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杜鹃声里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我再次翻看培根的论人生时,我的眼中充满了泪水,看着那用报纸包好的平整的书皮,我不禁想起了它的劳作者——奶奶。
那是在假期,我背此书回家,奶奶发现后,借阅了10多天。她老人家的读书习惯是阅读前必将书授之以书皮,无论它多么简单。就这样,我的书,有很多都穿上了奶奶为它们缝制的外衣。而今天,书依旧,可奶奶却去了遥远的地方!
写奶奶之前,那个与她生活了一生的人,我的爷爷,我觉得也应该说几句的。那个教我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读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老学究爷爷,他一生与书为伍(哥哥说爷爷是个杂家,可惜我那时太小,有很多不明白),甚至记忆最深处特别鲜明的是他曾讲过“油瓶倒了,他不但不扶,还要躲远点,省得油溅身上”他的清高,成就了奶奶的无私。
记忆中的奶奶,好象不曾有什么大的变化,从我三岁到三十岁,并且在我而立之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无可挽留,带着慈祥与安宁,带着一丝牵挂,离开了我们。
那还是我孩童时代,奶奶家院子里的白菜花盛开着,那明黄的颜色吸引了我追逐的目光,我的脸和蝴蝶交相辉映,成了当时最美的风景,玩累了的我便到奶奶的屋子里玩女孩子们亘古不变的游戏——包娃娃。我把奶奶家的枕巾、小一点的被子都搜集到一起,笨拙但兴致勃勃地做我心中美丽的娃娃。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它非但不娇美,而且丑陋至极,但它寄托了我童年一切美好的期翼,而这在母亲面前,我一次也没做过,奶奶用她爱怜的眼光看着我,继而打扫那些狼藉的战场。这些还如在昨天,而我的奶奶今天却只能在天堂的那一端,温柔的凝视着这一切。
其实奶奶最让我欣赏的是她老人家的做人风格——不说不该说的话,做能做的事。农村老太太们闲来聊天的时候,更多谈的是别人的蜚短流长,这些也都不可避免的钻进了奶奶的耳朵里,但奶奶告诉我,学会聆听,也要学会遗忘,那样大家都会很快乐。而奶奶口中,有的是英雄的三国轶事,温婉的南国风情那一切如水般滋润着我三十年的岁月,即使我成家以后,也爱倚在奶奶身边,听她讲吊脚楼里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所有的快与不快,她都用语言完美的诠释着,平淡、真实而又洋溢着宽容。奶奶对我们不小心犯下的错误,也从不恶言相对。记得在七十年代末,一向老实的大哥,不小心将奶奶的一缸酱弄坏(绝对不是司马光砸缸,美名传千古),但奶奶却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虽然奶奶家为此吃了一年盐水。贫困时期贫困的只是物质,奶奶的心灵依然博大而深邃。奶奶的多做,依然表现在生活中。我们家每每包饺子,在灶边为大家烧火的肯定是奶奶,即使你多翻阻止,她也会最后争得烧火权,红红的火光里,奶奶那饱经沧桑的脸,愈加的祥和了。每年夏季,当母亲与嫂子在院子里起马铃薯的时候,奶奶也会拿起小板凳,坐在那里,为每一个马铃薯去掉泥土的外衣。奶奶的身边也常会备一些角币,那是为讨饭的人准备的,奶奶不想让他们失望,她说即使她的帮助是那么的微小奶奶总是力所能及地做她能做的事,给别人以她最善良的帮助,却从未求一丝回报。
最后几次去看望奶奶的情景我依然记忆犹新。
在人们都在吟咏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节,好象冥冥之中已知天意的奶奶,告诉了我一句伤感的话——我和你嫂子说,来年她在回家的时候,也许就看不见奶奶了(那次真的是她和嫂子的永别,奶奶离世时,嫂子未能在床前尽孝,这也成了嫂子的一大憾事)当我离开时,奶奶的鞋还是我为她穿上的,看着她缓慢移动的步履,我的心中陡然有了太多的害怕与不舍,难道我真的要从此失去奶奶?
牵挂让我度日如年,终于熬完了考试,我在大雪纷飞中忙里偷闲跑去看奶奶,那时她的精神状态很好,看着我,心中满是欣喜,品尝着我为她老人家带去的美味的点心,奶奶的笑容使她如莲花般圣洁。那时我还在和叔叔说,我们一定能给奶奶庆90大寿!
然而再次相见,奶奶已在病榻前。接到电话的我,飞到病床时,奶奶再也无力独自坐起来了。爸爸和叔叔们眼中的泪光,已宣告了一切。奶奶如孩童般的靠在爸爸身上,我小心翼翼地喂着奶奶,要强的奶奶还挣扎着安慰我们每一个人——她没事的,睡一觉就好了奶奶真的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她的儿孙们的呼喊是那么的徒劳啊!奶奶走了,去了那个叫天堂的地方,从容而安详
而今,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都会想起奶奶,那个普通的老人,那个洋溢着世间一切优秀品质的老人,愿您永远的安息吧!我的思念会如兰花,伴您左右,即使阴阳两隔!
当我再次翻看培根的论人生时,我的眼中充满了泪水,看着那用报纸包好的平整的书皮,我不禁想起了它的劳作者——奶奶。
那是在假期,我背此书回家,奶奶发现后,借阅了10多天。她老人家的读书习惯是阅读前必将书授之以书皮,无论它多么简单。就这样,我的书,有很多都穿上了奶奶为它们缝制的外衣。而今天,书依旧,可奶奶却去了遥远的地方!
写奶奶之前,那个与她生活了一生的人,我的爷爷,我觉得也应该说几句的。那个教我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读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老学究爷爷,他一生与书为伍(哥哥说爷爷是个杂家,可惜我那时太小,有很多不明白),甚至记忆最深处特别鲜明的是他曾讲过“油瓶倒了,他不但不扶,还要躲远点,省得油溅身上”他的清高,成就了奶奶的无私。
记忆中的奶奶,好象不曾有什么大的变化,从我三岁到三十岁,并且在我而立之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无可挽留,带着慈祥与安宁,带着一丝牵挂,离开了我们。
那还是我孩童时代,奶奶家院子里的白菜花盛开着,那明黄的颜色吸引了我追逐的目光,我的脸和蝴蝶交相辉映,成了当时最美的风景,玩累了的我便到奶奶的屋子里玩女孩子们亘古不变的游戏——包娃娃。我把奶奶家的枕巾、小一点的被子都搜集到一起,笨拙但兴致勃勃地做我心中美丽的娃娃。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它非但不娇美,而且丑陋至极,但它寄托了我童年一切美好的期翼,而这在母亲面前,我一次也没做过,奶奶用她爱怜的眼光看着我,继而打扫那些狼藉的战场。这些还如在昨天,而我的奶奶今天却只能在天堂的那一端,温柔的凝视着这一切。
其实奶奶最让我欣赏的是她老人家的做人风格——不说不该说的话,做能做的事。农村老太太们闲来聊天的时候,更多谈的是别人的蜚短流长,这些也都不可避免的钻进了奶奶的耳朵里,但奶奶告诉我,学会聆听,也要学会遗忘,那样大家都会很快乐。而奶奶口中,有的是英雄的三国轶事,温婉的南国风情那一切如水般滋润着我三十年的岁月,即使我成家以后,也爱倚在奶奶身边,听她讲吊脚楼里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所有的快与不快,她都用语言完美的诠释着,平淡、真实而又洋溢着宽容。奶奶对我们不小心犯下的错误,也从不恶言相对。记得在七十年代末,一向老实的大哥,不小心将奶奶的一缸酱弄坏(绝对不是司马光砸缸,美名传千古),但奶奶却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虽然奶奶家为此吃了一年盐水。贫困时期贫困的只是物质,奶奶的心灵依然博大而深邃。奶奶的多做,依然表现在生活中。我们家每每包饺子,在灶边为大家烧火的肯定是奶奶,即使你多翻阻止,她也会最后争得烧火权,红红的火光里,奶奶那饱经沧桑的脸,愈加的祥和了。每年夏季,当母亲与嫂子在院子里起马铃薯的时候,奶奶也会拿起小板凳,坐在那里,为每一个马铃薯去掉泥土的外衣。奶奶的身边也常会备一些角币,那是为讨饭的人准备的,奶奶不想让他们失望,她说即使她的帮助是那么的微小奶奶总是力所能及地做她能做的事,给别人以她最善良的帮助,却从未求一丝回报。
最后几次去看望奶奶的情景我依然记忆犹新。
在人们都在吟咏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节,好象冥冥之中已知天意的奶奶,告诉了我一句伤感的话——我和你嫂子说,来年她在回家的时候,也许就看不见奶奶了(那次真的是她和嫂子的永别,奶奶离世时,嫂子未能在床前尽孝,这也成了嫂子的一大憾事)当我离开时,奶奶的鞋还是我为她穿上的,看着她缓慢移动的步履,我的心中陡然有了太多的害怕与不舍,难道我真的要从此失去奶奶?
牵挂让我度日如年,终于熬完了考试,我在大雪纷飞中忙里偷闲跑去看奶奶,那时她的精神状态很好,看着我,心中满是欣喜,品尝着我为她老人家带去的美味的点心,奶奶的笑容使她如莲花般圣洁。那时我还在和叔叔说,我们一定能给奶奶庆90大寿!
然而再次相见,奶奶已在病榻前。接到电话的我,飞到病床时,奶奶再也无力独自坐起来了。爸爸和叔叔们眼中的泪光,已宣告了一切。奶奶如孩童般的靠在爸爸身上,我小心翼翼地喂着奶奶,要强的奶奶还挣扎着安慰我们每一个人——她没事的,睡一觉就好了奶奶真的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她的儿孙们的呼喊是那么的徒劳啊!奶奶走了,去了那个叫天堂的地方,从容而安详
而今,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都会想起奶奶,那个普通的老人,那个洋溢着世间一切优秀品质的老人,愿您永远的安息吧!我的思念会如兰花,伴您左右,即使阴阳两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