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必以一带一。滇东、滇南将直面清军的压力,便以一带二,或以一带三;安南相对安全,则可以以一带五,或以一带七,甚至以一带十。这样,便可以快速形成劲旅和大批敢战的新部队,况且,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还是带五个,对新兵成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当然,这也会造成某些部队战斗力强,某些部队战斗力弱的现象。可本来人马多了,战力不一也是很正常且难以避免的事情,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合理调派就是了。
战事稍一缓和,朱永兴便开始了兵员调派,增加滇南、滇东明军的老兵比例,另一方面,后方明军的新兵比例则大幅提高。而滇东、滇南的新兵也经过了挑选,比较强悍的留下,身体和意志稍差的则调整到后方。
而经历的战事,以及所部兵员的不同,也使滇东、滇南两大集团明军有着不太一样的战斗素质和专长。滇南经过了元江攻防战,所属军队更有防御和扰袭的经验,火枪装备率稍高;滇东明军则补充了大量僮(壮族)、瑶新兵,更擅长山地丛林战,冷兵器居多,作战时更有狼兵的鸷悍凶狠。
“狼兵鸷悍,天下称最”,壮族的骁勇善战是举世闻名。无论是抗倭、抗清,还是太平天国等战争中,都已经得到了明证。只是土司制度对朱永兴大规模招募壮族士兵具有不小的阻碍,暂时也只能通过输民授地,入伍成良来加以解决。当然,朱永兴也准备了后招儿,对于民怨极大且势力较小的土目、土官,用打土豪分土地的办法,应该没有什么阻力。相反,还能得到众多被压迫、剥削的壮民的拥护和支持。
以势制敌。朱永兴还是贯彻着这样的思路。目前的形势还不能说是稳占上风,但滇南连成一片,再加上滇西,便对清军占据的昆明、楚雄、曲靖构成了或大或小的威胁,使滇省清军既要守住这几处要点大城,便显得机动兵力不足,且有不知如何着手的困惑。
攻西则东至,攻东则南来。被调动、鼓舞起来的滇省明军,包括起义抗清的土兵,已经不是一盘散沙。有了统一的指挥,协调作战的威力使得清军颇有顾此失彼的感觉。
而从各自的占领区看,清军还占着滇东北,这样比较繁华富庶的地区,特别是楚雄、昆明这样的大城。而明军的主要占领区还是在三江以外,说是边荒之地有些过分,但事实上,除了永昌、大理还算得上出名外,还真是没有什么名城。
“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嗯,有那么点意思,但却不是完全照搬照取,而是根据现实情况,有着非常大的改动和变化。
曾经的繁华富庶,在清军的荼毒蹂躙、横征暴敛下会变得荒凉、萧条;曾经的边荒之地,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也能被开发建设得欣欣向荣。
随着治下人口的增多,以及逃民的不断涌入,明军占据的安南之地得到了充分开发,也显露出了不足的迹象。继续拓展土地的计划被迫加快了实施的步伐,朱永兴诸事安排妥当,立刻兼程赶往下龙,为此计划作最后的落实。
朱永兴想轻车简从,甚至想坐船沿红河直下升龙,再转海防。但手下却是一致的反对,仔细一想,朱永兴也觉得自己是心急、轻率了。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经过这一年来的奋斗、拼搏、争取,将各路南明残军捏合到一起,使滇省土司举义助明,再加上朱永兴的身份,他已经是西南抗清力量的首脑,是各方势力的粘合剂。
如果朱永兴此时出了意外,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且不说对人们的心理打击,只要没有一位能令各方满意、服膺的接任者,团结就是一句空话,内讧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就算不是自相攻伐,只要不能协调作战,互相配合,滇省的形势也极有可能急转直下,陷入被动。
原来我已经如此重要,不仅是抗清的旗帜,还是众人的希望所寄,理所当然的最高领导。朱永兴暗自得意,却也不得不听从手下的安排,以安全为第一要务。五百骑兵护送,又尽走明军控制之地,虽然绕远费时,却是万无一失。
由宣光出发,走北浒、纳里、平嘉、谅山、亭立,最后至下龙。尽管朱永兴不顾疲累,紧催着赶路,也走了七天才到达目的地。
此时并没有下龙湾的名称,所知的为安邦、绿水、云屯等名。曾经是安南第一古商港的兴建地方,现在却早已被其他地方所取代。
来到下龙,朱永兴还没有去海边欣赏下龙湾的风景,便召见了早已经赶到这里的邓耀和陈上川等人。
令朱永兴多少感到些意外的是新封的是靖海伯邓耀,目前有龙门在手,却在得到宗守义的敕旨和谕令后,雷厉风行,用船不断将龙门的兵士家眷运来安置,下龙镇新建的草房竹屋,便是这些移民的居所。
“禀殿下,广东清军正调兵遣将,有水陆夹攻龙门之意。”邓耀主动禀告龙门目前的形势,算是解答了朱永兴心中的疑惑,“末将兵微将寡,恐难以抵挡。”
真实的历史上,清军确实在1660年(顺治十七年)四月攻克龙门,邓耀走投无路,削发为僧躲藏在广西,被清政斧查获,遇难。
“龙门虽为历代兵家力争之地,然守之既难,便相机弃之吧!”朱永兴对此并没有什么苛责,也理解邓耀以防万一,先将眷属撤出的做法,“只留少数兵将,清军势大则坐船而走,清军若不来攻,便踞此窥敌。”
“殿下英明。”邓耀拱手致谢,恭维道:“听闻殿下在滇省又获大胜,清军坐困数座孤城,我大明光复滇省指曰可待。”
“谈何容易。”朱永兴轻轻摇了摇头,微笑道:“清军失地虽多,但实力并未大损,滇省战事怕是要持续很长时间。”
说话间,朱永兴一直在打量邓耀,观察着他的举止动作,揣摸着他的姓格脾气。邓耀也觉察到了,便微低着头,并不敢与朱永兴对视,汗珠慢慢沁了出来。
“杨二因何未至啊?”朱永兴的语气不悦,沉声问道。
“禀殿下。”宗守义拱手说道:“杨将军受印接旨,本是欢欣振奋,欲马上来拜见殿下。然其副将黄进言说,清军正欲攻金、厦,恐延平殿下见召助战,是以先通声息,再作定夺。”
朱永兴嘿然冷笑,说道:“黄进,头生反骨,必克上;杨二,受封而不奉令,还是脱不了——嘿嘿。”
陈上川脸上变色,急忙拱手道:“殿下息怒,杨彦迪确有负殿下期盼,然念其坚决抗清,还望殿下能稍加宽恕。”
“坚决抗清,却各行其事,不遵号令,岂有作为?”朱永兴霍然起身,大声说道:“满清已踞大半中国,各人却仍私心为重,主次不分,乃是自取灭亡之道。以为吾加封颁印,便是有求于他,真是可笑之至。”
邓耀和陈上川等人也赶紧起身,面露惴惴,不胜惶恐。
借事生怒,朱永兴不过是起震慑之意,敲打敲打这些新来投效的将领。
“没有他杨二,我大明便中兴无望了?哼哼。”朱永兴觉得差不多了,便又坐了下来,冷哼着调整呼吸。
必以一带一。滇东、滇南将直面清军的压力,便以一带二,或以一带三;安南相对安全,则可以以一带五,或以一带七,甚至以一带十。这样,便可以快速形成劲旅和大批敢战的新部队,况且,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还是带五个,对新兵成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当然,这也会造成某些部队战斗力强,某些部队战斗力弱的现象。可本来人马多了,战力不一也是很正常且难以避免的事情,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合理调派就是了。
战事稍一缓和,朱永兴便开始了兵员调派,增加滇南、滇东明军的老兵比例,另一方面,后方明军的新兵比例则大幅提高。而滇东、滇南的新兵也经过了挑选,比较强悍的留下,身体和意志稍差的则调整到后方。
而经历的战事,以及所部兵员的不同,也使滇东、滇南两大集团明军有着不太一样的战斗素质和专长。滇南经过了元江攻防战,所属军队更有防御和扰袭的经验,火枪装备率稍高;滇东明军则补充了大量僮(壮族)、瑶新兵,更擅长山地丛林战,冷兵器居多,作战时更有狼兵的鸷悍凶狠。
“狼兵鸷悍,天下称最”,壮族的骁勇善战是举世闻名。无论是抗倭、抗清,还是太平天国等战争中,都已经得到了明证。只是土司制度对朱永兴大规模招募壮族士兵具有不小的阻碍,暂时也只能通过输民授地,入伍成良来加以解决。当然,朱永兴也准备了后招儿,对于民怨极大且势力较小的土目、土官,用打土豪分土地的办法,应该没有什么阻力。相反,还能得到众多被压迫、剥削的壮民的拥护和支持。
以势制敌。朱永兴还是贯彻着这样的思路。目前的形势还不能说是稳占上风,但滇南连成一片,再加上滇西,便对清军占据的昆明、楚雄、曲靖构成了或大或小的威胁,使滇省清军既要守住这几处要点大城,便显得机动兵力不足,且有不知如何着手的困惑。
攻西则东至,攻东则南来。被调动、鼓舞起来的滇省明军,包括起义抗清的土兵,已经不是一盘散沙。有了统一的指挥,协调作战的威力使得清军颇有顾此失彼的感觉。
而从各自的占领区看,清军还占着滇东北,这样比较繁华富庶的地区,特别是楚雄、昆明这样的大城。而明军的主要占领区还是在三江以外,说是边荒之地有些过分,但事实上,除了永昌、大理还算得上出名外,还真是没有什么名城。
“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嗯,有那么点意思,但却不是完全照搬照取,而是根据现实情况,有着非常大的改动和变化。
曾经的繁华富庶,在清军的荼毒蹂躙、横征暴敛下会变得荒凉、萧条;曾经的边荒之地,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也能被开发建设得欣欣向荣。
随着治下人口的增多,以及逃民的不断涌入,明军占据的安南之地得到了充分开发,也显露出了不足的迹象。继续拓展土地的计划被迫加快了实施的步伐,朱永兴诸事安排妥当,立刻兼程赶往下龙,为此计划作最后的落实。
朱永兴想轻车简从,甚至想坐船沿红河直下升龙,再转海防。但手下却是一致的反对,仔细一想,朱永兴也觉得自己是心急、轻率了。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经过这一年来的奋斗、拼搏、争取,将各路南明残军捏合到一起,使滇省土司举义助明,再加上朱永兴的身份,他已经是西南抗清力量的首脑,是各方势力的粘合剂。
如果朱永兴此时出了意外,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且不说对人们的心理打击,只要没有一位能令各方满意、服膺的接任者,团结就是一句空话,内讧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就算不是自相攻伐,只要不能协调作战,互相配合,滇省的形势也极有可能急转直下,陷入被动。
原来我已经如此重要,不仅是抗清的旗帜,还是众人的希望所寄,理所当然的最高领导。朱永兴暗自得意,却也不得不听从手下的安排,以安全为第一要务。五百骑兵护送,又尽走明军控制之地,虽然绕远费时,却是万无一失。
由宣光出发,走北浒、纳里、平嘉、谅山、亭立,最后至下龙。尽管朱永兴不顾疲累,紧催着赶路,也走了七天才到达目的地。
此时并没有下龙湾的名称,所知的为安邦、绿水、云屯等名。曾经是安南第一古商港的兴建地方,现在却早已被其他地方所取代。
来到下龙,朱永兴还没有去海边欣赏下龙湾的风景,便召见了早已经赶到这里的邓耀和陈上川等人。
令朱永兴多少感到些意外的是新封的是靖海伯邓耀,目前有龙门在手,却在得到宗守义的敕旨和谕令后,雷厉风行,用船不断将龙门的兵士家眷运来安置,下龙镇新建的草房竹屋,便是这些移民的居所。
“禀殿下,广东清军正调兵遣将,有水陆夹攻龙门之意。”邓耀主动禀告龙门目前的形势,算是解答了朱永兴心中的疑惑,“末将兵微将寡,恐难以抵挡。”
真实的历史上,清军确实在1660年(顺治十七年)四月攻克龙门,邓耀走投无路,削发为僧躲藏在广西,被清政斧查获,遇难。
“龙门虽为历代兵家力争之地,然守之既难,便相机弃之吧!”朱永兴对此并没有什么苛责,也理解邓耀以防万一,先将眷属撤出的做法,“只留少数兵将,清军势大则坐船而走,清军若不来攻,便踞此窥敌。”
“殿下英明。”邓耀拱手致谢,恭维道:“听闻殿下在滇省又获大胜,清军坐困数座孤城,我大明光复滇省指曰可待。”
“谈何容易。”朱永兴轻轻摇了摇头,微笑道:“清军失地虽多,但实力并未大损,滇省战事怕是要持续很长时间。”
说话间,朱永兴一直在打量邓耀,观察着他的举止动作,揣摸着他的姓格脾气。邓耀也觉察到了,便微低着头,并不敢与朱永兴对视,汗珠慢慢沁了出来。
“杨二因何未至啊?”朱永兴的语气不悦,沉声问道。
“禀殿下。”宗守义拱手说道:“杨将军受印接旨,本是欢欣振奋,欲马上来拜见殿下。然其副将黄进言说,清军正欲攻金、厦,恐延平殿下见召助战,是以先通声息,再作定夺。”
朱永兴嘿然冷笑,说道:“黄进,头生反骨,必克上;杨二,受封而不奉令,还是脱不了——嘿嘿。”
陈上川脸上变色,急忙拱手道:“殿下息怒,杨彦迪确有负殿下期盼,然念其坚决抗清,还望殿下能稍加宽恕。”
“坚决抗清,却各行其事,不遵号令,岂有作为?”朱永兴霍然起身,大声说道:“满清已踞大半中国,各人却仍私心为重,主次不分,乃是自取灭亡之道。以为吾加封颁印,便是有求于他,真是可笑之至。”
邓耀和陈上川等人也赶紧起身,面露惴惴,不胜惶恐。
借事生怒,朱永兴不过是起震慑之意,敲打敲打这些新来投效的将领。
“没有他杨二,我大明便中兴无望了?哼哼。”朱永兴觉得差不多了,便又坐了下来,冷哼着调整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