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1/2)
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逆袭力:把握生命的转折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逆?势?造?英?才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谈的都是努力奋斗光明的一面,但它也有阴暗的一面。有人度过了危机,却一路下滑;有人遭遇了人生转折点,但却转错了方向;有人来到了人生岔路口,驻足停留了一会儿,往前走了走,又撤了回来,想了想,最后下定决心,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我们还是好好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吧。
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废了”。我们得看看“废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很多人生来运气很好前途光明,但却无可救药地堕落了,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发人深省。他们的命运与其经历有关,经历越丰富,越能预见到失败和堕落;经历越浅薄,越不能明辨是非。萨克雷相信每家的橱柜里都有骷髅,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阴暗面。我想他是错的,这是对人性的恶语中伤。基督徒和绅士是不能容忍这种观点的。正因为无法容忍,他打开了橱柜的门窗,赶走了自己的心魔。如果萨克雷说的每家的橱柜里都有骷髅是指每家都有废物点心,都有败家子,我想他是对的。尽管家里的每个成员都爱他,但他仍无可救药地误入歧途。也许,萨克雷有意添油加醋夸大了事实,不过确实每家都有一个酒鬼。
众所周知伦敦《泰晤士报》有个苦恼专栏。我想人们不会只为了花七先令将自己的烦心事登报而瞎编个烦恼故事。事实上,我们在这个专栏读到很多感人的真实的家庭故事。很多故事清楚地叙述或半遮半掩地讲述了很多误入歧途的故事。有很多故事大意都一样。
有很多人出身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实际上不单是一个阶级,而是一切阶级形成的物质来源),读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到温暖、积极向上、精神振奋。工人阶级出身微寒却通过个人努力、技术和人格获得了名望和财富。我们这么讲但并不希望误导那些满怀希望的人。读进步故事确实能让人精神振奋。毕竟,生活的轮子是不断转动的,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生于市井的人能飞黄腾达,而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失去地位、沉沦堕落,最后消失于茫茫人海中。
看看校友录,就会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被生活淹没了。
在大学时,我就听说过谁谁“废了”。“废了”也许是最最令人伤心的一个词。这可能指他沦为了低级阶层而不是高级阶层,抑或是什么阶级都不是了。他也可能负债累累,最后竟噩梦连连,朋友都帮不了他。毫无疑问他一生办错了很多事,而前半生办的错事更严重。我们把顾前不顾后的大学生们比作两头烧蜡,他们根本没有料到情况的严重性,等到没蜡可点一片黑暗的时候又气急败坏、怨天尤人。冈宁在他的《追忆剑桥》中谈到了他经历的几件事。一次有位绅士在吃饭的时候被叫出去看个可怜的穷人,那个穷人毫无知觉地躺在车上。他认出这个穷人原来是他那时候学生社团的精英分子,备受追捧。可就是这么个人有天晚上突然不辞而别,离开学校。多年以后,人们再见到他时,他在最差的一所经济学校当看门的。毕业生中什么情况都有,有人因为债务所累,不能再念学位辍学了。有人拒绝了学校的求职推荐信,后来穷得都不能成家立业。他的亲属每星期给他一英镑,靠着这一英镑他过着流浪汉一样的生活。有人参了军,当了个小兵去了印度。有人当了警察;有人当了马车夫;有人当了消防员;有人移民去了美国,当了水手。那天,有个马车夫碰碰帽檐向一位绅士致意,那位绅士立刻认出他是老校友。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他们都不幸。毫无疑问,这些人同大学时代相比确实沦落不少,但好在他们都是老老实实地给自己挣饭吃,活得干净。还有很多比这糟得多的例子。有人在伊斯灵顿的顶楼饿死了;有人在澳大利亚成了逃犯;有人死在了工作间;有人在奥德贝利的法庭上被判有罪;等等,不胜枚举。很多人的情况比那句俗语“废了”要糟得多。最普通的“废了”是喝酒喝死了,或因为自己得病死了。用另外一句俗语说就是自己挖坑往里跳,只不过他不知道坑到底有多深。
这些人都经历过人生转折点。他们的罪恶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知不觉中,关键时刻来临了,他们不得不选择向左或向右走。这种选择看起来比较随意,实际上受控于以前做过的事情,他们必将走向可以预见的结局。
再看看另外一些例子吧,那些例子并没有明显的道德沦丧的痕迹。有人突然很倒霉被捕了,可他根本没犯什么罪。这个打击太沉重了,虽然并没有沉重到摧毁他的人格。
银行倒闭了,有人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而别人因为没钱所以也就没丢钱。
里德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因银行倒闭而一文不名的人。那人后来变成了无神论者,把家传的圣经给烧了。
比丢钱更惨痛的磨难是世人的冷漠和忽视。那些趋炎附势的朋友也叫夏日朋友,你得势时他们对你嘘寒问暖,失势时对你投来的只是冷漠的目光。
我认识一个人,他相当有钱而且名声不错,但是命运不济,他失去了所有财产。他到处找朋友帮忙,找到了后来成了麦考利勋爵的麦考利先生。可他造访的时机不合适,麦考利刚刚丢了爱丁堡的议会席位,也拒绝代表其他选民竞选,辞去了年薪五千英镑的工作。那时辉格党当政,他毅然放弃了大笔收入,也放弃了以后好多年高枕无忧的日子。他热情地接待了我那位可怜的朋友,给了他三十英镑。如果我记得准的话,还说了好多安慰的话,答应以后还会接济他。我那位可怜的朋友被麦考利的善良深深感动了。因为太穷,那位朋友竟突发奇想,想二十四小时只吃一顿饭。我知道有人这么干,不过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为了减肥。我的朋友因为生活所迫逼不得已这么干,着实让我感到难过。他唯一的生活来源是教德语课。有家有钱人在他富裕的时候就认识他,现在叫他给家人上德语课。他们认为他的不幸是想当然的,特别冷漠、无情。他们对老朋友不再热情诚恳,对待这位德语老师是那么冷漠,这都使他心情倍感沉重。终于有一天,这位不幸的德语教师割喉自杀了。
我们很难说这些人倒霉是因为自己办错事造成的。不幸接踵而至,连续打击摧残他的意志,他就此沉沦了。但是人要是突然碰上特大好运,被天上掉下来的巨大馅饼砸中,也未见得是好事。有人告诉我他突然意外继承了一笔遗产,于是接连十一天没睡着觉。我想这么长时间没睡... -->>
逆?势?造?英?才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谈的都是努力奋斗光明的一面,但它也有阴暗的一面。有人度过了危机,却一路下滑;有人遭遇了人生转折点,但却转错了方向;有人来到了人生岔路口,驻足停留了一会儿,往前走了走,又撤了回来,想了想,最后下定决心,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我们还是好好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吧。
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废了”。我们得看看“废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很多人生来运气很好前途光明,但却无可救药地堕落了,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发人深省。他们的命运与其经历有关,经历越丰富,越能预见到失败和堕落;经历越浅薄,越不能明辨是非。萨克雷相信每家的橱柜里都有骷髅,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阴暗面。我想他是错的,这是对人性的恶语中伤。基督徒和绅士是不能容忍这种观点的。正因为无法容忍,他打开了橱柜的门窗,赶走了自己的心魔。如果萨克雷说的每家的橱柜里都有骷髅是指每家都有废物点心,都有败家子,我想他是对的。尽管家里的每个成员都爱他,但他仍无可救药地误入歧途。也许,萨克雷有意添油加醋夸大了事实,不过确实每家都有一个酒鬼。
众所周知伦敦《泰晤士报》有个苦恼专栏。我想人们不会只为了花七先令将自己的烦心事登报而瞎编个烦恼故事。事实上,我们在这个专栏读到很多感人的真实的家庭故事。很多故事清楚地叙述或半遮半掩地讲述了很多误入歧途的故事。有很多故事大意都一样。
有很多人出身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实际上不单是一个阶级,而是一切阶级形成的物质来源),读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到温暖、积极向上、精神振奋。工人阶级出身微寒却通过个人努力、技术和人格获得了名望和财富。我们这么讲但并不希望误导那些满怀希望的人。读进步故事确实能让人精神振奋。毕竟,生活的轮子是不断转动的,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生于市井的人能飞黄腾达,而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失去地位、沉沦堕落,最后消失于茫茫人海中。
看看校友录,就会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被生活淹没了。
在大学时,我就听说过谁谁“废了”。“废了”也许是最最令人伤心的一个词。这可能指他沦为了低级阶层而不是高级阶层,抑或是什么阶级都不是了。他也可能负债累累,最后竟噩梦连连,朋友都帮不了他。毫无疑问他一生办错了很多事,而前半生办的错事更严重。我们把顾前不顾后的大学生们比作两头烧蜡,他们根本没有料到情况的严重性,等到没蜡可点一片黑暗的时候又气急败坏、怨天尤人。冈宁在他的《追忆剑桥》中谈到了他经历的几件事。一次有位绅士在吃饭的时候被叫出去看个可怜的穷人,那个穷人毫无知觉地躺在车上。他认出这个穷人原来是他那时候学生社团的精英分子,备受追捧。可就是这么个人有天晚上突然不辞而别,离开学校。多年以后,人们再见到他时,他在最差的一所经济学校当看门的。毕业生中什么情况都有,有人因为债务所累,不能再念学位辍学了。有人拒绝了学校的求职推荐信,后来穷得都不能成家立业。他的亲属每星期给他一英镑,靠着这一英镑他过着流浪汉一样的生活。有人参了军,当了个小兵去了印度。有人当了警察;有人当了马车夫;有人当了消防员;有人移民去了美国,当了水手。那天,有个马车夫碰碰帽檐向一位绅士致意,那位绅士立刻认出他是老校友。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他们都不幸。毫无疑问,这些人同大学时代相比确实沦落不少,但好在他们都是老老实实地给自己挣饭吃,活得干净。还有很多比这糟得多的例子。有人在伊斯灵顿的顶楼饿死了;有人在澳大利亚成了逃犯;有人死在了工作间;有人在奥德贝利的法庭上被判有罪;等等,不胜枚举。很多人的情况比那句俗语“废了”要糟得多。最普通的“废了”是喝酒喝死了,或因为自己得病死了。用另外一句俗语说就是自己挖坑往里跳,只不过他不知道坑到底有多深。
这些人都经历过人生转折点。他们的罪恶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知不觉中,关键时刻来临了,他们不得不选择向左或向右走。这种选择看起来比较随意,实际上受控于以前做过的事情,他们必将走向可以预见的结局。
再看看另外一些例子吧,那些例子并没有明显的道德沦丧的痕迹。有人突然很倒霉被捕了,可他根本没犯什么罪。这个打击太沉重了,虽然并没有沉重到摧毁他的人格。
银行倒闭了,有人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而别人因为没钱所以也就没丢钱。
里德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因银行倒闭而一文不名的人。那人后来变成了无神论者,把家传的圣经给烧了。
比丢钱更惨痛的磨难是世人的冷漠和忽视。那些趋炎附势的朋友也叫夏日朋友,你得势时他们对你嘘寒问暖,失势时对你投来的只是冷漠的目光。
我认识一个人,他相当有钱而且名声不错,但是命运不济,他失去了所有财产。他到处找朋友帮忙,找到了后来成了麦考利勋爵的麦考利先生。可他造访的时机不合适,麦考利刚刚丢了爱丁堡的议会席位,也拒绝代表其他选民竞选,辞去了年薪五千英镑的工作。那时辉格党当政,他毅然放弃了大笔收入,也放弃了以后好多年高枕无忧的日子。他热情地接待了我那位可怜的朋友,给了他三十英镑。如果我记得准的话,还说了好多安慰的话,答应以后还会接济他。我那位可怜的朋友被麦考利的善良深深感动了。因为太穷,那位朋友竟突发奇想,想二十四小时只吃一顿饭。我知道有人这么干,不过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为了减肥。我的朋友因为生活所迫逼不得已这么干,着实让我感到难过。他唯一的生活来源是教德语课。有家有钱人在他富裕的时候就认识他,现在叫他给家人上德语课。他们认为他的不幸是想当然的,特别冷漠、无情。他们对老朋友不再热情诚恳,对待这位德语老师是那么冷漠,这都使他心情倍感沉重。终于有一天,这位不幸的德语教师割喉自杀了。
我们很难说这些人倒霉是因为自己办错事造成的。不幸接踵而至,连续打击摧残他的意志,他就此沉沦了。但是人要是突然碰上特大好运,被天上掉下来的巨大馅饼砸中,也未见得是好事。有人告诉我他突然意外继承了一笔遗产,于是接连十一天没睡着觉。我想这么长时间没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