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朱门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子加恩典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明年起,许海船从宁波府起航往东西洋贸易。凡出入船舶,出发前必先赴宁波市舶司登记,领取公凭引目,回航时仍须于发航处住舶,违者治罪。”
尽管只是这轻飘飘的一句话,但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却无疑是轩然大波。海禁实行了将近五十年,再往前就是天下大乱战火纷飞,谁也不会惦记着什么往海外做生意。于是,即便是那些宋元时赫赫有名的港口大城,即使是那些年岁最大的老人,如今也早就记不得商船进进出出的情形,人们能记得的也就是无数宝船出海的壮阔场面。
庶民可以不记得,百姓可以茫然,但是,官员们却不能坐视。倘若说先前上书反对的奏疏犹如雪片一般飞入通政司,那么现在的奏疏就好似大暴雨,几乎堆满了通政司的半间屋子,每日分拣就要耗费好些人力无力。最让通政司官员感到无力的是,据文渊阁当值的某些书吏佐官私底下透露,这些东西都是内阁官员处理了,皇帝压根没看!
朱棣懒得看看这些,可张越送来的那份札记他却仔仔细细看完了。虽说他此次下旨之后才收到了这份札记,但在朝中物议不断的当口收到了这样一份东西,倒是颇有些快慰。
此时,借口风痹症发作闭门休养的他闲适地坐在铺了厚厚毛皮褥子的藤躺椅上,再一次审视起了那一丝不苟的字迹,一面看一面心里琢磨着,眉头时而蹙紧时而放松,右手食指轻轻叩击着扶手,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自然知道,无论是倭国朝鲜还是南洋诸国,都不擅长造海船,因此倭国朝鲜派朝贡使互市,几乎都是使用当初大明钦赐的几艘海船,而南洋诸国来使往往大都是随同宝船一同来。朝贡使名为朝贡,实则是贪图朝廷的赏赐。但即便知道,看到张越直言不讳地写在上头,他仍是忍不住皱了皱眉,没好气地骂了一句胆大包天。
然而,后头关于开放宁波市舶司的诸多后续措施,以及各国对此可能产生的态度变化,包括朝贡使的多少都有相应的详细分析。即便是不知道这就是所谓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朱棣,对于这样一份比先前数份条陈更专一更详细更明晰的东西,心底也有深深的赞赏。先前这样几份他都只是抄送了东宫,并未给别人看,此时却有心把这东西扔出去看看大臣的反应。
横竖都知道那是张越的手笔,顶多让风浪再大一些。这小子此时已经不在南京,那些文官们根本逮不到人,就让他们打嘴仗好了!
抬眼扫了一扫周围侍立的宫人宦官,朱棣便沉声吩咐道:“来人,召翰林侍讲学士沈度!”
年过六旬的沈度自然不年轻了,虽说是翰林侍讲学士,但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只管誊抄不管草诏,也不知道有多少份金版玉书出自他的笔下。受召来到仁寿宫之后,得知这一回竟然是誊抄张越的文章,他不禁生出了一种奇妙的荒谬感。
数年前初见时,他和弟弟沈粲以及杨士奇为了张越的表字争执了好一阵子,可以说是眼看张越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即便认为杜桢这个弟子相当不错,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如今竟然掀起了朝中最大的波澜?
尽管沈度对于开海禁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此时他却没有流露毫分,在内室坐下之后,蘸足浓墨便端端正正地在纸上提笔写下第一个字。他起初只以为这是一份寻常奏疏,但随着笔下出去一张又一张纸,接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他也渐渐为之所动,待到提笔顿下最后一个字之后,他揉着酸疼的手腕,忍不住伸手拿起那一叠原稿,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朕让你誊抄就是要让别人看的。”
正看得专心致志的沈度陡然间听到这声音,慌忙抬起头,看见朱棣不知道什么时候正站在面前,赶紧放下那叠字纸躬身长揖,却没有贸贸然说话。果然,他很快就听到了皇帝吩咐他起身,旋即又是一通话。
“像今天这样的稿子还有好几份,你年纪大了,今天誊抄完这份就算了,之后的逐日进来抄写,然后明发出去。这些天堆积在通政司的奏疏不少,送进内阁的也不少,但你可知道为何没有一份能到达朕的案头?这些人口口声声都是祖宗成法,纵有举例驳斥也都是老生常谈没一丝新意,竟是没有如张越这样深思熟虑的,让朕如何收回成命?”
沈度带着沉甸甸的心思告辞出去,司礼监太监黄俨却在这时候进了仁寿宫。由于郑和与张谦一心一意都在忙活四司八局十二监的人事,插不上手的他索性就常常在朱棣面前晃悠。仗着乃是当年燕王府所剩无几的老人之一,他每次都是装作懵懵懂懂的模样提一些昔日旧事,结果自然而然唤起了...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子加恩典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明年起,许海船从宁波府起航往东西洋贸易。凡出入船舶,出发前必先赴宁波市舶司登记,领取公凭引目,回航时仍须于发航处住舶,违者治罪。”
尽管只是这轻飘飘的一句话,但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却无疑是轩然大波。海禁实行了将近五十年,再往前就是天下大乱战火纷飞,谁也不会惦记着什么往海外做生意。于是,即便是那些宋元时赫赫有名的港口大城,即使是那些年岁最大的老人,如今也早就记不得商船进进出出的情形,人们能记得的也就是无数宝船出海的壮阔场面。
庶民可以不记得,百姓可以茫然,但是,官员们却不能坐视。倘若说先前上书反对的奏疏犹如雪片一般飞入通政司,那么现在的奏疏就好似大暴雨,几乎堆满了通政司的半间屋子,每日分拣就要耗费好些人力无力。最让通政司官员感到无力的是,据文渊阁当值的某些书吏佐官私底下透露,这些东西都是内阁官员处理了,皇帝压根没看!
朱棣懒得看看这些,可张越送来的那份札记他却仔仔细细看完了。虽说他此次下旨之后才收到了这份札记,但在朝中物议不断的当口收到了这样一份东西,倒是颇有些快慰。
此时,借口风痹症发作闭门休养的他闲适地坐在铺了厚厚毛皮褥子的藤躺椅上,再一次审视起了那一丝不苟的字迹,一面看一面心里琢磨着,眉头时而蹙紧时而放松,右手食指轻轻叩击着扶手,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自然知道,无论是倭国朝鲜还是南洋诸国,都不擅长造海船,因此倭国朝鲜派朝贡使互市,几乎都是使用当初大明钦赐的几艘海船,而南洋诸国来使往往大都是随同宝船一同来。朝贡使名为朝贡,实则是贪图朝廷的赏赐。但即便知道,看到张越直言不讳地写在上头,他仍是忍不住皱了皱眉,没好气地骂了一句胆大包天。
然而,后头关于开放宁波市舶司的诸多后续措施,以及各国对此可能产生的态度变化,包括朝贡使的多少都有相应的详细分析。即便是不知道这就是所谓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朱棣,对于这样一份比先前数份条陈更专一更详细更明晰的东西,心底也有深深的赞赏。先前这样几份他都只是抄送了东宫,并未给别人看,此时却有心把这东西扔出去看看大臣的反应。
横竖都知道那是张越的手笔,顶多让风浪再大一些。这小子此时已经不在南京,那些文官们根本逮不到人,就让他们打嘴仗好了!
抬眼扫了一扫周围侍立的宫人宦官,朱棣便沉声吩咐道:“来人,召翰林侍讲学士沈度!”
年过六旬的沈度自然不年轻了,虽说是翰林侍讲学士,但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只管誊抄不管草诏,也不知道有多少份金版玉书出自他的笔下。受召来到仁寿宫之后,得知这一回竟然是誊抄张越的文章,他不禁生出了一种奇妙的荒谬感。
数年前初见时,他和弟弟沈粲以及杨士奇为了张越的表字争执了好一阵子,可以说是眼看张越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即便认为杜桢这个弟子相当不错,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如今竟然掀起了朝中最大的波澜?
尽管沈度对于开海禁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此时他却没有流露毫分,在内室坐下之后,蘸足浓墨便端端正正地在纸上提笔写下第一个字。他起初只以为这是一份寻常奏疏,但随着笔下出去一张又一张纸,接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他也渐渐为之所动,待到提笔顿下最后一个字之后,他揉着酸疼的手腕,忍不住伸手拿起那一叠原稿,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朕让你誊抄就是要让别人看的。”
正看得专心致志的沈度陡然间听到这声音,慌忙抬起头,看见朱棣不知道什么时候正站在面前,赶紧放下那叠字纸躬身长揖,却没有贸贸然说话。果然,他很快就听到了皇帝吩咐他起身,旋即又是一通话。
“像今天这样的稿子还有好几份,你年纪大了,今天誊抄完这份就算了,之后的逐日进来抄写,然后明发出去。这些天堆积在通政司的奏疏不少,送进内阁的也不少,但你可知道为何没有一份能到达朕的案头?这些人口口声声都是祖宗成法,纵有举例驳斥也都是老生常谈没一丝新意,竟是没有如张越这样深思熟虑的,让朕如何收回成命?”
沈度带着沉甸甸的心思告辞出去,司礼监太监黄俨却在这时候进了仁寿宫。由于郑和与张谦一心一意都在忙活四司八局十二监的人事,插不上手的他索性就常常在朱棣面前晃悠。仗着乃是当年燕王府所剩无几的老人之一,他每次都是装作懵懵懂懂的模样提一些昔日旧事,结果自然而然唤起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