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子路向孔子请教: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召忽自杀殉节了,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殉节;管仲这样做不能算是仁人了吧?孔子回答: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国之间的盟会,并且没有使用武力就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功劳呀!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向孔子请教: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为公子纠徇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听后回答:管仲辅佐桓公时,桓公称霸于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在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头散发,沦为落后的民族了;难道管仲非得像一般的平庸之人那样,为了守小节,吊死在山沟沟里,永远都没有人知道吗?公叔文子的家臣僎,由于公叔文子的推荐,和他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说道: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孔子讲到卫灵公无道的时候,季康子问孔子:卫灵公既然这么无道,为什么他没有亡国呢?孔子回答:因为他有仲叔圉(yǔ)负责外交,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帅军队,有这样的臣下,怎么会亡国呢?孔子说: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大言不惭,那么他在实现这些话的时候就很困难了。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斋戒之后,随即上朝去拜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给杀了,请您出兵讨伐陈恒。鲁哀公听后说道:你去报告给季氏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下后说道: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我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让我和三桓去说。孔子最终还是去了三桓那报告,但三桓不愿意派兵讨伐,孔子只得无奈地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子路向孔子请教该如何事奉君主的问题,孔子告诉他:不能欺骗君主,但可以直言进谏。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学给别人看的。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忙些什么?使者回答: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是还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赞叹道: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的事情,从来都不会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孔子告诉子贡: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可惜我都未能做到,这三个方面是,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听后感慨道: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有一回,子贡在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听后说道:子贡啊,你真的就那么好吗?我可没有那闲工夫去评论别人。孔子说:我从来都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我只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本事。
不要提前怀疑别人会欺诈,也不要胡乱猜测别人会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鲁国的一位名叫微生亩的隐士讥讽孔子时说道:孔丘,你为什么整天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想显示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听后回答: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我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地方,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有人向孔子请教道: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您感觉怎么样?孔子听后回答: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大呼道: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听后不解地问道:夫子,您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不要埋怨上天给予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进而获得人生的真谛;了解我的,只有上天了吧!公伯寮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有一次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鲁国的大夫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给了孔子,并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将他陈尸于市,您看怎么样?孔子听后回答: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够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时会选择隐居,次一等的贤人会选择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会选择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会选择回避别人难听的话;据我所知,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他们分别是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有一回,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我是从孔氏那里来的;守城门的人一听,立马问道:就是那个明知道做不到却还是要坚持做的人吗?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次正在敲击磬,一位背着草筐的人从他家的门前走过,听到孔子的磬声后说道: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那人听了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如果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了解自己不就行了;就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何必要自寻烦恼呢?孔子听后回答:说得真干脆呀,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指责的!
子张向孔子请教道:夫子,《尚书》上讲,“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死了,即使是国君,也要守丧三年,不理政事;不仅是国君,古人都是这样的;这三年期间,朝廷百官要各自管理好自己的职事,听命于最高的官冢宰。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子路向孔子请教: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召忽自杀殉节了,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殉节;管仲这样做不能算是仁人了吧?孔子回答: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国之间的盟会,并且没有使用武力就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功劳呀!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向孔子请教: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为公子纠徇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听后回答:管仲辅佐桓公时,桓公称霸于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在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头散发,沦为落后的民族了;难道管仲非得像一般的平庸之人那样,为了守小节,吊死在山沟沟里,永远都没有人知道吗?公叔文子的家臣僎,由于公叔文子的推荐,和他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说道: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孔子讲到卫灵公无道的时候,季康子问孔子:卫灵公既然这么无道,为什么他没有亡国呢?孔子回答:因为他有仲叔圉(yǔ)负责外交,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帅军队,有这样的臣下,怎么会亡国呢?孔子说: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大言不惭,那么他在实现这些话的时候就很困难了。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斋戒之后,随即上朝去拜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给杀了,请您出兵讨伐陈恒。鲁哀公听后说道:你去报告给季氏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下后说道: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我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让我和三桓去说。孔子最终还是去了三桓那报告,但三桓不愿意派兵讨伐,孔子只得无奈地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子路向孔子请教该如何事奉君主的问题,孔子告诉他:不能欺骗君主,但可以直言进谏。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学给别人看的。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忙些什么?使者回答: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是还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赞叹道: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的事情,从来都不会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孔子告诉子贡: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可惜我都未能做到,这三个方面是,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听后感慨道: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有一回,子贡在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听后说道:子贡啊,你真的就那么好吗?我可没有那闲工夫去评论别人。孔子说:我从来都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我只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本事。
不要提前怀疑别人会欺诈,也不要胡乱猜测别人会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鲁国的一位名叫微生亩的隐士讥讽孔子时说道:孔丘,你为什么整天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想显示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听后回答: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我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地方,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有人向孔子请教道: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您感觉怎么样?孔子听后回答: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大呼道: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听后不解地问道:夫子,您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不要埋怨上天给予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进而获得人生的真谛;了解我的,只有上天了吧!公伯寮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有一次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鲁国的大夫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给了孔子,并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将他陈尸于市,您看怎么样?孔子听后回答: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够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时会选择隐居,次一等的贤人会选择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会选择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会选择回避别人难听的话;据我所知,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他们分别是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有一回,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我是从孔氏那里来的;守城门的人一听,立马问道:就是那个明知道做不到却还是要坚持做的人吗?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次正在敲击磬,一位背着草筐的人从他家的门前走过,听到孔子的磬声后说道: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那人听了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如果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了解自己不就行了;就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何必要自寻烦恼呢?孔子听后回答:说得真干脆呀,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指责的!
子张向孔子请教道:夫子,《尚书》上讲,“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死了,即使是国君,也要守丧三年,不理政事;不仅是国君,古人都是这样的;这三年期间,朝廷百官要各自管理好自己的职事,听命于最高的官冢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