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激烈的内斗 (1/2)
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扶桑镜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安政二年(1855年)八月,因齐昭一系的压力,支持与西洋诸国签署约定的两位老中,松平乘全、松平忠优,被罢免,但此事引发了对手的激烈反弹。
谱代大名、大身旗本势力开始抱团,并很快做出了反击——同年十月,齐昭一系提出的老中人选未被采纳,而支持两位被罢免老中的佐仓堀田家主正睦升任老中,并主管与外国的交涉事务。
同月,江户大地震爆发,心力憔悴的阿部侍从正弘将老中首座让与堀田,而自身退任胜手方老中。
这样的政局反复是权势架构重塑的必然结果。
嘉永七年,也就是安政元年(1854年)六月,面对西洋诸国的压迫,幕府不得不提出举扶桑一致的口号,希望联合所有势力共度难关。
当时老中阿部侍从等人规划的是挺好,希望引入德川亲藩齐昭一系的力量后,能增强幕府的实力和影响力,进而网罗原本处于权势边缘的势力——京都小朝廷和外样大名,从而一箭三雕,既能保证局势的平稳,而且还能维系幕府的主动,顺便可以压制幕府内部食古不化的臣子。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水户老藩主齐昭复出后,确实声势不小且支持者众多,但齐昭一系却莫名其妙地抛弃了默契,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幕府中枢老中评定会。
于是,本来可能出现的大好局面变成了一锅粥——亲藩、谱代大名和旗本不但不能精诚团结,反而幕府内部先打起来了!
安政(1857年)和历七月,在直秀赶往江户请罪之前,白主奉行所内部进行了局势推演,当时江川英敏代直秀说出了齐昭的各项不足:
首先,意气用事是齐昭的最大问题。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可恃才傲物的齐昭偏不——复出前与老中首席阿部侍从建立的默契,没多久就被他自己破坏掉了。
齐昭于弘化元年(1844年)就退隐了,水户家主之位也交给了儿子庆笃,为了让他复出参与幕政,阿部推动幕府于嘉永六年(1853年)任命他为海防挂。
可在复出的第二年,齐昭因为对《扶桑米国和亲约定》的签订不满,他自己把海防挂辞了。
后来,在阿部的努力下,幕府又任命齐昭监督水军建设。
但因树敌过多,兜兜转转之后,齐昭一系却一直没有拿到什么重要的役职。
如今扶桑的治政由幕府执牛耳,而幕政的两个中心是公方样侧近人和老中评定会——侧近人等近侍靠影响将军而拥有最终决策权;老中评定会是幕府各种役职的顶峰,拥有行政权。
本来,因为齐昭名气大、身份高,而且将开国弊端说得清清楚楚,白主众人对他印象很好,可时间一长,直秀等人发现这位是猛将而不是帅才。
齐昭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支持的人多,有人望;身为德川家顶级亲藩,有名位。
可人望、名位两不缺的齐昭,一直纠结于具体事务的对错,完全抓不到重点
就拿罢免两位老中来说吧,赤膊上阵是第一不可取,而齐昭一系没拿到空出的老中役职更是个笑话!
从提出“举扶桑一致”起,阿部一系已经扯开了幕政专断的口子,只要齐昭耐心和他配合,将军侧近人也好,老中也罢,这两种顶级役职一定会
让出一些位置给齐昭一系。
可齐昭非要通过弹劾这种激烈的方式,完全是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是,与西洋诸国签署的约定有一些弊端,但你非要拿这点做文章,徒然树敌而已——完全可以先忍耐一下,等到自己一系掌握大政时再做纠正。现在可好,要知道当时支持签署约定的大名和幕臣很多,齐昭一下子就把这些人都推到敌人的位置上了。
非对即错,这样的人执政,政局能平稳么?齐昭一系的激烈手段导致了很多人的担心。
于是很多人的立场由中立变成了反对,导致两个老中被罢免但齐昭等人一个空出来的位置都没拿到!
作为成熟的治政家,妥协和利益交换是难免的,但齐昭过于意气用事,给自己额外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
齐昭的第二个弱点是大略不通。
当然,这也是首席老中阿部正弘的问题。
既然提出了举扶桑一致,那么原有的权势架构就要改变:
原本的幕政架构里,将军侧近人和老中是顶级役职。
激进的改变方式是另起炉灶,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但这容易引发大的动荡,各方难以达成一致。
而较为缓和的办法是换人——架构不变,但放宽人选的来源,让更多的大名甚至外样大名来担任这两种役职,达到广泛参政的目的。
在直秀原本的世界里,幕府后来先是采用了缓和的办法,发现没有收到成效后,不得不又采用了激进的方式。
但直到安政二... -->>
安政二年(1855年)八月,因齐昭一系的压力,支持与西洋诸国签署约定的两位老中,松平乘全、松平忠优,被罢免,但此事引发了对手的激烈反弹。
谱代大名、大身旗本势力开始抱团,并很快做出了反击——同年十月,齐昭一系提出的老中人选未被采纳,而支持两位被罢免老中的佐仓堀田家主正睦升任老中,并主管与外国的交涉事务。
同月,江户大地震爆发,心力憔悴的阿部侍从正弘将老中首座让与堀田,而自身退任胜手方老中。
这样的政局反复是权势架构重塑的必然结果。
嘉永七年,也就是安政元年(1854年)六月,面对西洋诸国的压迫,幕府不得不提出举扶桑一致的口号,希望联合所有势力共度难关。
当时老中阿部侍从等人规划的是挺好,希望引入德川亲藩齐昭一系的力量后,能增强幕府的实力和影响力,进而网罗原本处于权势边缘的势力——京都小朝廷和外样大名,从而一箭三雕,既能保证局势的平稳,而且还能维系幕府的主动,顺便可以压制幕府内部食古不化的臣子。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水户老藩主齐昭复出后,确实声势不小且支持者众多,但齐昭一系却莫名其妙地抛弃了默契,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幕府中枢老中评定会。
于是,本来可能出现的大好局面变成了一锅粥——亲藩、谱代大名和旗本不但不能精诚团结,反而幕府内部先打起来了!
安政(1857年)和历七月,在直秀赶往江户请罪之前,白主奉行所内部进行了局势推演,当时江川英敏代直秀说出了齐昭的各项不足:
首先,意气用事是齐昭的最大问题。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可恃才傲物的齐昭偏不——复出前与老中首席阿部侍从建立的默契,没多久就被他自己破坏掉了。
齐昭于弘化元年(1844年)就退隐了,水户家主之位也交给了儿子庆笃,为了让他复出参与幕政,阿部推动幕府于嘉永六年(1853年)任命他为海防挂。
可在复出的第二年,齐昭因为对《扶桑米国和亲约定》的签订不满,他自己把海防挂辞了。
后来,在阿部的努力下,幕府又任命齐昭监督水军建设。
但因树敌过多,兜兜转转之后,齐昭一系却一直没有拿到什么重要的役职。
如今扶桑的治政由幕府执牛耳,而幕政的两个中心是公方样侧近人和老中评定会——侧近人等近侍靠影响将军而拥有最终决策权;老中评定会是幕府各种役职的顶峰,拥有行政权。
本来,因为齐昭名气大、身份高,而且将开国弊端说得清清楚楚,白主众人对他印象很好,可时间一长,直秀等人发现这位是猛将而不是帅才。
齐昭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支持的人多,有人望;身为德川家顶级亲藩,有名位。
可人望、名位两不缺的齐昭,一直纠结于具体事务的对错,完全抓不到重点
就拿罢免两位老中来说吧,赤膊上阵是第一不可取,而齐昭一系没拿到空出的老中役职更是个笑话!
从提出“举扶桑一致”起,阿部一系已经扯开了幕政专断的口子,只要齐昭耐心和他配合,将军侧近人也好,老中也罢,这两种顶级役职一定会
让出一些位置给齐昭一系。
可齐昭非要通过弹劾这种激烈的方式,完全是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是,与西洋诸国签署的约定有一些弊端,但你非要拿这点做文章,徒然树敌而已——完全可以先忍耐一下,等到自己一系掌握大政时再做纠正。现在可好,要知道当时支持签署约定的大名和幕臣很多,齐昭一下子就把这些人都推到敌人的位置上了。
非对即错,这样的人执政,政局能平稳么?齐昭一系的激烈手段导致了很多人的担心。
于是很多人的立场由中立变成了反对,导致两个老中被罢免但齐昭等人一个空出来的位置都没拿到!
作为成熟的治政家,妥协和利益交换是难免的,但齐昭过于意气用事,给自己额外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
齐昭的第二个弱点是大略不通。
当然,这也是首席老中阿部正弘的问题。
既然提出了举扶桑一致,那么原有的权势架构就要改变:
原本的幕政架构里,将军侧近人和老中是顶级役职。
激进的改变方式是另起炉灶,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但这容易引发大的动荡,各方难以达成一致。
而较为缓和的办法是换人——架构不变,但放宽人选的来源,让更多的大名甚至外样大名来担任这两种役职,达到广泛参政的目的。
在直秀原本的世界里,幕府后来先是采用了缓和的办法,发现没有收到成效后,不得不又采用了激进的方式。
但直到安政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