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水经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扩建唯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从王宫与平台相连,长达三十余里,这条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边。阳门就是唯阳东门。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时随郡王 山居序 中所说的:西园有很多士人,平台则常大会宾客,邹、马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 伐木 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娱,神游于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谢氏 赋雪 也说:梁王不高兴时,常到兔园散心。今天当年歌舞之地已经湮灭,管弦之声已经绝响,只留下一片寂寞荒凉的遗址,不再有昔日灯红酒绿的盛况了。城北五六里处,有汉朝太尉桥玄墓,墓东有一座庙宇,就是当年曹孟德亲自在此洒酒的地方。曹操本来地位低微,曾在桥玄手下做小官。有一次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能定国安邦的人也许就是您吧?曹操感激知遇之恩,后来经过桥玄墓时,亲自祭奠他。祭文说:我本来愚顽,却蒙您接纳;士为知己者死,我心里一直记念着您的殊遇,从未忘记。您曾和我有约。您说:我死之后,您路过我墓地,如不用斗酒只鸡相祭,车过三步,肚子痛不要埋怨呀!当时虽是玩笑,但如果不是亲密的知己朋友,哪肯说这些话呢!我满怀着凄枪悲凉之情向您致祭,以表达我平素的怀念之情。墓前排着几块石碑,一块是汉朝一群儒生和有才学的贤能人士,仰慕桥玄高尚的德行,共同刻石所立,用以昭示后人的。另一块是桥玄旧日的属吏― 如司徒博陵人崔列、廷尉河南人吴整等所立。他们认为极崇高的美德虽然靠自己的修养,但褒扬这种美德却要靠别人,如不明确地记述下来,公之于世,后人怎会知道呢?于是共同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光辉的事迹。还有一碑是陇西袍罕北次陌杨守长鹭为左尉汉阳孤道县赵冯孝高所立。他们想到桥公曾当过凉州牧,有感于三纲的义理,仰慕他的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认为桥公的功业和美德应在他家乡发扬光大,于是树碑称颂。光和七年(184 ) ,主记椽李友,字仲僚,撰写了碑文,在碑的背面刻着 右鼎文 :建宁三年(170 )授官司空;又有 中鼎文 :建宁四年(171 )授官司徒;又有 左鼎文 光和元年(178 )授官太尉。铭中说:旧时的下属和门人,相互讲述桥公的事迹,商讨如何用合宜的规格来纪念他,决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只鼎上,武功刻在斧铺上,并写在碑的背面,以昭示他光辉的美德。又有 钱文 说,凭这石头雕琢的形状,制成斧钻、军鼓,陈列于东阶,也是用以昭示桥公的文武功勋。庙南置有二柱,柱东有两头石羊,石羊北有两只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石驼西北有两匹石马,都很高大,也没有怎么损毁。只是庙宇已经颓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石鼓现在也还在,但械却已不知去向了。睢水在城南积成逢洪破,破塘的西南又有一个破塘。睢水又东流与明水汇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围千步,池水南流与睢水汇合,称为明水;明水横穿过睢水,注入涣水。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圃,水边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绿荫笼罩着水滨,满眼一片郁郁葱葱,人们说这是梁王的竹园。睢水又往东流经毁熟县旧城北面;睢水又东流,分出一条薪水;睢水又往东流经粟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王莽时称为成富。睢水又往东流经太丘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就是过去的敬丘。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的儿子节侯刘政,立为侯国;汉明帝时改为今名。 列仙传 说:仙人文宾是本县人,以卖靴为业,正月初一在乡亭西社与旧日的妻子相会,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处。睢水又往东流经芒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耐环,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传治。世祖改名为临- 唯。城西二里,睢水南岸有豫州从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阴君之罪而死,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临唯长平舆李君,二千石皿纶氏县夏文则,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对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国上下也叹息不已,于是在他的家乡族表他,并在墓前立碑表扬他的美德,为后人树立榜样。城内有临唯长左冯诩王君碑,他善于治理,功绩卓著,多次升迁,官至广汉属国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县人公府椽陈盛孙、郎中儿定兴及刘伯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绩。县北与杨县以睢水为分界,有杨山。芒县与杨县之间,有很多高山大泽,孕育了一批聪明才智之士。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隐居在场山修炼得道的。汉高祖也曾在山上隐居,吕后观望云气就知道他的行踪,也是在这里。京房 易候 说:怎么知道贤人的隐居之地呢?大师说: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云出现,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面必有贤人隐居了。
又往东流过相县南边,转弯从城北东流,在萧县以南注人破湖中。相县是旧时宋国的土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 ) ,立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前203 ) ,改为沛郡,郡治就在这里。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 ) ,把这地方封给南越桂林监居翁,立为侯国,称为湘成。王莽时改郡名为吾符,县名为吾符亭。睢水往东流经石马亭,亭西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往东流经相县旧城南边;宋共公曾建都在这里,国府园中,还留着伯姬黄堂的遗址。厅堂夜里失火,左右侍者对伯姬说:夫人请稍避一避。伯姬说:做妇女的规矩,太傅太保如果不在,夜里就不能离开厅堂。于是就被火烧死。这厅堂就是伯姬被烧死的地方。城西有伯姬墓。从前郑浑任沛郡太守的时候,在萧、相二县兴建堰塘,百姓深受其利,刻石称颂,称为郑破。唯木又在左边汇合了白沟水。白沟水上源承接梧桐破,破旁有梧桐山,水向西南流经相城东边,然后南流注入睢水。睢水涨时就北流,注入阪塘,破水满时就往西北流,注入睢水,循环出入,交互流通,因此 水经 有睢水入破的说法。睢水又往东流经彭城郡的灵壁东边,往东南流。 汉书 记载,项羽在灵壁以东打败汉王,就是此处。又说,睢水东通毁泗水。服虔说:毁洒是水名。大概在沛国相县边界,但也不很清楚。睢水流经毁熟,分为两条水,一条就是靳水,两水分流各兼通称。谷水的名称是因地而变的,那么谷水也就是睢水了。又说:汉军打了败仗,睢水因积尸而不流。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县旧城南边。 地理志 说:这就是王莽时的笃亭。李奇说:就是今天的竹邑县。睢水又往东流,与哗湖水汇合。哗湖水上源承接幽丘县的啤破,啤破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四十里。东边到朝解亭,西边到彭城街丘县旧城东边。王莽把街丘改名为善丘。哗湖水从澳破南与睢水相通。睢水又往东流,在南边八丈故沟水注入,此水上源承接薪水,北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流经符离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 ,把这地方封给路博德,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符合。睢水又往东流经临淮郡取虑县旧城北边,从前,汝南郡步游张尖年时与母亲失散了,到当了县令后在此与母亲相遇。当时他乘马车经过这里,好马忽然停步踌躇不再前进了,平素他思念心诚,这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预感在向他召唤。他下车访问路旁有病的老妇人,竟就是他的母亲。睢水又东流,与乌慈水汇合,乌慈水发源于县城西南的乌慈诸,潭水上涨时向东北流,与长直故读汇合,此读从前上源接薪水,北流八十五里,注入乌慈水。乌慈水又往东流经取虑县南边,又往东流,拐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东流经唯陵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 ,把这地方封给江都易王的儿子刘楚,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唯陆。睢水又往东流,与渔水故读汇合。过去此水上源承接渔县西南的渔破,往东北流经撞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北流经唯陵县,下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南流,经过下相县旧城南边。高祖十二年(前1 95 ) ,把这地方封给庄侯伶耳,立为侯国。应肋说:相水发源于沛国相县,所以此处加下字,称为下相。那么相水又是睢水的异名了。睢水往东南流,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唯口, 水经 说睢水流到萧县为止,这不对,真是所谓得其一而失其二了。
瓠子河出自东郡模阳县的北河,
淮阳县北十里处,就是瓠河口。 尚书- 禹贡 说,雷夏已积成大泽,雍水、沮水汇合在一起。 尔雅 说:从河水分流出来的是雍水。许慎说:雍水就是大河堵水的意思。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 ) ,河水向南泛滥,冲毁民房。元封二年(前109 ) ,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堵塞了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入水中,并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决口。武帝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了,怎么办啊?滚滚洪涛,只怕遍地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呵,大地不安宁,治河永无尽时呵,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呵,巨野洪流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呵,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废呵,河水乱流,无羁的蛟龙呵,悠意远游l 神灵的大水呵!快回旧河来!不登山祭天呵,又哪知远近内外!河神呵,你怎么如此不仁?你无休无止地泛滥呵,真愁死人!蕃桑可以行船呵,淮、洒也已高涨,大水迟迟不达呵,人也久不回乡!另一首歌是:大河滚滚奔腾呵,激起一片涛声,急流难以北渡呵,只好回舟暂停。拉起长竹索呵,把美玉下沉,木柴接不上呵,尽管河神已答应!木柴接不上呵!是卫人的罪,草木都烧光了呵,拿什么来抵挡洪水?拿枯树石头来堵呵,再去砍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呵,幸福就来临!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宫殿,称为宣房宫,因此,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平帝以后,未及时修理河堰,河水向东漫淹,受淹的范围愈来愈大。永平十二年(69 ) ,显宗命令乐浪人王景,从荣阳开始,向东直至千乘,在一千多里的范围内,筑堤治理河渠。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冲作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并疏通奎塞的河道,抓子河的水从此就不通了,只留下沟渠。河水过去决口东流时,流经淮阳城东北,这地方就是从前的卫国,也是古代帝王撷项的旧城。从前,撷项从穷桑迁移到这里,称为商丘,也有人称为帝丘,本来是陶唐氏掌火官阔伯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夏伯昆吾的都邑,殷朝相土也定都于此。因此 春秋传 说:阔伯居住在商丘,后来相土也接着在这里居住。卫成公从楚丘迁到这里,秦始皇把卫君角迁徙到野王,设置了东郡,治所在蹼阳县。淮水在南面流过,所以称为淮阳。章邯守蹼阳时,开了护城河,使城周环水。张宴说:依靠河水使城防巩固。旧河道又东经咸城南。 春秋 :僖公十三年(前647 )夏,在咸会盟。杜预说:东郡淮阳县东南,有咸城。瓠子河旧道又东经桃城南, 春秋传 说:把曹国的土地分掉,从挑水以南,东到济水,都是曹国的土地。现在哪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有人称为挑城。瓠读又往东南流经清丘北边, 春秋 :宣公十二年(前597 ) , 经 中提到楚灭萧,晋人、宋、卫、曹等在清丘会盟。京相潘说:清丘在今东郡淮阳县东南三十里,是魏东都尉治所。往东到济阴郡句阳县,就是新沟,
瓠河旧道又东经句阳县的小成阳,城的北面临近河道。 帝王世纪 说:尧葬在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那地方叫毁林。墨子认为尧堂高三尺,有三级土阶。尧曾去北方教导八狄,死于途中,葬在蛰山的北坡。 山海经 说:尧葬在狄山的南坡,狄山又名崇山。两种说法互不相同,认为成阳是尧墓所在地较接近事实。我查考过,小成阳在成阳西北约半里,很坚固,俗称囚尧城,士安认为大概就是尧墓。瓠子河北有都关县旧城,该县有羊里亭,瓠子河流经亭南,称羊里水,这是随着水流所经的城或地点而来的变名,就如同 水经 中有新沟这异名一样。黄初年间(220 一226 ) ,贾逆任豫州刺史,率诸将在洞浦征讨吴军,立了功劳,魏封他为羊里亭侯,食邑四万户,就是这个羊里亭。俗称羊子城,其实不是。这是由于字音相近而致误的缘故。瓠子河又东流,右面与淮水支流汇合,支流的上流承接淮渠,往东流经沮丘城南。京相潘说:现在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二字同音,以为这是楚丘,是不对的。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浚城南边,浚城西北距淮阳三十五里,城旁有寒泉冈。 诗经 说:于是有寒泉,在浚邑城下。就指此泉。人们将这条支流称为高平渠是不对的。京相瑶说:淮水旧河道在淮阳南边。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句阳县西边,句读在这里分出。蹼水支渠又往东北流,经过句阳县小成阳东垂亭西边,往北注入瓠河。 地理志 说:淮水上口在封丘县承接姊水,往东北流到都关,注入羊里水。又据 地理志 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天此城在凛丘城西边,查考 地志 ,句阳、凛丘都属济阴,那么都关决无属于山阳的道理。又据 地理志 ,郝都也是山阳郡的属县。而京相潘、杜预对地域和城邑作了一番考证后,都说邸都在凛丘城南,据此推论,似乎 地理志 记载有误。或者是划分疆界地域不一致,这就不清楚了。瓠读又往东流经垂亭北边, 春秋 :隐公八年(前715 ) ,宋公、卫侯在犬丘相会。犬丘在 经 里写作垂。京相播说:今天,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以东五里有旧时的垂亭。
又往东北流过康丘县,称为璞水。
瓠河又向左流经雷泽北边,这个大泽在大成阳县旧城西北十余里,就是从前华青踩着巨人足迹而受孕的地方。这一片大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就是舜捕过鱼的地方。大泽的东南面,就是成阳县,因此 史记 说,武王把成封给他的弟弟叔武。应劭说:他的后裔就迁到成国的南方,所以称为成阳。 地理志 说:成阳有尧墓、灵台,现在成阳城西面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处有尧母庆都陵,在成阳城的西南方,称为灵台。乡叫崇仁,城名惰义,都立了庙,四周环水;水静不流,与泽水相通,泉水从不枯竭。这一带鱼类和竹笋很丰富,但人们不敢去采捕。庙前并列着几块石碑,还有几株桧树和柏树,檀木梓榆成林。两座陵墓一南一北," ’有驰道相通,路面都用砖砌成,至今还平整完好。尧陵东边,城的西边五十余步,有尧妃中山夫人祠。石璧石阶仍然如旧,南、西、北三面,高大的麻栋树绿荫连成一片,绵延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墓,墓西有一座石庙,石羊石虎已经沉陷,差不多都破碎了。石庙在成阳城西南,灵台的东北面。据郭缘生 述征记 记载,从汉朝到晋朝,傣禄二千石一级的官吏及承尉,大多有刻石记述,从尧即位直至永嘉三年(309 ) ,共二千七百二十一年,都记于尧妃祠,这从汉朝建宁五年(172 )五月成阳县令管遵所立的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尧陵北边,仲山甫墓南边,两墓间有伍员祠,是晋朝太安年间(302 一303 )建立。一块碑是永兴年间(304 一305 ) 立。今天碑、祠都无处可寻了。又说:尧陵在成阳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城东南六里是尧母庆都墓;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察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都不对头,上述诸说大概都是不可靠的传闻和记述吧。雷泽西南约十里有一座小山,这是一座孤山,山峰高峻,亭亭独立,称为历山。山北有一座小丘,南连雷泽东北。那里有陶墟。郭缘生说:这是舜耕种和制陶的地方。陶墟和小丘连在一起,座落在瓠河岸边。郑玄说:历山在河东,现在那里还有舜井。皇甫谧又说:这是现在济阴的历山,与雷泽相近,我认为郑玄的说法是对的。因而扬雄的 河水赋 说:登上历观纵目远望,姑且在大河崖岸漫游。现在雷首山西靠大河,对照地图,陶墟在此较为可信。士安又说:定陶西南陶丘,是舜制陶的地方。他们都不说陶墟在此地,可见缘生的说法是错误的。瓠河以北就是凛丘县。王隐的 晋书- 地道记 说:凛丘就是 春秋 所说的齐邑,靠近东海。 竹书纪年 说:晋烈公十一年(前405 ) ,田悼子死了,田布杀了大夫公孙孙,公孙会占据凛丘,叛齐投赵,田布于是包围了凛丘。翟角、赵国孙屑和韩的军队援救凛丘,与田布的军队在龙泽作战,田军被击败溃逃。瓠河与淮水都往东流,就是 水经 所说的:瓠河流过凛丘称淮水。县城以南抓河以北有羊角城。 春秋传 说:乌佘攻取了卫国的羊角城,就袭击我国高鱼,此时天下大雨,他从水道中偷偷进来,到了仓库旁边,登上城头,攻取了高鱼。京相潘说:高鱼是卫邑。现在东郡凛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是鲁邑。现在凛丘东北有旧高鱼城。俗称交鱼城,称羊角城为角逐城,这都不对。瓠河又流经阳晋城南边。 史记 载,苏秦去游说齐国说:过了卫国阳晋这条路,行经亢父的险要之地。‘就是指这个阳晋。现在阳晋城在凛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左右相对。张仪说:秦出兵攻打卫国阳晋,把天下的要道封锁起来。徐广 史记音义 说:关字也有写作开字的,东到亢父就是那条路。瓠河之北又有成嘟城。 春秋 隐公五年(前7 " 18 ) ,邱入侵卫国。京相潘说:东郡凛丘县南三十里有郁都旧城。褚先生说:汉时把这地方封给金安上,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城毁。抓河又往东流经黎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黎治。孟康说:今天叫黎阳。薛攒说:按黎阳在魏郡,不是黎县。人们称为黎侯城,从前黎侯寄寓于卫。 诗经 所谓:为什么在泥中?毛亨说:泥中,是城邑名,可能就是此城。土地低洼,城建在小土丘上,是魏淮阳郡的治所。瓠河又往东流经底县旧城南边,据 地理志 ,这是济阴郡的属县。褚先生说:汉武帝将这地方封给金日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万岁。人们现在还称万岁亭。瓠河又往东流经郸城南边,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成公从沙随回来,逗留在郸城。京相潘说: 公羊传 写作运字,现在东郡凛丘县东八十里有旧运城,就是此城。
又往北流过东郡范县东北,称为济渠,与将渠汇合,
瓠河从运城开始向东北流,经过范县,与济、淮支渠汇合。旧渠道上流在乘氏县承接济读,往北流经范县,从左面接纳了瓠读,因此 水经 里有济渠的名称。瓠河又北流,与将渠汇合。将渠上流在范县西北引入河水,.往东南流经秦亭南边。杜预 释地 说:东平范县西北有个秦亭。将渠又往东南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建睦。汉朝兴平年间(194 一195 ) ,靳允任范令,曹太祖东征,在徐州攻打陶谦,张邀去迎接吕布,郡县都起来响应。程星劝靳允说:您必须固守范县,我守东阿,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了。指的就是此城。将渠又往东流,与济渠汇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称将渠,往北流经范城东边,民间又称赵沟,这是不对的。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东边,
瓠河旧道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将渠支读汇合,支读上源在范县承接将渠,往东北流经范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城南边,然后东流注入瓠河旧道。旧河道又往北流经东阿县旧城东边。 春秋经 记载,冬天,和齐侯在柯会盟。 左传 说:冬天,在柯会盟才与齐讲和。杜预说:东阿就是柯邑。按 国语 ,曹沫手持匕首,要挟齐桓公,就在这里收回遂邑。
又往东北流过临邑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往平县东边,称为邓里渠。
从宣房以下,将渠以上不再有水。将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导入,从此以北,称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祝阿县,称为济渠。
河水从四读口分支流出,叫济水。济水二读汇合,然后东流注入祝阿县。
又往东北流,到了梁邹县西边,分为两条:
探寻水脉,济水并没有两条水流,这是 水经 的错误。往东北流的一条是济河,东流的是时水。济河又往东北流到济西,往东北注人大海。时水往东流到临淄县西边转弯,往南流过太山郡华县东边,又往南流到费县,往东注人沂水。
时水就是耐水,耐音而。 春秋 :襄公三年(前570 ) ,齐、晋在耐会盟。京相播说:现在临淄只有嗜水,往西北注入济水,就是 地理志 中的如水。嗜、如读音相似,那么嗜水就是耐水了。嗜水和时水因相汇合,所以也都得了通称。时水从西安城往西南流,分为两条水,支流分出后向西流,德会水注入。德会水发源于昌国县黄山,往西北流经昌国县旧城南。从前乐毅进攻齐国,为燕昭王立了功,昭王就把此县封给他,号为昌国君。德会水又往- 西北流,五里泉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县南的黄阜,往北流经城西,北注德会水。德会水又往西北流,民间称为沧浪沟。又北流注入时水, 地理志 说:德会水发源于昌国西北,流到西安注入如水。时水又往西流经东高苑城中而后继续西流。民间堵截水道,使水沿城南流,于是又拐弯流经城南。 史记 载,汉文帝十五年(前165 )从齐国划地设置胶西王国,建都高苑。徐广 音义 说:乐安有高苑城,因此俗称东高苑。时水又往北流,注入旧河道,又往西流,盖野沟水注入。盖野沟水源出延乡城东北,平地涌出泉水,往西北流经延乡城北边。据 地理志 ,千乘有延乡县,民询称旧城为从城,也许因为延、从(徒)字形相近,读音也随着字而改变的缘故吧,这也不清楚。水又往西北流,世人称为盖野沟,又往西北流经高苑县北边,注入时水。时水又往西流经高苑县旧城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丙倩,立为侯国,主莽时改名常乡,时水沿着城旁继续往西流。京相播说:现在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流与济水相通,源头出自盘阳,北流到高苑,下游有死时,河道无水。杜预也说:时水流到乐安分出支流,天旱时就枯涸,就是 春秋 里提到的乾时。 左传 :庄公九年(前685 ) ,齐鲁交战,鲁军在此处战败。时水往西北流,到梁邹城注入济水― 不是济水注入时水,而是时水注入济水。如果济水分支东流,显然不会以时水为名。探究时水和济水,再没有别的水流向南延伸到华县和费县地界了。这是经文的错误。
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原山,往西南流过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约六十里。据 地理志 ,汶水与淄水都发源于原山,往西南注入济水,因此不可能流经莱芜县南边。 从征记 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往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百余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嶙峋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小山挡住去路;有的地方,岩壁回环,通入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爬下幽深的山谷,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就只能靠绳索引渡,真是艰险极了。出谷还有十余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有个石洞,有两个洞口,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丈余,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之处,洞里还留有柴灶、残灰和烟痕。山谷中树木茂密,行人很少能到这里来。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出了山谷有一片平缓的丘陵,面山傍水,当地土人都在那里种麦。人们说,这丘陵地不宜种植高粱,只适于种麦。齐人世代相承,都在这里种麦。想来这就是麦丘愚公所住的山谷了。谷里怎么会这样深幽,这样藉翁郁郁;人们在这里又怎么会这样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地生活呀!我当时经过这里,看到这么远离尘俗的好地方,真是徘徊不舍,离去时还屡屡回头呢,我按麦丘愚公在齐境的川谷,至今还流传着这个地名;那地方并不在鲁,这是著作家记述时弄错的。汶水又向西南流经赢县老城南。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桓公在赢会见齐侯,在齐结了婚。
又往西南流过奉高县北边,
奉高县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设置,以供祭祀泰山之需,是泰山郡的治所。县北有吴季札儿子的坟墓,座落在汶水南面的水湾里。吴季札受聘于中原上国,在赢、博之间死了儿子,就是这地方。 从征记 说: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子的坟,呈圆形,墓在高处,可以凭依眺望。墓前有一座石铭,是汉末奉高县令所立,上面没有记述什么,只不过作为标志而已。从前都指派民户去扫墓,现在已不能这样做了;石碑都已剥蚀破碎,没有留下什么了,只有石碑的基座还在。
转弯从县城西南流过,
汶水发源于牟县旧城西南的山岗下,俗称胡卢堆。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高诱说:弗其是山名。也许就是这座小山吧。牟县旧城在东北,古代这里是牟国。春秋时,牟国人要去朝拜鲁国,因此应肋说:牟国是鲁国的附庸。俗称这条水为牟坟。又往西南流经奉高县旧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北汶水,北汶水发源于分水溪,源头流出后又分出中川水,往东南流经泰山东边,右边与天门下溪水汇合。下溪水发源于泰山天门下谷,往东流。古时,帝王登山祭天,都在这条水边歇息。水上随处有石洞,那是古时人们搭棚架舍时留下的。马第伯写道:光武帝来泰山封禅,第伯跟随着一起登山。离平地二十里时,向南极目望去,山下景物一览无遗。泰山确实很高,可与浮云相比;泰山也很险峻;那悬崖绝壁,深不见底,像是没有通路可上。遥望那些登山的人,有的像白石,有的像雪,看得久了,那白的在移动,才知道是人。仰视山上的岩石松树,郁郁苍苍,仿佛是在云中;俯视底下,到处是千姿百态的岩石,却看不到丈尺的溪流。一直登上七里,到了天门,抬头仰视天门,就好像在石洞中观天似的。应韵 汉宫仪 说:泰山东南面的山顶,名叫日观。日观这地方,第一遍鸡啼时,就可以来看日出,太阳刚出来时,长约三丈,因而称为日观。下溪水沿溪东流,翻着滚滚的波浪,注入岩壑,接着往东南流经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从前孔夫子哀叹时政世道的衰落,望龟山有感而赋诗作曲,所以后来的 琴操 中有 龟山操 。龟山北面就是龟阴之田。 春秋 :定公十年(前500 ) ,齐人交还龟阴之田。下溪水又与环水汇合,环水发源于泰山南溪,往南流经中、下两庙之间。 从征记 说:泰山有下、中、上三座庙,庙墙和殿宇非常严整,庙中台阶两边,古柏参天,大的有二十多围,是汉武帝种植的。赤眉军曾砍过一棵树,砍时看见树中出血,因而停止,今天那树上还留有斧痕。庙门三重,楼榭四所,还有一座三层坛,高一丈余,宽广八尺。大树前有一口大井,井水极香冷,与普通的水不同,不知是哪个朝代掘的。这口大井并不常常挖泥除污,但大旱时井水却不减少。庙中仓库里有汉朝的旧乐器和神车、木偶等物,制作都十分精巧华丽。还有石虎,建武十三年(37 ) ,永贵侯张余贡献的一匹金马,高二尺余,制作极其精致。中庙离下庙五里,庙宇比下庙还要高大壮丽,庙的东西两侧都有山涧。上庙在山顶,就是帝王祭天的地方。环水又拐弯东流,又往东南流经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来泰山筑坛祭天,祭毕下山,坐于东北边山麓的明堂中。汉武帝觉得古时所建明堂的地址狭隘而不开敞,想在奉高县旁重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这种建筑的格局和形式。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的 明堂图 ,图中有一座殿宇,四面都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引水流过;环绕着四面宫墙外又建了天桥复道,上面有楼,名叫昆仑,入口在西南;天子从这里进入,就在里面祭祀礼拜上帝。于是武帝就命令奉高县在汉上修建明堂。古时引水作辟雍的地方,墙基和环形水道的遗迹都还存在,人们称此水为石汉水。 山海经 说:环水发源于泰山,东流注入汉水。指的就是这条水。环水又从左边注入汉水。汶水有几条水流一起注入,又往西南流经祖徕山西边。山上松柏很多,就是 诗经 里所谓的祖徕之松。 广雅 说:就是梓松。 抱朴子 提到 玉策记 的话,说:千年的老松,里面有种怪物,形状或是像青牛,或是像青狗,或是像人,寿命都有一万岁。又说天子陵墓上有斜敬的老松,就是所谓楼松。 鲁连子 说:松树极树高达十初,但没有树枝,并不是怕正室没有柱子。 尔雅 说:叶子如松,枝干如柏,这种树叫极树。 邹山记 说:祖徕山又称尤徕之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的边境,现在还有美松。赤眉军的头目樊崇曾据守此山,所以他自称尤徕三老。祖徕山东边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个池塘,方圆百步左右,有主条溪涧注入。一条从东北沿溪流下,转弯流经县南,往西北流,注入汶水;一条往北流经溪涧,西流注入汉水;一条往南流经阳关亭南。 春秋 :襄公十七年(前’556 ) ,迎减绝于阳关。又西流注入汶水。
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往南流经博县老城东边。 春秋 :哀公十一年(前484 ) 与吴联合伐齐,夺取了博。灌婴在城下大败了田横。汶水转弯从城南往西流,并不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龙乡旧城南面。 春秋 :成公二年(前589 ) ,齐侯围龙,龙人把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关起来,杀了他并在城上把他肢解。齐侯亲自击鼓,攻占了龙。汉高帝八年(前199 ) ,把这地方封给渴者陈署,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经亭亭山东边,那就是黄帝祭地的地方。山上有神庙,水上有石门,从前是放水灌溉的地方。汉水又往西南流经阳关旧城西面,这里原来是巨平县的阳关亭,阳虎占据此亭反叛,遭到讨伐,就烧掉莱门逃向齐国。汶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淄水。淄水发源于泰山梁父县东面,往西南流经冤裘城北面。 春秋 :隐公十一年(前712 )营建此城,隐公对羽父说:我将到这里来安度晚年。所以 郡国志 说:梁父有冤裘聚。淄水又流经梁父县旧城南面,县北有梁父山。 开山图 说: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管出生,梁父管死亡。皇帝来泰山祭天,来梁父祭地,所以县就取名梁父。淄水又往西南流经柴县旧城北面。按 地理志 ,柴县是泰山郡的属县,人们称为柴坟。淄水又流经哪县北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董谍,立为侯国。 春秋 :齐军包围郝,郁人伐齐国,就在这条水边放马饮水。从前孔子在邸的旷野走路,就在这里碰到荣启期。荣启期身穿鹿皮衣,披散着头发,弹琴唱歌,以三件乐事自喜,孔夫子赞他的仁厚。淄水又往西流经阳关城南面,西流注入汶水。汉水又往南流经巨平县旧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城东有鲁道,就是 诗经 所谓鲁道宽阔平坦,齐子由此归来。现在坟上水边有文姜台。汉水又往西南流。 诗经 说:汉水滔滔。 淮南子 说:格渡过汶水就会死。天地万物的生性,祸福的相互关系探究起来相当困难,原来就不可能按普通的情理搞得清楚的。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鲁国坟阳县北面,这就是王莽的汉亭。县北有曲水亭, 春秋 :桓公十二年(前700 ) , 桓公与祀侯、营子在曲池会盟。 左传 说:这是与祀、营礴和。所以杜预说:鲁国坟阳县北面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85 ) ,东巡泰山,在仪阳建立行宫,执金吾耿恭驻在坟上,城门遗址和城壕至今还在,人们称为网陵城。汶水又往西流经仪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往西流去。
又往西南流过蛇丘县南面,
汉水又西流,洗水注入。又往西流经蛇丘县南面,县里有个铸乡城。 春秋左传 :宣叔在铸娶亲。杜预说:铸,就是济北蛇丘县所属的铸乡城。
又往西南流过刚县北面,
据 地理志 ,刚,就是以前的阐;王莽改名为柔。应劭说: 春秋经 记载,齐人侵占了灌和阐。阐就是现在的阐亭。杜预 春秋释地 说:阐在刚县北,刚城东面有个小亭。现在是刚县的治所,俗人又叫阐亭。京相潘说: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诸说不同,不知哪一个正确。汉水又西流,蛇水注入。蛇水发源于刚县东北的泰山,往西南流经坟阳之田,这是齐侵占过的地方。汶水以北,极目望去,是一片旷阔的平原,僖公把它赐给季友。蛇水又往西南流经铸城西面,这就是 左传 所谓的蛇渊囿。所以京相潘说:现在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这就是鲁囿。民间把这条水叫浊须水,这是不对的。蛇水又向西南流经夏晖城南。 春秋经 载,公在下灌与齐侯会见。现在俗称夏晖城。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公子晕到齐,齐侯送姜氏到下灌,这是不合礼法的。这就有了夏晖这个地名了。蛇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西流,沟水注入。沟水发源于东北边的马山,向西南流经棘亭南面。 春秋 :成公三年(前588 ) 经 记载,叔孙侨如率兵包围棘。 左传 说:齐侵占了泣阳之田,棘不服,于是就把它包围起来。棘亭南离汶水八十里。沟水又往西南流经遂城东面。 地理志 说:遂城是蛇丘遂乡,就是从前的遂国。 春秋 :庄公十三年(前681 ) , 齐灭了遂,就在那里设城堡屯兵驻防。京相播说: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也认为这说法正确。可是县城东北没有一座城对得上号,现在的城是在蛇丘西北,这是杜预存疑造成的错误。沟水又往西流经下灌城西面,然后注入汶水。佼水又往西流经春亭北面,据查考,古时没有春这个地名,只有平陆县有个崇阳亭,但此亭东距刚城四十里,以京相潘所注来推断倒是符合的,但实际如何却不清楚。
又往西流过东平郡章县南面,
地理志 说:东平国,就是从前的梁。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又分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 ,这里是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前52 ) ,是东平国;王莽时叫有盐。章县,按 世本 ,是任姓之国,是投降于章的齐人的居地。旧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汝水又往西南流,有泌水注入。泌水发源于肥成县东边的白原,往西南流经肥成县旧城南面。乐正子春对他的弟子说:你去齐国要经过肥,肥这地方有一些贤能的人。泌水左边流过句扇亭北面。章帝元和二年(85 ) ,凤凰飞集到肥成的句魔亭,于是豁免了当地的地租,并去巡游泰山。说的就是此亭。泌水又往西南流经富成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成富。又往西南流,注入泣水。汶水又往西南流经桃乡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郭亭。人们把它叫做郭城,这是不对的,那只是把新朝的旧地名加以扩大罢了。
又往西南流过无盐县南面,又往西南流过寿张县北面,又往西南流到安民亭,注人济水。
汶水自桃乡分为四条,四水分流处,称为四坟口。左边分出两条,向西南流,到无盐县的郡乡城南。部乡是昭伯的封邑,祸事起于斗鸡。 春秋左传 :定公十二年(前498 ) ,叔孙氏毁去鄙城。现在部城南面仍没有城墙。汉水又往西南流经东平陆县旧城北面。应肋说:这是古时的厥国;现在有厥亭。汶水又往西流经危山南面,人们称为龙山。 汉书- 宣元六王传 说:哀帝时,无盐危山的泥土自行隆起,上面盖了草,好像驰道的样子;此外瓤山的岩石也转了方向。晋灼说: 汉书注 把瓤山写成报山,说山边有一块巨石,转身立起,高九尺六寸,旁移了一丈,宽四尺。东平王云及王后渴说:汉朝岩石立起,这是表明有新皇帝将兴起的征兆。于是亲自到岩石所在之处致祭,又造了一块类似于报山石的岩石,束倍草,还为它立祠。建平三年(前4 ) ,息夫躬告发了他,东平王于是自杀,王后渴被杀头示众,封国也被撤除了。汉水又西流,汇合为一条水,向西南流入茂都淀。茂都淀是破水的异名。淀水向西南流出,称为巨野沟,又向西南流经致密城南面。 郡国志 说:须昌县有致密城,就是古时的中都,也就是孔夫子当过宰的城邑。孔夫子制定了养生送死的仪式,长幼男女之间的礼度,于是路上丢了东西没有人捡,器物也不作虚浮的雕饰。巨野沟又往西南注入桓公河石北边的水往西流出茂都淀,叫巨良水;往西南流经致密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洪读。另一条汉水往西流经鄙亭北面,又往西流到寿张旧城东面,积聚成为沼泽。初平三年( 192 ) ,曹操在寿张东部攻打黄巾,鲍信就在这里战死。右边一条汶水,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南面。这地方原是从前的宿国,又是齐宣后的故都。她就是所谓无盐丑女。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刘庆为东平侯,就是此城。王莽改名为有盐亭。泣水又往西流经鄙乡城南面。 地理志 所谓无盐有郡乡,就指这地方。汶水往西南流经寿张县旧城北面,就是 春秋 中的良县。县里有寿聚,汉时叫寿良。应肋说:世祖的叔父叫刘良,所以光武帝把地名改为寿张。建武十二年(36 ) ,世祖把这地方封给樊宏,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长直沟水注入。长直沟水发源于须昌城东北的毁阳山南面,流过须昌城东;又往南流,漆沟水注入。漆沟水发源于无盐城东北五里的阜山下,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北面,水边有东平宪王仓墓,墓碑和墓网都还在。元和二年(85 ) ,章帝临幸东平,以太牢致祭,亲自在祠座上跪拜。并在陵前赐赠御剑。漆沟水又西流,注入长直沟。沟水分成两条;一条往西流经须昌城南面,注入济水,一条南流,注入汝水。泣水又西流注入济水。所以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西流与济水汇合。高诱说:弗其是山名,在朱虚县东面。我以为高诱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东泣,并不是 水经 所谓注入济水的那一条。这里引证错了。
扩建唯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从王宫与平台相连,长达三十余里,这条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边。阳门就是唯阳东门。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时随郡王 山居序 中所说的:西园有很多士人,平台则常大会宾客,邹、马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 伐木 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娱,神游于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谢氏 赋雪 也说:梁王不高兴时,常到兔园散心。今天当年歌舞之地已经湮灭,管弦之声已经绝响,只留下一片寂寞荒凉的遗址,不再有昔日灯红酒绿的盛况了。城北五六里处,有汉朝太尉桥玄墓,墓东有一座庙宇,就是当年曹孟德亲自在此洒酒的地方。曹操本来地位低微,曾在桥玄手下做小官。有一次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能定国安邦的人也许就是您吧?曹操感激知遇之恩,后来经过桥玄墓时,亲自祭奠他。祭文说:我本来愚顽,却蒙您接纳;士为知己者死,我心里一直记念着您的殊遇,从未忘记。您曾和我有约。您说:我死之后,您路过我墓地,如不用斗酒只鸡相祭,车过三步,肚子痛不要埋怨呀!当时虽是玩笑,但如果不是亲密的知己朋友,哪肯说这些话呢!我满怀着凄枪悲凉之情向您致祭,以表达我平素的怀念之情。墓前排着几块石碑,一块是汉朝一群儒生和有才学的贤能人士,仰慕桥玄高尚的德行,共同刻石所立,用以昭示后人的。另一块是桥玄旧日的属吏― 如司徒博陵人崔列、廷尉河南人吴整等所立。他们认为极崇高的美德虽然靠自己的修养,但褒扬这种美德却要靠别人,如不明确地记述下来,公之于世,后人怎会知道呢?于是共同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光辉的事迹。还有一碑是陇西袍罕北次陌杨守长鹭为左尉汉阳孤道县赵冯孝高所立。他们想到桥公曾当过凉州牧,有感于三纲的义理,仰慕他的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认为桥公的功业和美德应在他家乡发扬光大,于是树碑称颂。光和七年(184 ) ,主记椽李友,字仲僚,撰写了碑文,在碑的背面刻着 右鼎文 :建宁三年(170 )授官司空;又有 中鼎文 :建宁四年(171 )授官司徒;又有 左鼎文 光和元年(178 )授官太尉。铭中说:旧时的下属和门人,相互讲述桥公的事迹,商讨如何用合宜的规格来纪念他,决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只鼎上,武功刻在斧铺上,并写在碑的背面,以昭示他光辉的美德。又有 钱文 说,凭这石头雕琢的形状,制成斧钻、军鼓,陈列于东阶,也是用以昭示桥公的文武功勋。庙南置有二柱,柱东有两头石羊,石羊北有两只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石驼西北有两匹石马,都很高大,也没有怎么损毁。只是庙宇已经颓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石鼓现在也还在,但械却已不知去向了。睢水在城南积成逢洪破,破塘的西南又有一个破塘。睢水又东流与明水汇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围千步,池水南流与睢水汇合,称为明水;明水横穿过睢水,注入涣水。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圃,水边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绿荫笼罩着水滨,满眼一片郁郁葱葱,人们说这是梁王的竹园。睢水又往东流经毁熟县旧城北面;睢水又东流,分出一条薪水;睢水又往东流经粟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王莽时称为成富。睢水又往东流经太丘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就是过去的敬丘。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的儿子节侯刘政,立为侯国;汉明帝时改为今名。 列仙传 说:仙人文宾是本县人,以卖靴为业,正月初一在乡亭西社与旧日的妻子相会,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处。睢水又往东流经芒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耐环,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传治。世祖改名为临- 唯。城西二里,睢水南岸有豫州从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阴君之罪而死,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临唯长平舆李君,二千石皿纶氏县夏文则,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对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国上下也叹息不已,于是在他的家乡族表他,并在墓前立碑表扬他的美德,为后人树立榜样。城内有临唯长左冯诩王君碑,他善于治理,功绩卓著,多次升迁,官至广汉属国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县人公府椽陈盛孙、郎中儿定兴及刘伯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绩。县北与杨县以睢水为分界,有杨山。芒县与杨县之间,有很多高山大泽,孕育了一批聪明才智之士。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隐居在场山修炼得道的。汉高祖也曾在山上隐居,吕后观望云气就知道他的行踪,也是在这里。京房 易候 说:怎么知道贤人的隐居之地呢?大师说: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云出现,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面必有贤人隐居了。
又往东流过相县南边,转弯从城北东流,在萧县以南注人破湖中。相县是旧时宋国的土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 ) ,立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前203 ) ,改为沛郡,郡治就在这里。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 ) ,把这地方封给南越桂林监居翁,立为侯国,称为湘成。王莽时改郡名为吾符,县名为吾符亭。睢水往东流经石马亭,亭西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往东流经相县旧城南边;宋共公曾建都在这里,国府园中,还留着伯姬黄堂的遗址。厅堂夜里失火,左右侍者对伯姬说:夫人请稍避一避。伯姬说:做妇女的规矩,太傅太保如果不在,夜里就不能离开厅堂。于是就被火烧死。这厅堂就是伯姬被烧死的地方。城西有伯姬墓。从前郑浑任沛郡太守的时候,在萧、相二县兴建堰塘,百姓深受其利,刻石称颂,称为郑破。唯木又在左边汇合了白沟水。白沟水上源承接梧桐破,破旁有梧桐山,水向西南流经相城东边,然后南流注入睢水。睢水涨时就北流,注入阪塘,破水满时就往西北流,注入睢水,循环出入,交互流通,因此 水经 有睢水入破的说法。睢水又往东流经彭城郡的灵壁东边,往东南流。 汉书 记载,项羽在灵壁以东打败汉王,就是此处。又说,睢水东通毁泗水。服虔说:毁洒是水名。大概在沛国相县边界,但也不很清楚。睢水流经毁熟,分为两条水,一条就是靳水,两水分流各兼通称。谷水的名称是因地而变的,那么谷水也就是睢水了。又说:汉军打了败仗,睢水因积尸而不流。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县旧城南边。 地理志 说:这就是王莽时的笃亭。李奇说:就是今天的竹邑县。睢水又往东流,与哗湖水汇合。哗湖水上源承接幽丘县的啤破,啤破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四十里。东边到朝解亭,西边到彭城街丘县旧城东边。王莽把街丘改名为善丘。哗湖水从澳破南与睢水相通。睢水又往东流,在南边八丈故沟水注入,此水上源承接薪水,北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流经符离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 ,把这地方封给路博德,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符合。睢水又往东流经临淮郡取虑县旧城北边,从前,汝南郡步游张尖年时与母亲失散了,到当了县令后在此与母亲相遇。当时他乘马车经过这里,好马忽然停步踌躇不再前进了,平素他思念心诚,这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预感在向他召唤。他下车访问路旁有病的老妇人,竟就是他的母亲。睢水又东流,与乌慈水汇合,乌慈水发源于县城西南的乌慈诸,潭水上涨时向东北流,与长直故读汇合,此读从前上源接薪水,北流八十五里,注入乌慈水。乌慈水又往东流经取虑县南边,又往东流,拐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东流经唯陵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 ,把这地方封给江都易王的儿子刘楚,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唯陆。睢水又往东流,与渔水故读汇合。过去此水上源承接渔县西南的渔破,往东北流经撞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北流经唯陵县,下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南流,经过下相县旧城南边。高祖十二年(前1 95 ) ,把这地方封给庄侯伶耳,立为侯国。应肋说:相水发源于沛国相县,所以此处加下字,称为下相。那么相水又是睢水的异名了。睢水往东南流,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唯口, 水经 说睢水流到萧县为止,这不对,真是所谓得其一而失其二了。
瓠子河出自东郡模阳县的北河,
淮阳县北十里处,就是瓠河口。 尚书- 禹贡 说,雷夏已积成大泽,雍水、沮水汇合在一起。 尔雅 说:从河水分流出来的是雍水。许慎说:雍水就是大河堵水的意思。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 ) ,河水向南泛滥,冲毁民房。元封二年(前109 ) ,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堵塞了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入水中,并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决口。武帝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了,怎么办啊?滚滚洪涛,只怕遍地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呵,大地不安宁,治河永无尽时呵,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呵,巨野洪流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呵,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废呵,河水乱流,无羁的蛟龙呵,悠意远游l 神灵的大水呵!快回旧河来!不登山祭天呵,又哪知远近内外!河神呵,你怎么如此不仁?你无休无止地泛滥呵,真愁死人!蕃桑可以行船呵,淮、洒也已高涨,大水迟迟不达呵,人也久不回乡!另一首歌是:大河滚滚奔腾呵,激起一片涛声,急流难以北渡呵,只好回舟暂停。拉起长竹索呵,把美玉下沉,木柴接不上呵,尽管河神已答应!木柴接不上呵!是卫人的罪,草木都烧光了呵,拿什么来抵挡洪水?拿枯树石头来堵呵,再去砍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呵,幸福就来临!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宫殿,称为宣房宫,因此,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平帝以后,未及时修理河堰,河水向东漫淹,受淹的范围愈来愈大。永平十二年(69 ) ,显宗命令乐浪人王景,从荣阳开始,向东直至千乘,在一千多里的范围内,筑堤治理河渠。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冲作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并疏通奎塞的河道,抓子河的水从此就不通了,只留下沟渠。河水过去决口东流时,流经淮阳城东北,这地方就是从前的卫国,也是古代帝王撷项的旧城。从前,撷项从穷桑迁移到这里,称为商丘,也有人称为帝丘,本来是陶唐氏掌火官阔伯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夏伯昆吾的都邑,殷朝相土也定都于此。因此 春秋传 说:阔伯居住在商丘,后来相土也接着在这里居住。卫成公从楚丘迁到这里,秦始皇把卫君角迁徙到野王,设置了东郡,治所在蹼阳县。淮水在南面流过,所以称为淮阳。章邯守蹼阳时,开了护城河,使城周环水。张宴说:依靠河水使城防巩固。旧河道又东经咸城南。 春秋 :僖公十三年(前647 )夏,在咸会盟。杜预说:东郡淮阳县东南,有咸城。瓠子河旧道又东经桃城南, 春秋传 说:把曹国的土地分掉,从挑水以南,东到济水,都是曹国的土地。现在哪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有人称为挑城。瓠读又往东南流经清丘北边, 春秋 :宣公十二年(前597 ) , 经 中提到楚灭萧,晋人、宋、卫、曹等在清丘会盟。京相潘说:清丘在今东郡淮阳县东南三十里,是魏东都尉治所。往东到济阴郡句阳县,就是新沟,
瓠河旧道又东经句阳县的小成阳,城的北面临近河道。 帝王世纪 说:尧葬在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那地方叫毁林。墨子认为尧堂高三尺,有三级土阶。尧曾去北方教导八狄,死于途中,葬在蛰山的北坡。 山海经 说:尧葬在狄山的南坡,狄山又名崇山。两种说法互不相同,认为成阳是尧墓所在地较接近事实。我查考过,小成阳在成阳西北约半里,很坚固,俗称囚尧城,士安认为大概就是尧墓。瓠子河北有都关县旧城,该县有羊里亭,瓠子河流经亭南,称羊里水,这是随着水流所经的城或地点而来的变名,就如同 水经 中有新沟这异名一样。黄初年间(220 一226 ) ,贾逆任豫州刺史,率诸将在洞浦征讨吴军,立了功劳,魏封他为羊里亭侯,食邑四万户,就是这个羊里亭。俗称羊子城,其实不是。这是由于字音相近而致误的缘故。瓠子河又东流,右面与淮水支流汇合,支流的上流承接淮渠,往东流经沮丘城南。京相潘说:现在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二字同音,以为这是楚丘,是不对的。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浚城南边,浚城西北距淮阳三十五里,城旁有寒泉冈。 诗经 说:于是有寒泉,在浚邑城下。就指此泉。人们将这条支流称为高平渠是不对的。京相瑶说:淮水旧河道在淮阳南边。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句阳县西边,句读在这里分出。蹼水支渠又往东北流,经过句阳县小成阳东垂亭西边,往北注入瓠河。 地理志 说:淮水上口在封丘县承接姊水,往东北流到都关,注入羊里水。又据 地理志 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天此城在凛丘城西边,查考 地志 ,句阳、凛丘都属济阴,那么都关决无属于山阳的道理。又据 地理志 ,郝都也是山阳郡的属县。而京相潘、杜预对地域和城邑作了一番考证后,都说邸都在凛丘城南,据此推论,似乎 地理志 记载有误。或者是划分疆界地域不一致,这就不清楚了。瓠读又往东流经垂亭北边, 春秋 :隐公八年(前715 ) ,宋公、卫侯在犬丘相会。犬丘在 经 里写作垂。京相播说:今天,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以东五里有旧时的垂亭。
又往东北流过康丘县,称为璞水。
瓠河又向左流经雷泽北边,这个大泽在大成阳县旧城西北十余里,就是从前华青踩着巨人足迹而受孕的地方。这一片大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就是舜捕过鱼的地方。大泽的东南面,就是成阳县,因此 史记 说,武王把成封给他的弟弟叔武。应劭说:他的后裔就迁到成国的南方,所以称为成阳。 地理志 说:成阳有尧墓、灵台,现在成阳城西面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处有尧母庆都陵,在成阳城的西南方,称为灵台。乡叫崇仁,城名惰义,都立了庙,四周环水;水静不流,与泽水相通,泉水从不枯竭。这一带鱼类和竹笋很丰富,但人们不敢去采捕。庙前并列着几块石碑,还有几株桧树和柏树,檀木梓榆成林。两座陵墓一南一北," ’有驰道相通,路面都用砖砌成,至今还平整完好。尧陵东边,城的西边五十余步,有尧妃中山夫人祠。石璧石阶仍然如旧,南、西、北三面,高大的麻栋树绿荫连成一片,绵延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墓,墓西有一座石庙,石羊石虎已经沉陷,差不多都破碎了。石庙在成阳城西南,灵台的东北面。据郭缘生 述征记 记载,从汉朝到晋朝,傣禄二千石一级的官吏及承尉,大多有刻石记述,从尧即位直至永嘉三年(309 ) ,共二千七百二十一年,都记于尧妃祠,这从汉朝建宁五年(172 )五月成阳县令管遵所立的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尧陵北边,仲山甫墓南边,两墓间有伍员祠,是晋朝太安年间(302 一303 )建立。一块碑是永兴年间(304 一305 ) 立。今天碑、祠都无处可寻了。又说:尧陵在成阳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城东南六里是尧母庆都墓;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察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都不对头,上述诸说大概都是不可靠的传闻和记述吧。雷泽西南约十里有一座小山,这是一座孤山,山峰高峻,亭亭独立,称为历山。山北有一座小丘,南连雷泽东北。那里有陶墟。郭缘生说:这是舜耕种和制陶的地方。陶墟和小丘连在一起,座落在瓠河岸边。郑玄说:历山在河东,现在那里还有舜井。皇甫谧又说:这是现在济阴的历山,与雷泽相近,我认为郑玄的说法是对的。因而扬雄的 河水赋 说:登上历观纵目远望,姑且在大河崖岸漫游。现在雷首山西靠大河,对照地图,陶墟在此较为可信。士安又说:定陶西南陶丘,是舜制陶的地方。他们都不说陶墟在此地,可见缘生的说法是错误的。瓠河以北就是凛丘县。王隐的 晋书- 地道记 说:凛丘就是 春秋 所说的齐邑,靠近东海。 竹书纪年 说:晋烈公十一年(前405 ) ,田悼子死了,田布杀了大夫公孙孙,公孙会占据凛丘,叛齐投赵,田布于是包围了凛丘。翟角、赵国孙屑和韩的军队援救凛丘,与田布的军队在龙泽作战,田军被击败溃逃。瓠河与淮水都往东流,就是 水经 所说的:瓠河流过凛丘称淮水。县城以南抓河以北有羊角城。 春秋传 说:乌佘攻取了卫国的羊角城,就袭击我国高鱼,此时天下大雨,他从水道中偷偷进来,到了仓库旁边,登上城头,攻取了高鱼。京相潘说:高鱼是卫邑。现在东郡凛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是鲁邑。现在凛丘东北有旧高鱼城。俗称交鱼城,称羊角城为角逐城,这都不对。瓠河又流经阳晋城南边。 史记 载,苏秦去游说齐国说:过了卫国阳晋这条路,行经亢父的险要之地。‘就是指这个阳晋。现在阳晋城在凛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左右相对。张仪说:秦出兵攻打卫国阳晋,把天下的要道封锁起来。徐广 史记音义 说:关字也有写作开字的,东到亢父就是那条路。瓠河之北又有成嘟城。 春秋 隐公五年(前7 " 18 ) ,邱入侵卫国。京相潘说:东郡凛丘县南三十里有郁都旧城。褚先生说:汉时把这地方封给金安上,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城毁。抓河又往东流经黎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黎治。孟康说:今天叫黎阳。薛攒说:按黎阳在魏郡,不是黎县。人们称为黎侯城,从前黎侯寄寓于卫。 诗经 所谓:为什么在泥中?毛亨说:泥中,是城邑名,可能就是此城。土地低洼,城建在小土丘上,是魏淮阳郡的治所。瓠河又往东流经底县旧城南边,据 地理志 ,这是济阴郡的属县。褚先生说:汉武帝将这地方封给金日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万岁。人们现在还称万岁亭。瓠河又往东流经郸城南边,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成公从沙随回来,逗留在郸城。京相潘说: 公羊传 写作运字,现在东郡凛丘县东八十里有旧运城,就是此城。
又往北流过东郡范县东北,称为济渠,与将渠汇合,
瓠河从运城开始向东北流,经过范县,与济、淮支渠汇合。旧渠道上流在乘氏县承接济读,往北流经范县,从左面接纳了瓠读,因此 水经 里有济渠的名称。瓠河又北流,与将渠汇合。将渠上流在范县西北引入河水,.往东南流经秦亭南边。杜预 释地 说:东平范县西北有个秦亭。将渠又往东南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建睦。汉朝兴平年间(194 一195 ) ,靳允任范令,曹太祖东征,在徐州攻打陶谦,张邀去迎接吕布,郡县都起来响应。程星劝靳允说:您必须固守范县,我守东阿,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了。指的就是此城。将渠又往东流,与济渠汇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称将渠,往北流经范城东边,民间又称赵沟,这是不对的。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东边,
瓠河旧道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将渠支读汇合,支读上源在范县承接将渠,往东北流经范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城南边,然后东流注入瓠河旧道。旧河道又往北流经东阿县旧城东边。 春秋经 记载,冬天,和齐侯在柯会盟。 左传 说:冬天,在柯会盟才与齐讲和。杜预说:东阿就是柯邑。按 国语 ,曹沫手持匕首,要挟齐桓公,就在这里收回遂邑。
又往东北流过临邑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往平县东边,称为邓里渠。
从宣房以下,将渠以上不再有水。将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导入,从此以北,称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祝阿县,称为济渠。
河水从四读口分支流出,叫济水。济水二读汇合,然后东流注入祝阿县。
又往东北流,到了梁邹县西边,分为两条:
探寻水脉,济水并没有两条水流,这是 水经 的错误。往东北流的一条是济河,东流的是时水。济河又往东北流到济西,往东北注人大海。时水往东流到临淄县西边转弯,往南流过太山郡华县东边,又往南流到费县,往东注人沂水。
时水就是耐水,耐音而。 春秋 :襄公三年(前570 ) ,齐、晋在耐会盟。京相播说:现在临淄只有嗜水,往西北注入济水,就是 地理志 中的如水。嗜、如读音相似,那么嗜水就是耐水了。嗜水和时水因相汇合,所以也都得了通称。时水从西安城往西南流,分为两条水,支流分出后向西流,德会水注入。德会水发源于昌国县黄山,往西北流经昌国县旧城南。从前乐毅进攻齐国,为燕昭王立了功,昭王就把此县封给他,号为昌国君。德会水又往- 西北流,五里泉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县南的黄阜,往北流经城西,北注德会水。德会水又往西北流,民间称为沧浪沟。又北流注入时水, 地理志 说:德会水发源于昌国西北,流到西安注入如水。时水又往西流经东高苑城中而后继续西流。民间堵截水道,使水沿城南流,于是又拐弯流经城南。 史记 载,汉文帝十五年(前165 )从齐国划地设置胶西王国,建都高苑。徐广 音义 说:乐安有高苑城,因此俗称东高苑。时水又往北流,注入旧河道,又往西流,盖野沟水注入。盖野沟水源出延乡城东北,平地涌出泉水,往西北流经延乡城北边。据 地理志 ,千乘有延乡县,民询称旧城为从城,也许因为延、从(徒)字形相近,读音也随着字而改变的缘故吧,这也不清楚。水又往西北流,世人称为盖野沟,又往西北流经高苑县北边,注入时水。时水又往西流经高苑县旧城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丙倩,立为侯国,主莽时改名常乡,时水沿着城旁继续往西流。京相播说:现在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流与济水相通,源头出自盘阳,北流到高苑,下游有死时,河道无水。杜预也说:时水流到乐安分出支流,天旱时就枯涸,就是 春秋 里提到的乾时。 左传 :庄公九年(前685 ) ,齐鲁交战,鲁军在此处战败。时水往西北流,到梁邹城注入济水― 不是济水注入时水,而是时水注入济水。如果济水分支东流,显然不会以时水为名。探究时水和济水,再没有别的水流向南延伸到华县和费县地界了。这是经文的错误。
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原山,往西南流过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约六十里。据 地理志 ,汶水与淄水都发源于原山,往西南注入济水,因此不可能流经莱芜县南边。 从征记 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往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百余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嶙峋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小山挡住去路;有的地方,岩壁回环,通入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爬下幽深的山谷,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就只能靠绳索引渡,真是艰险极了。出谷还有十余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有个石洞,有两个洞口,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丈余,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之处,洞里还留有柴灶、残灰和烟痕。山谷中树木茂密,行人很少能到这里来。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出了山谷有一片平缓的丘陵,面山傍水,当地土人都在那里种麦。人们说,这丘陵地不宜种植高粱,只适于种麦。齐人世代相承,都在这里种麦。想来这就是麦丘愚公所住的山谷了。谷里怎么会这样深幽,这样藉翁郁郁;人们在这里又怎么会这样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地生活呀!我当时经过这里,看到这么远离尘俗的好地方,真是徘徊不舍,离去时还屡屡回头呢,我按麦丘愚公在齐境的川谷,至今还流传着这个地名;那地方并不在鲁,这是著作家记述时弄错的。汶水又向西南流经赢县老城南。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桓公在赢会见齐侯,在齐结了婚。
又往西南流过奉高县北边,
奉高县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设置,以供祭祀泰山之需,是泰山郡的治所。县北有吴季札儿子的坟墓,座落在汶水南面的水湾里。吴季札受聘于中原上国,在赢、博之间死了儿子,就是这地方。 从征记 说: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子的坟,呈圆形,墓在高处,可以凭依眺望。墓前有一座石铭,是汉末奉高县令所立,上面没有记述什么,只不过作为标志而已。从前都指派民户去扫墓,现在已不能这样做了;石碑都已剥蚀破碎,没有留下什么了,只有石碑的基座还在。
转弯从县城西南流过,
汶水发源于牟县旧城西南的山岗下,俗称胡卢堆。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高诱说:弗其是山名。也许就是这座小山吧。牟县旧城在东北,古代这里是牟国。春秋时,牟国人要去朝拜鲁国,因此应肋说:牟国是鲁国的附庸。俗称这条水为牟坟。又往西南流经奉高县旧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北汶水,北汶水发源于分水溪,源头流出后又分出中川水,往东南流经泰山东边,右边与天门下溪水汇合。下溪水发源于泰山天门下谷,往东流。古时,帝王登山祭天,都在这条水边歇息。水上随处有石洞,那是古时人们搭棚架舍时留下的。马第伯写道:光武帝来泰山封禅,第伯跟随着一起登山。离平地二十里时,向南极目望去,山下景物一览无遗。泰山确实很高,可与浮云相比;泰山也很险峻;那悬崖绝壁,深不见底,像是没有通路可上。遥望那些登山的人,有的像白石,有的像雪,看得久了,那白的在移动,才知道是人。仰视山上的岩石松树,郁郁苍苍,仿佛是在云中;俯视底下,到处是千姿百态的岩石,却看不到丈尺的溪流。一直登上七里,到了天门,抬头仰视天门,就好像在石洞中观天似的。应韵 汉宫仪 说:泰山东南面的山顶,名叫日观。日观这地方,第一遍鸡啼时,就可以来看日出,太阳刚出来时,长约三丈,因而称为日观。下溪水沿溪东流,翻着滚滚的波浪,注入岩壑,接着往东南流经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从前孔夫子哀叹时政世道的衰落,望龟山有感而赋诗作曲,所以后来的 琴操 中有 龟山操 。龟山北面就是龟阴之田。 春秋 :定公十年(前500 ) ,齐人交还龟阴之田。下溪水又与环水汇合,环水发源于泰山南溪,往南流经中、下两庙之间。 从征记 说:泰山有下、中、上三座庙,庙墙和殿宇非常严整,庙中台阶两边,古柏参天,大的有二十多围,是汉武帝种植的。赤眉军曾砍过一棵树,砍时看见树中出血,因而停止,今天那树上还留有斧痕。庙门三重,楼榭四所,还有一座三层坛,高一丈余,宽广八尺。大树前有一口大井,井水极香冷,与普通的水不同,不知是哪个朝代掘的。这口大井并不常常挖泥除污,但大旱时井水却不减少。庙中仓库里有汉朝的旧乐器和神车、木偶等物,制作都十分精巧华丽。还有石虎,建武十三年(37 ) ,永贵侯张余贡献的一匹金马,高二尺余,制作极其精致。中庙离下庙五里,庙宇比下庙还要高大壮丽,庙的东西两侧都有山涧。上庙在山顶,就是帝王祭天的地方。环水又拐弯东流,又往东南流经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来泰山筑坛祭天,祭毕下山,坐于东北边山麓的明堂中。汉武帝觉得古时所建明堂的地址狭隘而不开敞,想在奉高县旁重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这种建筑的格局和形式。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的 明堂图 ,图中有一座殿宇,四面都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引水流过;环绕着四面宫墙外又建了天桥复道,上面有楼,名叫昆仑,入口在西南;天子从这里进入,就在里面祭祀礼拜上帝。于是武帝就命令奉高县在汉上修建明堂。古时引水作辟雍的地方,墙基和环形水道的遗迹都还存在,人们称此水为石汉水。 山海经 说:环水发源于泰山,东流注入汉水。指的就是这条水。环水又从左边注入汉水。汶水有几条水流一起注入,又往西南流经祖徕山西边。山上松柏很多,就是 诗经 里所谓的祖徕之松。 广雅 说:就是梓松。 抱朴子 提到 玉策记 的话,说:千年的老松,里面有种怪物,形状或是像青牛,或是像青狗,或是像人,寿命都有一万岁。又说天子陵墓上有斜敬的老松,就是所谓楼松。 鲁连子 说:松树极树高达十初,但没有树枝,并不是怕正室没有柱子。 尔雅 说:叶子如松,枝干如柏,这种树叫极树。 邹山记 说:祖徕山又称尤徕之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的边境,现在还有美松。赤眉军的头目樊崇曾据守此山,所以他自称尤徕三老。祖徕山东边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个池塘,方圆百步左右,有主条溪涧注入。一条从东北沿溪流下,转弯流经县南,往西北流,注入汶水;一条往北流经溪涧,西流注入汉水;一条往南流经阳关亭南。 春秋 :襄公十七年(前’556 ) ,迎减绝于阳关。又西流注入汶水。
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往南流经博县老城东边。 春秋 :哀公十一年(前484 ) 与吴联合伐齐,夺取了博。灌婴在城下大败了田横。汶水转弯从城南往西流,并不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龙乡旧城南面。 春秋 :成公二年(前589 ) ,齐侯围龙,龙人把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关起来,杀了他并在城上把他肢解。齐侯亲自击鼓,攻占了龙。汉高帝八年(前199 ) ,把这地方封给渴者陈署,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经亭亭山东边,那就是黄帝祭地的地方。山上有神庙,水上有石门,从前是放水灌溉的地方。汉水又往西南流经阳关旧城西面,这里原来是巨平县的阳关亭,阳虎占据此亭反叛,遭到讨伐,就烧掉莱门逃向齐国。汶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淄水。淄水发源于泰山梁父县东面,往西南流经冤裘城北面。 春秋 :隐公十一年(前712 )营建此城,隐公对羽父说:我将到这里来安度晚年。所以 郡国志 说:梁父有冤裘聚。淄水又流经梁父县旧城南面,县北有梁父山。 开山图 说: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管出生,梁父管死亡。皇帝来泰山祭天,来梁父祭地,所以县就取名梁父。淄水又往西南流经柴县旧城北面。按 地理志 ,柴县是泰山郡的属县,人们称为柴坟。淄水又流经哪县北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董谍,立为侯国。 春秋 :齐军包围郝,郁人伐齐国,就在这条水边放马饮水。从前孔子在邸的旷野走路,就在这里碰到荣启期。荣启期身穿鹿皮衣,披散着头发,弹琴唱歌,以三件乐事自喜,孔夫子赞他的仁厚。淄水又往西流经阳关城南面,西流注入汶水。汉水又往南流经巨平县旧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城东有鲁道,就是 诗经 所谓鲁道宽阔平坦,齐子由此归来。现在坟上水边有文姜台。汉水又往西南流。 诗经 说:汉水滔滔。 淮南子 说:格渡过汶水就会死。天地万物的生性,祸福的相互关系探究起来相当困难,原来就不可能按普通的情理搞得清楚的。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鲁国坟阳县北面,这就是王莽的汉亭。县北有曲水亭, 春秋 :桓公十二年(前700 ) , 桓公与祀侯、营子在曲池会盟。 左传 说:这是与祀、营礴和。所以杜预说:鲁国坟阳县北面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85 ) ,东巡泰山,在仪阳建立行宫,执金吾耿恭驻在坟上,城门遗址和城壕至今还在,人们称为网陵城。汶水又往西流经仪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往西流去。
又往西南流过蛇丘县南面,
汉水又西流,洗水注入。又往西流经蛇丘县南面,县里有个铸乡城。 春秋左传 :宣叔在铸娶亲。杜预说:铸,就是济北蛇丘县所属的铸乡城。
又往西南流过刚县北面,
据 地理志 ,刚,就是以前的阐;王莽改名为柔。应劭说: 春秋经 记载,齐人侵占了灌和阐。阐就是现在的阐亭。杜预 春秋释地 说:阐在刚县北,刚城东面有个小亭。现在是刚县的治所,俗人又叫阐亭。京相潘说: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诸说不同,不知哪一个正确。汉水又西流,蛇水注入。蛇水发源于刚县东北的泰山,往西南流经坟阳之田,这是齐侵占过的地方。汶水以北,极目望去,是一片旷阔的平原,僖公把它赐给季友。蛇水又往西南流经铸城西面,这就是 左传 所谓的蛇渊囿。所以京相潘说:现在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这就是鲁囿。民间把这条水叫浊须水,这是不对的。蛇水又向西南流经夏晖城南。 春秋经 载,公在下灌与齐侯会见。现在俗称夏晖城。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公子晕到齐,齐侯送姜氏到下灌,这是不合礼法的。这就有了夏晖这个地名了。蛇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西流,沟水注入。沟水发源于东北边的马山,向西南流经棘亭南面。 春秋 :成公三年(前588 ) 经 记载,叔孙侨如率兵包围棘。 左传 说:齐侵占了泣阳之田,棘不服,于是就把它包围起来。棘亭南离汶水八十里。沟水又往西南流经遂城东面。 地理志 说:遂城是蛇丘遂乡,就是从前的遂国。 春秋 :庄公十三年(前681 ) , 齐灭了遂,就在那里设城堡屯兵驻防。京相播说: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也认为这说法正确。可是县城东北没有一座城对得上号,现在的城是在蛇丘西北,这是杜预存疑造成的错误。沟水又往西流经下灌城西面,然后注入汶水。佼水又往西流经春亭北面,据查考,古时没有春这个地名,只有平陆县有个崇阳亭,但此亭东距刚城四十里,以京相潘所注来推断倒是符合的,但实际如何却不清楚。
又往西流过东平郡章县南面,
地理志 说:东平国,就是从前的梁。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又分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 ,这里是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前52 ) ,是东平国;王莽时叫有盐。章县,按 世本 ,是任姓之国,是投降于章的齐人的居地。旧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汝水又往西南流,有泌水注入。泌水发源于肥成县东边的白原,往西南流经肥成县旧城南面。乐正子春对他的弟子说:你去齐国要经过肥,肥这地方有一些贤能的人。泌水左边流过句扇亭北面。章帝元和二年(85 ) ,凤凰飞集到肥成的句魔亭,于是豁免了当地的地租,并去巡游泰山。说的就是此亭。泌水又往西南流经富成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成富。又往西南流,注入泣水。汶水又往西南流经桃乡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郭亭。人们把它叫做郭城,这是不对的,那只是把新朝的旧地名加以扩大罢了。
又往西南流过无盐县南面,又往西南流过寿张县北面,又往西南流到安民亭,注人济水。
汶水自桃乡分为四条,四水分流处,称为四坟口。左边分出两条,向西南流,到无盐县的郡乡城南。部乡是昭伯的封邑,祸事起于斗鸡。 春秋左传 :定公十二年(前498 ) ,叔孙氏毁去鄙城。现在部城南面仍没有城墙。汉水又往西南流经东平陆县旧城北面。应肋说:这是古时的厥国;现在有厥亭。汶水又往西流经危山南面,人们称为龙山。 汉书- 宣元六王传 说:哀帝时,无盐危山的泥土自行隆起,上面盖了草,好像驰道的样子;此外瓤山的岩石也转了方向。晋灼说: 汉书注 把瓤山写成报山,说山边有一块巨石,转身立起,高九尺六寸,旁移了一丈,宽四尺。东平王云及王后渴说:汉朝岩石立起,这是表明有新皇帝将兴起的征兆。于是亲自到岩石所在之处致祭,又造了一块类似于报山石的岩石,束倍草,还为它立祠。建平三年(前4 ) ,息夫躬告发了他,东平王于是自杀,王后渴被杀头示众,封国也被撤除了。汉水又西流,汇合为一条水,向西南流入茂都淀。茂都淀是破水的异名。淀水向西南流出,称为巨野沟,又向西南流经致密城南面。 郡国志 说:须昌县有致密城,就是古时的中都,也就是孔夫子当过宰的城邑。孔夫子制定了养生送死的仪式,长幼男女之间的礼度,于是路上丢了东西没有人捡,器物也不作虚浮的雕饰。巨野沟又往西南注入桓公河石北边的水往西流出茂都淀,叫巨良水;往西南流经致密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洪读。另一条汉水往西流经鄙亭北面,又往西流到寿张旧城东面,积聚成为沼泽。初平三年( 192 ) ,曹操在寿张东部攻打黄巾,鲍信就在这里战死。右边一条汶水,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南面。这地方原是从前的宿国,又是齐宣后的故都。她就是所谓无盐丑女。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刘庆为东平侯,就是此城。王莽改名为有盐亭。泣水又往西流经鄙乡城南面。 地理志 所谓无盐有郡乡,就指这地方。汶水往西南流经寿张县旧城北面,就是 春秋 中的良县。县里有寿聚,汉时叫寿良。应肋说:世祖的叔父叫刘良,所以光武帝把地名改为寿张。建武十二年(36 ) ,世祖把这地方封给樊宏,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长直沟水注入。长直沟水发源于须昌城东北的毁阳山南面,流过须昌城东;又往南流,漆沟水注入。漆沟水发源于无盐城东北五里的阜山下,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北面,水边有东平宪王仓墓,墓碑和墓网都还在。元和二年(85 ) ,章帝临幸东平,以太牢致祭,亲自在祠座上跪拜。并在陵前赐赠御剑。漆沟水又西流,注入长直沟。沟水分成两条;一条往西流经须昌城南面,注入济水,一条南流,注入汝水。泣水又西流注入济水。所以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西流与济水汇合。高诱说:弗其是山名,在朱虚县东面。我以为高诱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东泣,并不是 水经 所谓注入济水的那一条。这里引证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