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半缘修道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年纪大的妇女喜嚼槟榔。青年姑娘则是在结婚或喜庆的日子里才品尝。
黎族人们也喜爱用竹筒烤香米饭,制作方法是用西笼竹的嫩竹截成一节一节竹筒,灌进山兰糯米或田糯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烧,烧沸后,用树叶塞住筒口继续慢慢翻烧,烧熟后,破开竹筒就是香喷喷的干饭了。这也是黎家出了名的一道特产。
3、房屋
黎族人居住的房子绝大多数是茅草屋。住房结构简陋,形式多样,有“船形屋”状为船蓬斗筒圆形,这类型的屋子是用来存放稻谷的;有“金”字形茅屋以及低矮的房。材料更简单了,用竹子与良木扎架构成轮廓,再盖以茅草。当然,个别富户也盖砖瓦房。屋子里一般不密封隔开,只是用藤条或竹片编织成板块竖立离地约有2米高。屋内设炉灶堂,煮饭、吃饭、睡觉在一起,日积月累,屋子不但被熏黑了,连蚊帐也目不忍睹。
我也会造房子,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小时候家住在山区,厨房是“金”字形的茅草屋,每年一到七、八月份,台风一刮,屋顶上的茅草就纷纷翻飞起舞。待雨住风停,全家动手修补屋顶以及坍塌的墙。
屋顶容易补,只用茅草一层一层均匀地铺上去,再用铁丝或绳绑紧即可。但墙的功夫可就大了,先用竹子纵横交错扎成方格本的形状,越窄越好,但需要的材料多一点,但会牢固。然后用水、黄土互相搅拌,脚一边踩一边时不时地加进些干稻草。一定要踩得均匀,不然,稀了抹不成墙,会重重地掉下泥土;稠了也不行,即使抹上去了,但干了就会有裂痕,容易坍塌。
4、春节传统节日
除夕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村中气氛很浓。此夜合家不眠,在虔诚地守岁,静待半夜子时的到来。午夜,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屋内灯火辉煌,放鞭炮迎春,全家围攻坐一起,吃新煮米饭,庆祝新春。靠近汉区的村庄还有贴春联的习惯,有些人家还在门窗上贴“福”字。节日期间,还有互相拜年的习惯。同辈相见,互相问好,晚辈见长辈,还要赠送礼品,以示祝福健康长寿。亲戚好友互相拜年,均设宴款待,客人绝不能拒绝,一醉方休才算尽主人之谊。
小时候,有一次大年廿九与母亲到黎村给一友人赠送衣服,被他们逼喝了两碗才得以脱身。我们是汉族,因此主人不敢强硬灌。而他们会相互灌酒,豪饮,然后一个个地倒下,并以地为床直睡到次日了。
5、具有浓郁风情的“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为黎族节。每逢此节,各村寨未婚姻的男女青年都穿上艳丽的民族盛装,一早便带着醇香的山兰酒、糯米酒成群结队地来到旷野聚会。在优美悦耳的箫、鼓等乐器声中,小伙子引吭高歌,纵情跳舞,姑娘们则躲在绿树丛中,手持花“布帷”半遮面,悄悄窥视自己的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便对歌互诉爱慕之情。待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人们点起堆堆篝火,载歌载舞,一直嬉闹到深夜。这时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离开庆祝场地,隐进丛林,订下终身。婚后,双方就不再参加“三月三”活动了。
6、迷信活动
黎族人由于环境闭塞与文化落后,普遍存在着迷信思想。认为人们患病都是些“鬼”作怪,因此,产生了驱“鬼”送“神”的主持者,即“道公”、“道婆”这些人均由男性充当。道公做法时,穿汉族的道袍,道婆送“鬼”时,穿女上衣,戴花头巾。解放前,统治阶级利用“道公”“道婆”通过卜卦诬指善良的劳动人们为“禁公”“禁婆”从而进行种种迫害,甚至谋财害命。黎族的迷信种类繁多,有占卜、鸡骨卜、蛋卜,主要用于出猎围攻山或行事前预卜凶吉,杯卜则用于“查鬼”但较多的是占卜算卦。除了上述卜卦外,还有烧香、祭祀、求神拜佛,请神婆、看风水的习俗。
7、婚嫁
本县的黎族,由于居住环境的差异与生活习俗的不同,在婚嫁方面有简单和繁琐两种。如保定、三平、头圹、南木等村,举行结婚姻仪式就很简单,只要男方家的父母带一筐大米(大约三四十斤左右)到女方家说媒,如果女方家父母同意,就可以让女儿和一个女伴陪到男方家吃一顿便饭,目的是让男方从中窥看是否中意,若中意,即可成亲,结婚不要彩礼。
除上述四个村庄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婚姻礼比较繁琐。结婚那天,到女方家迎新时,新郎不参加,而是由新郎相好的未婚男青年当代表,挑着酒、肉、米、槟榔等礼物去迎接新娘。新娘若要出门,需待太阳落山,由陪郎打着火把、手电筒护送,几个贴身伴娘赤足陪伴新娘步行去夫家。到了夫家村寨,新娘要低着头钻过由火把组成的火门,烧掉身上的“邪气”才能进屋。新郎、新娘拜堂时,在箫鼓、鞭炮声中先拜祖先,然后由新娘双手捧着精致的椰子壳盛着槟椰向公婆敬献,公婆则以“红封”作回礼。拜堂结束后,新娘还要举行宣誓仪式:跪在铺在洞房门前的新草席上,脱下戴在手腕的玉镯放进装有水的碗里,再用浸过玉镯的水洗耳、眼,表明对夫君的爱情将清如水、坚如玉、永不变心。仪式完毕,新郎新娘被人们拥进洞房后,开始闹洞房。伴娘则被安排到屋外与男青年对酒对歌,这样一直欢闹到天亮,客人才散去。除此之外,新娘还得再举行一次庄严的劳动仪式:用一对木桶去挑一担水(说是纯洁之水)回家。水既要盛满,又不能溢出,必须要赶在全村姑娘的前头,以象征将来新娘成为寨中最能干的人。至此,整个结婚仪式才算告终。
8、丧葬
黎族支系不同,办理葬礼也各异。三平、抱由、大安、志仲、永明、山荣等地区,一般死了人,就通知死者的亲戚朋友来参加葬礼。但不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只给死者一口棺材,入棺前才为死者更衣。然后,停放一宿,翌日下午四点就出殡。不建墓冢,但在坟上放些死者生前的用具(妇女是放纺织工具、衣物;男人则放弓箭、木耕、腰篓、草笠等),埋葬时,可与同族的祖宗在同一块地皮。
其它地区的葬礼比较隆重。家里有人去世,当地就派出本族的男人通知本族所有外嫁的妇女和他们夫家远近的亲戚。凡接到通知者,必须出席。出葬前夕,本族的妇女男人都自觉形成一列队伍来到死者家里。队伍的排列是:妇女在前,男人在后。队伍中,老妪空手者在先,年轻且挑有米、酒的少妇紧随着,接着是无担子的妇女,大家都穿着漂亮的衣裙。紧挨在妇女后面的是男人乐手,乐器有锣、鼓、钹、二胡、箫等。再者是扛着用彩色纸糊成的“天马”、“天灯”的年轻男子队伍,美丽的“天灯”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的深切哀思。在乐器声中,参加葬礼的人,井然有序地走向死者的卧室外,到了门口,死者亲系族的妇女立即站起来接担子和行李“天马”放在屋顶或屋子的旁边“天灯”则吊在死者的屋内。这时乐器齐奏,参葬者一个挨着一个缓缓地走进停放尸体的房间,叩见遗容并呼号大哭。半个时辰后逐个退出休息。各种仪式举行完毕,次日清晨八九点钟出殡。棺材由16名青年男子抬,上面坐着死者女儿或近亲者三至四人。出殡后,非本族人只陪到寨门口,而本族男女则要陪送到葬地。死者入穴后,由本族老妪带着本族所有妇女,每人手中拿着小酒瓶,把酒倒在棂柩上,然后放声大哭,少许就可以散去,其他男人也可以回村,筑墓则由亲戚主持。
八、苗族
乐东县的苗族人不多,约有2036人,占总人口的0。45%。
1、服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无扣,无口袋,无花纹,是用野麻或棉花纺织而成的;下穿长裤,抽头裤(也叫八股裤),裤不长,有的仅过膝盖,最长的也只及小腿肚。头缠青色花纹图案。女子衣服的扣子是用线打成小结的,领上绣着花,下身穿一块纺织比较精致,绣上各种花纹的布,约2尺见方,围在下身的后面至两边腰下的两侧,然后用一条漂亮的图案腰带缚住,前面是用衣服的两边下摆遮住。头上戴着有花纹的尖顶帽,帽尖上有鲜红的花穗、花摆,帽的后面留有二尺长的后摆。苗族妇女在头顶端把头发梳成髻,便于戴帽子。妇女盛装时,还会佩多种银饰。
当然,年轻的一代都汉化了,与汉族的穿着打扮没两样。
2、房屋
苗族人过着迁徙的游居生活,为了方便搬迁、游走,因此造的房子极为简单。房子的形状酷似黎族的船形屋,又低又矮,屋里的隔开板是竹篾编织而的成,屋顶用茅草或葵叶盖。苗族人的睡床也极为简陋,只用四支带有杈的木插进土地里做个床架,然后铺上竹蔑或木板,再垫上草席或树皮,就是床了。
3、婚礼
苗族的婚礼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三日举行。第一天,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这天,新郎一大早起来更衣,内穿白衬衣,表示心地纯洁无瑕,中间穿本民族服装,外穿长袍。然后由五名伴郎陪伴出门,一名是正伴郎,一名为对歌手,一名是挑夫,一名是护郎,再者是一年轻女陪郎。上路后不管路途远近,都只能待到太阳落山尽了方能进女方村寨,鸣枪或放鞭炮通知新娘家族,待听到村中有枪或炮声回应,方可进村。否则,新郎将被村民们视为无礼而受到鄙视或疏远。
进村时,新郎派出一名代表引路,他必须由伴郎打起黑色阳伞陪着,一同进入村中新娘指定为接待新郎的人家。主人杀鸡宰羊款待,但绝不可杀狗杀牛。菜中必须有芭蕉心“芭蕉一条心”代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翌日清晨,早饭过后,新郎就到岳父家,同新娘一起拜堂,认识和熟悉其他亲戚。拜堂完毕,新娘由家人背出家门,与五名伴娘、媒人一同到新郎家举行婚礼。回新郎家举行婚礼的仪式与上述相同,但新娘这夜独睡洞房,新郎只能与伴郎就寝。
第三天清晨,新婚夫妇与家人及其村中乡亲们举杯相互道别后,又返回娘家。这一去夫妇就在岳父家居住三年五载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回来男方家居住。
其它的风俗与黎族差异不大。
海南的汉族很歧视少数民族,鄙视他们的文化落后,嗜烟酒如命,卫生肮脏。流行这么一句俗语:“宁可娶傻汉,也不娶精明黎”因此汉与黎、苗几乎不联姻。即使有一二对结为秦晋之好最终也因风俗习惯差异太大而分道扬镳。
我已隔三年没回乐东了,每次回去都感慨万千,一切是那么地熟悉,又是那么地遥远,想抓却抓不住。真想沿着昔日生活过的地方好好地行走一遍,细细地欣赏、慢慢地品味一翻,可无奈我已成了过客,匆匆忙忙参加完婚礼就走了。乐东,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它有着一份无法释怀的情结,午夜梦回时分,全是童年、少年时生活过的每一片乐园。写至此时,泪又细细腻腻地溢了出来,我一直是个怀旧的人,一直也是个情感泛滥的人,永远都成不了大气候。
不知乐东近来又有何变化?想信它一定越变越美!
2006/6/25傍晚
bsp;年纪大的妇女喜嚼槟榔。青年姑娘则是在结婚或喜庆的日子里才品尝。
黎族人们也喜爱用竹筒烤香米饭,制作方法是用西笼竹的嫩竹截成一节一节竹筒,灌进山兰糯米或田糯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烧,烧沸后,用树叶塞住筒口继续慢慢翻烧,烧熟后,破开竹筒就是香喷喷的干饭了。这也是黎家出了名的一道特产。
3、房屋
黎族人居住的房子绝大多数是茅草屋。住房结构简陋,形式多样,有“船形屋”状为船蓬斗筒圆形,这类型的屋子是用来存放稻谷的;有“金”字形茅屋以及低矮的房。材料更简单了,用竹子与良木扎架构成轮廓,再盖以茅草。当然,个别富户也盖砖瓦房。屋子里一般不密封隔开,只是用藤条或竹片编织成板块竖立离地约有2米高。屋内设炉灶堂,煮饭、吃饭、睡觉在一起,日积月累,屋子不但被熏黑了,连蚊帐也目不忍睹。
我也会造房子,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小时候家住在山区,厨房是“金”字形的茅草屋,每年一到七、八月份,台风一刮,屋顶上的茅草就纷纷翻飞起舞。待雨住风停,全家动手修补屋顶以及坍塌的墙。
屋顶容易补,只用茅草一层一层均匀地铺上去,再用铁丝或绳绑紧即可。但墙的功夫可就大了,先用竹子纵横交错扎成方格本的形状,越窄越好,但需要的材料多一点,但会牢固。然后用水、黄土互相搅拌,脚一边踩一边时不时地加进些干稻草。一定要踩得均匀,不然,稀了抹不成墙,会重重地掉下泥土;稠了也不行,即使抹上去了,但干了就会有裂痕,容易坍塌。
4、春节传统节日
除夕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村中气氛很浓。此夜合家不眠,在虔诚地守岁,静待半夜子时的到来。午夜,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屋内灯火辉煌,放鞭炮迎春,全家围攻坐一起,吃新煮米饭,庆祝新春。靠近汉区的村庄还有贴春联的习惯,有些人家还在门窗上贴“福”字。节日期间,还有互相拜年的习惯。同辈相见,互相问好,晚辈见长辈,还要赠送礼品,以示祝福健康长寿。亲戚好友互相拜年,均设宴款待,客人绝不能拒绝,一醉方休才算尽主人之谊。
小时候,有一次大年廿九与母亲到黎村给一友人赠送衣服,被他们逼喝了两碗才得以脱身。我们是汉族,因此主人不敢强硬灌。而他们会相互灌酒,豪饮,然后一个个地倒下,并以地为床直睡到次日了。
5、具有浓郁风情的“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为黎族节。每逢此节,各村寨未婚姻的男女青年都穿上艳丽的民族盛装,一早便带着醇香的山兰酒、糯米酒成群结队地来到旷野聚会。在优美悦耳的箫、鼓等乐器声中,小伙子引吭高歌,纵情跳舞,姑娘们则躲在绿树丛中,手持花“布帷”半遮面,悄悄窥视自己的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便对歌互诉爱慕之情。待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人们点起堆堆篝火,载歌载舞,一直嬉闹到深夜。这时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离开庆祝场地,隐进丛林,订下终身。婚后,双方就不再参加“三月三”活动了。
6、迷信活动
黎族人由于环境闭塞与文化落后,普遍存在着迷信思想。认为人们患病都是些“鬼”作怪,因此,产生了驱“鬼”送“神”的主持者,即“道公”、“道婆”这些人均由男性充当。道公做法时,穿汉族的道袍,道婆送“鬼”时,穿女上衣,戴花头巾。解放前,统治阶级利用“道公”“道婆”通过卜卦诬指善良的劳动人们为“禁公”“禁婆”从而进行种种迫害,甚至谋财害命。黎族的迷信种类繁多,有占卜、鸡骨卜、蛋卜,主要用于出猎围攻山或行事前预卜凶吉,杯卜则用于“查鬼”但较多的是占卜算卦。除了上述卜卦外,还有烧香、祭祀、求神拜佛,请神婆、看风水的习俗。
7、婚嫁
本县的黎族,由于居住环境的差异与生活习俗的不同,在婚嫁方面有简单和繁琐两种。如保定、三平、头圹、南木等村,举行结婚姻仪式就很简单,只要男方家的父母带一筐大米(大约三四十斤左右)到女方家说媒,如果女方家父母同意,就可以让女儿和一个女伴陪到男方家吃一顿便饭,目的是让男方从中窥看是否中意,若中意,即可成亲,结婚不要彩礼。
除上述四个村庄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婚姻礼比较繁琐。结婚那天,到女方家迎新时,新郎不参加,而是由新郎相好的未婚男青年当代表,挑着酒、肉、米、槟榔等礼物去迎接新娘。新娘若要出门,需待太阳落山,由陪郎打着火把、手电筒护送,几个贴身伴娘赤足陪伴新娘步行去夫家。到了夫家村寨,新娘要低着头钻过由火把组成的火门,烧掉身上的“邪气”才能进屋。新郎、新娘拜堂时,在箫鼓、鞭炮声中先拜祖先,然后由新娘双手捧着精致的椰子壳盛着槟椰向公婆敬献,公婆则以“红封”作回礼。拜堂结束后,新娘还要举行宣誓仪式:跪在铺在洞房门前的新草席上,脱下戴在手腕的玉镯放进装有水的碗里,再用浸过玉镯的水洗耳、眼,表明对夫君的爱情将清如水、坚如玉、永不变心。仪式完毕,新郎新娘被人们拥进洞房后,开始闹洞房。伴娘则被安排到屋外与男青年对酒对歌,这样一直欢闹到天亮,客人才散去。除此之外,新娘还得再举行一次庄严的劳动仪式:用一对木桶去挑一担水(说是纯洁之水)回家。水既要盛满,又不能溢出,必须要赶在全村姑娘的前头,以象征将来新娘成为寨中最能干的人。至此,整个结婚仪式才算告终。
8、丧葬
黎族支系不同,办理葬礼也各异。三平、抱由、大安、志仲、永明、山荣等地区,一般死了人,就通知死者的亲戚朋友来参加葬礼。但不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只给死者一口棺材,入棺前才为死者更衣。然后,停放一宿,翌日下午四点就出殡。不建墓冢,但在坟上放些死者生前的用具(妇女是放纺织工具、衣物;男人则放弓箭、木耕、腰篓、草笠等),埋葬时,可与同族的祖宗在同一块地皮。
其它地区的葬礼比较隆重。家里有人去世,当地就派出本族的男人通知本族所有外嫁的妇女和他们夫家远近的亲戚。凡接到通知者,必须出席。出葬前夕,本族的妇女男人都自觉形成一列队伍来到死者家里。队伍的排列是:妇女在前,男人在后。队伍中,老妪空手者在先,年轻且挑有米、酒的少妇紧随着,接着是无担子的妇女,大家都穿着漂亮的衣裙。紧挨在妇女后面的是男人乐手,乐器有锣、鼓、钹、二胡、箫等。再者是扛着用彩色纸糊成的“天马”、“天灯”的年轻男子队伍,美丽的“天灯”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的深切哀思。在乐器声中,参加葬礼的人,井然有序地走向死者的卧室外,到了门口,死者亲系族的妇女立即站起来接担子和行李“天马”放在屋顶或屋子的旁边“天灯”则吊在死者的屋内。这时乐器齐奏,参葬者一个挨着一个缓缓地走进停放尸体的房间,叩见遗容并呼号大哭。半个时辰后逐个退出休息。各种仪式举行完毕,次日清晨八九点钟出殡。棺材由16名青年男子抬,上面坐着死者女儿或近亲者三至四人。出殡后,非本族人只陪到寨门口,而本族男女则要陪送到葬地。死者入穴后,由本族老妪带着本族所有妇女,每人手中拿着小酒瓶,把酒倒在棂柩上,然后放声大哭,少许就可以散去,其他男人也可以回村,筑墓则由亲戚主持。
八、苗族
乐东县的苗族人不多,约有2036人,占总人口的0。45%。
1、服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无扣,无口袋,无花纹,是用野麻或棉花纺织而成的;下穿长裤,抽头裤(也叫八股裤),裤不长,有的仅过膝盖,最长的也只及小腿肚。头缠青色花纹图案。女子衣服的扣子是用线打成小结的,领上绣着花,下身穿一块纺织比较精致,绣上各种花纹的布,约2尺见方,围在下身的后面至两边腰下的两侧,然后用一条漂亮的图案腰带缚住,前面是用衣服的两边下摆遮住。头上戴着有花纹的尖顶帽,帽尖上有鲜红的花穗、花摆,帽的后面留有二尺长的后摆。苗族妇女在头顶端把头发梳成髻,便于戴帽子。妇女盛装时,还会佩多种银饰。
当然,年轻的一代都汉化了,与汉族的穿着打扮没两样。
2、房屋
苗族人过着迁徙的游居生活,为了方便搬迁、游走,因此造的房子极为简单。房子的形状酷似黎族的船形屋,又低又矮,屋里的隔开板是竹篾编织而的成,屋顶用茅草或葵叶盖。苗族人的睡床也极为简陋,只用四支带有杈的木插进土地里做个床架,然后铺上竹蔑或木板,再垫上草席或树皮,就是床了。
3、婚礼
苗族的婚礼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三日举行。第一天,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这天,新郎一大早起来更衣,内穿白衬衣,表示心地纯洁无瑕,中间穿本民族服装,外穿长袍。然后由五名伴郎陪伴出门,一名是正伴郎,一名为对歌手,一名是挑夫,一名是护郎,再者是一年轻女陪郎。上路后不管路途远近,都只能待到太阳落山尽了方能进女方村寨,鸣枪或放鞭炮通知新娘家族,待听到村中有枪或炮声回应,方可进村。否则,新郎将被村民们视为无礼而受到鄙视或疏远。
进村时,新郎派出一名代表引路,他必须由伴郎打起黑色阳伞陪着,一同进入村中新娘指定为接待新郎的人家。主人杀鸡宰羊款待,但绝不可杀狗杀牛。菜中必须有芭蕉心“芭蕉一条心”代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翌日清晨,早饭过后,新郎就到岳父家,同新娘一起拜堂,认识和熟悉其他亲戚。拜堂完毕,新娘由家人背出家门,与五名伴娘、媒人一同到新郎家举行婚礼。回新郎家举行婚礼的仪式与上述相同,但新娘这夜独睡洞房,新郎只能与伴郎就寝。
第三天清晨,新婚夫妇与家人及其村中乡亲们举杯相互道别后,又返回娘家。这一去夫妇就在岳父家居住三年五载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回来男方家居住。
其它的风俗与黎族差异不大。
海南的汉族很歧视少数民族,鄙视他们的文化落后,嗜烟酒如命,卫生肮脏。流行这么一句俗语:“宁可娶傻汉,也不娶精明黎”因此汉与黎、苗几乎不联姻。即使有一二对结为秦晋之好最终也因风俗习惯差异太大而分道扬镳。
我已隔三年没回乐东了,每次回去都感慨万千,一切是那么地熟悉,又是那么地遥远,想抓却抓不住。真想沿着昔日生活过的地方好好地行走一遍,细细地欣赏、慢慢地品味一翻,可无奈我已成了过客,匆匆忙忙参加完婚礼就走了。乐东,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它有着一份无法释怀的情结,午夜梦回时分,全是童年、少年时生活过的每一片乐园。写至此时,泪又细细腻腻地溢了出来,我一直是个怀旧的人,一直也是个情感泛滥的人,永远都成不了大气候。
不知乐东近来又有何变化?想信它一定越变越美!
2006/6/25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