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文网 www.zmzw.net,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周琅此次出兵,名为征讨残敌,已经没有什么大决战要打,所以多路出击。
赵文出武昌,进取荆襄,威逼四川;洪九指从山东入河南,直取潼关;苟全坐守京津,进攻正定,叩关山西。
三路大军各有战兵三军,辅兵十万,刻期一年之内,完成预定任务。不需要赵文攻入四川,总说陕西形胜,“秦陇据天下之上游,占西北之形胜”,似乎守住函谷关,就稳坐泰山了。实际上蜀道更加艰险,那才是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洪九指的作战目的也仅限于河南,河南一马平川,有限的几个关隘,比如虎牢关等,在潼关(函谷关)等真正的雄关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满清也几乎是放弃了河南,从河南抽走了能用的兵力,这个方向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对去年苦战了大半年的洪九指部来说,也算是一种休养。同样不要求他们攻破潼关,进入陕西,有其他的办法。
从兵力部署来看,苟全这一路更像主力,陈逆直炮兵部队全部留在北京,将协助他攻打山西的关隘,对苟全的要求也更多一些,打进山西,占领山西,歼灭或者赶走嘉庆残部。
其实只要进了山西,一切就好办了,山西人在明清出名的是做生意,当兵似乎不太擅长,明清两代,甚至到了以后,山西軍队都不以强悍著称,这一点跟隔壁的秦军名声大相径庭。
大周三年农历四月出兵,五月形势已见分晓。
三路皆取得大胜。
满清溃败,已经不是人力所能弥补的了。
朱珪、刘墉和王杰三个最年轻的已经70多岁的老家伙,行政能力确实强悍,可是拄着拐杖的王杰,可以把陕西人乡勇一个个招募起来,刘墉可以把四川的钱粮运送出来,朱珪也可以让山西上下政事通顺,但他们都改变不了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叫做人心。
不是说周琅对百姓的吸引力有多么强,而是大家都觉得满清要亡了,甚至已经亡了。没人愿意站在失败者一边。
将无战心,兵无战意,周军这边则众志成城,士气高昂,加上火力强大,往往不需要短兵相接,大炮齐鸣,然后就是追亡逐北,漫山遍野的抓俘虏,清军凑起来的几万人一夕之间就会不复存在。
正定挡不住大周的强军,井陉同样。“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井陉确实是一处兵家必争的险关,可防守者是险关,同样也是险地,进出一条线,限制了大规模軍队的展开,可狭窄的地形,放大了火器的威力。韩信曾在这里打过背水一战,但清军却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
以山西绿营和招募乡勇为主的井陉軍队,朱珪做了大量的整顿,虽然撤换了不得力的军官,派上了可靠之人,但军官不会跑,却拉不住士兵的后退,精明的山西軍队,在大炮响起的那个夜里,逃了三分之一,第二天一早,乡勇帮了朱珪派来的高级军官,打开了关门。
山西乡勇献了井陉关之后,表里河山就打开了,走平定(阳泉)、寿阳,一路直扑太原而去。嘉庆再次跑了,他是有后路的,有后路的人,就没有拼命的勇气,他一路逃向陕西,从风陵渡渡过黄河,投奔王杰去了。
赵文与书麟在荆襄倒是打了几场像样的仗,有四川的财富供应,军需之类也不短缺,手下有三万清剿白莲教锻炼出来的老兵,可这批老兵被击垮后,也就开始呈现崩盘的局面,书麟在总溃败之前,选择了带着残部退入四川。
最容易的还是河南一路,这里是被清军放弃的地方,很多地方官都是在为大周守城,就等着大周来接收了,有些不想当二臣的文官,则挂印弃官走了。但没有一个县,一个府,说所有官员都跑了的,总有那些心思活络的人,知道未来前途就看此刻的表现了,同僚走了,就努力维持秩序,上司走了,就勇敢挑起大任,整个河南几乎都是这种样子,相当的平静,许多人是睡了一觉起来后就发现,他们从清朝子民变成了大周子民。
更多的则是州县官早就带着地方乡绅耆老,出城十里迎接王师了,而且这些人都不戴帽子,刻意两处他们减掉辫子后的光头。
洪九指兵不血刃直驱潼关,跟秦军对峙。
陕西这个地方,开发很早,秦汉时候就已经基本开发完全,关中平原的地力榨干榨净,到了明清时期,陕西已经是有名的苦寒之地,这里的人有人说民风淳朴,有人说沉默稳重,也有人说性情彪悍的,“秦兵耐苦战”的说法由来已久,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些性格的原因。
朱元璋灭元之战,也是最后攻打陕西的,徐达、常遇春这些悍将都参与了作战。显然大周是参考了朱元璋的战略的,洪九指侦查了巍巍潼关,也不由得苦恼,正常情况下恐怕真的是打不下来,纵向沟壑一条有一条,只有潼关一条线,布防太容易了。
陕西穷苦,又遭遇白莲教之祸,赤贫之人极多,大量应募入伍,不到千万人口的陕西,征募了四十万乡勇。
所以洪九指觉得自己恐怕没有独自攻打潼关的机会,就顿兵陕州,等待军令。结果只等了一个月,就让他进攻潼关,而且没有援兵,就让他本部去攻打雄关。洪九指倒是不怕,他渴望已久,北京都打下来了,天下的城池已经没有什么打的兴趣,还有挑战... -->>
周琅此次出兵,名为征讨残敌,已经没有什么大决战要打,所以多路出击。
赵文出武昌,进取荆襄,威逼四川;洪九指从山东入河南,直取潼关;苟全坐守京津,进攻正定,叩关山西。
三路大军各有战兵三军,辅兵十万,刻期一年之内,完成预定任务。不需要赵文攻入四川,总说陕西形胜,“秦陇据天下之上游,占西北之形胜”,似乎守住函谷关,就稳坐泰山了。实际上蜀道更加艰险,那才是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洪九指的作战目的也仅限于河南,河南一马平川,有限的几个关隘,比如虎牢关等,在潼关(函谷关)等真正的雄关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满清也几乎是放弃了河南,从河南抽走了能用的兵力,这个方向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对去年苦战了大半年的洪九指部来说,也算是一种休养。同样不要求他们攻破潼关,进入陕西,有其他的办法。
从兵力部署来看,苟全这一路更像主力,陈逆直炮兵部队全部留在北京,将协助他攻打山西的关隘,对苟全的要求也更多一些,打进山西,占领山西,歼灭或者赶走嘉庆残部。
其实只要进了山西,一切就好办了,山西人在明清出名的是做生意,当兵似乎不太擅长,明清两代,甚至到了以后,山西軍队都不以强悍著称,这一点跟隔壁的秦军名声大相径庭。
大周三年农历四月出兵,五月形势已见分晓。
三路皆取得大胜。
满清溃败,已经不是人力所能弥补的了。
朱珪、刘墉和王杰三个最年轻的已经70多岁的老家伙,行政能力确实强悍,可是拄着拐杖的王杰,可以把陕西人乡勇一个个招募起来,刘墉可以把四川的钱粮运送出来,朱珪也可以让山西上下政事通顺,但他们都改变不了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叫做人心。
不是说周琅对百姓的吸引力有多么强,而是大家都觉得满清要亡了,甚至已经亡了。没人愿意站在失败者一边。
将无战心,兵无战意,周军这边则众志成城,士气高昂,加上火力强大,往往不需要短兵相接,大炮齐鸣,然后就是追亡逐北,漫山遍野的抓俘虏,清军凑起来的几万人一夕之间就会不复存在。
正定挡不住大周的强军,井陉同样。“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井陉确实是一处兵家必争的险关,可防守者是险关,同样也是险地,进出一条线,限制了大规模軍队的展开,可狭窄的地形,放大了火器的威力。韩信曾在这里打过背水一战,但清军却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
以山西绿营和招募乡勇为主的井陉軍队,朱珪做了大量的整顿,虽然撤换了不得力的军官,派上了可靠之人,但军官不会跑,却拉不住士兵的后退,精明的山西軍队,在大炮响起的那个夜里,逃了三分之一,第二天一早,乡勇帮了朱珪派来的高级军官,打开了关门。
山西乡勇献了井陉关之后,表里河山就打开了,走平定(阳泉)、寿阳,一路直扑太原而去。嘉庆再次跑了,他是有后路的,有后路的人,就没有拼命的勇气,他一路逃向陕西,从风陵渡渡过黄河,投奔王杰去了。
赵文与书麟在荆襄倒是打了几场像样的仗,有四川的财富供应,军需之类也不短缺,手下有三万清剿白莲教锻炼出来的老兵,可这批老兵被击垮后,也就开始呈现崩盘的局面,书麟在总溃败之前,选择了带着残部退入四川。
最容易的还是河南一路,这里是被清军放弃的地方,很多地方官都是在为大周守城,就等着大周来接收了,有些不想当二臣的文官,则挂印弃官走了。但没有一个县,一个府,说所有官员都跑了的,总有那些心思活络的人,知道未来前途就看此刻的表现了,同僚走了,就努力维持秩序,上司走了,就勇敢挑起大任,整个河南几乎都是这种样子,相当的平静,许多人是睡了一觉起来后就发现,他们从清朝子民变成了大周子民。
更多的则是州县官早就带着地方乡绅耆老,出城十里迎接王师了,而且这些人都不戴帽子,刻意两处他们减掉辫子后的光头。
洪九指兵不血刃直驱潼关,跟秦军对峙。
陕西这个地方,开发很早,秦汉时候就已经基本开发完全,关中平原的地力榨干榨净,到了明清时期,陕西已经是有名的苦寒之地,这里的人有人说民风淳朴,有人说沉默稳重,也有人说性情彪悍的,“秦兵耐苦战”的说法由来已久,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些性格的原因。
朱元璋灭元之战,也是最后攻打陕西的,徐达、常遇春这些悍将都参与了作战。显然大周是参考了朱元璋的战略的,洪九指侦查了巍巍潼关,也不由得苦恼,正常情况下恐怕真的是打不下来,纵向沟壑一条有一条,只有潼关一条线,布防太容易了。
陕西穷苦,又遭遇白莲教之祸,赤贫之人极多,大量应募入伍,不到千万人口的陕西,征募了四十万乡勇。
所以洪九指觉得自己恐怕没有独自攻打潼关的机会,就顿兵陕州,等待军令。结果只等了一个月,就让他进攻潼关,而且没有援兵,就让他本部去攻打雄关。洪九指倒是不怕,他渴望已久,北京都打下来了,天下的城池已经没有什么打的兴趣,还有挑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