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2/2)
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自卑与超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什么好感。”
其实,病人对待医生的态度总是取决于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我后来继续长时间地观察过这个女孩,她一直非常健康,而且自己谋生,与别人关系融洽。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不相信她患过精神病。
我还见到过一位女士,她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她的丈夫也死于一次意外事故,这完全打乱了她的生活。她觉得很孤单,便试图去外国旅游来放松自己。可这并没有让她的状态改善,反而使她的境况更糟糕。她后来患上了抑郁症,她新交的朋友也陆续离开了她。
这位女士曾经打电报让女儿来看望她,结果每个孩子都有借口,没有一个来看望她,只是请了一位护士照顾她。可以说,抑郁症是对所有与患者有关的人一个重大考验,这种患者的深层心理含义是希望获得别人的照顾与帮助。如果达不到这种目标,抑郁症患者便常会选择以自杀来报复别人。
所以,医生一定要避免给这些病人以自杀的借口。对此,我给抑郁症患者的第一条原则便是:“绝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假如抑郁症患者可以随心所欲,就无法选择某一个借口来自杀。所以,我常对他们说:“你要是想去剧院,或者想去旅游,或者又不想去了,一切随你就好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人所处的最佳处境,并满足了其对优越感的需要。这样的方式很有效,在我治疗过的抑郁症患者中,从未出现自杀的行为。
很多时候,虽然我鼓励病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他们还是会回答:“我什么都不喜欢。”
对这样的问题,我也是胸有成竹的,我会回答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情。”
还有病人说:“我就想天天待在床上。”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知道一旦允许了,他们就很有可能不再这样做;若是我拒绝了,便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所以,我总是表示同意,这其实是一种策略。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假如你能这样做,两周之内就可以痊愈。你可以每天都想想怎样才能取悦别人。”
一般来说,当我这样告诉病人时,他们可能在绞尽脑汁地想:“我怎样才能让别人更烦恼呢?”
其实,病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很有趣。有人说:“这种事情易如反掌,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通常来说,这样回答的病人往往并没有这样做。于是,我常会对他们说:“假如你晚上睡眠不好,你可以把所有时间用来考虑怎样取悦别人。这样的话,你的健康会明显改善。”在第二天见到他们时,我会问:“你是否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了呢?”
他们一般回答:“是的,我昨晚想了一下,很快就倒床睡了,竟没有像往常一样失眠。”当然,要起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和病人沟通时,必须真诚、友善。
还会有人说:“这种做法太烦琐了,我不会这样做。”
我会告诉他们:“不要觉得烦,你可以时不时地想想别人。”这样的话,我们便可以再次把他们的兴趣引向别人。
或许还有人说:“我为什么要去取悦别人?别人并未取悦我!”
这时,我会回答:“你不妨想下自己的身体。假如别人没有那样做,也会生病的。”
总之,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病人对别人产生兴趣,而且我深深地知道,他们患病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作精神。只要一个人懂得平等、友善地与别人发生联系,他们也就痊愈了。
3.犯罪性疏忽。
假如一个人缺乏社会感,内心缺乏对别人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犯罪性疏忽”。比如说,一个人随意丢下一根火柴,结果引发一场森林火灾。最近还有个案子,一名工人下班回家时,仅图自己方便,就把一根电缆横放在路上,结果一辆汽车经过时,触及电缆,导致车上的人全部死亡。
在上面的两个案子中,肇事者主观上并没有想伤害他人,在道德上好像没什么罪过,可由于他们内心对别人缺乏兴趣,最后还是给别人,乃至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见,社会感缺失的人,极容易给他人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我们有时见到的一些脏兮兮的小孩,还有一些摔碟子、摔碗的孩子等,从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一种合作精神的缺失。
社会兴趣与社会平等
我们从小在家庭与学校里就被教导要对别人感兴趣,实际上是从小便被培养一种社会兴趣。实际上,社会感并非遗传,但社会感方面的潜能却是遗传而来的。这种潜能的发展还会与下列因素相一致:父母是否对孩子感兴趣,以及孩子对所处环境的判断。
假如孩子觉得周围都是敌人,就无法期望他交到更多的朋友,也难以成为别人的良友。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是别人的奴隶,那么他以后就难以与别人和平相处,而总是期望控制别人。倘若他们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就会逐渐把自己同外界隔离开来。
关于这点,我们在前面已提及,比如,父母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并与外界保持友好而亲密的朋友关系。假如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家庭内外都有值得信赖的人。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分子,并认为可以与别的孩子建起友谊。于是,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就为一个人日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做了准备。
实际上,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中平等的一员。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可能真正意义上面临生活,并努力寻找到促进他人幸福的有效途径。
假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有益的工作与幸福的婚姻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就不会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会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友善。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还可以得心应手地应付自己的困难。他会这样勉励自己:“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行动起来,积极筹划人生,而不应该是坐等观望。”
于是,他会觉得自己属于整个漫长人类进程中的一部分,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正是自己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时代。的确,这个世界存在邪恶与困难、偏见和灾难,但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世界,通过改善它们,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们相信,假如每个人都能这样面对自己的任务,那么,他们会为改善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要再次重申的是,我们人生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唯有以合作的方式才可以解决。基于此,我们对一个人完整的评价也正是这样:他在工作上应该是个好同事,在爱情和婚姻上是个好伴侣。唯有如此,才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有什么好感。”
其实,病人对待医生的态度总是取决于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我后来继续长时间地观察过这个女孩,她一直非常健康,而且自己谋生,与别人关系融洽。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不相信她患过精神病。
我还见到过一位女士,她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她的丈夫也死于一次意外事故,这完全打乱了她的生活。她觉得很孤单,便试图去外国旅游来放松自己。可这并没有让她的状态改善,反而使她的境况更糟糕。她后来患上了抑郁症,她新交的朋友也陆续离开了她。
这位女士曾经打电报让女儿来看望她,结果每个孩子都有借口,没有一个来看望她,只是请了一位护士照顾她。可以说,抑郁症是对所有与患者有关的人一个重大考验,这种患者的深层心理含义是希望获得别人的照顾与帮助。如果达不到这种目标,抑郁症患者便常会选择以自杀来报复别人。
所以,医生一定要避免给这些病人以自杀的借口。对此,我给抑郁症患者的第一条原则便是:“绝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假如抑郁症患者可以随心所欲,就无法选择某一个借口来自杀。所以,我常对他们说:“你要是想去剧院,或者想去旅游,或者又不想去了,一切随你就好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人所处的最佳处境,并满足了其对优越感的需要。这样的方式很有效,在我治疗过的抑郁症患者中,从未出现自杀的行为。
很多时候,虽然我鼓励病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他们还是会回答:“我什么都不喜欢。”
对这样的问题,我也是胸有成竹的,我会回答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情。”
还有病人说:“我就想天天待在床上。”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知道一旦允许了,他们就很有可能不再这样做;若是我拒绝了,便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所以,我总是表示同意,这其实是一种策略。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假如你能这样做,两周之内就可以痊愈。你可以每天都想想怎样才能取悦别人。”
一般来说,当我这样告诉病人时,他们可能在绞尽脑汁地想:“我怎样才能让别人更烦恼呢?”
其实,病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很有趣。有人说:“这种事情易如反掌,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通常来说,这样回答的病人往往并没有这样做。于是,我常会对他们说:“假如你晚上睡眠不好,你可以把所有时间用来考虑怎样取悦别人。这样的话,你的健康会明显改善。”在第二天见到他们时,我会问:“你是否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了呢?”
他们一般回答:“是的,我昨晚想了一下,很快就倒床睡了,竟没有像往常一样失眠。”当然,要起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和病人沟通时,必须真诚、友善。
还会有人说:“这种做法太烦琐了,我不会这样做。”
我会告诉他们:“不要觉得烦,你可以时不时地想想别人。”这样的话,我们便可以再次把他们的兴趣引向别人。
或许还有人说:“我为什么要去取悦别人?别人并未取悦我!”
这时,我会回答:“你不妨想下自己的身体。假如别人没有那样做,也会生病的。”
总之,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病人对别人产生兴趣,而且我深深地知道,他们患病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作精神。只要一个人懂得平等、友善地与别人发生联系,他们也就痊愈了。
3.犯罪性疏忽。
假如一个人缺乏社会感,内心缺乏对别人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犯罪性疏忽”。比如说,一个人随意丢下一根火柴,结果引发一场森林火灾。最近还有个案子,一名工人下班回家时,仅图自己方便,就把一根电缆横放在路上,结果一辆汽车经过时,触及电缆,导致车上的人全部死亡。
在上面的两个案子中,肇事者主观上并没有想伤害他人,在道德上好像没什么罪过,可由于他们内心对别人缺乏兴趣,最后还是给别人,乃至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见,社会感缺失的人,极容易给他人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我们有时见到的一些脏兮兮的小孩,还有一些摔碟子、摔碗的孩子等,从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一种合作精神的缺失。
社会兴趣与社会平等
我们从小在家庭与学校里就被教导要对别人感兴趣,实际上是从小便被培养一种社会兴趣。实际上,社会感并非遗传,但社会感方面的潜能却是遗传而来的。这种潜能的发展还会与下列因素相一致:父母是否对孩子感兴趣,以及孩子对所处环境的判断。
假如孩子觉得周围都是敌人,就无法期望他交到更多的朋友,也难以成为别人的良友。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是别人的奴隶,那么他以后就难以与别人和平相处,而总是期望控制别人。倘若他们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就会逐渐把自己同外界隔离开来。
关于这点,我们在前面已提及,比如,父母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并与外界保持友好而亲密的朋友关系。假如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家庭内外都有值得信赖的人。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分子,并认为可以与别的孩子建起友谊。于是,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就为一个人日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做了准备。
实际上,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中平等的一员。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可能真正意义上面临生活,并努力寻找到促进他人幸福的有效途径。
假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有益的工作与幸福的婚姻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就不会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会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友善。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还可以得心应手地应付自己的困难。他会这样勉励自己:“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行动起来,积极筹划人生,而不应该是坐等观望。”
于是,他会觉得自己属于整个漫长人类进程中的一部分,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正是自己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时代。的确,这个世界存在邪恶与困难、偏见和灾难,但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世界,通过改善它们,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们相信,假如每个人都能这样面对自己的任务,那么,他们会为改善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要再次重申的是,我们人生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唯有以合作的方式才可以解决。基于此,我们对一个人完整的评价也正是这样:他在工作上应该是个好同事,在爱情和婚姻上是个好伴侣。唯有如此,才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