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李碧华散文精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终于看完风扉台湾、上海、北京的二十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
这个剧集推出后,扰嚷了大半年,回响是罕见的。不但二三十年代的四角关系借尸还魂,令少男少女如痴如醉,新诗、文学、文艺对白、衣饰、爱情观,,都是话题。
中台人人都谈个不停,香港这边也慢慢热起来。此剧由亚视购得,粤语配音,暑期播映。不知道本城观众,是否接受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特地找来一看。
正如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看的是cd,跳着看,快速看,可能没有时间心情去细味。起码,也知道是什么样的作品。台湾制作,两岸明星合演的电视剧。拍得细致缓慢。靓人,靓景。好“文艺”——须要用心看,品茶赏花一样,全情投入,才可同哭同笑。香港也有不少喜爱新文学,中文水平不错的观众,但一般性急躁动的年轻人,会不会象台湾的大学生、教授、作家、教育部长、市长、明星、文艺青年等,一起参与这场“燃烧”?本人不是徐志摩迷。即使中学时代他的名作再别康桥、爱眉小札、新诗散文集都读过,但那时我们看鲁迅、萧红、张爱玲、闻一多都没有特别瞧得上徐志摩。反而他一张长脸,配上两个圆框眼镜的独特造型,却永垂不朽。
梁启超是他的老师,在他与陆小曼的婚礼上证婚,声色俱厉的训斥了二人一顿:“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朋友们亦因他始终没有交出过一份有力量的学术著作,课堂讲义也编得不合规格,背后议论:“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成诗人,思想之杂乱,使他不能成为文人。”
梁实秋在一篇序文中提到:“徐志摩值得我们怀念的是他的那一堆作品,而不是他的婚姻生活或风流韵事。徐志摩的文名几乎被他的风流韵事所掩。”
胡适认为他“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牺牲了家庭亲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惨酷的失败。”
当所有人把他捧上了天时,我仍把一些“反调”给找出来。因为作为读者,徐的文风昏昏软软,用字不够“采”做人拖泥带水,不是我的一杯茶。传诵一时的诗都是些情诗,不嫌他肉麻,——因为爱情的事,过来人都明白,越肉麻越有“力量”只是觉得他追求的“爱、自由与美”没有后世人工化的轰烈伟大。
也许我们不大认识他,世上又有谁真正“认识”谁呢?
新月诗人徐志摩,生命短暂,三十六年,来去匆匆。他曾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发妻张幼仪是个传统女性,二人间陌生而冷淡。徐在康桥邂逅了清丽善良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音,热烈追求,央求:“徽徽,许我一个未来!”为了他,在报章头版发表离婚启事。但林不愿破坏人家的婚姻,理性地作出选择,下嫁建筑家梁思成,重觅新生。徐痛苦颓丧,遇上同病相怜的社交名媛,艳名四播的陆小曼,终摆脱传统道德和世俗眼光而结合,但陆的挥霍、不专,又染上芙蓉癖,徐为经济疲于奔命。后因赶赴北京听红知已林徽音一个有关建筑艺术的演讲,在空难中丧生。
一个一生纠缠在爱情中的诗人,才三十六岁,死于空中无端一场烈焰,粉身碎骨,——不是不浪漫的。这也是颇为牵动人心的“传奇”吧。
或者大家也应该感谢人间四月天的面世,让各人可把他心底... -->>
终于看完风扉台湾、上海、北京的二十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
这个剧集推出后,扰嚷了大半年,回响是罕见的。不但二三十年代的四角关系借尸还魂,令少男少女如痴如醉,新诗、文学、文艺对白、衣饰、爱情观,,都是话题。
中台人人都谈个不停,香港这边也慢慢热起来。此剧由亚视购得,粤语配音,暑期播映。不知道本城观众,是否接受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特地找来一看。
正如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看的是cd,跳着看,快速看,可能没有时间心情去细味。起码,也知道是什么样的作品。台湾制作,两岸明星合演的电视剧。拍得细致缓慢。靓人,靓景。好“文艺”——须要用心看,品茶赏花一样,全情投入,才可同哭同笑。香港也有不少喜爱新文学,中文水平不错的观众,但一般性急躁动的年轻人,会不会象台湾的大学生、教授、作家、教育部长、市长、明星、文艺青年等,一起参与这场“燃烧”?本人不是徐志摩迷。即使中学时代他的名作再别康桥、爱眉小札、新诗散文集都读过,但那时我们看鲁迅、萧红、张爱玲、闻一多都没有特别瞧得上徐志摩。反而他一张长脸,配上两个圆框眼镜的独特造型,却永垂不朽。
梁启超是他的老师,在他与陆小曼的婚礼上证婚,声色俱厉的训斥了二人一顿:“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朋友们亦因他始终没有交出过一份有力量的学术著作,课堂讲义也编得不合规格,背后议论:“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成诗人,思想之杂乱,使他不能成为文人。”
梁实秋在一篇序文中提到:“徐志摩值得我们怀念的是他的那一堆作品,而不是他的婚姻生活或风流韵事。徐志摩的文名几乎被他的风流韵事所掩。”
胡适认为他“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牺牲了家庭亲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惨酷的失败。”
当所有人把他捧上了天时,我仍把一些“反调”给找出来。因为作为读者,徐的文风昏昏软软,用字不够“采”做人拖泥带水,不是我的一杯茶。传诵一时的诗都是些情诗,不嫌他肉麻,——因为爱情的事,过来人都明白,越肉麻越有“力量”只是觉得他追求的“爱、自由与美”没有后世人工化的轰烈伟大。
也许我们不大认识他,世上又有谁真正“认识”谁呢?
新月诗人徐志摩,生命短暂,三十六年,来去匆匆。他曾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发妻张幼仪是个传统女性,二人间陌生而冷淡。徐在康桥邂逅了清丽善良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音,热烈追求,央求:“徽徽,许我一个未来!”为了他,在报章头版发表离婚启事。但林不愿破坏人家的婚姻,理性地作出选择,下嫁建筑家梁思成,重觅新生。徐痛苦颓丧,遇上同病相怜的社交名媛,艳名四播的陆小曼,终摆脱传统道德和世俗眼光而结合,但陆的挥霍、不专,又染上芙蓉癖,徐为经济疲于奔命。后因赶赴北京听红知已林徽音一个有关建筑艺术的演讲,在空难中丧生。
一个一生纠缠在爱情中的诗人,才三十六岁,死于空中无端一场烈焰,粉身碎骨,——不是不浪漫的。这也是颇为牵动人心的“传奇”吧。
或者大家也应该感谢人间四月天的面世,让各人可把他心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