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回到明末当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潮心中压着事情,已经无法安心休息了,早早就出了门。
昨夜的梦让杨潮有了急迫感,自己不能干等下去了,必须得想办法获取权力。
科举是不可能的,造反也不用考虑,想来想去,杨潮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买官。
买官需要钱,也需要路子。
关系不是那么好就牵上的,就算有了关系也得有钱,而有了钱,才能有关系。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显然杨潮那五十两银子解决不了问题。杨潮需要更多的钱。
所以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杨潮没去秦淮河,而是往东走到了南门大街上,就往北走了。
这条路就是后世的中华路,不过此时中华路分为四段,南面从镇淮桥到下江考棚称为南门大街,从下江考棚到大功坊(后世瞻园路)称为花市大街,从大功坊到水西门称为三山街,再向北到内桥称为府东街。
跟后世一样,这条路依然十分繁华,是南京数一数二的繁华大街。
尤其是三山街,由于有水西门有许多码头,通过秦淮河可以直入长江,这里是南京东西南北通衢,论繁华程度甚至要超过秦淮河两岸。
所以杨潮第一个打算,是用五十两银子能在这里经营个什么项目,毕竟像周公子那样的事情,绝对不可能每天都发生。
就算每天都有人想见柳如是,杨潮也不可能天天都能帮人,昨天帮到痴情的周公子,那是适逢其会,换成其他人,杨潮就是有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让别人想见就见这些名妓的。
南门大街到三山街这条大街,跟秦淮河两岸不同,这里更加的市民,经营的多是些酒楼、商铺,以及书铺和印刷等商铺生意。
换句专业点的术语,秦淮河两岸是以娱乐业为主,而这里则是以商贸业为主。
杨潮不时走入一家店铺,跟主人闲聊两句,打听一下市面行情。
进过衣帽店,靴鞋店,甚至连当铺、银铺也进过。
杨潮发现,明代的商铺,悬挂招牌的不多,比较体面的不过是挂一张布番,迎风招展,上面写着“皮货”、“靴鞋”、“金珠兑换”等字,甚至仅仅写一个“茶”、“酒”之类的字,表示经营的范围。
这些店主对招牌、品牌的意识不强。
他们做的都是长远生意,靠的是长久的关系,做日常用品的,则是街坊生意,做皮货等生意的,则是买的往来客商,往往都是别人找上门来。
这些生意,大都不需要靠招牌品牌来扩大知名度。
反而是那些靠名声吃法的青楼、酒楼等就高高挂着体面的招牌,比如媚香楼。
杨潮想着,如果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把招牌立起来,扩大知名度,真正把品牌做起来。
杨潮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商铺,都是“前店后厂”的形式,大都是自产自销,前面的门脸用来做铺子,后院就是加工作坊。
这种经营显然分工还不够细致。
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倒是大有作为。
不过具体如何做,杨潮还没有想到。
就这样转了大半天,见识了繁华的明代市井,明白了明代的商业已经繁荣到了涵盖日常起居住行各个方面,只是经营还比较粗犷不够专业化。
此时已经是晌午,太阳挂在正中间,得回家吃饭了。
这次回去刚好路过铁作坊跟三坊巷和颜料坊交接的街角,杨家的铁匠铺子就在这个位置极好的地方,索性去铁匠铺跟父亲一起回去,杨潮已经挣了点钱,也不忍看着父亲依然像以前那样操劳。
杨家的铁匠铺是祖传的,爷爷死后,就传给了父亲。
置办这样一个铁匠铺和其中一应工具,不是那么便宜的,少说得三五十两银子,杨家甚至是数代积累,才能置办起这样的铺子来。
这是杨家最重要的资本。
父亲正在做活,铁匠铺里还有一个人等着,坐在唯一的桌子旁。
“爹,早点回去吧。”
杨潮跟那人先点点头,然后对着父亲的背影喊道。
杨勇这才回头:“潮儿啊。”
说着父亲停下手里的活计,转过头来。
然后对着杨潮道:“快见过李公公!”
杨潮一愣,旁边坐着的人,是一个五六十岁模样,穿着一身青色长衫,带着小帽,白面无须,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中年人,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太监。
杨潮好奇了一刻接着拱手:“见过李公公。”
杨勇却道:“这是兵仗局的监局大人,快跪下磕头。”
这时候那李公公才道:“免了免了。又不是在局里。”
李公公声音很细,却没有什么嘶哑,好像压低了声音的样子,到跟后世电视上的太监说话颇为相像。杨潮这才真正接受,这人真是一个太监。
杨勇拱手拜谢,接着继续去做活,已经不用锤了,而是在打磨,打磨的是一把菜刀。
杨勇手艺精湛,最擅长打刀,砍柴的刀,杀人的刀都能打,不过最热销的还是菜刀。
粗磨、细磨,一道道工艺很细致,杨勇做的很认真,看样子已经做了很久,最后慢慢清洗了一番,用干麻布擦洗干... -->>
杨潮心中压着事情,已经无法安心休息了,早早就出了门。
昨夜的梦让杨潮有了急迫感,自己不能干等下去了,必须得想办法获取权力。
科举是不可能的,造反也不用考虑,想来想去,杨潮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买官。
买官需要钱,也需要路子。
关系不是那么好就牵上的,就算有了关系也得有钱,而有了钱,才能有关系。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显然杨潮那五十两银子解决不了问题。杨潮需要更多的钱。
所以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杨潮没去秦淮河,而是往东走到了南门大街上,就往北走了。
这条路就是后世的中华路,不过此时中华路分为四段,南面从镇淮桥到下江考棚称为南门大街,从下江考棚到大功坊(后世瞻园路)称为花市大街,从大功坊到水西门称为三山街,再向北到内桥称为府东街。
跟后世一样,这条路依然十分繁华,是南京数一数二的繁华大街。
尤其是三山街,由于有水西门有许多码头,通过秦淮河可以直入长江,这里是南京东西南北通衢,论繁华程度甚至要超过秦淮河两岸。
所以杨潮第一个打算,是用五十两银子能在这里经营个什么项目,毕竟像周公子那样的事情,绝对不可能每天都发生。
就算每天都有人想见柳如是,杨潮也不可能天天都能帮人,昨天帮到痴情的周公子,那是适逢其会,换成其他人,杨潮就是有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让别人想见就见这些名妓的。
南门大街到三山街这条大街,跟秦淮河两岸不同,这里更加的市民,经营的多是些酒楼、商铺,以及书铺和印刷等商铺生意。
换句专业点的术语,秦淮河两岸是以娱乐业为主,而这里则是以商贸业为主。
杨潮不时走入一家店铺,跟主人闲聊两句,打听一下市面行情。
进过衣帽店,靴鞋店,甚至连当铺、银铺也进过。
杨潮发现,明代的商铺,悬挂招牌的不多,比较体面的不过是挂一张布番,迎风招展,上面写着“皮货”、“靴鞋”、“金珠兑换”等字,甚至仅仅写一个“茶”、“酒”之类的字,表示经营的范围。
这些店主对招牌、品牌的意识不强。
他们做的都是长远生意,靠的是长久的关系,做日常用品的,则是街坊生意,做皮货等生意的,则是买的往来客商,往往都是别人找上门来。
这些生意,大都不需要靠招牌品牌来扩大知名度。
反而是那些靠名声吃法的青楼、酒楼等就高高挂着体面的招牌,比如媚香楼。
杨潮想着,如果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把招牌立起来,扩大知名度,真正把品牌做起来。
杨潮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商铺,都是“前店后厂”的形式,大都是自产自销,前面的门脸用来做铺子,后院就是加工作坊。
这种经营显然分工还不够细致。
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倒是大有作为。
不过具体如何做,杨潮还没有想到。
就这样转了大半天,见识了繁华的明代市井,明白了明代的商业已经繁荣到了涵盖日常起居住行各个方面,只是经营还比较粗犷不够专业化。
此时已经是晌午,太阳挂在正中间,得回家吃饭了。
这次回去刚好路过铁作坊跟三坊巷和颜料坊交接的街角,杨家的铁匠铺子就在这个位置极好的地方,索性去铁匠铺跟父亲一起回去,杨潮已经挣了点钱,也不忍看着父亲依然像以前那样操劳。
杨家的铁匠铺是祖传的,爷爷死后,就传给了父亲。
置办这样一个铁匠铺和其中一应工具,不是那么便宜的,少说得三五十两银子,杨家甚至是数代积累,才能置办起这样的铺子来。
这是杨家最重要的资本。
父亲正在做活,铁匠铺里还有一个人等着,坐在唯一的桌子旁。
“爹,早点回去吧。”
杨潮跟那人先点点头,然后对着父亲的背影喊道。
杨勇这才回头:“潮儿啊。”
说着父亲停下手里的活计,转过头来。
然后对着杨潮道:“快见过李公公!”
杨潮一愣,旁边坐着的人,是一个五六十岁模样,穿着一身青色长衫,带着小帽,白面无须,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中年人,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太监。
杨潮好奇了一刻接着拱手:“见过李公公。”
杨勇却道:“这是兵仗局的监局大人,快跪下磕头。”
这时候那李公公才道:“免了免了。又不是在局里。”
李公公声音很细,却没有什么嘶哑,好像压低了声音的样子,到跟后世电视上的太监说话颇为相像。杨潮这才真正接受,这人真是一个太监。
杨勇拱手拜谢,接着继续去做活,已经不用锤了,而是在打磨,打磨的是一把菜刀。
杨勇手艺精湛,最擅长打刀,砍柴的刀,杀人的刀都能打,不过最热销的还是菜刀。
粗磨、细磨,一道道工艺很细致,杨勇做的很认真,看样子已经做了很久,最后慢慢清洗了一番,用干麻布擦洗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