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徐霞客游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干峨山,乱箭哨的山脉,从那里往东延伸后向南突起,距城北二十里;正南的,是来凤山,州城所在的山脉,从这里往北延伸,又向西突起为保禄阁,是江口东面相夹的山。城西南是江口,束拢的峡谷极为接近,江水从空中坠下去,成为跌水崖。城东南、东北都有回绕的山坞,是来凤山从北面环绕延伸的山脉。而唯独东北一面低伏,有高山隆起在山坞以外,那就是龙川江东边高黎贡山往北延来的山脉。城西北一座山峰独自耸立,高出群峰,是宠岌山,是向北分支延来的山脉会总之处。从此一直往南,是笔峰,是宝峰,是擂鼓山,而后在龙光台到尽头。从此向西延伸后往南转,是猛蚌。从此往东延伸,是上干峨山;低伏往东延伸后向南突起,是赤土山乱箭哨所在的山岭;向南下延后往西转,是罗生山;向正北分出的支脉,是球玲山,矗立在州城东面而后在北边的马邑村到头;分出支脉由西延向南的,是来凤山,矗立在州城南面而后往西夹住江口,北边与龙光台相对。这是州城四面的山。
这里的水流一条在东南出自罗生山,往北流经雷打田,流到城东北;一条在东方出自乱箭哨,向北流后往西流出马邑村一西南,流到城东北;一条出自宠岌山,蓄为海子,流为高河,往南流到城东北。三条水流合而为一,这就是大盈江,由城西往南流,流过两座桥,冲捣下坠入峡中,峡深十丈,宽三丈多,下边是深潭,冲破峡谷向西南流去,流经和尚屯,又叫大车江。这是州城四面的水流。州城北面两天路程抵达界头,与上江相对;州城南面一天路程到达南甸,与陇川、缅甸相对;州城西边一天半路程到古勇,与茶山相对;州城东面一天半路程到分水关,与永昌相对。八关自它的西北部斜向抵达东南部,洒边的四关隶属蛮哈守备,自西北往东南:第一叫神护关,第二叫方初关,第三叫巨石关,第四叫铜壁关。东面的四关隶属陇把守备,自西南往东南:第一叫铁壁关,第二叫虎踞关,第三叫天马关,第四叫汉龙关。八关之外,自神护关出去,是西路,通迩西,出产唬拍、碧玉;自天马关出去,是南路,通孟密,有宝井;自汉龙关出去,是东南路,通木邦,出产邦洋布;自铁壁关出去,也是南路,通蛮莫,是去缅甸阿瓦的正道。从前蛮莫、孟密都是中国的土地,自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金腾戚主张设立此八关后,于是关外众多的少数民族,全被阿瓦所拥有了。由州城往南抵达南甸后分路走:西面通向干崖,到蛮哈诸关;南边通向陇川,到陇把诸关。由州城向西抵达缅著后分路走:西面出了神护关,通到逝西;往西北越过山岭,到古勇。大概三个宣抚司仍属于关内,但六宣慰司所属之地,全设置在关外了。〕便是华夏与少数民族的分界。这是它四周的边远地区。
大盈江流过河上屯会合缅警的水流,往南流入南甸是小梁河;流经南牙山,又称为南牙江;向西南流入干崖的云笼山下,名叫云笼江;顺势流到干崖北面,是安乐河;折向西流一百五十里,是槟榔江,流到比苏蛮境内,注入金沙江后流到缅甸。〔一种说法认为在太公城合流,此城是在缅甸境内。〕据考,缅甸的金沙江,没有注明源流,志书只称说它宽有五里,不过说到孟养的界限,东边到金沙江,南面到缅甸,北方到干崖,那么此江在干崖南面、缅甸以北、孟养的东边了。又考察,芒市长官司西南有座青石山,志书说金沙江的源头出自于这里,而后流入大盈江,又说大车江自腾冲流经青石山下。难道是大盈江流经青石山的北面,金沙江流经青石山的南面么?志书所说的源出之地,应当也是流经而不是发源,如果是发源,哪里能马上就有此等大的水流呢?又考察,芒市西边有条麓川江,源出于峨昌蛮的地区,流过缅甸的辖地,会合大盈江;南甸东南一百七十里处有条孟乃河,源出于龙川江。而龙川江在腾越州东面,实际出自于峨昌蛮的地区,往南流到缅甸太公城,会合大盈江。这样麓川江与龙川江,一同源出于峨昌蛮的地区,一同流到南甸南边干崖西面,一同流人缅甸的辖地,同是会合大盈江。但是两地实际上并无这两条水流,莫非麓川江就是龙川江,龙川江就是金沙江,一条江却有三个名字吗?原来麓川又叫陇川“龙”与“陇”音实际相近,必定就是其中之一无疑;大概是峨昌蛮境内的水流,流到腾越州东面称为龙川江,到芒市西边称为麓川江,以与麓川交界罢了。它在长官司境内,实际上流经青石山下,由于它的下游是金沙江,便指认为是金沙江的源头,而不是源出于山下可知了。又流到干崖西南、缅甸以北,大盈江从北面流来会合,一同往南流,水势开始变宽,于是独自名叫金沙江。而后流到太公城、孟养的交界处:实际上正当它向南流的江流的西边,所以指认为边界;不是孟养的东边又有一条金沙江往南流,干崖的西面又有一条金沙江源出青石山往西流;也不是大盈江会合金沙江后流入缅甸,龙川江又流入缅甸后会合大盈江。大盈江流入的金沙江,就是龙川江的下游,龙川江会合的大盈江,就是那名叫金沙江的江流了。把它们分别岔开来名称愈加紊乱,把它们会集贯通起来脉络自然显现出来了。这是这两条江流流经的地方。到此时益加了解到高黎贡山的主脉,往南下延到芒市、木邦而后到大海到了头,潞江单独下流到大海西边可以知道了。据志书,又有个大车湖在州城南边,十分宽广,湖中有山,如琼玉绿浪中的一点青色。今天唯有城北上干峨宠岌山下有两个海子,城南并无积水,莫非洪流全部变为飞扬的尘土了吗?走过新桥,往西行半里,有岔路:往西北走的,是去乌沙尖山的路;向南下走的,是去跌水河的路。我听说那里非常优美,就先向南赶去。到满是竹丛的山坞中走一里,涉过一条往东流的小涧,向南上坡,折向东约走半里,有座大石桥架在大盈江上,此桥呈东西向跨在新桥的下游。从桥西稍往南上坡,不到半里,江水从左边峡中穿过空中平缓下坠,山崖深十多丈,三面环绕着石壁。江水分为三条支流飞腾而下,中间的宽一丈五,左边与山崖并排一齐腾涌的,宽四尺,右边嵌入山崖分流的,宽一尺五,大略中间的如门帘,左边的如布匹,右边的如圆柱,气势极其雄壮,与安庄的白水河同样壮观,但此处的山崖更加迫近而狭窄。从西边的山崖绕到南面的山崖,水平面对站着,飞溅的水沫倒卷而下,似玉屑珍珠飞腾,远远洒在人的衣服上和脸上,白昼之间真如雨花雪片。当地人所称的久雨不晴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但是“雨”字应该改为“旱”为好,用“雨”字那就重复累赘了。江水下坠成深潭,水流下嵌在峡底非常深,于是下去踏着江边走。有两层房屋在狭窄的壑谷中,是王家的水雄。重又上到西边的山崖上。它南面一座山峰高耸,如凭临高空向瀑布拱手作揖,这是龙光台,上边建有关帝殿。回头顾盼了许久,再走下西边的山崖。此处山崖非常狭窄,东边就是飞流的瀑布坠下高空,西边也是夹谷深坑环绕着房屋。俯视屋子下边的坑底,有流动的泉水重叠的水稚,也是水稚房,但正当环形的山坡间,它西边就往南下通缅警的大道,不知水从哪里流出去。仔细俯瞰地形,水从山脚下穿过洞穴流出去,在南边分为两道,一条顺大道往南流注,一条重又流入巨石下,流进坐落在夹谷深坑上的屋中成为水雄。回头眺望山崖北边有一线峡谷,深下去有五六丈,往北对峙而来,宽处仅一尺,可高处不止三丈多,水从峡底穿入前边山崖的山腹后流出它的南边。估计山崖洞穴之上,高处也有三丈多,南边到出水的洞穴,上边相连之处有三四丈,不知它下边穿透的洞穴与上边并峙的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天然之巧与人力之工,怀疑两样都不能达到此等地步了。
从山崖上登上西峰,一里,有寺院坐落在山峰的东面,寺门向东,是昆卢寺。由寺西行二里,直达擂鼓尖峰下,见有路直登山峰往西下走,但路上有二位书生指点去宝峰的大道还在北边,于是横着跋涉过田间。半里,找到大道,顺大道往西上坡‘二里,向西抵达擂鼓尖峰的北麓。应当往西北从岔路上山,我却错从西南走,一里,踏上高峻之处,一里,渐转向南上登,再向着擂鼓尖峰走。又一里,心知路走错了,便向西越过岭脊,就望见宝峰的殿堂楼阁,在西北山岭半腰上,与此处岭脊同样高,但隔着两重山著,山下非常深,都是从岭脊向西南下坠。估计顺山坡往东下走,走上大道再上走,与登坡往西上走,从峰脊上转下去,它们的路程相等,不如上走得以兼而上登峰顶了。于是向西南上山,十分陡峻,一里,径直出到擂鼓尖峰的西面,有路自尖峰向南前来会合,同这条路向西北越过山脊。山脊北面路分为两条,一条往西北沿着山峰而去,一条向东北登岭走。一里,两次越岭登脊,此处山脊两旁都是向东、西下陷,于是在山脊上吃饭。走过北边,路又如前边一样分为两条,不过往东北去的仍然不是去宝峰的路,还隔着一个山著。于是再往西北登上山顶,一里,踏上山顶的最高处,往东俯视州城东面的山坞,向西俯瞰峨陇南边的山坞,都在近处夹在此脊之下,而峨陇的西面,又有一重高峰,自北往南,夹住峨陇的山坞,往南延到缅警,而后与大盈江会合后往南延去。山顶东南一面深树密蔽,只好从西北方下山,十分陡峻,半里路走上坦途。顺东边的山著向北行走在岭脊上,又行半里,路相交成“十”字形:一条从南向正北的,全是行走在岭脊上;一条从东边山臀中横过西北,通到山腰。心知宝峰的寺庙在山警密蔽之中了,于是折向东下走。树叶下覆枝条成丛之间,十分陡峻滑溜,不抓住枝条脚无法站定。
下行一里,转到殿角的右边,就是三清殿了。前边有空亭子三间,向东收揽一片平川的胜景,而它下方的亭子楼阁点缀在悬崖间,隔着山著环绕着山坡,咫尺间缥缥渺渺。殿西边的厢房是两个道士居住的地方。我安置了行李,命令顾仆守在此处,就由亭子前往东下走。路分为两条,一条从右边走下险坡,一条从左边转入深臀。我先顺山臀下走,半里,见右边的山崖间,一座亭子飞缀,八个亭角重重窗权,高高依傍在悬崖之上,是参将府吴君〔四川人,名叫草臣。〕新建成以祭祀纯阳祖师的地方。由亭子左边再下走,沿山警走半里,往南转,抬头望见亭子下的石崖,一如刀削有千初高,如一瓣莲花,高大弯隆朝向空中,它南侧又竖立着一个莲瓣并排依附着它,全是纯石无丝毫裂纹,唯有互相附着处中间垂着一线宽的裂缝,宽仅一尺多,在其中凿了石阶,仰面望它简直像倒挂的天梯。北边莲瓣之上,大写着“奠高山大川”五个字,也是吴参将的手笔;它下方新建了一处轩廊跨在路中,绘了灵官像在其中。南边的莲瓣侧边有尖石独耸,夹住石阶成为门户,尖石下玉皇阁紧靠着它。环绕着腾越有许多土山,独有这座山崖是纯一色的岩石,高高隆起在相夹的山著之间,耳目顿时觉得不同。玉皇阁南边也是高悬的山著,无路可走,灵官轩北面又在山崖上凿成石梯,深嵌在夹立的岩石间。向北下走数丈,有石牌坊挡在石梯前,大大写着:“太极悬崖。”从此向北越过往东下延的山著,再上登北面的山坡,共一里多,就见宝峰寺在峰头盘踞着,高处与玉皇阁相等。但玉皇阁向东,此寺向南,寺东的龙砂最小,当然不如玉皇阁在环形山警的中央,在整座山的正中。寺中相当冷落,有尼姑住在寺中,此处是从前摩伽陀僧人修道之处。其他地方都是佛教比道教兴盛,可此处唯独反过来。不久又下到著中,登上太极崖,走过北边的莲瓣之下,从石缝中一线宽的石阶上走。这石阶非常陡峻,几乎不能停住脚掌,幸好两侧石崖紧逼束拢,手撑着两侧上登。一口气上登了八十级,正当纯阳亭之南,峡谷这才变为曲折的石梯,又走三十多级才到达空亭子中。我准备在此亭中眺望明月,以便扩展未能舒展的景观,于是擦拭桌子写日记。命令顾奴汲水到太极崖下山著东边去烧火做饭,两个道士止住了他,拿饭来给我吃。仍坐在空亭中,忽然狂腾突起浓云密布,到天黑时月光便全被遮住了。邵道人认为空亭中风急,邀请我睡到他的床上。
十七日我起床后,见日丽山幽,打算暂时停歇在山中,用口袋中存留的米作成稀粥,命令顾奴进州城的寓所去取在贵州买的蓝纱,将它卖了以供作路费。此地离州城仅有八里,顾奴一去不返。到下午,饿极了,胡道士给我吃了饭。随即顾奴来到,蓝纱仍不见带来。
十八日在空亭子中记日记。头天夜里有老虎在山下咬了参将的马,参将命令军士搜山找虎。四面山峰全无看得见的人,但呐喊声相应,两边山警中搜寻的人,上下不一,始终找不到虎。巅塘关南面经过的大山,往西南绕到古勇关北边。分出支脉向东突起的,是尖山;在东南突起的,是马鞍山;又分支往南下延的,是宝峰,又向南是打鼓尖,又往南在龙光台到了头。那马鞍山的正脉往东延伸的,第一处耸起的成为笔峰,又耸起成为宠岌山,于是往南环绕成赤土山,成为乱箭哨延过的山脊,又向南成为半个山,往西北环绕成来凤山后盘结为州城。这就是所谓的回龙顾祖了。从古勇关北面分支南下的,成为鬼甸的西山,又向南成为鹅笼的西山,又往南抵达缅著;正脉向西南下延的,成为古勇西关,而后往南连接到神护关。八关之外,它们的北边又有此古勇、巅塘二关,是古关。〔巅塘关之外是茶山长官司,旧时属于中国,今天属阿瓦。巅塘关的东北、阿幸厂的北边是姊妹山,出产斑竹,那以外就是野人。〕宝峰山面向东方屏风样立在它的前方,下边分为两个山著,中间垂直立着高大弯隆的石崖,两旁倒插进著底。北面的山著之上,环立着一支山冈,向前环绕如同一堵墙,石崖中央裂开,凿有石阶悬在其间,名叫瑚孙梯。石梯南边玉皇阁紧靠在它下方,石梯北面纯阳阁盘踞在它上方,旧时有匾额题名叫“太极悬崖”而吴参将又写大字刻在它上面,叫“奠高山大川”纯阳阁之上,则有开阔的轩廊三间,正当左右高悬的山著之中,而下方面临绝壑。面向东北,近处是环绕的山冈低伏在前方,平川围绕在山下,远处则见东山之外,高黎贡山的北尖峰独自高出群山之顶,正对着它的中央,〔此峰当地人又称为小雪山,远峰横亘在天半,而山上独自耸出一座尖峰如像拱形的玉圭,大概在分水关之北二十里。关间无路能上去,也不能看见,到此地才向东方见到它。马鞍山宝藏的徒弟径空,从前在军队中时,曾从赤土铺往北渡过龙川江走到山下,是高简槽,有个姓段的居民,领他登上山顶。山高大约有四十里。〕眼界十分开阔。它后边是三清殿,是邵道士居住的地方。三清殿距西边的山顶不远,我先前从那里下来。大体上此山最高之处,是三清殿,面向东北;正当石壁下而居全山正中的,是玉皇阁,向东;居于北边山臀的北面,紧靠环形山冈侧旁之间的,是宝峰寺,向南。玉皇阁正当石壁之下,两面山警夹住它,得地脉的正位;而纯阳阁孤悬在山崖间,从莲花尖上现出神奇,这是偏正相生的妙处。腾越北面土山很多,而此山又是以土山独自围裹着石崖在中央,如锥尖刺出囊中,而且两条山著中怪树奇株,郁郁葱葱,蒙蒙密密。竹子大的,如我们地方的猫竹,中等的如我们地方的筋竹,小的如我们地方的淡竹,无所不有,又不是迄东迄西所能有的了。
二十一日饭后告别邵道士,走下纯阳阁,往东经过太极崖。此处如果横过北边的山警上走,半里就能到达宝峰寺;我因为南边的山鲁高悬陡峭,昨天未经过,就从大路沿玉皇阁走下悬崖。曲折下走半里,又越过北边山著下的峡谷,从环形山冈上的大道再走半里,向北登上宝峰寺。向尼姑问路。尼姑指引走出殿左的峰头,指示山下的核桃园,正北是去尖山的路,往西北登岭是去打鹰山的路。听说打鹰山有北直隶的僧人新近在那地方开山,相当奇异,于是先赶去打鹰山。从这里往东北下坡,一里,抵达山坡北边。又向北走一里多,有数家人背靠西山山麓,这是核桃园。村西北有山坳很低,是宝峰的山脊从北面延伸之处,有大道往西通向那里,有小溪向东流注。越过小溪,一直往北一里多,就向西北登坡。四里,越过坡上的山脊往西,这里名叫长坡。又向西半里,就转向北,傍着西峰而沿着它的北面走,仍向西行走在山脊上。此脊往北下去,就是酒店岭的东面延伸为笔峰、宠欢山之处,南面下走,就是野猪坡的南边出去称为鹅笼、缅警的地方,大概都是从分支的山脊上走。往西五里,岭坳间道路交叉成“十”字,于是向西北横向越过路口。应当从西北方登坡,却误从西方行走在岭南。二里,遇上一个樵夫,了解到这是去鬼甸的路,打鹰山新建寺庙之处已在正北的双峰之下。但是此时已看不见双双耸起的山峰,也看不见路的踪迹,只得踩着砾石分开荆棘,一直上登了三里路,雾气侵袭着山峰,时开时合。又上走二里,就遇上一块杂乱的平地,小山峰环绕着它,中间有许多回绕的壑谷,竹丛杂布。见在北峰之下有数根梁柱撑住屋架的地方,从壑谷中向它赶过去,仍然无路。柱子左边有一个竹篷搭成的佛完,僧人宝藏见到我,迎入完中,才知道这就是开山的人了。于是与我遍观地形。饭后雾气稍散开,我想要上路,宝藏坚决留我住一宵。我就从这里的后山中央下垂之处上登。
此山是中央凸起的水泡样山,山后又低下去,大山在后面环绕着它,上部突起两座山峰可中间是山坳,远望的形状如同马鞍,所以又叫马鞍山。据当地人说,山上鹰很多,旧志书名为集鹰山,但土音又错读为打鹰。它的山脉起自北面的冠子坪往南耸起,从顶上分为两岔,一座屹立在西南,一座屹立在东北,两座山峰的支脉,如手臂合抱样向前环绕。住西南下延的,正当壑谷右方低伏着,延过中央重又突起为小土阜成为中央的案山,往南下坠,再突起一座山峰成为前边的案山。往东北下延的,正当壑谷左方低伏着,扭结为东面洼地的门户。两峰间的山坳处正当那环状的山窝处,前方蹲着一座山峰正当山窝之中,山脉又自东北的山峰下降往中央延伸,宛如一颗明珠托在盘中。它前边又突起两座小土阜,如两个乳房排列在胸部。它的脉理就是起自蹲在中央的山峰,从左延向右,又从右边往前延伸,而后又在中央突起一座土阜,与双乳峰又形成鼎足之势,排列在前方成为中峰近处的案山,就在南面与中央的案山并峙。稍往东延伸,又突起一座土阜,就在北面与东面洼地的门户相对夹立。所以双乳峰之前,左右都有中间下洼的山坳,中峰之后,左右也有峡谷锁闭着中峰,它的脉理好似非常平缓,但一起一伏的,隐约可以探寻。那两座高的山峰,左右都成环状便到了头,唯有中间低伏隆起的山峰,有一线往前延伸,它东面称为笔峰、笼岌山的,南面称为宝峰、龙光台的,都是此山的山脉。本地人讲起,三十年前,山上都是大树巨竹,密蔽得没有空隙,中央有四个龙潭,深不可测,有脚步声传到波浪就腾涌而起,人不敢走近;后来有牧羊的,一声惊雷便震死了五六百只羊及几个牧羊人,连日连夜大火,大树深竹,被烧得了无孑遗,而龙潭也变成了陆地,今天山下有出水的洞穴,全是从山脚分引流出的。山顶的岩石,色褚红而质地轻浮,形状如蜂房,是漂浮的泡沫凝结成的,即使大到合抱,用两个手指就可提起来,不过石质仍很坚硬,真是劫后余下的灰烬。宝藏在中峰之下建了房屋,前方面临双乳峰,日后有人扩大寺庙,后面可依山峰叠累而上,前边可横跨乳峰建为钟鼓楼。如今各洼地虽然中间下凹,但不容纳一滴水,东面洼地之上,紧靠岩石形成深坑,有积水一池,难道是神龙离去后沧海桑田倏忽间变换,仅留下此一勺水供开山者饮用吗!宝藏本来是北直隶人,从鸡足山、宝台山来,见尖山虽然中央高悬但无重重裹护之山,与他徒弟径空找山来到此处,便在竹篷中置佛完坐禅二年。如今州里人全被感动,争相扛树运竹,先为他建起这一间,但尚未全部建成。径空,是四川人,以前从军担任选锋,收复重庆,救援辽东,救援贵州,所向之处建有功勋,后来担任腾越参将府的旗牌官,在甘露寺剃发出家,跟随师傅找山。师傅独自坐在空寂的山中,径空到山下去募化,用一个手指捆上香烧,开创了此山,都是不同寻常的人。这天晚上住在佛完中。有一个云游僧人也留下为和尚铲地,是我家乡张径桥的人,〔姓萧,法号无念,法名叫道明。〕见到他如同见到了老朋友。
干峨山,乱箭哨的山脉,从那里往东延伸后向南突起,距城北二十里;正南的,是来凤山,州城所在的山脉,从这里往北延伸,又向西突起为保禄阁,是江口东面相夹的山。城西南是江口,束拢的峡谷极为接近,江水从空中坠下去,成为跌水崖。城东南、东北都有回绕的山坞,是来凤山从北面环绕延伸的山脉。而唯独东北一面低伏,有高山隆起在山坞以外,那就是龙川江东边高黎贡山往北延来的山脉。城西北一座山峰独自耸立,高出群峰,是宠岌山,是向北分支延来的山脉会总之处。从此一直往南,是笔峰,是宝峰,是擂鼓山,而后在龙光台到尽头。从此向西延伸后往南转,是猛蚌。从此往东延伸,是上干峨山;低伏往东延伸后向南突起,是赤土山乱箭哨所在的山岭;向南下延后往西转,是罗生山;向正北分出的支脉,是球玲山,矗立在州城东面而后在北边的马邑村到头;分出支脉由西延向南的,是来凤山,矗立在州城南面而后往西夹住江口,北边与龙光台相对。这是州城四面的山。
这里的水流一条在东南出自罗生山,往北流经雷打田,流到城东北;一条在东方出自乱箭哨,向北流后往西流出马邑村一西南,流到城东北;一条出自宠岌山,蓄为海子,流为高河,往南流到城东北。三条水流合而为一,这就是大盈江,由城西往南流,流过两座桥,冲捣下坠入峡中,峡深十丈,宽三丈多,下边是深潭,冲破峡谷向西南流去,流经和尚屯,又叫大车江。这是州城四面的水流。州城北面两天路程抵达界头,与上江相对;州城南面一天路程到达南甸,与陇川、缅甸相对;州城西边一天半路程到古勇,与茶山相对;州城东面一天半路程到分水关,与永昌相对。八关自它的西北部斜向抵达东南部,洒边的四关隶属蛮哈守备,自西北往东南:第一叫神护关,第二叫方初关,第三叫巨石关,第四叫铜壁关。东面的四关隶属陇把守备,自西南往东南:第一叫铁壁关,第二叫虎踞关,第三叫天马关,第四叫汉龙关。八关之外,自神护关出去,是西路,通迩西,出产唬拍、碧玉;自天马关出去,是南路,通孟密,有宝井;自汉龙关出去,是东南路,通木邦,出产邦洋布;自铁壁关出去,也是南路,通蛮莫,是去缅甸阿瓦的正道。从前蛮莫、孟密都是中国的土地,自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金腾戚主张设立此八关后,于是关外众多的少数民族,全被阿瓦所拥有了。由州城往南抵达南甸后分路走:西面通向干崖,到蛮哈诸关;南边通向陇川,到陇把诸关。由州城向西抵达缅著后分路走:西面出了神护关,通到逝西;往西北越过山岭,到古勇。大概三个宣抚司仍属于关内,但六宣慰司所属之地,全设置在关外了。〕便是华夏与少数民族的分界。这是它四周的边远地区。
大盈江流过河上屯会合缅警的水流,往南流入南甸是小梁河;流经南牙山,又称为南牙江;向西南流入干崖的云笼山下,名叫云笼江;顺势流到干崖北面,是安乐河;折向西流一百五十里,是槟榔江,流到比苏蛮境内,注入金沙江后流到缅甸。〔一种说法认为在太公城合流,此城是在缅甸境内。〕据考,缅甸的金沙江,没有注明源流,志书只称说它宽有五里,不过说到孟养的界限,东边到金沙江,南面到缅甸,北方到干崖,那么此江在干崖南面、缅甸以北、孟养的东边了。又考察,芒市长官司西南有座青石山,志书说金沙江的源头出自于这里,而后流入大盈江,又说大车江自腾冲流经青石山下。难道是大盈江流经青石山的北面,金沙江流经青石山的南面么?志书所说的源出之地,应当也是流经而不是发源,如果是发源,哪里能马上就有此等大的水流呢?又考察,芒市西边有条麓川江,源出于峨昌蛮的地区,流过缅甸的辖地,会合大盈江;南甸东南一百七十里处有条孟乃河,源出于龙川江。而龙川江在腾越州东面,实际出自于峨昌蛮的地区,往南流到缅甸太公城,会合大盈江。这样麓川江与龙川江,一同源出于峨昌蛮的地区,一同流到南甸南边干崖西面,一同流人缅甸的辖地,同是会合大盈江。但是两地实际上并无这两条水流,莫非麓川江就是龙川江,龙川江就是金沙江,一条江却有三个名字吗?原来麓川又叫陇川“龙”与“陇”音实际相近,必定就是其中之一无疑;大概是峨昌蛮境内的水流,流到腾越州东面称为龙川江,到芒市西边称为麓川江,以与麓川交界罢了。它在长官司境内,实际上流经青石山下,由于它的下游是金沙江,便指认为是金沙江的源头,而不是源出于山下可知了。又流到干崖西南、缅甸以北,大盈江从北面流来会合,一同往南流,水势开始变宽,于是独自名叫金沙江。而后流到太公城、孟养的交界处:实际上正当它向南流的江流的西边,所以指认为边界;不是孟养的东边又有一条金沙江往南流,干崖的西面又有一条金沙江源出青石山往西流;也不是大盈江会合金沙江后流入缅甸,龙川江又流入缅甸后会合大盈江。大盈江流入的金沙江,就是龙川江的下游,龙川江会合的大盈江,就是那名叫金沙江的江流了。把它们分别岔开来名称愈加紊乱,把它们会集贯通起来脉络自然显现出来了。这是这两条江流流经的地方。到此时益加了解到高黎贡山的主脉,往南下延到芒市、木邦而后到大海到了头,潞江单独下流到大海西边可以知道了。据志书,又有个大车湖在州城南边,十分宽广,湖中有山,如琼玉绿浪中的一点青色。今天唯有城北上干峨宠岌山下有两个海子,城南并无积水,莫非洪流全部变为飞扬的尘土了吗?走过新桥,往西行半里,有岔路:往西北走的,是去乌沙尖山的路;向南下走的,是去跌水河的路。我听说那里非常优美,就先向南赶去。到满是竹丛的山坞中走一里,涉过一条往东流的小涧,向南上坡,折向东约走半里,有座大石桥架在大盈江上,此桥呈东西向跨在新桥的下游。从桥西稍往南上坡,不到半里,江水从左边峡中穿过空中平缓下坠,山崖深十多丈,三面环绕着石壁。江水分为三条支流飞腾而下,中间的宽一丈五,左边与山崖并排一齐腾涌的,宽四尺,右边嵌入山崖分流的,宽一尺五,大略中间的如门帘,左边的如布匹,右边的如圆柱,气势极其雄壮,与安庄的白水河同样壮观,但此处的山崖更加迫近而狭窄。从西边的山崖绕到南面的山崖,水平面对站着,飞溅的水沫倒卷而下,似玉屑珍珠飞腾,远远洒在人的衣服上和脸上,白昼之间真如雨花雪片。当地人所称的久雨不晴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但是“雨”字应该改为“旱”为好,用“雨”字那就重复累赘了。江水下坠成深潭,水流下嵌在峡底非常深,于是下去踏着江边走。有两层房屋在狭窄的壑谷中,是王家的水雄。重又上到西边的山崖上。它南面一座山峰高耸,如凭临高空向瀑布拱手作揖,这是龙光台,上边建有关帝殿。回头顾盼了许久,再走下西边的山崖。此处山崖非常狭窄,东边就是飞流的瀑布坠下高空,西边也是夹谷深坑环绕着房屋。俯视屋子下边的坑底,有流动的泉水重叠的水稚,也是水稚房,但正当环形的山坡间,它西边就往南下通缅警的大道,不知水从哪里流出去。仔细俯瞰地形,水从山脚下穿过洞穴流出去,在南边分为两道,一条顺大道往南流注,一条重又流入巨石下,流进坐落在夹谷深坑上的屋中成为水雄。回头眺望山崖北边有一线峡谷,深下去有五六丈,往北对峙而来,宽处仅一尺,可高处不止三丈多,水从峡底穿入前边山崖的山腹后流出它的南边。估计山崖洞穴之上,高处也有三丈多,南边到出水的洞穴,上边相连之处有三四丈,不知它下边穿透的洞穴与上边并峙的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天然之巧与人力之工,怀疑两样都不能达到此等地步了。
从山崖上登上西峰,一里,有寺院坐落在山峰的东面,寺门向东,是昆卢寺。由寺西行二里,直达擂鼓尖峰下,见有路直登山峰往西下走,但路上有二位书生指点去宝峰的大道还在北边,于是横着跋涉过田间。半里,找到大道,顺大道往西上坡‘二里,向西抵达擂鼓尖峰的北麓。应当往西北从岔路上山,我却错从西南走,一里,踏上高峻之处,一里,渐转向南上登,再向着擂鼓尖峰走。又一里,心知路走错了,便向西越过岭脊,就望见宝峰的殿堂楼阁,在西北山岭半腰上,与此处岭脊同样高,但隔着两重山著,山下非常深,都是从岭脊向西南下坠。估计顺山坡往东下走,走上大道再上走,与登坡往西上走,从峰脊上转下去,它们的路程相等,不如上走得以兼而上登峰顶了。于是向西南上山,十分陡峻,一里,径直出到擂鼓尖峰的西面,有路自尖峰向南前来会合,同这条路向西北越过山脊。山脊北面路分为两条,一条往西北沿着山峰而去,一条向东北登岭走。一里,两次越岭登脊,此处山脊两旁都是向东、西下陷,于是在山脊上吃饭。走过北边,路又如前边一样分为两条,不过往东北去的仍然不是去宝峰的路,还隔着一个山著。于是再往西北登上山顶,一里,踏上山顶的最高处,往东俯视州城东面的山坞,向西俯瞰峨陇南边的山坞,都在近处夹在此脊之下,而峨陇的西面,又有一重高峰,自北往南,夹住峨陇的山坞,往南延到缅警,而后与大盈江会合后往南延去。山顶东南一面深树密蔽,只好从西北方下山,十分陡峻,半里路走上坦途。顺东边的山著向北行走在岭脊上,又行半里,路相交成“十”字形:一条从南向正北的,全是行走在岭脊上;一条从东边山臀中横过西北,通到山腰。心知宝峰的寺庙在山警密蔽之中了,于是折向东下走。树叶下覆枝条成丛之间,十分陡峻滑溜,不抓住枝条脚无法站定。
下行一里,转到殿角的右边,就是三清殿了。前边有空亭子三间,向东收揽一片平川的胜景,而它下方的亭子楼阁点缀在悬崖间,隔着山著环绕着山坡,咫尺间缥缥渺渺。殿西边的厢房是两个道士居住的地方。我安置了行李,命令顾仆守在此处,就由亭子前往东下走。路分为两条,一条从右边走下险坡,一条从左边转入深臀。我先顺山臀下走,半里,见右边的山崖间,一座亭子飞缀,八个亭角重重窗权,高高依傍在悬崖之上,是参将府吴君〔四川人,名叫草臣。〕新建成以祭祀纯阳祖师的地方。由亭子左边再下走,沿山警走半里,往南转,抬头望见亭子下的石崖,一如刀削有千初高,如一瓣莲花,高大弯隆朝向空中,它南侧又竖立着一个莲瓣并排依附着它,全是纯石无丝毫裂纹,唯有互相附着处中间垂着一线宽的裂缝,宽仅一尺多,在其中凿了石阶,仰面望它简直像倒挂的天梯。北边莲瓣之上,大写着“奠高山大川”五个字,也是吴参将的手笔;它下方新建了一处轩廊跨在路中,绘了灵官像在其中。南边的莲瓣侧边有尖石独耸,夹住石阶成为门户,尖石下玉皇阁紧靠着它。环绕着腾越有许多土山,独有这座山崖是纯一色的岩石,高高隆起在相夹的山著之间,耳目顿时觉得不同。玉皇阁南边也是高悬的山著,无路可走,灵官轩北面又在山崖上凿成石梯,深嵌在夹立的岩石间。向北下走数丈,有石牌坊挡在石梯前,大大写着:“太极悬崖。”从此向北越过往东下延的山著,再上登北面的山坡,共一里多,就见宝峰寺在峰头盘踞着,高处与玉皇阁相等。但玉皇阁向东,此寺向南,寺东的龙砂最小,当然不如玉皇阁在环形山警的中央,在整座山的正中。寺中相当冷落,有尼姑住在寺中,此处是从前摩伽陀僧人修道之处。其他地方都是佛教比道教兴盛,可此处唯独反过来。不久又下到著中,登上太极崖,走过北边的莲瓣之下,从石缝中一线宽的石阶上走。这石阶非常陡峻,几乎不能停住脚掌,幸好两侧石崖紧逼束拢,手撑着两侧上登。一口气上登了八十级,正当纯阳亭之南,峡谷这才变为曲折的石梯,又走三十多级才到达空亭子中。我准备在此亭中眺望明月,以便扩展未能舒展的景观,于是擦拭桌子写日记。命令顾奴汲水到太极崖下山著东边去烧火做饭,两个道士止住了他,拿饭来给我吃。仍坐在空亭中,忽然狂腾突起浓云密布,到天黑时月光便全被遮住了。邵道人认为空亭中风急,邀请我睡到他的床上。
十七日我起床后,见日丽山幽,打算暂时停歇在山中,用口袋中存留的米作成稀粥,命令顾奴进州城的寓所去取在贵州买的蓝纱,将它卖了以供作路费。此地离州城仅有八里,顾奴一去不返。到下午,饿极了,胡道士给我吃了饭。随即顾奴来到,蓝纱仍不见带来。
十八日在空亭子中记日记。头天夜里有老虎在山下咬了参将的马,参将命令军士搜山找虎。四面山峰全无看得见的人,但呐喊声相应,两边山警中搜寻的人,上下不一,始终找不到虎。巅塘关南面经过的大山,往西南绕到古勇关北边。分出支脉向东突起的,是尖山;在东南突起的,是马鞍山;又分支往南下延的,是宝峰,又向南是打鼓尖,又往南在龙光台到了头。那马鞍山的正脉往东延伸的,第一处耸起的成为笔峰,又耸起成为宠岌山,于是往南环绕成赤土山,成为乱箭哨延过的山脊,又向南成为半个山,往西北环绕成来凤山后盘结为州城。这就是所谓的回龙顾祖了。从古勇关北面分支南下的,成为鬼甸的西山,又向南成为鹅笼的西山,又往南抵达缅著;正脉向西南下延的,成为古勇西关,而后往南连接到神护关。八关之外,它们的北边又有此古勇、巅塘二关,是古关。〔巅塘关之外是茶山长官司,旧时属于中国,今天属阿瓦。巅塘关的东北、阿幸厂的北边是姊妹山,出产斑竹,那以外就是野人。〕宝峰山面向东方屏风样立在它的前方,下边分为两个山著,中间垂直立着高大弯隆的石崖,两旁倒插进著底。北面的山著之上,环立着一支山冈,向前环绕如同一堵墙,石崖中央裂开,凿有石阶悬在其间,名叫瑚孙梯。石梯南边玉皇阁紧靠在它下方,石梯北面纯阳阁盘踞在它上方,旧时有匾额题名叫“太极悬崖”而吴参将又写大字刻在它上面,叫“奠高山大川”纯阳阁之上,则有开阔的轩廊三间,正当左右高悬的山著之中,而下方面临绝壑。面向东北,近处是环绕的山冈低伏在前方,平川围绕在山下,远处则见东山之外,高黎贡山的北尖峰独自高出群山之顶,正对着它的中央,〔此峰当地人又称为小雪山,远峰横亘在天半,而山上独自耸出一座尖峰如像拱形的玉圭,大概在分水关之北二十里。关间无路能上去,也不能看见,到此地才向东方见到它。马鞍山宝藏的徒弟径空,从前在军队中时,曾从赤土铺往北渡过龙川江走到山下,是高简槽,有个姓段的居民,领他登上山顶。山高大约有四十里。〕眼界十分开阔。它后边是三清殿,是邵道士居住的地方。三清殿距西边的山顶不远,我先前从那里下来。大体上此山最高之处,是三清殿,面向东北;正当石壁下而居全山正中的,是玉皇阁,向东;居于北边山臀的北面,紧靠环形山冈侧旁之间的,是宝峰寺,向南。玉皇阁正当石壁之下,两面山警夹住它,得地脉的正位;而纯阳阁孤悬在山崖间,从莲花尖上现出神奇,这是偏正相生的妙处。腾越北面土山很多,而此山又是以土山独自围裹着石崖在中央,如锥尖刺出囊中,而且两条山著中怪树奇株,郁郁葱葱,蒙蒙密密。竹子大的,如我们地方的猫竹,中等的如我们地方的筋竹,小的如我们地方的淡竹,无所不有,又不是迄东迄西所能有的了。
二十一日饭后告别邵道士,走下纯阳阁,往东经过太极崖。此处如果横过北边的山警上走,半里就能到达宝峰寺;我因为南边的山鲁高悬陡峭,昨天未经过,就从大路沿玉皇阁走下悬崖。曲折下走半里,又越过北边山著下的峡谷,从环形山冈上的大道再走半里,向北登上宝峰寺。向尼姑问路。尼姑指引走出殿左的峰头,指示山下的核桃园,正北是去尖山的路,往西北登岭是去打鹰山的路。听说打鹰山有北直隶的僧人新近在那地方开山,相当奇异,于是先赶去打鹰山。从这里往东北下坡,一里,抵达山坡北边。又向北走一里多,有数家人背靠西山山麓,这是核桃园。村西北有山坳很低,是宝峰的山脊从北面延伸之处,有大道往西通向那里,有小溪向东流注。越过小溪,一直往北一里多,就向西北登坡。四里,越过坡上的山脊往西,这里名叫长坡。又向西半里,就转向北,傍着西峰而沿着它的北面走,仍向西行走在山脊上。此脊往北下去,就是酒店岭的东面延伸为笔峰、宠欢山之处,南面下走,就是野猪坡的南边出去称为鹅笼、缅警的地方,大概都是从分支的山脊上走。往西五里,岭坳间道路交叉成“十”字,于是向西北横向越过路口。应当从西北方登坡,却误从西方行走在岭南。二里,遇上一个樵夫,了解到这是去鬼甸的路,打鹰山新建寺庙之处已在正北的双峰之下。但是此时已看不见双双耸起的山峰,也看不见路的踪迹,只得踩着砾石分开荆棘,一直上登了三里路,雾气侵袭着山峰,时开时合。又上走二里,就遇上一块杂乱的平地,小山峰环绕着它,中间有许多回绕的壑谷,竹丛杂布。见在北峰之下有数根梁柱撑住屋架的地方,从壑谷中向它赶过去,仍然无路。柱子左边有一个竹篷搭成的佛完,僧人宝藏见到我,迎入完中,才知道这就是开山的人了。于是与我遍观地形。饭后雾气稍散开,我想要上路,宝藏坚决留我住一宵。我就从这里的后山中央下垂之处上登。
此山是中央凸起的水泡样山,山后又低下去,大山在后面环绕着它,上部突起两座山峰可中间是山坳,远望的形状如同马鞍,所以又叫马鞍山。据当地人说,山上鹰很多,旧志书名为集鹰山,但土音又错读为打鹰。它的山脉起自北面的冠子坪往南耸起,从顶上分为两岔,一座屹立在西南,一座屹立在东北,两座山峰的支脉,如手臂合抱样向前环绕。住西南下延的,正当壑谷右方低伏着,延过中央重又突起为小土阜成为中央的案山,往南下坠,再突起一座山峰成为前边的案山。往东北下延的,正当壑谷左方低伏着,扭结为东面洼地的门户。两峰间的山坳处正当那环状的山窝处,前方蹲着一座山峰正当山窝之中,山脉又自东北的山峰下降往中央延伸,宛如一颗明珠托在盘中。它前边又突起两座小土阜,如两个乳房排列在胸部。它的脉理就是起自蹲在中央的山峰,从左延向右,又从右边往前延伸,而后又在中央突起一座土阜,与双乳峰又形成鼎足之势,排列在前方成为中峰近处的案山,就在南面与中央的案山并峙。稍往东延伸,又突起一座土阜,就在北面与东面洼地的门户相对夹立。所以双乳峰之前,左右都有中间下洼的山坳,中峰之后,左右也有峡谷锁闭着中峰,它的脉理好似非常平缓,但一起一伏的,隐约可以探寻。那两座高的山峰,左右都成环状便到了头,唯有中间低伏隆起的山峰,有一线往前延伸,它东面称为笔峰、笼岌山的,南面称为宝峰、龙光台的,都是此山的山脉。本地人讲起,三十年前,山上都是大树巨竹,密蔽得没有空隙,中央有四个龙潭,深不可测,有脚步声传到波浪就腾涌而起,人不敢走近;后来有牧羊的,一声惊雷便震死了五六百只羊及几个牧羊人,连日连夜大火,大树深竹,被烧得了无孑遗,而龙潭也变成了陆地,今天山下有出水的洞穴,全是从山脚分引流出的。山顶的岩石,色褚红而质地轻浮,形状如蜂房,是漂浮的泡沫凝结成的,即使大到合抱,用两个手指就可提起来,不过石质仍很坚硬,真是劫后余下的灰烬。宝藏在中峰之下建了房屋,前方面临双乳峰,日后有人扩大寺庙,后面可依山峰叠累而上,前边可横跨乳峰建为钟鼓楼。如今各洼地虽然中间下凹,但不容纳一滴水,东面洼地之上,紧靠岩石形成深坑,有积水一池,难道是神龙离去后沧海桑田倏忽间变换,仅留下此一勺水供开山者饮用吗!宝藏本来是北直隶人,从鸡足山、宝台山来,见尖山虽然中央高悬但无重重裹护之山,与他徒弟径空找山来到此处,便在竹篷中置佛完坐禅二年。如今州里人全被感动,争相扛树运竹,先为他建起这一间,但尚未全部建成。径空,是四川人,以前从军担任选锋,收复重庆,救援辽东,救援贵州,所向之处建有功勋,后来担任腾越参将府的旗牌官,在甘露寺剃发出家,跟随师傅找山。师傅独自坐在空寂的山中,径空到山下去募化,用一个手指捆上香烧,开创了此山,都是不同寻常的人。这天晚上住在佛完中。有一个云游僧人也留下为和尚铲地,是我家乡张径桥的人,〔姓萧,法号无念,法名叫道明。〕见到他如同见到了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