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梁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寒冬的长夜,盛夏的永昼,让自己的居室安安静静,把院墙筑得高高的,家中没有杂七杂八的人来往,自己坐在屋裹高声诵读。用这种精神来求学,那就要成为仲尼的门徒了,用这种态度去写文章,那就要成为贾谊的升堂弟子了。古时候盘盂上刻有铭文。几案和手杖上写着警言,进退俯仰都看着它,遵循它。诗经.文王篇说:“没有人没有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一个人立身行道,要始终如一。“仓猝间也不能违背仁”这确实是君子说的话啊!儒家本来就讲求尊卑高下的等级,吉礼凶礼的差别变化。国君面朝南而臣子面朝北,这是天经地义的准则。祭祀时鼎俎用奇数而篷豆用偶数,这是阴阳配合的道理。道家则不重形体,废弃聪明机巧,摒弃仁义,离弃形体,舍弃智慧。佛教的教义,实践苦行,斩断俗念,参悟生死之理,遵循佛祖教义,明辨因果报应,身处俗世却能成为圣人。即使各教宗旨有这样的差别,而最终目的都归结于开导众生。我从初入学开始,到知命之年,既崇尚儒家的学说,同时又信奉道家之说和佛教教义,自从晋迁江左以来,儒、道、佛三家的学说都没有湮灭,如果你们能继续修习,这是我的心愿。
当初,沛国刘彀、南阳宗懔和王褒都是朝廷中兴的辅佐大臣,一同参与谋划决策。
刘彀字仲实,是晋丹阳尹刘真长的第七代子孙。他年轻时便品行端正,有才识有器量。他以国子监礼生的身份参加射策应对,成绩优秀,被任命为宁海令,逐渐升迁为湘东王记室参军,又转任中记室。左撞年间,{鳄叛乱,世担秉承皇帝旨意在江之上游斟酌情势自行处理事情,各类文书大多交给刘彀起草,刘彀也竭力尽忠,很得世祖的赏识和厚遇。他历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丞圣二年,刘彀迁任吏部尚书、国子祭酒,其余官职和原先一样。
宗懔字元懔。他的第八代祖先宗承,晋时任宜都郡守,恰逢永嘉之乱,朝廷东迁,因此后代子孙便住在江陵。宗懔年少时聪明好学,昼夜读书不知疲倦,家乡人称他为“童子学士”普通年间,他任湘束王府兼记室,转任刑狱,依旧掌管书记。宗懔历任临汝、建成、广晋等地的县令,后来又任世祖荆州别驾。世祖即位之后,又任命他为尚书郎,封他为信安县侯,食邑一千户。宗懔屡经升迁至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承圣三年,江陵被攻陷,他与刘瑴都归属于周。
王承字安期,是仆射剑暕的儿子。他七岁就通晓周易,被选补为国子生。十五岁时参加射策应对,成绩优秀,被授为秘书郎。历任太子舍人、南康王文学、邵陵王友、太子中舍人。因居父丧而离职。服丧期满之后,又任中舍人,屡经升迁为中书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当时高官贵人富贵子弟都以文章才气相互标榜,很少有人专攻经术,衹有王承爱好经术,发表言论,处处体现他是个善辩的儒生。他在学校训导学生,讲述礼、易的经义。中大通五年,王承迁任长兼侍中,不久转任国子祭酒。王承的祖父王俭和父亲王暸都曾担任遇遣一职务,祖孙三代人都任国子祭酒,前代没有遇这样的事,当代人都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耀。遇了很久,王承又出京任戎昭将军、束阳太守。王承管理政事宽厚仁惠,官吏和百姓都爱戴他。王承任职未满一年,便在束阳郡去世,死时四十一岁。朝廷赠谧号为章子。
王承生性轻视权贵有骨气。当时右卫将军朱异在朝中掌权,每当朱异休假回家,常常车马盈门,前来拜访的人往来不绝。当时魏郡申英喜欢直言议论,指责权贵,他常常指着朱异的大门说:“逭裹面来来往往的人,都是为利而来,能不到逭襄来的人,祇有大小王束阳。”小束阳,就是王承的弟弟王稚。当时衹有王承两兄弟和褚翔不到朱异府中去,当时人们也因此赞扬他们。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他的曾祖父褚渊,齐时任太宰,赠谧文简公,辅佐齐室。祖父褚蓁,追赠为太常,赠谧穆子。父亲褚向,字景政。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感到十分惊异。长大之后,褚向学识渊博性情高雅,有器量。高祖即位后,褚向被补选为国子生。褚向被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后迁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安成内史,回京又任太子洗马,中舍人,屡经升迁为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不久,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眼珠如漆,黑而闪亮,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太通四年,j訑出京任宁远将军北中郎庐医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表兄谢皋替他作墓志铭,概括褚向的为人说:“杜弘治都要崇尚他的姿容,庾子嵩也要自惭器量不如。他的品行高洁,有如清风明月。”评论者认为写出了褚向的为人。
褚翔起初为国子生,成绩优秀。他为父亲服丧,期满后任秘书郎,累经升迁为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在乐游苑设宴招待群臣,特地下诏命褚翔舆王训作二十韵之诗,限定三刻完成。褚翔即席完成,进呈高祖,高祖十分惊异,当日便命褚翔转任宣城王文学,不久又迁任宣城王友。当时任宣城王友和宣城王文学比其他王的属官高出二等,所以高祖越级提拔褚翔担任这一职务,在当时传为美谈。
褚翔出京任义兴太守,他为政清廉,洁身自好,减省繁杂苛刻的政令,除去浮华靡费的用度,老百姓的生活很安宁。义兴的西亭有棵古树,已经枯死多年,褚翔到义兴后,逭树忽然生出新枝新叶,百姓都认为是被他的善政所感动。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及百姓去京城请求让他连任,皇上下令同意。不久,朝廷又征召褚翔为吏部郎,褚翔离郡之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
褚翔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公正清廉,不因为别人的请求嘱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人们称赞他公正平允。不久,他迁任侍中,很快又转任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奉东宫。后来,他出京任晋陵太守,在任未满一年,因公事免职。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奉束宫。太清二年,他迁任守吏部尚书。那年冬天,侯景围困宫城,褚翔在围城内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死时四十四岁。皇上下韶追赠他为吏部尚书。
褚翔年少时就有孝心。他任侍中的时候,母亲病得很厉害,他请僧徒为母亲求福,半夜突然看见门外有奇异的光彩,又听见空中有弹指之声,等到天亮,母亲的病就好了。人们都认为这是褚翔的精诚所致。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他的祖父萧思话,宋时任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他的父亲萧惠葡,齐时任左民尚书。
萧介从小聪明,有悟性,有见识,他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书,还擅长写文章。齐永元末年,他初出仕任著作佐郎。天监六年,被任为太子舍人。天监八年,迁任尚书金部郎。天监十二年,他转任主客郎,又出京任吴令,政绩卓著声望很高。湘东王听到了萧介的名声,想与他交游,于是上表向皇上请求让萧介作自己的属官。普通三年,朝廷任命萧介为湘东王谘议参军。大通二年,萧介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出任扬州刺史,又任命萧介为府长史。萧介任职期间廉洁清白,被朝廷赞扬。高祖对何敬容说:“萧介十分清贫,可以拿一个郡给他治理。”何敬容还没有回答,高祖又说:“始兴郡近来没有好太守,岭上百姓很不安定,可以让萧介去做太守。”因此萧介出京任始兴太守。萧介上任后,公开处理违犯法纪的案件,又广布德政,很快便境内清平。大同七年,萧介被征召为少府卿,不久又加散骑常侍。恰巧侍中空缺,吏部推举王筠等四人,但都不合皇上的心意,高祖说:“宫中此职很久无人担任,应该让萧介来担任。”萧介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在皇上身边应对时,常常有所匡正,高祖很器重他。后来萧介迁任都官尚书,每逢有国家大事,高祖必定先向他征求意见。高祖对朱异说:“此人是宰相之材。”中大同二年,萧介因病辞职,请求退休,高祖下诏褒美嘉奖他,但不答应他退休,萧介始终不肯赴任,于是高祖派谒者仆射魏祥前去萧介家任命他为光禄大夫。
太清年间,侯景从涡阳败逃,逃到寿阳,高祖下令让防主韦黯接纳他。萧介听说此事便上表进谏说:
我在家中养病,听说侯景在涡阳兵败,只身归顺,陛下不因他先前造成的祸乱而追悔,反而又下令接纳他。我听说凶恶的人天性不会改变,天下的恶人都是一样的。过去吕布杀死丁原投奔董卓,最终又杀了董卓而成为逆贼;刘牢背叛王恭归顺晋朝,回过头来又背叛晋朝酿成祸害。这是什么原因呢?狼子野心,始终不会驯服亲近;养虎贻患的比喻,就是说养虎的人一定会有被饿虎吃掉的祸患。侯景有禽兽之心,就像是杀人的响箭。他凭藉凶狠狡猾之才,博得高欢庇护重用的厚遇,窃取了三公之位,担任了独霸一方的地方长官,然而高欢坟土未干,他就立即回头反叛。反叛的力量不足,于是又往关西逃命,宇文不接纳他,所以又投靠我们。陛下先前像江河不拒细流那样接纳他,其原因就是想要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让他降服胡人,讨伐匈奴,希望获得作战的胜利罢了。现在他丢失了军队,失去了土地,衹不过是边境上的一介匹夫,陛下您怜爱匹夫而抛弃舆同盟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认为这是不应采取的做法。
皇上还想期待侯景再次振作,晚年为朝廷作出贡献,我认为侯景一定不是能为国献力的老臣。他抛弃故国如同脱鞋,毫不顾惜,背叛国君就像扔掉草芥,毫无感情。他哪裹知道仰慕圣德,做江淮的忠臣呢?造事的迹象明显,没有什么可疑惑的。在逭一方面尚且如此,其他相类似的事情又哪襄需要一一陈述呢。
我已老朽,又被疾病侵扰,本不应擅自干预朝政,但是楚国子囊临死,有不忘修筑郢城的忠心,卫国史鱼临死,也有以尸谏君的气节。我愧为宗室老臣,不敢忘记应有型向的忠心。老臣衷心地希望陛下开恩赦免我的罪过,稍稍想想我的一番逆耳直言。高祖看了表章之后叹息不已,但最终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萧介生性高傲,很少与人交往,衹和族兄萧彊、堂兄芦胚塞和芦迨、堂弟蕉遨等人赋诗饮酒赏景聚会,当时人们把他们的聚会比作谢家乌衣之游。当初,高祖延请二十多位后辈饮酒作诗,因为没写成诗被罚饮酒一斗,叠盾全喝了,面色不改,谈笑自如;萧介提笔作诗,一挥而就,不加修改,高祖赞扬他们二人说:“臧盾的豪饮,芦金的文辞,就是宴席之中最值得褒美的事了。”萧介七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
萧介的第三个儿子萧允,起初以兼散骑常侍的身份作使臣赴魏聘间,回朝后任太子中庶子,后来官职升至光禄大夫。
萧洽字宏称,是萧介的堂兄。他的父亲萧惠基,齐时任吏部尚书,在前代享有盛名。
萧洽年幼时聪慧有悟性,七岁时诵读楚辞,便大致流畅不误。成年之后,他喜爱学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还擅长写文章。齐永明年间,他为园子生,被皋为明经,从家中征召出来任著作佐郎,升任西中郎外兵参军。天监初年,他任前军鄱阳王主簿、尚书口部郎,又升任太子中舍人。萧介出京任南徐州治中。南徐州是靠近京城的重镇,有官吏敷千人,先后在此任官的都成了巨富。萧洽到任,清廉奉公,别人的馈赠一律不接受,妻子儿女免不了挨饿受冻。他回京任司空从事中郎,任建安内史,因事获罪被免职。过了很久,他被重新起用任护军长史,北中郎谘议参军,升任太府卿,司徒临川王司马。普通初年,趸迨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因公事而免职。过了不久,他又任通直散骑常侍。萧洽年轻时有才气,文思敏捷,高祖命他写的回台、两座寺庙佛塔下的铭文,文辞都十分优美。普通二年,他升任散骑常侍,出京任招远将军、临海太守。他为政清廉公正,不崇尚威严凶猛,百姓都感到很安适。他回京被授任司徒左长史,又奉旨撰写当涂堰碑),文辞也丰赡华丽。普通六年,萧洽在任上去世,死时五十五岁。皇上下令出殡时京城举哀,赐钱二万、布五十匹给他家办丧事。萧洽着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褚球字仲宝,河南阳翟人。他的高祖叔度,宋时任征虏将军、雍州刺史。他的祖父褚暧,任太宰外兵参军。父亲褚绩,任太子舍人。这几人都娶了宋朝的公主。
褚球年少时父亲去世,家中贫穷,但志向专一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宋建平王刘景素,在丞銮年间被诛减,衹留下一个女儿还活着。他的老部下何昌珝、王思远听说褚球清高坚贞,便把这女孩嫁给他,接着为他播扬名誉。褚球在齐时出仕,起初任征虏行参军,不久代署法曹,升任右军曲江公主簿。褚球出京任溧阳令,在任清正廉洁,衹是靠俸禄为生罢了。后又被授任平西主簿。
天监初年,褚球升迁为太子洗马,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他出京任建康令,居母丧离职,后来朝廷要他在服丧期间夺情起复,就任原职,他坚决推辞不肯就职。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北中郎谘议参军,不久升任中书郎,又兼中书通事舍人。褚球又被授任云骑将军,累经迁升任兼廷尉,光禄卿,和原先一样兼中书通事舍人。后升任御史中丞。褚球性情公正刚强,没有什么能让他屈服,担任御史中丞很称职。普通四年,他出京任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又入京任通直散骑常侍,兼领羽林监。普通七年,他升任太府卿,不久升任都官尚书。中大同年间,他出京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因为生病没有赴任。朝廷改任他为光禄大夫,还没有接受,又任太府卿,兼领步兵校尉。不久升任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领著作。后又升任司徒左长史,常侍、著作的职位不变。自从魏代孙礼和晋代茎鱼之后,三公的佐史加官侍中,就从褚球开始。不久,他出京任贞威将军轻车河东王长史、亩堕陆太守。入京后任散骑常侍,领步兵。不久,上表要求辞去官职,皇上下诏不准许。不久,又被授为光禄大夫,加给事中,他在任上去世,死时七十岁。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他的祖父刘勔,宋时任司空,追谧忠昭公。他的父亲刘悛,齐时任太常,谧为敬子。
刘孺年幼时聪慧机敏,七岁就能写文章。他十四岁时,为父亲守丧,因哀伤遇度而骨瘦如柴,族人和乡人都对此感到惊异。服丧期满,他叔父刘瑱任义兴郡太守,带着他到任上,常将他安坐在自己身旁,对宾客说:“这孩子就是我家的明珠。”成年后,刘孺风度翩翩,性情平正温和,即使是家中人也不曾见过他的喜怒之色。本州选用他为主簿。
刘孺初出仕任中军法曹行参军,当时,镇军沈约听到他的名声,便选拔他为主簿,经常舆他一起出游聚会赋诗,他的文才很为沈约叹赏。刘孺屡经升迁任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太末令,在任期间有清廉的政绩。他回京后任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年轻时喜欢写文章,又生性敏捷,曾经在皇帝身旁写李赋,受命便成,文思敏捷,下笔不加涂改,高祖十分赞赏。后来,他在寿光殿侍宴,高祖命群臣赋诗,当时刘孺和张率都醉了,诗还没有完成,高祖便拿过刘孺的手板题诗取笑他俩:“张率是东南俊士,刘孺为雒阳才子,提笔便应写就,为何迟迟不成?”他被高祖亲近器重到了这种地步。
刘孺转任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又迁任太子家令,其他官职不变。刘孺出京任宣惠晋安王长史,领丹阳尹丞,迁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他出京任轻车湘束王长史,领会稽郡丞,因公事免职。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任王府记室,散骑侍郎,兼光禄卿。累经升迁任少府卿,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被认为能胜任职位。去通二年,他迁任散骑常侍。大通三年,他迁任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中大通四年,刘孺出京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贞威将军。中大通五年,他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还未授官,又改任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他守吏部尚书。当年,他又出京任明威将军、登陆太守。政事治理得通达和顺,被官吏百姓称颂。大同七年,他入京任侍中,领右军。当年,又任吏部尚书,因居母亲丧而离职。居丧未满,他因哀伤过度而去世,死时五十九岁。谧号为孝子。
刘孺年轻时与堂兄苞、孝绰齐名,苞早逝,孝绰多次因罪被罢官,他们的地位都不高,祇有刘孺位高名显。刘孺着有文集二十卷。刘孺的儿子刘刍,任著作郎,早逝。刘孺有两个弟弟:刘览和刘遵。
刘览字孝智,十六岁就精通老、易。他任中书郎。因为替生母服丧,他在墓地旁筑草屋居住,两年淡食素餐,不尝盐酱,冬天衹穿单布衣。家人担心他承受不住丧期的哀伤,半夜暗中将炭火置于床下,刘览因为屋内有暖气而睡着了,醒后察知此事,号叫恸哭以致呕血。高祖听说他有至孝之情,多次问候看望他。服丧期满,任尚书左丞。刘览秉性聪明,尚书令史有七百人,他一见过面就能记住姓名。刘览为官清廉公正,没有私心。他的姐夫御史中丞褚湮,堂兄吏部郎刘孝绰,在职时常收受贿赂,刘览向皇帝检举弹劾,两人都被免去官职。刘孝绰怨恨刘览,曾经对人说:“狗咬行路人,刘览咬自家人。”刘览出京任始兴内史,治理政事,他努力保持清廉高洁。他回京后又任尚书左丞,在任上去世。
刘遵字孝陵。他年轻时高洁文雅,有学问,品行端正,擅长写文章。刘遵初出仕任著作郎,太子舍人,累经升迁为晋安王宣惠、云麾二府记室,受到隆厚的礼遇。他后来转任南徐州治中。晋安王后来任雍州刺史,又选拔刘遵任安北谘议参军、带邔县县令。中大通二年,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接着就任命刘遵为中庶子。刘遵从开始在藩镇以及后来在柬宫一直跟随晋安王,因为往日的恩义使他受到特别的宠遇,当时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大同元年,刘遵在任上去世,皇太子深切地悼念他,为他的逝世感到惋惜,写教令对刘遵的堂兄阳羡令刘孝仪说:
贤堂兄弟中庶子刘遵,突然间去世,我的哀痛怎么能以言语来表达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情深意厚。立身处世坚守正道,内有如玉的美德,仪表清澄如水。他美好的声誉,在朋友中流布,他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他文史博通,心怀美好品德,下笔文辞丰赡华丽,编织成章,五彩绚烂。他既表露自己谦退的心性,又在蹉跎不进的职位上安心自处,他未曾拜访公卿,请谒私门,暗中结交,谋取名利,所以新沓没有推荐他,杜武未能了解他,以致他在阮放、桓野王曾经任过的官职上,辗转蹉跎,已经超过五年,同僚已经陟升,后进多被擢拔,但他怡然自乐,固守清静,不考虑俸禄多少,这种坚定不移的志向,又哪裹能随便找到。有如西河观宝,东江独步,古书上记载的,也决不会超过这种品德。
从前我在汉南之时,刘遵连任书记,到我忝居朱方之位,他又在坐首任职。良辰美景之日,清风明月之夜,乘着鹚舟荡漾,听着朱鹭徐呜,他未尝一日不和我相随,未曾一时不舆我相会。宴饮之中,酒酣耳热之际,我们一起抒志赋诗,评论忠贤,研讨文史,古人有“益者三友”之说,他实在就是那种益友。他在小县邑中弘扬教化,德政不需反复重申,而能使百姓在他离职时久存怀念之情,人人有仁爱之心,致使野外处处可以见到温驯的野雉,遣如同威凤一羽,可见刘遵善政之一斑,足可验证他的德行才学样样俱备。到我进入东宫,我们能够经常见面晤谈,身处博望苑中,无可交游宾客,主管对我的品德教育,又多礼仪条文,只好依故人时相陪伴;现在这位老友溘然而逝,实在叫人哀叹伤痛。“天衹帮助善人”这是虚妄之说;天给人的回报恩赐,难道竟是这样吗?可以想见你伤痛悼念的沉重心情,又怎么能够止息。人已逝去,无可奈何,放下笔来,更觉凄恻悼伤。
昨天我想为刘遵撰写墓志铭,同时为他编撰文集。但我才劣力薄,他在世的时候不能为他播扬名声,使他能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现在为他写铭文编文集,对已死之人有何益处?衹是因为这种深深的伤痛之情,无法子息罢了。
刘潜字孝仪,他是秘书监刘孝绰的弟弟。年幼时父亲去世,他和兄弟们相互勉励,勤奋学习,他们几兄弟都擅长写文章。型耋垄常说“三弟的文章写得好,六弟的诗作得好”三弟就是刘孝仪,六弟是指刘孝威。天监五年,刘潜被举为秀才。他初出仕任镇右始兴王法曹行参军,跟随王府到益州,兼记室。始兴王入京任中抚军,刘潜转任主簿,迁任尚书殿中郎。皇帝命他撰写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辞甚为宏伟华丽。晋安王萧纲出京镇守襄阳,选用刘孝仪任安北功曹史,因为居母亲丧而离职。晋安王立为皇太子,刘孝仪服丧期满,接着补任太子洗马,迁任中舍人。刘潜出京任戎昭将军、阳羡令,有不少为人称颂的政绩,因而被擢拔为建康令。大同三年,他迁任中书郎,因公事而降职,任安西谘议参军,兼散骑常侍。他出使魏国回京,又被任命为中书郎。不久,他暂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他累经升迁任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任职时弹劾大臣无所畏惧,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大同十年,刘潜出京任伏波将军、临海太守。这时法纪松弛,许多百姓不守禁令。刘孝仪一到任,就公布法令条文,励精图治,安抚百姓,境内很快就安定下来,风俗民情大为改变。中大同元年,他入京任守都官尚书。太清元年,他出京任明威将军、豫章内史。太清二年,侯景进犯京城,刘孝仪派儿子刘励率领豫章郡的士兵三千人,跟随前衡州刺史韦粲赴京救援。太清三年,京城陷落,刘孝仪被前历阳太守庄铁逼迫,丢失了豫章郡。大实元年,刘孝仪病逝,死时六十七岁。
刘孝仪为人宽厚,平日在家品行也非常真诚专一。他的二哥刘孝能早逝,他侍奉守寡的嫂嫂十分恭谨。家中不论大事小事,定要先问过嫂嫂再作决定。他和妻子每天供养侍奉嫂嫂,从未有过失礼的行为。世人因此而称赞他。刘孝仪着有文集二十卷,流传后世。
刘孝仪的五弟刘孝胜,历任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他出京任信义太守,因公事免职。遇了很久,又再任尚书右丞,兼散骑常侍。出使魏国行聘问之礼回京,他任安西武陵王萧纪长史、蜀郡太守。太清年间,侯景攻陷京城,萧纪在蜀郡僭位称王,任命刘孝胜为尚书仆射。承圣年间,他跟随萧纪出兵峡口,兵败后被捕入狱。不久世祖宽恕他,起用他为司徒右长史。
刘孝仪的六弟刘孝威,初出仕任安北置安王法曹,转任主簿,因为居母亲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被授任太子洗马,累经升迁任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管记。大同九年,白雀聚集在东宫,刘孝威为此事献颂,文辞很优美。太清年间,他迁任中庶子,兼通事舍人。侯景叛乱时,刘孝威从围城中逃出,跟随司州刺史柳仲礼西进,到了安陆,因病去世。
刘孝仪的七弟刘孝先,任武陵王法曹、主簿,武陵王迁任益州刺史,他跟随王府至益州,转任安西记室。丞圣年间,他和哥哥刘孝胜一起跟随纪军出峡口,兵败后到江陵,世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迁任侍中。他们兄弟都擅长写五言诗,因此被世人看重。因遭逢战乱,他的文集如今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
殷芸字灌蔬,陈郡长平人。他性情洒脱,不拘小节,但不随便与人交往,家裹没有闲杂客人。殷芸立志上进,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幼时,庐江何宪见到他,非常赞赏他。永明年间,宜都王行参军。天监初年,他任西中郎主簿、后军临川王记室。玉监七年,他迁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天监十年,他被授任通直散骑侍郎,兼尚书左丞,又兼中书舍人,迁任国子博士,昭明太子侍读,西中郎豫章王长史,领且盐尹丞,累经升迁任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普通六年,当值东宫学士省。主通三年,去世,死时五十九岁。
萧几字德玄,是齐曲江公遥欣的儿子。他十岁就能写文章。萧几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有九个弟弟,而且都年幼。芦几对弟弟十分恩爱,兄弟间感情深厚,相处和睦,朝野士人都了解他的这种美行。他性情温和,与人无争,家境清贫,却能努力自立。他喜爱学习,擅长草书隶书。翅业刺史挝公则,是迪辽公的旧部属。他每次见到萧几,都要对人说:“曲江公这个儿子,可以说是桓灵宾重新出世。”杨公则去世,萧几为他撰写谏文,当时他年仅十五岁,沈约看了他的文章而大加赞赏,对萧几的舅舅蔡撙说:“昨el看见您的外甥为杨公则写的谏文,不比谢希逸的文章逊色,逭正是曲江公积善留下福庆的应验啊。”
萧几出仕任著作佐郎,庐陵王文学,尚书殿中郎,太子舍人,掌管记,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晚年他一心崇尚释教。萧几任新安太守,郡内多奇山异水,正好适合他的爱好,他随着性情游历,接着又为此作记。他在任上去世。
萧几的儿子萧为,字元专,也有文才,官至太子舍人,永康令。
史臣曰:王规这些人,全都名声播扬,他们逢好时机,各自展示才能,真是美事啊! 萧洽捡奉命撰写的当涂堰碑被文人赞赏,刘孝仪几兄弟都凭着文章扬名,君子凭此可以知道凿伐有人才啊!
寒冬的长夜,盛夏的永昼,让自己的居室安安静静,把院墙筑得高高的,家中没有杂七杂八的人来往,自己坐在屋裹高声诵读。用这种精神来求学,那就要成为仲尼的门徒了,用这种态度去写文章,那就要成为贾谊的升堂弟子了。古时候盘盂上刻有铭文。几案和手杖上写着警言,进退俯仰都看着它,遵循它。诗经.文王篇说:“没有人没有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一个人立身行道,要始终如一。“仓猝间也不能违背仁”这确实是君子说的话啊!儒家本来就讲求尊卑高下的等级,吉礼凶礼的差别变化。国君面朝南而臣子面朝北,这是天经地义的准则。祭祀时鼎俎用奇数而篷豆用偶数,这是阴阳配合的道理。道家则不重形体,废弃聪明机巧,摒弃仁义,离弃形体,舍弃智慧。佛教的教义,实践苦行,斩断俗念,参悟生死之理,遵循佛祖教义,明辨因果报应,身处俗世却能成为圣人。即使各教宗旨有这样的差别,而最终目的都归结于开导众生。我从初入学开始,到知命之年,既崇尚儒家的学说,同时又信奉道家之说和佛教教义,自从晋迁江左以来,儒、道、佛三家的学说都没有湮灭,如果你们能继续修习,这是我的心愿。
当初,沛国刘彀、南阳宗懔和王褒都是朝廷中兴的辅佐大臣,一同参与谋划决策。
刘彀字仲实,是晋丹阳尹刘真长的第七代子孙。他年轻时便品行端正,有才识有器量。他以国子监礼生的身份参加射策应对,成绩优秀,被任命为宁海令,逐渐升迁为湘东王记室参军,又转任中记室。左撞年间,{鳄叛乱,世担秉承皇帝旨意在江之上游斟酌情势自行处理事情,各类文书大多交给刘彀起草,刘彀也竭力尽忠,很得世祖的赏识和厚遇。他历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丞圣二年,刘彀迁任吏部尚书、国子祭酒,其余官职和原先一样。
宗懔字元懔。他的第八代祖先宗承,晋时任宜都郡守,恰逢永嘉之乱,朝廷东迁,因此后代子孙便住在江陵。宗懔年少时聪明好学,昼夜读书不知疲倦,家乡人称他为“童子学士”普通年间,他任湘束王府兼记室,转任刑狱,依旧掌管书记。宗懔历任临汝、建成、广晋等地的县令,后来又任世祖荆州别驾。世祖即位之后,又任命他为尚书郎,封他为信安县侯,食邑一千户。宗懔屡经升迁至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承圣三年,江陵被攻陷,他与刘瑴都归属于周。
王承字安期,是仆射剑暕的儿子。他七岁就通晓周易,被选补为国子生。十五岁时参加射策应对,成绩优秀,被授为秘书郎。历任太子舍人、南康王文学、邵陵王友、太子中舍人。因居父丧而离职。服丧期满之后,又任中舍人,屡经升迁为中书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当时高官贵人富贵子弟都以文章才气相互标榜,很少有人专攻经术,衹有王承爱好经术,发表言论,处处体现他是个善辩的儒生。他在学校训导学生,讲述礼、易的经义。中大通五年,王承迁任长兼侍中,不久转任国子祭酒。王承的祖父王俭和父亲王暸都曾担任遇遣一职务,祖孙三代人都任国子祭酒,前代没有遇这样的事,当代人都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耀。遇了很久,王承又出京任戎昭将军、束阳太守。王承管理政事宽厚仁惠,官吏和百姓都爱戴他。王承任职未满一年,便在束阳郡去世,死时四十一岁。朝廷赠谧号为章子。
王承生性轻视权贵有骨气。当时右卫将军朱异在朝中掌权,每当朱异休假回家,常常车马盈门,前来拜访的人往来不绝。当时魏郡申英喜欢直言议论,指责权贵,他常常指着朱异的大门说:“逭裹面来来往往的人,都是为利而来,能不到逭襄来的人,祇有大小王束阳。”小束阳,就是王承的弟弟王稚。当时衹有王承两兄弟和褚翔不到朱异府中去,当时人们也因此赞扬他们。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他的曾祖父褚渊,齐时任太宰,赠谧文简公,辅佐齐室。祖父褚蓁,追赠为太常,赠谧穆子。父亲褚向,字景政。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感到十分惊异。长大之后,褚向学识渊博性情高雅,有器量。高祖即位后,褚向被补选为国子生。褚向被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后迁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安成内史,回京又任太子洗马,中舍人,屡经升迁为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不久,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眼珠如漆,黑而闪亮,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太通四年,j訑出京任宁远将军北中郎庐医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表兄谢皋替他作墓志铭,概括褚向的为人说:“杜弘治都要崇尚他的姿容,庾子嵩也要自惭器量不如。他的品行高洁,有如清风明月。”评论者认为写出了褚向的为人。
褚翔起初为国子生,成绩优秀。他为父亲服丧,期满后任秘书郎,累经升迁为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在乐游苑设宴招待群臣,特地下诏命褚翔舆王训作二十韵之诗,限定三刻完成。褚翔即席完成,进呈高祖,高祖十分惊异,当日便命褚翔转任宣城王文学,不久又迁任宣城王友。当时任宣城王友和宣城王文学比其他王的属官高出二等,所以高祖越级提拔褚翔担任这一职务,在当时传为美谈。
褚翔出京任义兴太守,他为政清廉,洁身自好,减省繁杂苛刻的政令,除去浮华靡费的用度,老百姓的生活很安宁。义兴的西亭有棵古树,已经枯死多年,褚翔到义兴后,逭树忽然生出新枝新叶,百姓都认为是被他的善政所感动。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及百姓去京城请求让他连任,皇上下令同意。不久,朝廷又征召褚翔为吏部郎,褚翔离郡之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
褚翔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公正清廉,不因为别人的请求嘱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人们称赞他公正平允。不久,他迁任侍中,很快又转任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奉东宫。后来,他出京任晋陵太守,在任未满一年,因公事免职。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奉束宫。太清二年,他迁任守吏部尚书。那年冬天,侯景围困宫城,褚翔在围城内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死时四十四岁。皇上下韶追赠他为吏部尚书。
褚翔年少时就有孝心。他任侍中的时候,母亲病得很厉害,他请僧徒为母亲求福,半夜突然看见门外有奇异的光彩,又听见空中有弹指之声,等到天亮,母亲的病就好了。人们都认为这是褚翔的精诚所致。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他的祖父萧思话,宋时任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他的父亲萧惠葡,齐时任左民尚书。
萧介从小聪明,有悟性,有见识,他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书,还擅长写文章。齐永元末年,他初出仕任著作佐郎。天监六年,被任为太子舍人。天监八年,迁任尚书金部郎。天监十二年,他转任主客郎,又出京任吴令,政绩卓著声望很高。湘东王听到了萧介的名声,想与他交游,于是上表向皇上请求让萧介作自己的属官。普通三年,朝廷任命萧介为湘东王谘议参军。大通二年,萧介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出任扬州刺史,又任命萧介为府长史。萧介任职期间廉洁清白,被朝廷赞扬。高祖对何敬容说:“萧介十分清贫,可以拿一个郡给他治理。”何敬容还没有回答,高祖又说:“始兴郡近来没有好太守,岭上百姓很不安定,可以让萧介去做太守。”因此萧介出京任始兴太守。萧介上任后,公开处理违犯法纪的案件,又广布德政,很快便境内清平。大同七年,萧介被征召为少府卿,不久又加散骑常侍。恰巧侍中空缺,吏部推举王筠等四人,但都不合皇上的心意,高祖说:“宫中此职很久无人担任,应该让萧介来担任。”萧介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在皇上身边应对时,常常有所匡正,高祖很器重他。后来萧介迁任都官尚书,每逢有国家大事,高祖必定先向他征求意见。高祖对朱异说:“此人是宰相之材。”中大同二年,萧介因病辞职,请求退休,高祖下诏褒美嘉奖他,但不答应他退休,萧介始终不肯赴任,于是高祖派谒者仆射魏祥前去萧介家任命他为光禄大夫。
太清年间,侯景从涡阳败逃,逃到寿阳,高祖下令让防主韦黯接纳他。萧介听说此事便上表进谏说:
我在家中养病,听说侯景在涡阳兵败,只身归顺,陛下不因他先前造成的祸乱而追悔,反而又下令接纳他。我听说凶恶的人天性不会改变,天下的恶人都是一样的。过去吕布杀死丁原投奔董卓,最终又杀了董卓而成为逆贼;刘牢背叛王恭归顺晋朝,回过头来又背叛晋朝酿成祸害。这是什么原因呢?狼子野心,始终不会驯服亲近;养虎贻患的比喻,就是说养虎的人一定会有被饿虎吃掉的祸患。侯景有禽兽之心,就像是杀人的响箭。他凭藉凶狠狡猾之才,博得高欢庇护重用的厚遇,窃取了三公之位,担任了独霸一方的地方长官,然而高欢坟土未干,他就立即回头反叛。反叛的力量不足,于是又往关西逃命,宇文不接纳他,所以又投靠我们。陛下先前像江河不拒细流那样接纳他,其原因就是想要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让他降服胡人,讨伐匈奴,希望获得作战的胜利罢了。现在他丢失了军队,失去了土地,衹不过是边境上的一介匹夫,陛下您怜爱匹夫而抛弃舆同盟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认为这是不应采取的做法。
皇上还想期待侯景再次振作,晚年为朝廷作出贡献,我认为侯景一定不是能为国献力的老臣。他抛弃故国如同脱鞋,毫不顾惜,背叛国君就像扔掉草芥,毫无感情。他哪裹知道仰慕圣德,做江淮的忠臣呢?造事的迹象明显,没有什么可疑惑的。在逭一方面尚且如此,其他相类似的事情又哪襄需要一一陈述呢。
我已老朽,又被疾病侵扰,本不应擅自干预朝政,但是楚国子囊临死,有不忘修筑郢城的忠心,卫国史鱼临死,也有以尸谏君的气节。我愧为宗室老臣,不敢忘记应有型向的忠心。老臣衷心地希望陛下开恩赦免我的罪过,稍稍想想我的一番逆耳直言。高祖看了表章之后叹息不已,但最终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萧介生性高傲,很少与人交往,衹和族兄萧彊、堂兄芦胚塞和芦迨、堂弟蕉遨等人赋诗饮酒赏景聚会,当时人们把他们的聚会比作谢家乌衣之游。当初,高祖延请二十多位后辈饮酒作诗,因为没写成诗被罚饮酒一斗,叠盾全喝了,面色不改,谈笑自如;萧介提笔作诗,一挥而就,不加修改,高祖赞扬他们二人说:“臧盾的豪饮,芦金的文辞,就是宴席之中最值得褒美的事了。”萧介七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
萧介的第三个儿子萧允,起初以兼散骑常侍的身份作使臣赴魏聘间,回朝后任太子中庶子,后来官职升至光禄大夫。
萧洽字宏称,是萧介的堂兄。他的父亲萧惠基,齐时任吏部尚书,在前代享有盛名。
萧洽年幼时聪慧有悟性,七岁时诵读楚辞,便大致流畅不误。成年之后,他喜爱学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还擅长写文章。齐永明年间,他为园子生,被皋为明经,从家中征召出来任著作佐郎,升任西中郎外兵参军。天监初年,他任前军鄱阳王主簿、尚书口部郎,又升任太子中舍人。萧介出京任南徐州治中。南徐州是靠近京城的重镇,有官吏敷千人,先后在此任官的都成了巨富。萧洽到任,清廉奉公,别人的馈赠一律不接受,妻子儿女免不了挨饿受冻。他回京任司空从事中郎,任建安内史,因事获罪被免职。过了很久,他被重新起用任护军长史,北中郎谘议参军,升任太府卿,司徒临川王司马。普通初年,趸迨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因公事而免职。过了不久,他又任通直散骑常侍。萧洽年轻时有才气,文思敏捷,高祖命他写的回台、两座寺庙佛塔下的铭文,文辞都十分优美。普通二年,他升任散骑常侍,出京任招远将军、临海太守。他为政清廉公正,不崇尚威严凶猛,百姓都感到很安适。他回京被授任司徒左长史,又奉旨撰写当涂堰碑),文辞也丰赡华丽。普通六年,萧洽在任上去世,死时五十五岁。皇上下令出殡时京城举哀,赐钱二万、布五十匹给他家办丧事。萧洽着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褚球字仲宝,河南阳翟人。他的高祖叔度,宋时任征虏将军、雍州刺史。他的祖父褚暧,任太宰外兵参军。父亲褚绩,任太子舍人。这几人都娶了宋朝的公主。
褚球年少时父亲去世,家中贫穷,但志向专一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宋建平王刘景素,在丞銮年间被诛减,衹留下一个女儿还活着。他的老部下何昌珝、王思远听说褚球清高坚贞,便把这女孩嫁给他,接着为他播扬名誉。褚球在齐时出仕,起初任征虏行参军,不久代署法曹,升任右军曲江公主簿。褚球出京任溧阳令,在任清正廉洁,衹是靠俸禄为生罢了。后又被授任平西主簿。
天监初年,褚球升迁为太子洗马,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他出京任建康令,居母丧离职,后来朝廷要他在服丧期间夺情起复,就任原职,他坚决推辞不肯就职。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北中郎谘议参军,不久升任中书郎,又兼中书通事舍人。褚球又被授任云骑将军,累经迁升任兼廷尉,光禄卿,和原先一样兼中书通事舍人。后升任御史中丞。褚球性情公正刚强,没有什么能让他屈服,担任御史中丞很称职。普通四年,他出京任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又入京任通直散骑常侍,兼领羽林监。普通七年,他升任太府卿,不久升任都官尚书。中大同年间,他出京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因为生病没有赴任。朝廷改任他为光禄大夫,还没有接受,又任太府卿,兼领步兵校尉。不久升任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领著作。后又升任司徒左长史,常侍、著作的职位不变。自从魏代孙礼和晋代茎鱼之后,三公的佐史加官侍中,就从褚球开始。不久,他出京任贞威将军轻车河东王长史、亩堕陆太守。入京后任散骑常侍,领步兵。不久,上表要求辞去官职,皇上下诏不准许。不久,又被授为光禄大夫,加给事中,他在任上去世,死时七十岁。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他的祖父刘勔,宋时任司空,追谧忠昭公。他的父亲刘悛,齐时任太常,谧为敬子。
刘孺年幼时聪慧机敏,七岁就能写文章。他十四岁时,为父亲守丧,因哀伤遇度而骨瘦如柴,族人和乡人都对此感到惊异。服丧期满,他叔父刘瑱任义兴郡太守,带着他到任上,常将他安坐在自己身旁,对宾客说:“这孩子就是我家的明珠。”成年后,刘孺风度翩翩,性情平正温和,即使是家中人也不曾见过他的喜怒之色。本州选用他为主簿。
刘孺初出仕任中军法曹行参军,当时,镇军沈约听到他的名声,便选拔他为主簿,经常舆他一起出游聚会赋诗,他的文才很为沈约叹赏。刘孺屡经升迁任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太末令,在任期间有清廉的政绩。他回京后任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年轻时喜欢写文章,又生性敏捷,曾经在皇帝身旁写李赋,受命便成,文思敏捷,下笔不加涂改,高祖十分赞赏。后来,他在寿光殿侍宴,高祖命群臣赋诗,当时刘孺和张率都醉了,诗还没有完成,高祖便拿过刘孺的手板题诗取笑他俩:“张率是东南俊士,刘孺为雒阳才子,提笔便应写就,为何迟迟不成?”他被高祖亲近器重到了这种地步。
刘孺转任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又迁任太子家令,其他官职不变。刘孺出京任宣惠晋安王长史,领丹阳尹丞,迁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他出京任轻车湘束王长史,领会稽郡丞,因公事免职。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任王府记室,散骑侍郎,兼光禄卿。累经升迁任少府卿,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被认为能胜任职位。去通二年,他迁任散骑常侍。大通三年,他迁任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中大通四年,刘孺出京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贞威将军。中大通五年,他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还未授官,又改任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他守吏部尚书。当年,他又出京任明威将军、登陆太守。政事治理得通达和顺,被官吏百姓称颂。大同七年,他入京任侍中,领右军。当年,又任吏部尚书,因居母亲丧而离职。居丧未满,他因哀伤过度而去世,死时五十九岁。谧号为孝子。
刘孺年轻时与堂兄苞、孝绰齐名,苞早逝,孝绰多次因罪被罢官,他们的地位都不高,祇有刘孺位高名显。刘孺着有文集二十卷。刘孺的儿子刘刍,任著作郎,早逝。刘孺有两个弟弟:刘览和刘遵。
刘览字孝智,十六岁就精通老、易。他任中书郎。因为替生母服丧,他在墓地旁筑草屋居住,两年淡食素餐,不尝盐酱,冬天衹穿单布衣。家人担心他承受不住丧期的哀伤,半夜暗中将炭火置于床下,刘览因为屋内有暖气而睡着了,醒后察知此事,号叫恸哭以致呕血。高祖听说他有至孝之情,多次问候看望他。服丧期满,任尚书左丞。刘览秉性聪明,尚书令史有七百人,他一见过面就能记住姓名。刘览为官清廉公正,没有私心。他的姐夫御史中丞褚湮,堂兄吏部郎刘孝绰,在职时常收受贿赂,刘览向皇帝检举弹劾,两人都被免去官职。刘孝绰怨恨刘览,曾经对人说:“狗咬行路人,刘览咬自家人。”刘览出京任始兴内史,治理政事,他努力保持清廉高洁。他回京后又任尚书左丞,在任上去世。
刘遵字孝陵。他年轻时高洁文雅,有学问,品行端正,擅长写文章。刘遵初出仕任著作郎,太子舍人,累经升迁为晋安王宣惠、云麾二府记室,受到隆厚的礼遇。他后来转任南徐州治中。晋安王后来任雍州刺史,又选拔刘遵任安北谘议参军、带邔县县令。中大通二年,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接着就任命刘遵为中庶子。刘遵从开始在藩镇以及后来在柬宫一直跟随晋安王,因为往日的恩义使他受到特别的宠遇,当时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大同元年,刘遵在任上去世,皇太子深切地悼念他,为他的逝世感到惋惜,写教令对刘遵的堂兄阳羡令刘孝仪说:
贤堂兄弟中庶子刘遵,突然间去世,我的哀痛怎么能以言语来表达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情深意厚。立身处世坚守正道,内有如玉的美德,仪表清澄如水。他美好的声誉,在朋友中流布,他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他文史博通,心怀美好品德,下笔文辞丰赡华丽,编织成章,五彩绚烂。他既表露自己谦退的心性,又在蹉跎不进的职位上安心自处,他未曾拜访公卿,请谒私门,暗中结交,谋取名利,所以新沓没有推荐他,杜武未能了解他,以致他在阮放、桓野王曾经任过的官职上,辗转蹉跎,已经超过五年,同僚已经陟升,后进多被擢拔,但他怡然自乐,固守清静,不考虑俸禄多少,这种坚定不移的志向,又哪裹能随便找到。有如西河观宝,东江独步,古书上记载的,也决不会超过这种品德。
从前我在汉南之时,刘遵连任书记,到我忝居朱方之位,他又在坐首任职。良辰美景之日,清风明月之夜,乘着鹚舟荡漾,听着朱鹭徐呜,他未尝一日不和我相随,未曾一时不舆我相会。宴饮之中,酒酣耳热之际,我们一起抒志赋诗,评论忠贤,研讨文史,古人有“益者三友”之说,他实在就是那种益友。他在小县邑中弘扬教化,德政不需反复重申,而能使百姓在他离职时久存怀念之情,人人有仁爱之心,致使野外处处可以见到温驯的野雉,遣如同威凤一羽,可见刘遵善政之一斑,足可验证他的德行才学样样俱备。到我进入东宫,我们能够经常见面晤谈,身处博望苑中,无可交游宾客,主管对我的品德教育,又多礼仪条文,只好依故人时相陪伴;现在这位老友溘然而逝,实在叫人哀叹伤痛。“天衹帮助善人”这是虚妄之说;天给人的回报恩赐,难道竟是这样吗?可以想见你伤痛悼念的沉重心情,又怎么能够止息。人已逝去,无可奈何,放下笔来,更觉凄恻悼伤。
昨天我想为刘遵撰写墓志铭,同时为他编撰文集。但我才劣力薄,他在世的时候不能为他播扬名声,使他能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现在为他写铭文编文集,对已死之人有何益处?衹是因为这种深深的伤痛之情,无法子息罢了。
刘潜字孝仪,他是秘书监刘孝绰的弟弟。年幼时父亲去世,他和兄弟们相互勉励,勤奋学习,他们几兄弟都擅长写文章。型耋垄常说“三弟的文章写得好,六弟的诗作得好”三弟就是刘孝仪,六弟是指刘孝威。天监五年,刘潜被举为秀才。他初出仕任镇右始兴王法曹行参军,跟随王府到益州,兼记室。始兴王入京任中抚军,刘潜转任主簿,迁任尚书殿中郎。皇帝命他撰写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辞甚为宏伟华丽。晋安王萧纲出京镇守襄阳,选用刘孝仪任安北功曹史,因为居母亲丧而离职。晋安王立为皇太子,刘孝仪服丧期满,接着补任太子洗马,迁任中舍人。刘潜出京任戎昭将军、阳羡令,有不少为人称颂的政绩,因而被擢拔为建康令。大同三年,他迁任中书郎,因公事而降职,任安西谘议参军,兼散骑常侍。他出使魏国回京,又被任命为中书郎。不久,他暂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他累经升迁任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任职时弹劾大臣无所畏惧,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大同十年,刘潜出京任伏波将军、临海太守。这时法纪松弛,许多百姓不守禁令。刘孝仪一到任,就公布法令条文,励精图治,安抚百姓,境内很快就安定下来,风俗民情大为改变。中大同元年,他入京任守都官尚书。太清元年,他出京任明威将军、豫章内史。太清二年,侯景进犯京城,刘孝仪派儿子刘励率领豫章郡的士兵三千人,跟随前衡州刺史韦粲赴京救援。太清三年,京城陷落,刘孝仪被前历阳太守庄铁逼迫,丢失了豫章郡。大实元年,刘孝仪病逝,死时六十七岁。
刘孝仪为人宽厚,平日在家品行也非常真诚专一。他的二哥刘孝能早逝,他侍奉守寡的嫂嫂十分恭谨。家中不论大事小事,定要先问过嫂嫂再作决定。他和妻子每天供养侍奉嫂嫂,从未有过失礼的行为。世人因此而称赞他。刘孝仪着有文集二十卷,流传后世。
刘孝仪的五弟刘孝胜,历任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他出京任信义太守,因公事免职。遇了很久,又再任尚书右丞,兼散骑常侍。出使魏国行聘问之礼回京,他任安西武陵王萧纪长史、蜀郡太守。太清年间,侯景攻陷京城,萧纪在蜀郡僭位称王,任命刘孝胜为尚书仆射。承圣年间,他跟随萧纪出兵峡口,兵败后被捕入狱。不久世祖宽恕他,起用他为司徒右长史。
刘孝仪的六弟刘孝威,初出仕任安北置安王法曹,转任主簿,因为居母亲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被授任太子洗马,累经升迁任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管记。大同九年,白雀聚集在东宫,刘孝威为此事献颂,文辞很优美。太清年间,他迁任中庶子,兼通事舍人。侯景叛乱时,刘孝威从围城中逃出,跟随司州刺史柳仲礼西进,到了安陆,因病去世。
刘孝仪的七弟刘孝先,任武陵王法曹、主簿,武陵王迁任益州刺史,他跟随王府至益州,转任安西记室。丞圣年间,他和哥哥刘孝胜一起跟随纪军出峡口,兵败后到江陵,世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迁任侍中。他们兄弟都擅长写五言诗,因此被世人看重。因遭逢战乱,他的文集如今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
殷芸字灌蔬,陈郡长平人。他性情洒脱,不拘小节,但不随便与人交往,家裹没有闲杂客人。殷芸立志上进,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幼时,庐江何宪见到他,非常赞赏他。永明年间,宜都王行参军。天监初年,他任西中郎主簿、后军临川王记室。玉监七年,他迁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天监十年,他被授任通直散骑侍郎,兼尚书左丞,又兼中书舍人,迁任国子博士,昭明太子侍读,西中郎豫章王长史,领且盐尹丞,累经升迁任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普通六年,当值东宫学士省。主通三年,去世,死时五十九岁。
萧几字德玄,是齐曲江公遥欣的儿子。他十岁就能写文章。萧几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有九个弟弟,而且都年幼。芦几对弟弟十分恩爱,兄弟间感情深厚,相处和睦,朝野士人都了解他的这种美行。他性情温和,与人无争,家境清贫,却能努力自立。他喜爱学习,擅长草书隶书。翅业刺史挝公则,是迪辽公的旧部属。他每次见到萧几,都要对人说:“曲江公这个儿子,可以说是桓灵宾重新出世。”杨公则去世,萧几为他撰写谏文,当时他年仅十五岁,沈约看了他的文章而大加赞赏,对萧几的舅舅蔡撙说:“昨el看见您的外甥为杨公则写的谏文,不比谢希逸的文章逊色,逭正是曲江公积善留下福庆的应验啊。”
萧几出仕任著作佐郎,庐陵王文学,尚书殿中郎,太子舍人,掌管记,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晚年他一心崇尚释教。萧几任新安太守,郡内多奇山异水,正好适合他的爱好,他随着性情游历,接着又为此作记。他在任上去世。
萧几的儿子萧为,字元专,也有文才,官至太子舍人,永康令。
史臣曰:王规这些人,全都名声播扬,他们逢好时机,各自展示才能,真是美事啊! 萧洽捡奉命撰写的当涂堰碑被文人赞赏,刘孝仪几兄弟都凭着文章扬名,君子凭此可以知道凿伐有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