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朱永兴微微一笑,苏松等地的纺织业有悠久的传统,不管是丝绸,还是棉布,都名声在外。而且就现在的状况而言,远没有达到明朝时繁盛的程度。这织工有了余钱便想着多置几张织机,与农民有了钱想买田地是一个道理。
“衣食住行,这衣还排在首位呢!”朱永兴笑着说道:“人操百业,皆是自食其力。政府应以引导为主,切不可强令更改。重农包括很多方面,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租牛租马,挑选良种等等,倒不必让他业人等尽皆耕种。”
“是,微臣回去细思,再上条陈。”蔡明躬身领命。
“张卿——”朱永兴把目光转向张煌言,张煌言赶忙正襟危坐,聆听圣谕,“司法修订要加快,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法不完备,以何依之?另外,公安司要继续扩大,以便尽快将职能从地方官手中分离出来。”
虽然搞三权分立还太超前,但司法、行政的分开,却是势在必行。就目前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求地方官既通刑律,又精政务,既要审案查案,又要治理地方,显然是赶鸭子上架。
张煌言起初并不太理解朱永兴要改革从古至今沿行的官员职权,但也不否认科举出身的官员确实不是全才,各地罪犯缉拿、刑案处理等工作如果直属于刑部,倒也使地方官员少了贪腐舞弊的途径。所以,他在朱永兴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后,也便不再反对了。
“启奏陛下,书院虽然开了刑律科目,但时日尚短,人才还是远远不够。所以……”张煌言欲言又止,朱永兴聪明睿智,但还是难以摆脱求治心切的毛病。
“专业人才缺乏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轻叹一声。也不再催促。
“启奏陛下,微臣这大理寺也缺刑律人才。”郭之奇说道:“然地方初靖,半军管之下,刑案本不多。即便缓些时日,也是可以的。只是鞑虏未灭,陛下却欲攻伐倭国,臣以为不妥。”
“是教训萨摩藩,向琉球彰显我宗主国的责任,并保证硝磺的供应。”朱永兴说道:“再从大的方面说,我皇明能有此行动,对其他国家亦有重大影响。朝鲜势必更表亲近,这对于我军攻取辽东,将极有裨益。这不是吾穷兵赎武。得意忘形,实在是有着更深的考虑。”
“老臣愚钝,听陛下一说,便清楚了。”郭之奇对于朱永兴登基是有些微词的,但大势所趋。军民所望,他也无力制止,而从他内心来讲,却也不否认朱永兴远胜永历,确实有英主之姿,所以,他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陛下。若是我皇明大军有余力教训那个,那个萨摩藩,亦当迎回巡狩缅甸的太上皇。”果然,郭之奇还是很不识趣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现在百草萌芽,瘴疠正起,非是用兵之时。”朱永兴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娓娓解释道:“吾已命赵王和平朔伯加紧准备,待霜降瘴息,便大举出边,直进缅国迎驾。”
“陛下,您——”郭之奇没想到朱永兴答应得如此爽快。且道理分明,没有丝毫拖延的借口。
“呵呵,小事一桩,郭卿不必如此。”朱永兴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也说不定缅甸蛮夷见无利可图,又见我朝廷态度强硬、军力强悍,会效瓦刺送太上皇归国呢!”
“陛下英明。”吴三桂躬身道:“我皇明大军光复半壁江山,兵威正盛,小小蛮夷,岂敢螳臂当车?”
“若是能不动刀兵便迎回圣驾,自是最好。”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待到驱除鞑虏,重复河山之后,再找缅甸算账不迟。”
缅甸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众臣差不多都是这样想,朱永兴可是说到做到,侵吞起外邦土地来,一点也不手软。据湄、河总督宗守义上奏,真腊有内乱迹象,请示如何处之?朱永兴立刻回复,当取则取,不可犹豫,并且允准湄河两省再招兵,以扩充实力。
“启奏陛下,满清派来秘使,欲商谈议和之事。”叶虎由情报局头目一举进入内阁,不能不说是朱永兴的倚重和信任,位列阁臣之一,叶虎倒更加恭谨勤勉,丝毫不敢露出得意之色。
“秘使啊,就是说不想公开了。”朱永兴鄙夷地冷笑两声,“吾不是赵构,可把杭州作汴京。”
“陛下,鞑虏虚言以诈是肯定的,不过是想争取时间,使我军缓和一下攻势。”监察部尚书周良甫出身情报局,分析得很准确。
“他用缓兵之计,咱们或可将计就计,使其麻痹大意。”朱永兴思索着说道:“众卿商议一下,拟出条陈上奏吧!”
“陛下,臣有本奏。”礼部尚书陈绍愉躬身道:“自永历十二年,国家便未再开科取士,至今已是三年多了,值陛下登基,应早开恩科,以拢天下士子之心。”
朱永兴对科举,对八股取士,实在是厌烦。在没有想出相应办法之前,他便想着拖延不办。这几日左思右想之下,觉得也不可久拖,心中也有了个暂时施行的办法,陈绍愉一提,他便顺水推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陈卿所言有理。”朱永兴点了点头,说道:“朕登基即位,军民或有赏,或得益,唯独这读书人,确实也不宜冷落太久。嗯,那便开恩科,开武举,文武并重,招揽人才。时间呢,便定在今秋,天气凉爽,这人的精神也好。科目呢,可仿隋唐,暂定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水利、经济——嗯,众卿可商议着再为增加。具体的章程,尽快制定出来,以昭告天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到了唐朝时愈加完善,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但到了明朝便只设进士一科,考虑内容也只有经义一门。从总的趋势来看,明清之后的科举是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僵化。
“另外——”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上奏开翰林院一事,暂可缓行。国战未止,机构不宜过多。且待日后再议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朱永兴有总理处这个机构,便不需要什么翰林院。而且,翰林们虽无行政实权,但名贵清华,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翰林们往往结成“清流”,“闻风言事”便成了他们的特权。
在朱永兴看来,“闻风言事”往往成了“造谣生事”。毫无根据,甚至荒谬至极的言论,倒给了乱喷乱骂以正当的借口,并成为党同伐异的手段。
今天这番早朝,朱永兴看来心情不错。准奏的多,驳回的少。张煌言见是个机会,便开口劝谏道:“陛下天纵聪明,闻一可知十,然亦当勤勉,勿倦怠朝政。”
朱永兴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定是因为连着两天散朝后,他带着家眷出外游玩一事。只是这轻车简从,又没误了政事,哪来的倦怠朝政之说?难道学崇祯,谁也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作为领导风格。“事必躬亲”指的是一个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定要亲自去做、去管才放心。“抓大放小”则指的是一个领导者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 -->>
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朱永兴微微一笑,苏松等地的纺织业有悠久的传统,不管是丝绸,还是棉布,都名声在外。而且就现在的状况而言,远没有达到明朝时繁盛的程度。这织工有了余钱便想着多置几张织机,与农民有了钱想买田地是一个道理。
“衣食住行,这衣还排在首位呢!”朱永兴笑着说道:“人操百业,皆是自食其力。政府应以引导为主,切不可强令更改。重农包括很多方面,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租牛租马,挑选良种等等,倒不必让他业人等尽皆耕种。”
“是,微臣回去细思,再上条陈。”蔡明躬身领命。
“张卿——”朱永兴把目光转向张煌言,张煌言赶忙正襟危坐,聆听圣谕,“司法修订要加快,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法不完备,以何依之?另外,公安司要继续扩大,以便尽快将职能从地方官手中分离出来。”
虽然搞三权分立还太超前,但司法、行政的分开,却是势在必行。就目前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求地方官既通刑律,又精政务,既要审案查案,又要治理地方,显然是赶鸭子上架。
张煌言起初并不太理解朱永兴要改革从古至今沿行的官员职权,但也不否认科举出身的官员确实不是全才,各地罪犯缉拿、刑案处理等工作如果直属于刑部,倒也使地方官员少了贪腐舞弊的途径。所以,他在朱永兴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后,也便不再反对了。
“启奏陛下,书院虽然开了刑律科目,但时日尚短,人才还是远远不够。所以……”张煌言欲言又止,朱永兴聪明睿智,但还是难以摆脱求治心切的毛病。
“专业人才缺乏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轻叹一声。也不再催促。
“启奏陛下,微臣这大理寺也缺刑律人才。”郭之奇说道:“然地方初靖,半军管之下,刑案本不多。即便缓些时日,也是可以的。只是鞑虏未灭,陛下却欲攻伐倭国,臣以为不妥。”
“是教训萨摩藩,向琉球彰显我宗主国的责任,并保证硝磺的供应。”朱永兴说道:“再从大的方面说,我皇明能有此行动,对其他国家亦有重大影响。朝鲜势必更表亲近,这对于我军攻取辽东,将极有裨益。这不是吾穷兵赎武。得意忘形,实在是有着更深的考虑。”
“老臣愚钝,听陛下一说,便清楚了。”郭之奇对于朱永兴登基是有些微词的,但大势所趋。军民所望,他也无力制止,而从他内心来讲,却也不否认朱永兴远胜永历,确实有英主之姿,所以,他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陛下。若是我皇明大军有余力教训那个,那个萨摩藩,亦当迎回巡狩缅甸的太上皇。”果然,郭之奇还是很不识趣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现在百草萌芽,瘴疠正起,非是用兵之时。”朱永兴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娓娓解释道:“吾已命赵王和平朔伯加紧准备,待霜降瘴息,便大举出边,直进缅国迎驾。”
“陛下,您——”郭之奇没想到朱永兴答应得如此爽快。且道理分明,没有丝毫拖延的借口。
“呵呵,小事一桩,郭卿不必如此。”朱永兴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也说不定缅甸蛮夷见无利可图,又见我朝廷态度强硬、军力强悍,会效瓦刺送太上皇归国呢!”
“陛下英明。”吴三桂躬身道:“我皇明大军光复半壁江山,兵威正盛,小小蛮夷,岂敢螳臂当车?”
“若是能不动刀兵便迎回圣驾,自是最好。”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待到驱除鞑虏,重复河山之后,再找缅甸算账不迟。”
缅甸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众臣差不多都是这样想,朱永兴可是说到做到,侵吞起外邦土地来,一点也不手软。据湄、河总督宗守义上奏,真腊有内乱迹象,请示如何处之?朱永兴立刻回复,当取则取,不可犹豫,并且允准湄河两省再招兵,以扩充实力。
“启奏陛下,满清派来秘使,欲商谈议和之事。”叶虎由情报局头目一举进入内阁,不能不说是朱永兴的倚重和信任,位列阁臣之一,叶虎倒更加恭谨勤勉,丝毫不敢露出得意之色。
“秘使啊,就是说不想公开了。”朱永兴鄙夷地冷笑两声,“吾不是赵构,可把杭州作汴京。”
“陛下,鞑虏虚言以诈是肯定的,不过是想争取时间,使我军缓和一下攻势。”监察部尚书周良甫出身情报局,分析得很准确。
“他用缓兵之计,咱们或可将计就计,使其麻痹大意。”朱永兴思索着说道:“众卿商议一下,拟出条陈上奏吧!”
“陛下,臣有本奏。”礼部尚书陈绍愉躬身道:“自永历十二年,国家便未再开科取士,至今已是三年多了,值陛下登基,应早开恩科,以拢天下士子之心。”
朱永兴对科举,对八股取士,实在是厌烦。在没有想出相应办法之前,他便想着拖延不办。这几日左思右想之下,觉得也不可久拖,心中也有了个暂时施行的办法,陈绍愉一提,他便顺水推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陈卿所言有理。”朱永兴点了点头,说道:“朕登基即位,军民或有赏,或得益,唯独这读书人,确实也不宜冷落太久。嗯,那便开恩科,开武举,文武并重,招揽人才。时间呢,便定在今秋,天气凉爽,这人的精神也好。科目呢,可仿隋唐,暂定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水利、经济——嗯,众卿可商议着再为增加。具体的章程,尽快制定出来,以昭告天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到了唐朝时愈加完善,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但到了明朝便只设进士一科,考虑内容也只有经义一门。从总的趋势来看,明清之后的科举是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僵化。
“另外——”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上奏开翰林院一事,暂可缓行。国战未止,机构不宜过多。且待日后再议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朱永兴有总理处这个机构,便不需要什么翰林院。而且,翰林们虽无行政实权,但名贵清华,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翰林们往往结成“清流”,“闻风言事”便成了他们的特权。
在朱永兴看来,“闻风言事”往往成了“造谣生事”。毫无根据,甚至荒谬至极的言论,倒给了乱喷乱骂以正当的借口,并成为党同伐异的手段。
今天这番早朝,朱永兴看来心情不错。准奏的多,驳回的少。张煌言见是个机会,便开口劝谏道:“陛下天纵聪明,闻一可知十,然亦当勤勉,勿倦怠朝政。”
朱永兴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定是因为连着两天散朝后,他带着家眷出外游玩一事。只是这轻车简从,又没误了政事,哪来的倦怠朝政之说?难道学崇祯,谁也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作为领导风格。“事必躬亲”指的是一个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定要亲自去做、去管才放心。“抓大放小”则指的是一个领导者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