要多念书。这是父亲一生的价值取向。
父亲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只上了冬仨月。他说,你们好了,你们要好好念书。只要能考上学校,我就供你们,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我知道,上学才是父亲心中一个永远未圆的梦。还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夜间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扒在油灯下耐心的教我打珠算,加减法、乘除法、归除,一步一步地教,直到学会为止。我十分清楚,父亲是把自己读书的梦想寄托在儿女的身上了,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让他的儿女都能成为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因此,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们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