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互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意?这跟那铃铛有关系?”我一边问,一边认真阅览。影印件不是很清楚,大致可以看出是一幅写实绘画,有山有水,云遮雾绕,图上一行人,举着招幡,抬着一口大柜子,演奏着礼乐,就像一支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正在前行。也许原画保存得并不太好,翻印之后更加模糊,不知藏着什么秘密。
“看不出名堂。”我说。
“所以说,你对字画虽然熟悉,却不了解。”
“我只会照葫芦画瓢,从不去了解。”
“没看见里面的风铃?”
“风铃?”我再次认真检查,“你是说那口柜子上挂着的?不,你不能认定那个墨点是风铃,更不能断定那就是咱们手上这种。”
“我有凭据。先说说这幅图。这是幅有争议的图,也有人说,这是张伪图。所以在行内,这幅图的真实性至今未被认定。”
“你是说,这古画是假的?”
“倒不是那个意思,”老谢笑了笑,“这是一幅纪实图。古人记录某些事件的方法,除了文字,还有绘画,就跟我们现在拍摄资料图片一样。比较有名的如描绘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步辇图》,都是真实历史记录。”
“这个我知道。你说的伪图是指什么呢?”
“是说其所描绘之事,史上并无可考,且事件本身有存疑。”
“哦,历史资料我们可丢得太多,就算有这回事,现在找不到依据,说不清楚也很正常。”我感叹道,“所以你说的凭据,就更不可靠了。”
“别急,我会慢慢讲给你听。在一份已被接受的资料上,有对这幅图中描绘之物的解释,其中便提到了九角铃,也称,九檐风铃。”
“那资料中,对挂着风铃的大柜子,有何解释?”
“那不是柜子。”
“好吧,就算不是柜子。”我说,“不管它是什么。是不是说,有了这枚风铃,就能证明这图里描
绘之事的真实性。”
“正是如此。这种风铃极少出现,更少有记载,你现在看到的可算一处。”
“那么反过来,了解这幅图的背景,就可以了解这风铃。”
“没错。”
“所以,要了解咱们手上这玩意儿,就该查这幅图的资料。”
“不错,不错,你已掌握基本方法。”
“好,那你现在是不是可以直接给我解释了。”
“行,那咱们就从这幅图说起?”
“随你。你怎么说,我怎么听。”
于是,老谢就先给我讲那幅图的来历。原来,那幅图描绘的不是迎亲,而是送殡。图中抬着的不是妆奁,而是棺椁。虽然看起来喜庆,但却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一次殡葬实景记载。他说,该图描绘的,是汉末三国时期,汉丞相、魏王曹操下葬时的情景。其实直到今天,曹操墓都还没被找到。而大多数人对他的墓感兴趣,是因为历史上,他曾组建过一支特别的部队:掘子军。这支部队专为其开墓窃财,以充军饷。现在的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摸金校尉,正是掘子军军士职称。这样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盗墓大佬,自然会对自己身后之事格外小心。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与《鹤林玉露》两部书里,都称其在殁后设有七十二疑冢。史书记载,曹操葬于高陵,可高陵究竟在哪里,至今仍是困扰考古界的谜团。那么此图中有墓葬地址的记载么?当然也没有。但这幅图却表明,曹操下葬的形式异于常人。非常低调,非常朴实。这跟《三国志· 魏书》中的记载也比较吻合: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不能侵占耕地良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不筑台不立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我知道,就老谢这职业,对曹操墓自是极感兴趣。
听完葬礼的事,我只说了一句:“曹丞相毕竟看得远。”
老谢不理我的揶揄,继续说:“你说这像大柜子,其实也没错。”他伸手指着那副十二个人抬着的棺椁,“那份资料里,其实也没说这是棺材,只是说‘魏王殁,即殓于渡内。’所以大家普遍认为,这种造型奇怪的棺木,或许是为了方便水上运输的特殊殓具。”
“这东西其实是艘船?别说,还真有点像。”我忽然有点担心,生怕已坠入某个圈套,于是又试探着问,“所以,你想知道风铃的出处,是怀疑那里就是考古界找了很久都没有结果的‘高陵’,是这样吗?”
“不管那里是不是高陵,出土之物都需要准确来源,才好进行判定,才能评估其价值。你不是想知道这东西能值多少钱?”老谢对我打了个哈哈,“你不把真实情况告诉我,我又怎么给你报价,怎么帮你出手呢。”
“你小子,水还是那么深。”
临近出发来西安之前,其实我跟老鬼商量过,如果人家定要知道这东西出处才好估价,告诉他也无妨。对老鬼来说,毕竟成交才是目标。“这东西,是老鬼在湖北利川山里得到的。”我对老谢说。
“利川?”
“具体地址,是一个叫尖顶观的地方。”
“那么远!”
“那么远?不远。”
“不,我是说,那里不可能是高陵。”
“为什么呢?”
“利川最初属古巴国,汉朝归于南郡,蜀汉将其划归荆州,属巴东郡。曹丞相死的时候,势力还未扩张到那地方,所以根本葬不到那里去。”
“我觉得你的判断有道理。曹丞相何等洒脱的人,肯定不喜欢麻烦。”
“但你说那地方,地下定有个古墓,规模还不小。”
“我听说,那挨着就是土司家族的天葬坑。”
“大水井李家?”老谢好像恍然大悟似的,“原来是那地方。”
意?这跟那铃铛有关系?”我一边问,一边认真阅览。影印件不是很清楚,大致可以看出是一幅写实绘画,有山有水,云遮雾绕,图上一行人,举着招幡,抬着一口大柜子,演奏着礼乐,就像一支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正在前行。也许原画保存得并不太好,翻印之后更加模糊,不知藏着什么秘密。
“看不出名堂。”我说。
“所以说,你对字画虽然熟悉,却不了解。”
“我只会照葫芦画瓢,从不去了解。”
“没看见里面的风铃?”
“风铃?”我再次认真检查,“你是说那口柜子上挂着的?不,你不能认定那个墨点是风铃,更不能断定那就是咱们手上这种。”
“我有凭据。先说说这幅图。这是幅有争议的图,也有人说,这是张伪图。所以在行内,这幅图的真实性至今未被认定。”
“你是说,这古画是假的?”
“倒不是那个意思,”老谢笑了笑,“这是一幅纪实图。古人记录某些事件的方法,除了文字,还有绘画,就跟我们现在拍摄资料图片一样。比较有名的如描绘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步辇图》,都是真实历史记录。”
“这个我知道。你说的伪图是指什么呢?”
“是说其所描绘之事,史上并无可考,且事件本身有存疑。”
“哦,历史资料我们可丢得太多,就算有这回事,现在找不到依据,说不清楚也很正常。”我感叹道,“所以你说的凭据,就更不可靠了。”
“别急,我会慢慢讲给你听。在一份已被接受的资料上,有对这幅图中描绘之物的解释,其中便提到了九角铃,也称,九檐风铃。”
“那资料中,对挂着风铃的大柜子,有何解释?”
“那不是柜子。”
“好吧,就算不是柜子。”我说,“不管它是什么。是不是说,有了这枚风铃,就能证明这图里描
绘之事的真实性。”
“正是如此。这种风铃极少出现,更少有记载,你现在看到的可算一处。”
“那么反过来,了解这幅图的背景,就可以了解这风铃。”
“没错。”
“所以,要了解咱们手上这玩意儿,就该查这幅图的资料。”
“不错,不错,你已掌握基本方法。”
“好,那你现在是不是可以直接给我解释了。”
“行,那咱们就从这幅图说起?”
“随你。你怎么说,我怎么听。”
于是,老谢就先给我讲那幅图的来历。原来,那幅图描绘的不是迎亲,而是送殡。图中抬着的不是妆奁,而是棺椁。虽然看起来喜庆,但却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一次殡葬实景记载。他说,该图描绘的,是汉末三国时期,汉丞相、魏王曹操下葬时的情景。其实直到今天,曹操墓都还没被找到。而大多数人对他的墓感兴趣,是因为历史上,他曾组建过一支特别的部队:掘子军。这支部队专为其开墓窃财,以充军饷。现在的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摸金校尉,正是掘子军军士职称。这样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盗墓大佬,自然会对自己身后之事格外小心。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与《鹤林玉露》两部书里,都称其在殁后设有七十二疑冢。史书记载,曹操葬于高陵,可高陵究竟在哪里,至今仍是困扰考古界的谜团。那么此图中有墓葬地址的记载么?当然也没有。但这幅图却表明,曹操下葬的形式异于常人。非常低调,非常朴实。这跟《三国志· 魏书》中的记载也比较吻合: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不能侵占耕地良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不筑台不立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我知道,就老谢这职业,对曹操墓自是极感兴趣。
听完葬礼的事,我只说了一句:“曹丞相毕竟看得远。”
老谢不理我的揶揄,继续说:“你说这像大柜子,其实也没错。”他伸手指着那副十二个人抬着的棺椁,“那份资料里,其实也没说这是棺材,只是说‘魏王殁,即殓于渡内。’所以大家普遍认为,这种造型奇怪的棺木,或许是为了方便水上运输的特殊殓具。”
“这东西其实是艘船?别说,还真有点像。”我忽然有点担心,生怕已坠入某个圈套,于是又试探着问,“所以,你想知道风铃的出处,是怀疑那里就是考古界找了很久都没有结果的‘高陵’,是这样吗?”
“不管那里是不是高陵,出土之物都需要准确来源,才好进行判定,才能评估其价值。你不是想知道这东西能值多少钱?”老谢对我打了个哈哈,“你不把真实情况告诉我,我又怎么给你报价,怎么帮你出手呢。”
“你小子,水还是那么深。”
临近出发来西安之前,其实我跟老鬼商量过,如果人家定要知道这东西出处才好估价,告诉他也无妨。对老鬼来说,毕竟成交才是目标。“这东西,是老鬼在湖北利川山里得到的。”我对老谢说。
“利川?”
“具体地址,是一个叫尖顶观的地方。”
“那么远!”
“那么远?不远。”
“不,我是说,那里不可能是高陵。”
“为什么呢?”
“利川最初属古巴国,汉朝归于南郡,蜀汉将其划归荆州,属巴东郡。曹丞相死的时候,势力还未扩张到那地方,所以根本葬不到那里去。”
“我觉得你的判断有道理。曹丞相何等洒脱的人,肯定不喜欢麻烦。”
“但你说那地方,地下定有个古墓,规模还不小。”
“我听说,那挨着就是土司家族的天葬坑。”
“大水井李家?”老谢好像恍然大悟似的,“原来是那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