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三舂争及初舂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曹震也不答话,只报以一笑;然后根杨书办一起闲谈着向外走去。经过工部大堂时,曹震忽然想起一个传闻,便即站住脚问:“老杨,我听说这里有一处古迹,是怎么回事?”
杨树办愣了一下,旋即醒悟“喔,”他指点着说:“喏,在这里。”
所谓“古迹”是工部大堂屏风后面,门槛内外各有一块方二尺续的铁砖,相传是石崇的金谷园中的旧物。
听此说明,曹震不免怀疑“石崇是晋朝人,一千多年前的东西,还能留到现在吗?”
“原是鬼话。”杨书办答说:“这里进出的人,方砖要不了多少天就踩烂了,所以安上两块铁砖。不过,倒是明朝的东西,一千多年没有,一百多年是有的。”
“总算也是古迹。”
那杨书办看起来是个粗拙小人,其实颇通文墨,经常爱在琉璃厂走走;听“内务府的老爷们”居然知道石崇是晋朝人,觉得可以谈谈,便又说道:“我们这屯田司有一联对子,是翰林院的前辈都佩服的。”说着,已经到了屯田司公署门口,只见垂花门上挂着一副乌木镂蓝字的对联,一笔软媚的赵字,写的是“粉署共宣猷,旧雨常怀杜工部;词人能做吏,晓风争唱柳屯田。”
“这是绝对。”杨书办问道:“曹老爷,你看如何?”
曹震只知道“杜工部”是指杜甫;“柳屯田”何许人就茫然了,因而只能夸上联。“难得老杜做过工部的官,正好用上了。”
“老杜不稀奇,难得的是柳三变当过屯田员外郎,诗人对词人,真是绝了。”
曹震也不知“柳三变”的出典,唯有笑笑不作声,而心中自语:“看不出这样书办的肚子里,居然很有点墨水;言谈之间,别让他小看了,得搬个救兵才好。”
除了前门到大栅栏,找了家字号沂园的澡堂子,曹震解衣磅礴,好好洗了个澡,一面喝着闷透了的茶,一面问道:“老杨,咱们上哪儿吃饭?”
“叫来吃好了。对面一溜吃食店,要什么,有什么。”
“不,不!太简慢了。”曹震不待他再提异议,便坐了主张:“四宜轩的徽州菜不错,也近,就四宜轩吧!”
“只怕太破费了吧。”
“咳,怎么又提这个了。”曹震遂又对递手巾把子来的小徒弟说:“你去看看,跟我来的人在哪里?”于是将魏升找了来,当面交待他去请曹雪芹;顺便看看马夫人的病好了没有。“那是我一个堂弟弟,号叫雪芹,如今也算是八旗中的少年名士,我叫他来作陪,大概他能跟你谈得对劲的。”
“啊,曹老爷,他太抬举我了,也把我看得太高了,请位少年名士来陪我,岂不叫人笑掉了大牙?”
“你别客气,你肚子里有墨水,只有我兄弟能对付。”这两句话将杨书办恭维的飘飘然,觉得刚从浴池种出来的身子更轻快了。杨书办口中谦虚,心中明白,跟曹震谈文墨,是个不适宜的话题。因此,在四宜轩中把杯闲话时,便只能谈谈风月跟官场的逸闻了。话头由内务府的笔帖式提到六部的书办,这在杨书办便有的谈了“户部的书办最多,有一千多人。”他说:“也最阔。”
户部管钱,脂润之地,入息必丰,是可想而知的;但户部书办又必与兵部书办勾结,因为最大的好处是军费报销,与兵部的执掌有关。此外发饷由户部,但审核职权在兵部,彼此牵制,即成彼此勾结。至于吏部掌文官的升迁调补,刑部遇有外省大案发生,工部遇有大兴做,都是书办发财的机会。
“恐怕最苦的是礼部了。”曹震问说:“礼部向来是穷衙门。”
“那也不然,只要脑筋精明,处处都可以搞钱。譬如礼部就有这么一件案子,妙的是礼部的书办,敲本衙门堂倌的竹杠。”
“这也敢!”曹震大为诧异。
“不但敢,而且那位礼部尚书还很感激那个跟他同姓的书办。”这礼部的尚书跟书办都姓陈。陈尚书的封翁是武官“三藩之役”在江西阵亡,不久,陈太太生下一个遗腹子,就是陈尚书。这是康熙十七年的事。到的陈尚书中举成进士,有翰林循资升转,当到尚书时,老母恰逢七十整寿,即是节母,又是忠烈遗寡,陈尚书的同乡,早就开始为陈太夫人请旌。公文一到礼部,当然以最快、最周到的办法奏报,那支“堂镐”已经“书诺”公事将要出部时,陈书办连夜来叩陈尚书的门,说有紧要公事,非面禀“堂官”不可。
陈尚书已经归寝,听说是部里书办求见,大为不悦,当时传话:“有事明天到衙门里,请司官来谈。”“门上”如言转告以后,陈书办说:“是老太太请旌的事,明天公事一出去,就来不及了。今晚上无论如何要见,否则趁大人会后悔一辈子。”听得这话,陈尚书不能不披衣而起,接见时当然面凝严霜,望之可畏;只仰面问了三个字:“什么事?”
“是老太太请旌的事。”
“这是公事,司里会办,何用你来见我?”
“大人,”陈书办说:“公事在我那里。这件公事要出部,大人要花一万银子。”
陈尚书气得发抖,戳指厉声“你、你、你,”他张口结舌的:“索贿索道我头上来了。”
“大人请息怒。”陈书办从容不迫的说:“这一万银子,不是我要。我完全是为了大人,白当差而已。”
陈尚书怒气稍平,想了一下问:“不是你要是谁要?”
“我想先请问大人,”陈书办依然慢条斯理的“老太爷是康熙十七年在江西阵亡,那时老太太二十岁,遗腹生了大人;如今老太太七十大庆,算起来大人因该五十一岁,可是。”这就不必等陈书办说完,陈尚书便已醒悟,顿时汗流浃背。原来陈尚书实足年龄虽是五十一岁,但官文书上的记载只得四十九岁。既为陈太夫人请旌,当然要细叙平生,二十岁生遗腹子,到七十岁,遗腹子应该五十一,倘是四十九岁,则为夫亡再嫁,与后夫所生之子。如有言官以次为言,即令辨的明明白白,已是腾笑天下了。
“啊,啊!”陈尚书改容相谢“陈书办,你说这件事该怎么办?”
“办法当然有。报考少报年岁,是常有的事;不过大人是‘入学’时就少报了两岁,所以要更正年岁,比较麻烦,从原籍由县而府,由道而省,一直到吏部、礼部,所有档册纪录的年岁,都要改过。几十年的老案,调出来很费事;这一万银子,不知道还够不够。反正小人总是白当差的了。”
谈到这里曹震插嘴了“话不错啊!”他说:“陈尚书这一万银子,可不能小气了。”
“岂止于不小气,另外还犒赏了陈书办一千两。”杨书办喝口酒说:“凡事要识窍。陈尚书是识窍的,倘非如此,一定有‘都老爷’动折子,那时候,陈尚书说不定就有终天之悔。”
“终天之悔?”曹震问道:“这话怎么说?”
“像这种情形,原是锦上添花的喜事。老太爷勤劳王事,为国捐躯;老太太抚孤守节,教子成名,如今七十大寿,奉旨建坊旌表,曹老爷你想,寿序、寿诗,有多少叙不完的风光?哪知有人参奏,年龄不符;上谕必是‘著令明白回奏’,回奏明白,已经大煞风景。有趣变成无趣,倒还是小事;七十岁的节母,说她那个遗腹子是怎么个来历,那一下说不定就会郁塞的一命呜呼!陈尚书岂不就会有终天之恨、终天之悔?”
“是、是,老杨你这议论很透彻。”曹震不由得感叹:“世上有许多事,祸福都在一年之间。陈尚书如果自以为是礼部堂官,想省这一万银子,拿大帽子压下去,那就糟了。”
“可不是!俗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其实识时务以外,还要看得透。譬如一场大征伐下来,凯旋还朝,皇上正在高兴的当儿,那军费报销一下子办妥当,在浮滥也不要紧。倘或拖泥带水,今天一案,明天一案,皇上那股打了胜仗的热乎劲儿已过去,看折子看得很烦了,一定会出事。”
这话使得曹震别有会心。平郡王挂大将军印专征的军费,到现在还在兵部逐案审核,尚未了结;看样子倒要劝一劝平郡王,索性花一笔钱,一次清理结案为妙。
“曹老爷,”杨书办突然问道:“你老这回得了这个差使,有什么打算?”这话问的突兀,言外有意,却不知其意何在,曹震便谨慎了。
“老杨,你是老公事,我倒要请教你,该怎么打算?”
杨书办沉吟了一会问道:“曹老爷,你不在乎我说老实话?”
“当然,当然。原要说老实话,才能叫得上朋友。”
“曹老爷那我当朋友,我可真不能不说。这回的差使,你老可别打算剩下多少钱;不是说钱不要,是要把钱花出去。”杨书办又说:“你老连得两回陵工差使,眼红的人不少;财去身安乐,那才是聪明人。”
曹震听得这话,深为警惕;脸色也凝重了。前前后后想了一遍,方始拱手道谢。“老杨,你这真是当我朋友,才说得这么直;我想我无意中得罪的人,一定不少,虽说我常常在留意,找机会弥补,不过见不到的地方也很多,老杨,你可得多关顾我。”
“言重、言重!”杨书办略停一下又说:“有几位‘都老爷’,年下窘得很,雪中送炭,宜乎及时。”
“嗯,嗯,说得不错。”曹震连连点头“我要快办。”
谈到这里,魏升回来了,却无曹雪芹的踪迹;据说从保定请来一位专治气喘的名医,这天下午可到,曹雪芹要接待医生就不能来应约了。
“太太怎么样?”
“时好时坏,”魏升答说:“我听秋月姑娘在说:要能熬过年就好了。”这意思便是只怕连年都熬不过。曹震不由得面有忧色。杨书班不知他家的事,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当然,酒兴是消失了,略略再做一会,止饮告辞。临走时间“曹老爷,你公馆在哪儿?明儿上午我把你要的东西送来。”
“不敢当,不敢当。还是我自己去取。”
“不必!还是我送来方便。”
彼此辞让着,结果折衷,第二天中午,仍旧约在四宜轩见面。杨书办说要做东回请,曹震漫然应着,心里已想好了该做东的主见。这个主儿便是杨胖子。由于曹震的嘱咐,见了杨书班格外客气,一口一个“老宗长”十分殷勤。
“咱们先办正事再喝酒。”杨书班掀开单间的门帘,向外张望了一下,走回来提起一个蓝布包说:“这上面有朱笔,照规矩是不能拿出来的。东西很多,卷得很扎实,一打开来不容易收拢,带回去细看吧!”
“是的,是的。多谢,多谢!”曹震接过蓝布包转交杨胖子“你可听见了。要谨慎,不相干的人不准看。”
“是。”
“老杨,”曹震从皮袍子口袋中掏出一张红纸,递给杨书办说:“你倒看看,这张单子。”是一张名单,即是杨书办所说“年下窘得狠”的几位“都老爷”一共十二个人,都是与内务府与工部有关的监察御史,其中倒有一大半是旗人。
“差不多。”杨书办说:“还可以添两三个人。”说着,从靴页子拔出水笔,填写了三个名字。
“怎么送法?”
“这要看个人的交情。”杨书办答说:“少则四两,多则八两,也差不多了。”
“不少了一点?”
“不少,不少!”杨书办念了两句描写翰林窘况的是:“‘先裁车马后裁人,裁到师门二两银。’门生孝敬老师不过二两头,你送四两到八两,不谓菲薄。再说,都老爷的过年盘缠,也不能指望你一个,全靠积少成多。”
“是,是!”曹震欣然说道:“那班都老爷,我一个不认识,更谈不上交情;谁该多送,谁可以少送,索性拜托你代为斟酌。”
杨书办自觉当仁不让,便又坐了下来,细看名单,就那些御史对曹震的关系大不大,定节敬的银数多不多,或则四两,或则八两,唯独一个叫鄂多的名下注明“十六两”“此人是富大爷的堂兄,境况也不怎么好,你要多送了,富大爷也见你的情。”这就足见的杨书办为人打算,却是当自己的是那样用心的;曹震欣慰道谢之余,觉得此人可交。当下将杨胖子拉了一把,掀开门帘在穿堂中有两句私话要谈。
“你打算送他多少?”
“他”是指杨书办。杨胖子伸出四指,比了一下。曹震会意,四两过薄,四百两太厚,应该是四十两。“总得一个整数。”曹震说道:“你这个贵本家,样子刻薄,交上了倒是够朋友的。一个整数算你我各送一半好了。”
“不必,你这么吩咐,我遵办就是。”
于是杨胖子将他的跟班找了来,匆匆嘱咐了几句话,回身入内,开始上菜喝酒。
“老宗长,要不要叫条子?”
“主随客便,看曹老爷的意思。”
曹震也不说破,这天是杨胖子做东,只说:“如果问我,我不想叫;听老杨聊聊掌故,也很能下酒。”
“是,是。”杨胖子会意了,清谈才易于深谈。
边谈边饮,不过三巡酒的工夫,杨胖子的伙计回来了,悄悄递上一个红封袋,等那伙计一走,他双手将红封袋捧着王杨书办面前一摆。
“这是什么?”杨书办问。
“一点小意思,请老宗长过年给孩子们买花炮。”
“太客气了,无功不受禄。”
“怎么说无功不受禄。”曹震手一指“那不是。”指的是杨书办带来的档案,这下他觉得不必再辞了,正要道谢时,曹震却又在他前面开了口。“老杨,你打开来看一看。”
杨书办抽出来一看,不免动容“这太丰厚了!”他说:“绝不敢领。”
“老宗长,”杨胖子将他的手按住“咱们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你要是不愿交我这个朋友就算了;要交,就别客气。”
杨书办还待讲论,曹震便抢着开口:“老杨,老杨,你在客气就见外了。”他说:“交朋友不在一时,就算欠了情,难道还愁没有补情的机会。”
r />
曹震也不答话,只报以一笑;然后根杨书办一起闲谈着向外走去。经过工部大堂时,曹震忽然想起一个传闻,便即站住脚问:“老杨,我听说这里有一处古迹,是怎么回事?”
杨树办愣了一下,旋即醒悟“喔,”他指点着说:“喏,在这里。”
所谓“古迹”是工部大堂屏风后面,门槛内外各有一块方二尺续的铁砖,相传是石崇的金谷园中的旧物。
听此说明,曹震不免怀疑“石崇是晋朝人,一千多年前的东西,还能留到现在吗?”
“原是鬼话。”杨书办答说:“这里进出的人,方砖要不了多少天就踩烂了,所以安上两块铁砖。不过,倒是明朝的东西,一千多年没有,一百多年是有的。”
“总算也是古迹。”
那杨书办看起来是个粗拙小人,其实颇通文墨,经常爱在琉璃厂走走;听“内务府的老爷们”居然知道石崇是晋朝人,觉得可以谈谈,便又说道:“我们这屯田司有一联对子,是翰林院的前辈都佩服的。”说着,已经到了屯田司公署门口,只见垂花门上挂着一副乌木镂蓝字的对联,一笔软媚的赵字,写的是“粉署共宣猷,旧雨常怀杜工部;词人能做吏,晓风争唱柳屯田。”
“这是绝对。”杨书办问道:“曹老爷,你看如何?”
曹震只知道“杜工部”是指杜甫;“柳屯田”何许人就茫然了,因而只能夸上联。“难得老杜做过工部的官,正好用上了。”
“老杜不稀奇,难得的是柳三变当过屯田员外郎,诗人对词人,真是绝了。”
曹震也不知“柳三变”的出典,唯有笑笑不作声,而心中自语:“看不出这样书办的肚子里,居然很有点墨水;言谈之间,别让他小看了,得搬个救兵才好。”
除了前门到大栅栏,找了家字号沂园的澡堂子,曹震解衣磅礴,好好洗了个澡,一面喝着闷透了的茶,一面问道:“老杨,咱们上哪儿吃饭?”
“叫来吃好了。对面一溜吃食店,要什么,有什么。”
“不,不!太简慢了。”曹震不待他再提异议,便坐了主张:“四宜轩的徽州菜不错,也近,就四宜轩吧!”
“只怕太破费了吧。”
“咳,怎么又提这个了。”曹震遂又对递手巾把子来的小徒弟说:“你去看看,跟我来的人在哪里?”于是将魏升找了来,当面交待他去请曹雪芹;顺便看看马夫人的病好了没有。“那是我一个堂弟弟,号叫雪芹,如今也算是八旗中的少年名士,我叫他来作陪,大概他能跟你谈得对劲的。”
“啊,曹老爷,他太抬举我了,也把我看得太高了,请位少年名士来陪我,岂不叫人笑掉了大牙?”
“你别客气,你肚子里有墨水,只有我兄弟能对付。”这两句话将杨书办恭维的飘飘然,觉得刚从浴池种出来的身子更轻快了。杨书办口中谦虚,心中明白,跟曹震谈文墨,是个不适宜的话题。因此,在四宜轩中把杯闲话时,便只能谈谈风月跟官场的逸闻了。话头由内务府的笔帖式提到六部的书办,这在杨书办便有的谈了“户部的书办最多,有一千多人。”他说:“也最阔。”
户部管钱,脂润之地,入息必丰,是可想而知的;但户部书办又必与兵部书办勾结,因为最大的好处是军费报销,与兵部的执掌有关。此外发饷由户部,但审核职权在兵部,彼此牵制,即成彼此勾结。至于吏部掌文官的升迁调补,刑部遇有外省大案发生,工部遇有大兴做,都是书办发财的机会。
“恐怕最苦的是礼部了。”曹震问说:“礼部向来是穷衙门。”
“那也不然,只要脑筋精明,处处都可以搞钱。譬如礼部就有这么一件案子,妙的是礼部的书办,敲本衙门堂倌的竹杠。”
“这也敢!”曹震大为诧异。
“不但敢,而且那位礼部尚书还很感激那个跟他同姓的书办。”这礼部的尚书跟书办都姓陈。陈尚书的封翁是武官“三藩之役”在江西阵亡,不久,陈太太生下一个遗腹子,就是陈尚书。这是康熙十七年的事。到的陈尚书中举成进士,有翰林循资升转,当到尚书时,老母恰逢七十整寿,即是节母,又是忠烈遗寡,陈尚书的同乡,早就开始为陈太夫人请旌。公文一到礼部,当然以最快、最周到的办法奏报,那支“堂镐”已经“书诺”公事将要出部时,陈书办连夜来叩陈尚书的门,说有紧要公事,非面禀“堂官”不可。
陈尚书已经归寝,听说是部里书办求见,大为不悦,当时传话:“有事明天到衙门里,请司官来谈。”“门上”如言转告以后,陈书办说:“是老太太请旌的事,明天公事一出去,就来不及了。今晚上无论如何要见,否则趁大人会后悔一辈子。”听得这话,陈尚书不能不披衣而起,接见时当然面凝严霜,望之可畏;只仰面问了三个字:“什么事?”
“是老太太请旌的事。”
“这是公事,司里会办,何用你来见我?”
“大人,”陈书办说:“公事在我那里。这件公事要出部,大人要花一万银子。”
陈尚书气得发抖,戳指厉声“你、你、你,”他张口结舌的:“索贿索道我头上来了。”
“大人请息怒。”陈书办从容不迫的说:“这一万银子,不是我要。我完全是为了大人,白当差而已。”
陈尚书怒气稍平,想了一下问:“不是你要是谁要?”
“我想先请问大人,”陈书办依然慢条斯理的“老太爷是康熙十七年在江西阵亡,那时老太太二十岁,遗腹生了大人;如今老太太七十大庆,算起来大人因该五十一岁,可是。”这就不必等陈书办说完,陈尚书便已醒悟,顿时汗流浃背。原来陈尚书实足年龄虽是五十一岁,但官文书上的记载只得四十九岁。既为陈太夫人请旌,当然要细叙平生,二十岁生遗腹子,到七十岁,遗腹子应该五十一,倘是四十九岁,则为夫亡再嫁,与后夫所生之子。如有言官以次为言,即令辨的明明白白,已是腾笑天下了。
“啊,啊!”陈尚书改容相谢“陈书办,你说这件事该怎么办?”
“办法当然有。报考少报年岁,是常有的事;不过大人是‘入学’时就少报了两岁,所以要更正年岁,比较麻烦,从原籍由县而府,由道而省,一直到吏部、礼部,所有档册纪录的年岁,都要改过。几十年的老案,调出来很费事;这一万银子,不知道还够不够。反正小人总是白当差的了。”
谈到这里曹震插嘴了“话不错啊!”他说:“陈尚书这一万银子,可不能小气了。”
“岂止于不小气,另外还犒赏了陈书办一千两。”杨书办喝口酒说:“凡事要识窍。陈尚书是识窍的,倘非如此,一定有‘都老爷’动折子,那时候,陈尚书说不定就有终天之悔。”
“终天之悔?”曹震问道:“这话怎么说?”
“像这种情形,原是锦上添花的喜事。老太爷勤劳王事,为国捐躯;老太太抚孤守节,教子成名,如今七十大寿,奉旨建坊旌表,曹老爷你想,寿序、寿诗,有多少叙不完的风光?哪知有人参奏,年龄不符;上谕必是‘著令明白回奏’,回奏明白,已经大煞风景。有趣变成无趣,倒还是小事;七十岁的节母,说她那个遗腹子是怎么个来历,那一下说不定就会郁塞的一命呜呼!陈尚书岂不就会有终天之恨、终天之悔?”
“是、是,老杨你这议论很透彻。”曹震不由得感叹:“世上有许多事,祸福都在一年之间。陈尚书如果自以为是礼部堂官,想省这一万银子,拿大帽子压下去,那就糟了。”
“可不是!俗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其实识时务以外,还要看得透。譬如一场大征伐下来,凯旋还朝,皇上正在高兴的当儿,那军费报销一下子办妥当,在浮滥也不要紧。倘或拖泥带水,今天一案,明天一案,皇上那股打了胜仗的热乎劲儿已过去,看折子看得很烦了,一定会出事。”
这话使得曹震别有会心。平郡王挂大将军印专征的军费,到现在还在兵部逐案审核,尚未了结;看样子倒要劝一劝平郡王,索性花一笔钱,一次清理结案为妙。
“曹老爷,”杨书办突然问道:“你老这回得了这个差使,有什么打算?”这话问的突兀,言外有意,却不知其意何在,曹震便谨慎了。
“老杨,你是老公事,我倒要请教你,该怎么打算?”
杨书办沉吟了一会问道:“曹老爷,你不在乎我说老实话?”
“当然,当然。原要说老实话,才能叫得上朋友。”
“曹老爷那我当朋友,我可真不能不说。这回的差使,你老可别打算剩下多少钱;不是说钱不要,是要把钱花出去。”杨书办又说:“你老连得两回陵工差使,眼红的人不少;财去身安乐,那才是聪明人。”
曹震听得这话,深为警惕;脸色也凝重了。前前后后想了一遍,方始拱手道谢。“老杨,你这真是当我朋友,才说得这么直;我想我无意中得罪的人,一定不少,虽说我常常在留意,找机会弥补,不过见不到的地方也很多,老杨,你可得多关顾我。”
“言重、言重!”杨书办略停一下又说:“有几位‘都老爷’,年下窘得很,雪中送炭,宜乎及时。”
“嗯,嗯,说得不错。”曹震连连点头“我要快办。”
谈到这里,魏升回来了,却无曹雪芹的踪迹;据说从保定请来一位专治气喘的名医,这天下午可到,曹雪芹要接待医生就不能来应约了。
“太太怎么样?”
“时好时坏,”魏升答说:“我听秋月姑娘在说:要能熬过年就好了。”这意思便是只怕连年都熬不过。曹震不由得面有忧色。杨书班不知他家的事,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当然,酒兴是消失了,略略再做一会,止饮告辞。临走时间“曹老爷,你公馆在哪儿?明儿上午我把你要的东西送来。”
“不敢当,不敢当。还是我自己去取。”
“不必!还是我送来方便。”
彼此辞让着,结果折衷,第二天中午,仍旧约在四宜轩见面。杨书办说要做东回请,曹震漫然应着,心里已想好了该做东的主见。这个主儿便是杨胖子。由于曹震的嘱咐,见了杨书班格外客气,一口一个“老宗长”十分殷勤。
“咱们先办正事再喝酒。”杨书班掀开单间的门帘,向外张望了一下,走回来提起一个蓝布包说:“这上面有朱笔,照规矩是不能拿出来的。东西很多,卷得很扎实,一打开来不容易收拢,带回去细看吧!”
“是的,是的。多谢,多谢!”曹震接过蓝布包转交杨胖子“你可听见了。要谨慎,不相干的人不准看。”
“是。”
“老杨,”曹震从皮袍子口袋中掏出一张红纸,递给杨书办说:“你倒看看,这张单子。”是一张名单,即是杨书办所说“年下窘得狠”的几位“都老爷”一共十二个人,都是与内务府与工部有关的监察御史,其中倒有一大半是旗人。
“差不多。”杨书办说:“还可以添两三个人。”说着,从靴页子拔出水笔,填写了三个名字。
“怎么送法?”
“这要看个人的交情。”杨书办答说:“少则四两,多则八两,也差不多了。”
“不少了一点?”
“不少,不少!”杨书办念了两句描写翰林窘况的是:“‘先裁车马后裁人,裁到师门二两银。’门生孝敬老师不过二两头,你送四两到八两,不谓菲薄。再说,都老爷的过年盘缠,也不能指望你一个,全靠积少成多。”
“是,是!”曹震欣然说道:“那班都老爷,我一个不认识,更谈不上交情;谁该多送,谁可以少送,索性拜托你代为斟酌。”
杨书办自觉当仁不让,便又坐了下来,细看名单,就那些御史对曹震的关系大不大,定节敬的银数多不多,或则四两,或则八两,唯独一个叫鄂多的名下注明“十六两”“此人是富大爷的堂兄,境况也不怎么好,你要多送了,富大爷也见你的情。”这就足见的杨书办为人打算,却是当自己的是那样用心的;曹震欣慰道谢之余,觉得此人可交。当下将杨胖子拉了一把,掀开门帘在穿堂中有两句私话要谈。
“你打算送他多少?”
“他”是指杨书办。杨胖子伸出四指,比了一下。曹震会意,四两过薄,四百两太厚,应该是四十两。“总得一个整数。”曹震说道:“你这个贵本家,样子刻薄,交上了倒是够朋友的。一个整数算你我各送一半好了。”
“不必,你这么吩咐,我遵办就是。”
于是杨胖子将他的跟班找了来,匆匆嘱咐了几句话,回身入内,开始上菜喝酒。
“老宗长,要不要叫条子?”
“主随客便,看曹老爷的意思。”
曹震也不说破,这天是杨胖子做东,只说:“如果问我,我不想叫;听老杨聊聊掌故,也很能下酒。”
“是,是。”杨胖子会意了,清谈才易于深谈。
边谈边饮,不过三巡酒的工夫,杨胖子的伙计回来了,悄悄递上一个红封袋,等那伙计一走,他双手将红封袋捧着王杨书办面前一摆。
“这是什么?”杨书办问。
“一点小意思,请老宗长过年给孩子们买花炮。”
“太客气了,无功不受禄。”
“怎么说无功不受禄。”曹震手一指“那不是。”指的是杨书办带来的档案,这下他觉得不必再辞了,正要道谢时,曹震却又在他前面开了口。“老杨,你打开来看一看。”
杨书办抽出来一看,不免动容“这太丰厚了!”他说:“绝不敢领。”
“老宗长,”杨胖子将他的手按住“咱们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你要是不愿交我这个朋友就算了;要交,就别客气。”
杨书办还待讲论,曹震便抢着开口:“老杨,老杨,你在客气就见外了。”他说:“交朋友不在一时,就算欠了情,难道还愁没有补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